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治疗法【推拿抉微】

第四集·治疗法【推拿抉微】

八卦真气养生 日韩女星 2017-10-12 16:02:26 329

第四集·治疗法

痢疾

经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则入五脏。下为肠泄,久为肠 。陈飞霞曰∶小儿此病初起,两眉皱而多啼,由腹痛也。烦躁不安,由里急后重也。数至圊而不能,或赤白相兼,或单红单白,是其候也。周梦觉曰∶痢有不与世相递嬗,而名则因时而变易。方策所传,其来有自,不容不据古以准今。《素问》谓之肠,《难经》谓之里急后重,汉谓之滞下,晋谓之秋燥,至唐方谓之痢。即其名而绎其义,便血曰 ,痛甚日急,壅甚曰滞,皱裂,曰燥不利曰痢,痢之情形,已显示于称名之表。历代以来,扬榷指陈,扬榷,犹言大概也。不啻以暮鼓晨钟,发人深省。治是症者,顾可孟浪从事,翻欲缄滕扃而置之死地乎。当此暑炎方退,金飙初起,土间其中,热湿燥汇于一时,三气凑而为病。有时行者,从皮毛入,微恶寒腹痛,泄尽宿食,方转红白。风之所过,行于一家,则病一家;行于一境,则病一境。有传染者,从口鼻入,不恶寒腹痛,随泄宿食,即转红白。气之所触,染于一人则病一人,染于一方则病一方。于斯时也,抚枕席而兴嗟,何分男女,如厕坑而抱痛,莫测死生。天气阴晴,诟闻一室;灯光明灭,呻彻五更。饮膏粱者无论已,可怜寒土当灾,朋尽返回,难邀甲戌之峙,人皆掩鼻,从传庚癸之呼。聚桑梓者犹可也,最苦旅人远适,今雨不来,谁恤零丁异地;闻风争避,那管客子离乡。儒者考古今之得失,证一己之功修,于是证而参上乘焉。本来恻隐之心,自应以之普度也。喻嘉言∶初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清里。刘河间曰∶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脓血自除。余于痢之时行初起者,而宗嘉言焉,疏经络而趋邪,败毒散克壮元老之猷。于痢之传染初起者,而宗河间焉,和营卫而导滞,芍药汤允占丈人之吉。及其归宿,郁则为热,试诊其脉,未有不数者,所以香连丸,为治痢之总方。顾在表忌用者,邪犹未入于里也。久病难用者,恐重伤其生气也。昔赵养葵以六味地黄汤治伤寒,人讥为赵氏之创见,而下多伤阴。余尝以六味地黄汤治痢,此又余之创见也。如果脉虚自汗,赤白将尽,真人养脏汤、诃子散,俱可酌而用之。夫痢不分赤白,既出于热,反服辛热而愈者,此乃从治之法。盖人之禀赋有寒有热,邪热之中人,每从其类而化。辛热药能开郁解结,使气血得以宣通,特宜于以寒化热之人。若遇以热化热,而误用之,其祸有不可胜言矣。存心济世者,倘遇以寒化热之痢,用温补而大获其效,慎勿执以为例。


气血交病,则赤白相半。由何处酿成真脓,而从大便泄出哉。有之,则毒聚肠胃,将肠胃脂膏血肉,蒸化为脓,或下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危候,与痈之腐烂无异,此非寻常治痢之法所能克也。是容川已将痢之发生原由,揭示其大概矣。而治之之法,有谓宜发汗者;有谓宜清凉者,有谓宜寒热合治者,有谓由于夏月贪凉,过食生冷,至秋伏阴内动,应时而痢,宜温暖者;有谓时痢宜泻,久痢宜补者;有谓宜收涩者;有谓初痢忌用芩连者,有谓宜燥湿者;有谓宜消导者。以上之主张,既不一致,而彼此之互相攻讦,亦因以起矣。余以患痢五年,深恨大医之难延,名医之炎凉,时医之误我,于是引咎自奋,弃儒就医。偏于痢症一门,三致意焉。迨其痢自治愈,稍有心得,始知诸家之所主张,均有至理,而亦即有所偏也。吾人如欲长于治痢,必须知诸家之有所长,与诸家之所短。而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互相参考补用。聚群众之精华,成一己之利器,方能有中而不偏,有济而无偾也。

夫痢之所以宜发汗者,以寒邪从皮毛而入,循外之周身油膜,以入内之肠胃油膜。肠胃之气化,既受阴凝下降而为白痢。吾人即急当升提开发,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此葛根、柴胡等药之在所必用也;若有里急后重,欲便不便者,而木香、槟榔、枳壳、当归、白芍等在所必用,有寒热风者,而防风、天麻、白头翁等在所必用。

此即先贤所谓逆流挽舟之法,以及理气则后重自除也。

痢之所以宜清凉者,以内部之火热,既扰伤经络之阴血,使下降而为赤痢。则吾人之欲热退痢止,亦惟在清凉之一途,故知柏芩连归芍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由于外之风热者,而天麻、白头翁、僵蚕、桑寄生等在所必用。

其兼有里急后重者,而木香、槟榔、枳壳、浓朴等味在所必用。其兼有日久血虚者,而生地、阿胶、龟胶等味亦在所必用。此即先贤之所谓清热解毒以及调血则便脓自愈也。若唐容川所谓血色黑暗,脉迟,手足冷者,属虚寒,黄土汤主之。此系红痢之变症,亦犹白痢之亦间有可少用芩连者也。

