黄晓明被全网群嘲,但他的N个副业,我不得不服…

黄晓明被全网群嘲,但他的N个副业,我不得不服…

临公子的后花园 内地男星 2021-09-11 11:11:02 312
点击下方卡片
回复“书籍”获取50本超赞好书
回复“抽奖”抽取经典纸质书

作者 | 临公子



这几年,与周围朋友聊得最多的话题,无外乎“上班”和“收入”。


我越来越发现,上班族与自由职业者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从某个角度说,它们由你获取收入的状态而决定。


一个上班族,他可以是多职业者,而一个自由职业者,倘若只有单一收入,本质上与上班族也没有太大不同


我之前常聊到副业话题,其实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丰富你的收入源。


你不惧怕行业日渐式微;

你不惧怕工资瓶颈触手可及;

你不惧怕突如其来的裁员通知。


而它,才是真正带给我们安全感的那把钥匙。



01


前段时间黄晓明随着主演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播出,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记得他上一次引起关注,还是在综艺节目里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被全网群嘲是霸道总裁附体。


可你恐怕不知道,他算是位真·霸道总裁


实控公司65家,年入近亿。


早些年黄晓明还没这么火的时候,他的“副业”就包括房产、股票、汽车金融等项目。2010年,他与好友筹集6000万,引进法国拉菲等5大酒庄的红酒来内地拍卖。第一次就净赚1500万元(顺便说下,他自己另外花了107万买了一批红酒,8个月后卖掉,净赚约1500万元)


后来,副业一路开挂。


他入股医院,投资了高尔夫球车、影视作品、智能硬件、网络科技公司……名下最多时坐拥48家公司,并曾持有600万股华谊兄弟股票。



2014年,他与李冰冰、任泉共同创办Star VC,后续又转而自己做起了投资机构明嘉资本,专注投资文创产业。


此外他还开火锅店、卖面膜,甚至出现在数字币群里,一度被认为涉足币圈……


明星做副业早已不是啥新鲜事。


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被称为“中国影城”的横店,许多明星长年在那里拍戏,顺便就在那开店了。方圆十里,俨然实体娱乐圈,演员经常去彼此的店里串门捧场,好不热闹。


为什么那么多明星开始“不务正业”地经营副业?


其实很好理解。


你想啊,有多少去年还炙手可热的明星,今年的人气已倏然消褪?


看似光鲜,实则危如累卵。


他们是比普通上班族更没有安全感的群体,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也更容易被市场抛弃。多几份收入,意味着为自己多铺几条路。



02


切换回普通人身上,也是同样道理。


大部分人过于依赖工资,想让银行卡上的数字水涨船高,只能用更高强度的工作来巩固摇摇欲坠的安全感


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有句无数次被提及的话——鸡蛋不要放在一只篮子里,我对它最大的感触,不是在投资上,而是在收入上。


坦白讲,近几年我越来越不担心失业,尽管身处互联网圈子亲眼看过太多活生生的失业案例。


因为,拥有近10种收入来源,是我对“失业”这两个字一笑而过的底气。


正如职场作家周生生演讲时所说:收入不是最重要的,优秀的财务结构才是最重要的。“你的收入至少来源于3种渠道,并且工资收入占比不超过1/3。”