痢之所以宜寒热合用者,以寒邪既伤六腑之气,而火热又伤其六脏之血,使寒热参杂,赤白间下,则惟有寒热合用之一途,此葛柴荆防归芍芩连香枳姜枣之在所必用也。唐容川谓此寒热合用,必有寒热兼见之实症,不得笼统言之,而混用寒热杂方也。即如仲景乌梅丸所治之症,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此热症之实据也。

食即吐蛔,下之痢不止,此即寒症之实据也。惟其有腑热脏寒之实据,故用乌梅丸,兼寒热治之。又如仲景生姜泻心汤所治之症云∶心下痞硬,干噫食臭,此火症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此水病也;惟其有此火在胃中,水在肠间之实据,故用生姜泻心汤治之。大便初头硬,后半溏者,此胃中有寒,肠中有热也,陈修园拟用理中汤加大黄,此皆寒热兼见之实据。医者必辨症如是之严,而后用药处方,不失铢黍。此等精细注脚,询可谓不易多得者也。

痢之所以宜温暖者,以生冷虽伤内部生阳之气,而将值夏令,犹可借吸入之天阳,以调剂其阴凝寒滞。迨至时迁势移,向者温暖之空气,一变而为清凉之空气,则吾人向日阴凝寒滞之脏腑,其气血自不得不随寒冷之凝结,一发而为痢下矣。吾人欲其痢止,则不得不从温暖,此茯苓、白术、苡仁、陈皮、木香、甘草生姜、大枣等味之所必用也。

痢之所以时痢宜泻,久痢宜补,宜收涩者,此盖谓寒热既初伤其气血,使气血之原质,变为赤白痢下。其势方炽,不得不从事推荡。俾已成之痢,尽行推下,减其积垢,即所以减其邪势;减其邪势,即所以止其痢候,此枳壳、槟榔、木香、陈皮、芒硝、大黄,之在所必用也。然此必须毫无外感,而后可用,否则亦须加解外诸药。若夫久痢不止,气血下陷,则魂魄将随之而脱,魂魄既脱,其死亡也,可立而待。故治之之法,惟宜滋补。有热者,清燥救肺汤主之;有寒者,八珍汤加升麻主之。仲景之桃花汤,乌梅丸,皆是涩以止脱之义。慎勿谓涩,则邪气固结于内,而不敢用收涩之药也。

痢之所以忌用芩连者,此盖谓寒凉足以伤胃;胃伤,则生化之源顿绝。然必有伏阴在内,寒邪凝滞之实据,方可忌用芩连。若火结肠胃,下迫至甚,腹痛如锥,则芩连硝黄又为此症得力之猛将也。

痢之所以宜燥湿者,以湿之有伤气血,无异寒热之伤气血。吾人欲其去痢止,则惟有燥之之一法。然湿有寒热,而痢又宜以寒热为转移,此茯苓、白术、车前、苡仁、泽泻等类,有时与姜附同用,而有时又须与芩连同用者也。

痢之所以宜消导者,此盖时痢宜泻之义。以痢多食积,必须消其食积,而后可冀痢止,此枳壳、浓朴、大黄、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之所必用也。然容川解曰∶痢症之里急,为急欲下便,是肝木之疏泄。后重为欲便不得,是肺气之敛,而于止奔迫,解郁闭一方,而肝肺并治者,拟用白头翁汤,加石膏、知母、杏仁、桔梗、枳壳、槟榔、柴胡、麦芽、当归、白芍等治之,轻则,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杏仁、枳壳、槟榔、麦芽、花粉,调和肝肺,则肺气不迫注,肝气得开利矣。又云∶肝气欲泄而下注,肺气欲收而不开,故痢多发于秋。秋金肺气闭而不开,肝气决裂而不遏,是以迫痛,治宜甘桔汤加白芍,以桔梗开提肺气,以白芍平治肝木,本此意以为加减,则鳖甲、龙胆草、青皮、秦皮、芦荟、皆平肝之药,当归、生地、桃仁、五灵脂、元胡索,皆治肝经血分之药,黄芩、麦冬、桑皮、知母皆清肺之药,枳壳、贝母、杏仁、陈皮,皆肺经调气之药。随宜致用,变化在人,乌有不治之痢哉。

容川此节证论,虽仅足为时痢之方针,而临症择而用之,亦无不效,若桴鼓者矣。


噤口痢

唐容川曰∶噤口者,下痢不食,是火热浊攻,胃气被伤而不开,各书俱遵丹溪,用石莲汤,《金鉴》谓内热盛,上冲心作呕。噤口者,用大黄黄连好酒煎服以攻之。按肠胃所以能食者,以胃有津液,清和润泽,是以思食。西洋医虽滞于迹,亦间有可信处。言谷入于胃,即有胃津注之,将谷浑化如糜,常探胃津搅饭,顷刻亦化为糜。据此谓说,则胃之思食,全是胃津使然。试观犬欲得肉,则涎出于口,此液即欲食之本也。人之胃津,其思食之情,亦类乎此。今胃为邪热浊气所攻踞,其清和之津,尽化而为浊滞,下注于大肠,则为痢,停聚胃中,则拒不纳食。丹溪石莲汤,虽知清火补胃,然石莲是莲米有黑壳者,今医用石莲子,不知何物,断不可用。即莲米,性亦带涩,痢症宜滑以去着,涩乃所忌。且胃中浊滞非洗涤变化不为功,此方虽寒热未瘥,然未洗涤其滞,变化其浊,非起死回生方也。清瘟败毒饮、竹叶石膏汤、人参白虎汤、麦冬养荣汤出入加减,庶可以洗胃变津,为开胃进食之良法。至呕不思食,《金鉴》用二黄好酒,取其峻快以攻逆。然治逆洵为得法,而不知化生胃津,终未得进食之本也。吾意以为宜用大柴胡汤,加石膏、花粉、人参,则攻逆生津,开胃进食,两面俱到。治噤口者,从无此论,吾今悟出切实之理,为斯人大声疾呼。海始欲以文章报国,今己自分不能,庶几发明此道,稍有补于斯民欤。

又补论曰∶凡噤口痢,上噤下痢,法宜和中。此与霍乱对看自明,霍乱上吐下泻,必以和中而愈,则知噤口痢,上噤下痢,亦必以和中而愈。第霍乱是中寒而发,为上下俱脱之症,法主理中汤以温之。噤口痢,上噤下滞,其为中热可知。热结于中,上下不开。和中之法,宜反理中汤诸药,以寒凉治之,生姜泻心汤,去干姜为宜,人参白虎汤亦佳。


疟疾

周梦觉曰∶儒者读书十年,穷理十年,自谓于医已通三昧。及其视病,两相龃龉,不归责药肆之假,便诿咎染病之真。与之强辨无庸也,请试之治疟。夫疟病之浅而显者也,最易足以验医之得失。世之用劫药,而侥幸以成功者,不在此论。如果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而百战百胜焉,庶可悬壶都市,负笼乡邦;犹是投之罔效,屡易其方,古籍糠,空披万卷,寒窗灯案,辜负十年。经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余读经文,而知疟脉之所以弦也。躯壳之内,肿腑以外,属半表半里,而邪居之,宜脉之弦,与少阳同。是故风无常府,以所中处为府,其中顶骨也。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邪气并于阳明,令人头痛,洒淅寒甚,久乃热,则为阳明之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邪气并于少阳,令人头痛、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则为少阳之疟。至于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正过风府处,故头痛、腰重、体重、寒从背起。所以中于阳者,太阳之疟居多,其中骨也。三阴之脉,皆发于足太阳之脉,上膝股内入腹。邪气并入太阴,令人足软,不嗜饮食,多寒热,则为太阴之疟。厥阴之脉,入毛中,绕阴器,邪气并入厥阴,令人足软,小腹满,小便不利则为厥阴之疟。至于少阴之脉,上股后廉直贯膂,正当风府处,故足软,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所以中于阴者,少阴之疟居多。其中于阳也,阳气渐入于阴分,日下一节,其行也迟。故其作也,日晏一日,难愈。其中于阴也,阴气转入阳分,日下二节,其行也速。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治之之法,疟在三阳,则以三阳治之,疟在三阴,则以三阴治之。倘弦化脉虚有汗,但辅其正气,而邪自除。则统阴阳而温补之,未有不随手而效者。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症各殊,同《伤寒论》。知治伤寒,则知治疟。余谓第知治伤寒,犹不足以治疟。知伤寒矣,而知邪客风府,则足以治疟矣。所同于伤寒者症,所异于伤寒者脉。伤寒之脉,随阴阳变迁,疟症之脉,一弦字贯澈。知所以治伤寒,而于阴阳胜复之理,邪正交战之时,脏腑行径之穴,无不灼知之矣。业医者欲验一己之功修,请自试之治疟。


涂蔚生曰∶周梦觉之疟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不过仲景简而赅,而梦觉繁而详。实则本仲景之法以为治,即无不治之疟,亦无治不能愈之疟。盖疟,系风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内之油膜者。而仲景之治疟,则根据少阳以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动以截止为能事,每至旋愈旋复,即以其不能根本解决也。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疟,凡遇疟之一二剂不能全愈者,必劝其多服数剂,使其卒归于愈,愈而不复。今将其原文摘入,虽为治疟者之备考,夫亦曰存古云耳。

张仲景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内经》言疟邪藏于风府,旁连募原。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脐下,即三焦之连网矣。三焦、膀胱皆肾之府,三焦为阳府,而化水行于里,则为小便;膀胱为阴府,而化气于表,则为卫气。《内经》就疟所发言,责在卫气,故邪在太阳之风府。仲景就疟之所留言,故责在三焦膜原。是以疟症,未有小水清利者,三焦之决渎病也。

仲景以少阳立论,其义在此,正与《内经》互相发明。后人不知三焦,至谓仲景之证与《内经》不合,谬矣。

张仲景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曰此结为 瘕,名曰疟母。

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唐容川曰∶夫疟邪本伏于营血之中,卫气会而始发,故久则营血结聚而为疟母。卫气不通,而为留痰。是血为疟母之主,痰属卫气所生,乃疟母之兼有者也。故治疟母,以攻利营血为主,而行痰降气为辅。知此则知仲景此方,破血之药,所以独多,总是治营以通卫也。

涂蔚生曰∶各家之对于疟症,所以先寒后热,以及结成疟母之理,虽不乏精细辨论,而能理由充足,不致令人疑虑者,殊少其人。以余度之,疟症即系邪气伏居少阳油膜之上,而下焦化生之气,亦必须循油膜上行而外达,以为护卫。今以邪气之阻,不得外达,而为护卫,故始而恶寒特甚。迨至邪正交战既久,纷争已毕,终系邪气势弱,而正气势强。孰知正气愈郁结,而勃发愈猛,故继而发热特甚。设使邪随汗出,则疟可冀愈。否则,病患设为健壮,化生正气迅利,则正气之团结亦速,出与邪争亦急。今病者之体有强弱,化生之气有迟缓,故疟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营血之行,以卫气为转移,今卫气屡为邪气郁阻,而营血不能随其郁阻,经火炼以为郁滞,而为疟母焉。夫疟母名者,以邪气纵随正气纷争尽出。而此血之凝滞,与邪伏居油膜无异,仍可使疟疾发生焉。故主鳖甲虫大黄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浓朴葶苈等味,理气者,以疏散之。然犹虑邪未尽除也,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人参以托之。血虚受伤也,兼用阿胶白芍以固之。余则清热涤水之味,务使其邪气尽除,不至血痰交结而为疟母焉。此说此见,不知有合圣意否,尚希国内高明医士随时教正是幸。