而它不仅仅是多做几分副业这么简单。



1、主动收入+被动收入


我同事和朋友开了一个工作室,他一边做项目经理一边兼任主程。


月收入在3-5万,每天工作时间经常超过13个小时,长期熬夜,非常辛苦。


有一次他胃部做了一个手术,恢复期不太理想,前后休息了1个多月。恰巧工作室对接的项目在赶工,对方就说让他先休息,结果一转头就找了其他团队合作。


第二个月收到工资短信,他更傻眼了。


只有2000多块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为0。


他突然意识到高收入背后的巨大危机:100%的收入都来自用劳动力赚钱,一旦生病或无法提供劳动力,日子瞬间坠入深渊


当然,多赚钱肯定是好事,但《财务自由之路》一书中有个观点,我们应多做一次投入、多次收入的事。


比如不动产收租、投资分红、版权收费等等。


它们能在你停下手时,继续为你带来财富。


2、擅长的事+兴趣的事


许多人把时间浪费在朝九晚五或996的办公室,按部就班地做着味如嚼蜡的工作。


这对时间和资源,都是极大的浪费


一方面,被动与主动这两种模式激发的生产力,差距大概横跨着一个太平洋。


另一方面,你习惯于将一件事做得愈发熟练,贴上“擅长”的标签,可这反而让你停下脚步,懒得挖掘新领域。


实际上,许多人的长板,往往出现在兴趣点上。


我周围的转行案例中,70%以上都是转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时,你的兴趣也非常容易发展为你的第二职业。


深挖之下,硕果累累,它们是你潜在的宝藏。

3、旧业务+新方向


这并不是让你跑去做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若干业务,而是几项能力叠加,产生1+1>2的效果,迭代拓宽你眼前的路


简单举个例子。


我在公众号上写作,有些品牌方看到后希望我帮他们写商业稿或推广文案,为我带来了新收入,而未来我还可以将它打磨成课程,再次演化为新的收入渠道。


《穷查理宝典》中,提过一个词,叫“格栅思维”。


指的是,任何一个领域想有所作为,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这些知识一旦形成格栅,就相当于有了自己的护城河。以点带面地,在原有基础上延伸新方向。


换句话说,这是种复合型生存能力。


几项能力相得益彰,几份职业相互推动,你的能力将得到指数级增长,可选择的面积也在无形中不断变大



03


我一位同行朋友,是互联网公司的外包项目经理。


他这几年的业绩稳居公司TOP3。


这两年许多大型公司裁员,但他们承接的外包业务却比原先更多,眼下还在招人。


不知道你看出什么没有?


不少企业正在通过精简和裁员,来逐步减少全职岗位


根据美国的数据显示,新兴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正在不断减少。对企业而言,雇佣全职人员的成本最高,灵活性最低,成本比兼职或外包高出30%-40%。



中国也是如此。


随着一系列社保个税改革,雇佣一个正式员工的成本在急剧升高。因此,兼职的外包制度日趋流行。


就像我那位朋友说的——


如果你会写代码,可以接些小程序和新业务的开发任务;

如果你会2D/3D设计,可以接效果图制作;

如果你会测试,可以接某个系统的测试整包工作。


对个体和企业来讲,选择都更灵活,而且站在企业角度,这样按量结算,省钱、省时、省管理成本


我们这代人,注定无法在稳定的环境中待太久,职业生涯大概率将由多段经历或多种职业组成。


即便你愿意一辈子待在一家公司,人家公司可未必愿意呐。


有的人在工作以后就停止了学习,时间没有反哺给他财富,反而让他在原地被工作捆绑得结结实实,将主动权拱手相让。


有的人步履不停地学习成长,尝试新事物,开拓思维挖掘机会,最终将定义职业和选择职业的方向盘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查理·芒格说得好:“我的生活,不只在一条赛道上。”


工作如此,收入如此,职业亦如此。


习惯于只赚一份收入、只做一份工作的稳定生活,就必然要承担稳定背后的暗流涌动,以及随时被浪潮拍回岸上的尴尬窘境


愿我们未雨绸缪,有优质的收入结构,也有多种能力傍身,让自己成为掌控职业生涯的主人。



—END—

PS:


我最近开了个小号【临公子的小日子】,以后我会在那里聊些碎片想法,比如生活情感、搞钱、个人实盘,以及一些不方便在大号上说的话,记得关注一波~


对了,关注【临公子的小日子】后:


  • 发送“书籍”,免费赠送50本财商书籍,包括贫穷的本质富爸爸与穷爸爸、小狗钱钱、反脆弱、黑天鹅等,每本都非常经典

  • 发送“抽奖”,抽取我精选的纸质书哦,每周都有,包邮送上~


点击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