张仲景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瘦肌肉。

唐容川曰∶阴气指少阴心肾也。心肾之阴虚,故热而少气,心中烦冤。邪气能入于心,而内藏于心,皆少阴阴气孤绝之证也。阳气指太阳膀胱也,水中之阳,化气为热,以卫周身。今独有阳气则纯热,合于阳明,则为手足热。

合于三焦,则欲呕。外合于腠理分肉之间,则令肌肉消烁。治少阴,宜鸡子黄汤。治太阳,宜白虎汤。后世如清瘟败毒饮一方,可以兼治。

按《史记·仓公传》风瘅客脬,言瘅邪客居膀胱。此瘅疟亦发于膀胱,与牡疟正相对,牡疟是邪在心也。

张仲景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肿满

经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浓,按之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水病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陈飞霞曰∶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若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脾虚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若以消伐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也。又当分别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上而起者,多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参苏饮合五皮饮。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身尽肿者,或因禀赋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凡风寒之肿,若身无热,宜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饮送沆瀣丹微下之。

阴水肿者,身不热,口不渴,身冷发寒,二便自调,平胃散加茯苓、草果、木香、藿香。凡肿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可治。若小儿元气本虚,复遇大病之后,而浑身浮肿,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泄,不思饮食,此阴寒之极,脾胃将绝。治肿之方,俱不可用,唯以六君子汤加肉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见其肿,不知元气之竭绝,而犹消导利水,复以舟车、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夺之者,此杀人之事,慎之戒之。

加味胃苓散(见前泄泻方内)

即胃苓丸原方。如头面肿初起,略加麻黄;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黄赤加木通;身肿加五加皮;腹胀加砂仁白蔻丁香枳壳,脚冷不温加附子、肉桂、防己。

五苓散(见前咳嗽方内)

五皮饮沆瀣丹(俱见前伤湿方内)



《脉经》曰∶水肿之脉,浮大易愈,沉细难痊。周梦觉曰∶余谓医不细揣脉与症,斯已难矣。果脉清症确,浮大固可十全,沉细未必难痊。余少时,曾患水肿,而回生者。欲知水肿幽明路,说法何妨我现身。人生饮入于胃,气化之妙,全凭脾肺肾三经。脾专运用之职,肺擅通调之官,肾司熏蒸之用,而后云兴雨施,渗入膀胱。三经失权,其气不化,蓄诸中洲,横流四肢,泛滥皮肤。一身之中,无非水为之灌注矣。以其脉之沉细者言之,脉而沉细,病愈深而侵入脏矣。即脉之沉细,分症之阴阳。其为阴水肿也,形寒伤肺,湿寒侵脾,虚寒损肾,大便溏泻,小便清利,脉则沉细而迟。补土以温金,实脾汤,实开斯世之福。壮水兼补火,肾气汤,能挽造化之穷。其为阳水肿也,火盛克金,热郁侮土,燥过枯水,大便坚硬,小便黄赤,脉则沉细而数。石膏友麦冬,本草中足称治水之橇;黄连伴黄柏,医方内大是分水之犀。余尝阅是症,阴阳俱厥,有令人不可测度。阳水之厥,更有十倍于阴水者。阴水误以阳治,先或声哑而死;阳水误以阴治,定是吐血而亡。至于脉之浮大,邪犹在表,病之最浅者也。水蓄膀胱,五皮饮,可洁清净之府;水行肌表,越婢汤,足开鬼门之闭。其朝宽暮急,暮宽朝急者,水随气之升降也,何必曰阴虚阳亏。上气喘促,夜卧难安者,水淫肺之叶孔也,何必子胎母宫。曰风水、曰石水、曰皮水,多其水名。曰湿肿,曰血肿,曰风肿,总是水肿。揣摩脉症,辨别脏腑,沉细浮大,有何难易之分。酌理准情,无非从前所有之语;披肝沥胆,尽是劫后余生之言。其于是症,煞吃苦幸矣。愁成白发三千丈,历尽洪涛十八滩。


涂蔚生曰∶水肿之症,犹古时洪水之患,弥漫遍野,浑无际涯。斯时补脾以利水、暖肾以化水、此皆筑堤之见,不及之治。不若大禹之治水,疏通河道,引水注海,夺而去之之为愈也。予以为除风肿虚肿而外,水之阳者,宜采用阿胶大黄甘遂汤,从阳以救阴。水之阴者,宜采用十枣汤与五皮散,从阴以救阳。虽剂嫌猛烈,而滔天之水,诚非此猛烈之剂,旁无能克者也。下后再以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等汤,调停善后,庶不至养痈贻患,尾大不掉。虽食盐一层为水肿之大忌,而如此治法,亦在所不禁。不过病之剧者,以食盐置罐敷紧,烧熟为宜耳。(又水肿极易与风肿、气肿有混,不可不辨。风肿、气肿,按之随手而起,水肿按之随手没指,此其分别处也。)


胀满

经曰∶足太阴虚,则鼓胀。又曰∶胃中寒则胀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 胀。陈飞霞曰∶夫胀满者,腹胀气满也。因于脾肺不能健运,所以作胀也。有虚胀、寒胀、实胀、热胀。大抵虚胀、寒胀十之八九,实胀、热胀十之二三。盖实热之证,人所易见,或因伤食,或因伤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虚寒之证,由中气衰弱,脾气不化而胀,所以难见而难医。若以虚寒之胀,而误为实热之胀治之,其变有不可胜言者矣。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服药攻下太过,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浓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桂附。实胀者,腹中原有食积,或因饮食过饱,固结于中。外证,则胃口胸前高胀,身热口渴,倦卧不语,腹痛微喘,目闭不开,俨然虚极之象。小儿此证最多而难识。昧者不为详审,见其四肢不举,口闭不开,误以为慢风,而用宁神导痰之药,十中十死,无一活者。不知大实有羸,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热胀者,或伤寒热邪入里,大便闭结,小便短赤,浑身壮热,面赤烦躁,集成沆瀣丹。寒胀者,由中气素寒,冷滞郁结,无身热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气喘腹胀。先以塌气丸消之,复以异功散,调其脾胃。

凡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荆防败毒散升散之,重则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疮出胀消者吉,不出者凶。经谓脏寒生胀满者,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如脾湿有余,阳火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育万物。必待和风日暖,湿去阳生,自然生长也。凡此宜以辛热之药运用之可也。经谓下之则胀已。此以湿热饮食有余,脾胃素实、形体气质壮实者言之也。若脾虚内寒,而气不能运精微,以成胀满者,只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以行壅滞之气。庶使脾土健旺,胀满营运,斯可愈矣。此经之所谓塞因塞用,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喜以下药,以求痛快。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胀满愈甚,去死不远矣。

浓朴温中汤 治胃寒心腹胀。

川朴(七分) 陈皮(一钱)黑姜炭(一钱) 茯苓(一钱)草蔻仁(六分) 木香(五分) 炙甘草(一钱)

虚兼寒者,加熟附子、肉桂、生姜少许。

《集成》塌气丸 治寒郁结,肚腹虚胀。

胡椒仁 全蝎尾(去钩子,洗净炒干)

上以胡椒略去皮去净一两,炒过,和蝎尾碾末,面糊为丸,极小。每服一二钱,陈皮汤送下。

沆瀣丹(见前伤湿方内)

《集成》三仙丹

五灵脂(二两) 广木香(五钱) 巴豆仁(四十粒,去净油)醋打曲糊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量儿大小服之。

异功散

白术(一钱) 茯苓(一钱)党参(一钱)甘草(一钱)陈皮(一钱)

荆防败毒散

芥穗(一钱) 防风(一钱)连翘(一钱)枳壳(七分)升麻(五分)薄荷(一钱)羌活(七分)独活(五分)粉葛根(一钱)川木通(一钱) 金银花(一钱) 黄芩(一钱)川芎(五分) 栀子仁(一钱)甘草(一钱)

上身肿,加葱三茎;下体肿,加灯草十茎,清水煎服。

涂蔚生曰∶陈飞霞谓虚胀,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攻伐太过,致成腹胀。然吐则伤阳,泻则伤阴,而攻伐之足以伤阳伤阴,亦无异于吐泻。阴阳既形损伤,则滋阴补阳,即不容或已,岂容再施消导者哉?查浓朴温中汤原方,多系破气之药,于此证未免失宜。余以为宜用六君子汤,稍加木香为佐,既无虚虚之患,又无实实之嫌。临时能因其寒热,而加桂附归芍枳查芩连等味,而虚寒实热之胀,亦无不左宜右宜也。

气鼓血鼓

周梦觉曰∶医学中,刘李朱张而下,瓣香敬祝者,汪子 庵,独于气鼓症,列之湿门中,殊不谓然。究其源,方书俱然,不自庵始。余考其症,是气也,当列于气门。气以类而方明,病虽难而易治。夫气之功用,全赖脾土为之转运,土旺而气乃周流四体;土衰而气遂停中洲,贯注躯壳,充盈腠理,郁而为热,气鼓成焉。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是也。其为症也,四肢日见瘦羸,肚腹日见胀满,任人揉按,痛痒不关,稍进粮,饱闷难受,脾愈虚,肝益肆其侮;气愈积,热益张其威,脉之弦且数。其所由来者,有明征矣。治是症者,当青筋未大见,脐心未大突,缺盆未大满之时,重用黄连以解其热,清金以制肝盛,培土不受肝邪。药草固有维持之力,尤宜却咸味,断妄想,存神静虑,以养无形之土,不治气而气自宣通,多有得安者。其名不一,曰单胀,以其独胀于腹也。曰鼓胀,以其中空无物也。曰蛊胀,若虫食物而中空也。曰热胀,由热而胀也。曰气胀,由气而胀也。统名之,曰气鼓也。彼水胀寒胀,列于湿门宜也,原于此症毫不相涉。东垣,一代伟人,中满分消丸,亦尚未分晰也。

梦觉黄连人参汤

人参(一钱) 黄连(一钱)焦术(一钱) 麦冬(一钱)青皮(一钱)肉桂(六分)炙甘草(一钱)

东垣中满分消汤

浓朴(一两) 枳壳 黄连黄芩法半夏(各五钱) 陈皮 知母 泽泻(各三钱)茯苓 砂仁 干姜(各二钱)人参 白术 甘草 猪苓(各一钱)

蒸饼为丸,每服三二钱不等,白开水下。

唐容川曰∶血鼓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医书俱云是妇人之病。惟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络,脉虽极虚,而履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胁胀腹疼。迨胀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南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浓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皆其类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陈米荷叶煎汤,泛丸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容川又曰∶谨按喻氏之论,其言血鼓之原,最为详确。惟所主之方,与气热则结,而血不流通之说,未能吻合。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于治痰膨为宜,且须寒饮方为切合。

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与喻氏所论,又有不同,医者审证择用可也。

容川又曰∶又有石瘕肠覃,状如怀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以寒气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下不下,衄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气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

单腹胀者为血膨。若四肢皆胀,或先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衄之后,瘀血化水而肿。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血化为水而肿。既化为水,则兼治之,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亦可。又凡鼓胀浮肿,但要分阴症、阳症,阴症脉沉涩弦紧,必有寒痰诸症,宜用中满分消汤加桃仁。阳证脉数口渴,便短气逆等证,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


前医为之破气下水者,均属无效,已频于危。余鉴前医之用药失当,复深究喻氏唐氏之言,为之用六君子汤加血竭、桃仁、广木香,顿见巨效。旋以战事发生,蒋士杰死守信阳城中,内外间隔,该妇遂陨于命。虽属时势为之,无可如何,而前贤之于此症正法正治,变法变治,总属不吾少欺。可为吾之经验上胆识上,增一番之长进矣。

心腹痛

周梦觉曰∶古传心痛有九,循其名,而责其实,纤毫难混。─曰虫。凡痛脉多伏,今反洪数者,纤虫也。厥名曰蛔,长寸许,首尾通红,踞于心窝子,吮血吸精。伤心之患,莫惨于是,以雄黄、槟榔、白矾为丸杀之,而痛自除。二曰疰。疰者自上疰下也。令人沉沉默默,心中隐隐作痛,甚有疰至灭门户,而莫名其病者。脉则乍短乍长,乍涩乍细。非寻常药饵所能疗,惟苏合丸、阿魏膏庶可以治。三曰风。风得火而益炽,火得风而愈威,风而入于心,则痛之猝者也。其脉浮紧而数。以白菊、白矾为君,侯氏黑风散,可采也。四曰悸。有触而惊曰惊,无触而惊曰悸;悸而至于痛,则悸之甚者也。其脉虚而滑,加乳香没药为使,李氏养心汤,盍用之。五曰食。食入于胃,停滞未化,攻冲作痛,其脉短而涩。平胃散洵为对证之方。六曰饮。饮入于胃,攻注无常,激射作痛,其脉濡而迟。五苓散实为导水之剂。七曰冷。寒气犯于绎宫,脉则或迟或结。吴萸、川椒、砂仁、木香止痛,书何难共证。八曰热。火气郁于胸膈,脉则或数或促,生地、栀子、黄连、苦楝,除痛药确有明文。九曰去来痛。经脉周流,有碍则痛,过其所碍而旋止,巡至所碍而复发。气充血足,何碍之有。不必诊脉,补之可也。顾同是心腹痛也,以虫伤人最酷者居首,以疰之伤人最隐者居二,以风之伤人最速者居三,以悸之介在可以伤,可以无伤者居四,以饮食之不轻伤人者居五六,以寒热之恒有者居七八,以去来痛之人皆知而能治者居九。想古人位置之宜,亦大费踌躇矣。然名则列之有九,义实本之于经。曰虫痛者,经言蛔蜒心腹痛也。曰疰痛者,如飞尸遁尸之类也。曰风痛者,经言肝心痛也。曰悸痛者,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也。曰食痛饮痛者,足太阴之脉,其支上膈注心中也。曰冷痛者,寒气客于背,注于心也。曰热痛者,寒气客于经脉,与热相搏也。曰去来痛者,经言气不宣通也。要皆非真心痛也。若真心痛,手足冷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朝死。彼医家所传之方,大半言止冷痛。本草所注之性,间有止热痛之语。夫冷热之痛,病之最浅而最易辨者,诸书尚且聚讼,何况痛之至隐而至僻者乎。领会《灵》《素》微词,才是医家学问;变化本草训语,方知用药权衡。


涂蔚生曰∶先贤有谓肚脐以上为心痛,肚脐以下为腹痛者。实则肚脐以上亦是胃痛,不与心痛相干。因心位至高,界居膈膜以上,而胃则界居于胸口之下也(陈飞霞曰,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分。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是其不知何为上焦,膈位何在,而胃脘又何在也)。不过胃脘痛至甚,其气上逆,亦可牵连心脏不安,使之发生疼痛耳,故《难经》云∶有厥心痛,无真心痛。如真心痛,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周梦觉虽未将痛之界限厘清,仅将痛之种类分别晰清。因症用药,而其硕诚伟见,已足高人一等。不过其食痛而下,药味均可加减,诚能触类旁通,其中自有无数法门。陈飞霞谓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痛者多虚,暴痛者多实,得食少减者为虚,得食益甚者为实,痛轻莫得其处者为虚,痛剧有定所者为实。又谓冷痛面色或青、或白,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热痛面赤壮热,四肢烦躁,手足心热。食痛口中气温,面黄唇白,多眠少食,大便酸臭。虫痛面白唇红,六脉洪大,痛则口出涎沫清水,腹内结聚成团。然予每遇是症,除虫痛外,俱以针刺之法,为之调剂补泻。轻者刺委中、手十二井、足三里等穴而愈,重刺中脘、分水等穴而愈。如心痛再甚,则为之刺巨阙一穴,而无不愈矣。但此中补泻之法,未易深明;寒热之症,尤须分晓。惜乎吾国针学,近者每下愈况,医者不知趋向尚耳。

癖积

经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积不痛者难已也。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结而横,有积矣。陈飞霞曰∶凡饮食之积,其渐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癖积于左胁膈膜之间,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论,饮食叠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并肠外汁沫,抟聚不散,渐成症结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其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而尤以食面之乡为最。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积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惟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去,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则癖,胁傍时时作病,时热,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症。凡疟疾发过之后,必令其热退极尽,方可饮食。若热未尽而饮食之,则脘中多蓄黄水,日久而成癖积。小儿脏腑和平,脾胃壮实,则荣卫宣畅,津液流通,纵使多食生浆,不能为病。惟脾胃不胜,乳哺不调,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抟之,结聚而成癖也。体素弱者,消癖丸;气壮实者,赭石挨癖丸。大约有癖之儿,虚者居多。攻下之药,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减,用消癖丸缓缓消之。至为良法。

涂蔚生曰∶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之衣字,恐系误,待考。又衣字似当作为乎字。

《集成》消癖丸 治癖在胁下,面黄肌瘦,午后发热似疟用之。

人参 白术 陈皮 茯苓 青皮 川朴 枳实 半夏砂仁 神曲麦芽 鳖甲(九肋者)三棱 莪术广木香肉桂 炮姜黄连(姜汁炒)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每服一二钱,量儿大小加减。米汤下,以癖消药止。

涂蔚生曰∶消癖丸内,有砂仁、神曲、炮姜、肉桂诸热药,必须其癖积,由于寒凝而来者,方为合法。若为因热而结之癖积,则又须易去其热药,而为知柏芩连之寒药,方能取效也。总之积热宜乎寒下,寒积宜乎热下,而加以固本之药耳。

《集成》赭石挨癖丸 治腹中癖块,或生寒热,或时作痛,小儿壮实,饮食素强者,方宜用之;脾胃素虚者,切不可服,惟以前药攻补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煨醋淬至酥,研末水飞过用) 青皮(醋炒)莪术广木香 肉桂(各三钱)巴豆霜(去油极净取霜,一钱)大黄(二钱)

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丸,淡姜汤送下。

 诸汗

涂蔚生曰∶汗者气分之水,由而气变为汗。如空中之气,遇寒冷变而为雨;口鼻之气,遇漆石变而为水也。

古人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因阳气既虚,则卫外者无所统御,而内部化生充溢皮肤之气,即无所摄收。故当醒寤之时,发而为自汗也。宜用六君子汤,加炙、枣仁,茯神以治之。阴血既虚,则营内者无所主宰,而外部化生根据归营血之气,即无所收容。故当梦寐之时,虚火干犯阳分,发而为盗汗也。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牡蛎、龙骨、寸冬、五味以治之,重者须当归六黄汤治之。然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于上而为汗,宜以小柴胡汤解之。手足然汗出,与醒后遍体出汗许久不干者,乃胃中瘀血食积之火,结聚中州也。宜用玉烛散,加枳壳、浓朴以治之。若夫时汗时止,时冷时热,则为风淫腠理,宜用柴胡桂枝汤,以解其外来之邪。久病之阳,大汗不止,则谓之阳将脱。宜用参附汤,以扶其内竭之阳,临症酌而用之,幸毋胶柱鼓瑟。


消渴

经曰∶二阳结,谓之消。周梦觉曰∶同一消也,而气分血分判焉。气分结者,病发于阳。血分结者,病发于阴。二症相反,如同冰炭。其发于阳也,阳明被火煎熬,时引冷水自救,脉浮洪而数。其发于阴也,阳明无水涵濡,时引热水自救,脉沉弱而迟。发于阳者,石膏黄连,可以折狂妄之火,人所共知。发于阴者,其理最为微妙,非三折其肱,殊难领会。人之灌溉一身,全赖两肾中之水火,犹之甑乘于釜。釜中水足,而甑自水气交流;倘水涸火熄,而甑反干枯缝裂。血分之渴,作如是观。当此舌黑肠枯之时,非重用熟地不足以滋其水;非重用桂附,不足以益其火。火炽水胜,而渴自止。余尝治是症,发于阳者十居二三,发于阴者十居七八,用桂附多至数斤而愈。彼本草所注,无非治气分之品,而治血分之药性,不注于本草。方实治始于仲景,至喻嘉言而昌明其说。上消如是,中下消可类推矣。昔汉武帝患是症,仲景进桂附八味汤服之而愈,因赐相如,服之无效。或曰相如之渴,发于气分;或曰相如为房劳所伤,非草木之精华所能疗。武帝不赐方而赐以金茎露一杯,庶几愈焉,未可知也。

梦觉甘石汤 治气分有热消渴。

石膏(二钱) 知母(一钱)炙草(一钱) 黄连(一钱)粳米(一钱)

桂附地黄汤 (即肾气丸,见前肿满方内)

涂蔚生曰∶梦觉所论之气分消渴,亦即水虚消渴。如火过盛,而水之化气过少,不能上输肺部,水津四布者,亦须加入人参,使气滋火降、津升渴止。若其所谓发于阴者,用桂附地黄汤,则必须肾中水火俱亏,兼有下消症者方可用。否则水亏火旺,滋阴降火,尚恐不济,何可以热济热,速其危殆者哉。故知柏地黄汤,实为治消渴症之要药。因此症较他症为多也。如其阴亏已极,则补有形之阴,必须有形之质,而龟胶尤可加入。至于瘀血消渴,则为血阻气升,清其瘀,而渴血自止。杂病消渴则为水停不化,化其水,理其脾,益其火,而渴亦自止。此皆非消之正症者也,亦不可不知。

知柏地黄汤(见前咳嗽方内)

二便

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陈飞霞曰∶夫二阴者,前阴窍出小便,后阴窍出大便。又云∶前阴主气,后阴主血。盖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气而后能出。太阴之传送,气之运也,由血而后能润。此便溺之流通,见气血根据附。而人之所以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关窍耳。清阳出上窍,谓呼吸也;浊阴出下窍,谓二便也。倘一息不运,则机息穷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痛气喘呕恶烦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腌脐法,蜜导煎法,则前后俱通矣。

八正散 治热聚下焦,二便不通。

木通(一钱) 滑石(一钱) 栀子仁(一钱) 车前子(一钱) 瞿麦穗(一钱)锦纹黄(一钱)芒硝(一钱,等分,量儿大小加减用之。)

除大黄芒硝外,将各味水煎极熟,加入大黄再煎。斟出后,再加芒硝冲服。

腌脐法 治中下二焦大小便不通。

莲须(一钱) 生姜(一钱)淡豆豉(一钱) 食盐(一钱)

同捣烂作一饼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之,良久气通,二便自利。

蜜导煎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则下焦气行,而小便自导矣。

白蜜 炼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研细末二钱,和匀,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条,外以葱涎涂上,轻轻放入谷道中,气通则便通矣。

涂蔚生曰∶用皂角水,以管注入谷道中,其大便下利,亦极迅利,较蜜导煎尤佳。又寒热结于膀胱,亦可发生闭塞,不可不辨。

大便不通

经曰∶太阴司天,阴痹,大便难,阴气不用,病在于肾。

又曰∶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陈飞霞曰∶夫饮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机,几乎息矣。急宜通之,使旧谷去,而新谷得入。然有实闭,有虚闭,最宜详审。如形实、气实、脉实,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证,则下之。如八正散、承气汤、木香槟榔丸之类,择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过也。如形虚、气虚、脉虚,而兼食少者,虽有可下之证,宜缓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实微利之。如平素便难者,血不足也,宜润肠丸,蜜导煎法。

八正散 (见二便方内)

大承气汤 (见前痉病方内)

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大黄(一钱)芒硝(一钱)

《集成》木香槟榔丸

黑牵牛(炒取头末,五个) 尖槟榔 锦纹黄 木香 神曲上共为细末,姜汁打米糊为丸,量儿大小加减用之。

《集成》保和丸

神曲(一钱) 陈皮(一钱)法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山楂肉(一钱)连翘(一钱)

《集成》润肠丸

火麻仁(去壳) 光杏仁(去皮) 桃仁(去皮)陈枳壳 当归尾(以上各七钱半)阿胶珠 萝卜子苏叶(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二钱,量人加减,白汤调下。

涂蔚生曰∶润肠丸即仲景脾约丸之意。脾约丸为治脾火太旺,将肠胃津液煎枯,而大便干结者。润肠丸虽本此意以为加减,而苏叶之杂于其间,则不如脾约丸之纯。推此意以求,则阴虚至急,肾火至盛,将肠胃煎熬极枯,燥结极甚者,则生地萸肉知柏芩连俱可加入。予在正阳,曾治一素患阴虚之人。忽患大便燥结,他医尽为推荡,愈治而愈甚。予为之用脾约丸原方,重用生地、龟胶、芩连等味而愈者。足见大便之结,不仅实热然也。而陈飞霞以虚者用保和丸,加枳实微利之,是其既未免患虚之嫌。又未知虚者,又有何种类,如何治法也。若夫脾湿阴滞,津液不降,须得苓术而大便通者,则犹非飞霞所能知者也。但此中最少,不过百分之一二耳,不可不知。

仲景脾约丸(一名麻仁丸)

麻仁(二钱) 白芍(一钱)大黄(一钱)枳壳(七分)浓朴(五分) 杏仁(一钱)

小便不利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又曰∶肝有热则小便先赤。陈飞霞曰∶凡小便赤涩为热,小便自遗为寒。热者火有余,水不足,治宜泻心火,滋肾水,加味导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余,治宜温肾水,益心火,益智散。小便不通,乃由肾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闭而不痛,腹胀紧满,宜五苓散加车前、灯心。大病之后,气虚津液不足,而小便闭者,不可利之。

利则中气日虚,津液愈涸,宜人参散。小儿患淋,小便淋沥作痛,不必分五种,然皆属于火热,宜清利之,海金砂散。小儿久病气虚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黄丸,滋其化源。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龙骨。

小便初起黄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谓之尿白。伤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散盐汤下。

小儿小便出时,色白混浊,随尿而来,谓之白浊。此心经虚热,宜清心莲子饮。

加味导赤散 治心热肝热,小便赤涩用。

木通 生地 炙甘草 枯黄芩黑栀仁 泽泻 柴胡(各一钱)淡竹叶(七片) 灯心(十根)

水煎,空心热服。

益智散 治水有余,火不足,而遗溺用。

益智(五钱,盐水炒) 补骨脂(三钱,盐水炒) 茯苓(五钱,酒炒)

上共细末,每服一钱,盐水调下。

五苓散 (见前咳嗽方内。)

《集成》人参散 治气虚津液不足,小便不通用。

人参(一钱) 麦冬(一钱)黄柏(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

《集成》海金砂散 治小儿诸淋,皆属于热。

香附米(酒炒) 川芎(酒炒) 赤茯苓(酒炒,各五钱)海金砂(一两) 滑石(一两,小飞)陈枳壳 泽泻(炒)石苇(焙) 槟榔(炒。各二钱)

上共为细末,每服一钱,淡盐汤调下。

六味地黄丸(见前喘哮方内)

《集成》清心莲子饮 专治白浊。

茯苓(一钱五分) 建莲子(二钱) 益智仁(一钱) 寸冬 人参 远志肉 石菖蒲车前子(各五分)白术(六分)泽泻(四分)甘草(五分)灯心(十茎)

水煎,空心服。

胃苓汤 (见前泄泻方内)

涂蔚生曰∶浊固关于小便病症之一种,而飞霞所举之清心莲子饮,则未可治浊之要药。今将唐容川之白浊症论简略治法,妥善者摘入,以为治浊之补助。容川曰∶浊者小便不清,或白、或黄、或青、或赤。此如暑天洪水泥潦之类,乃湿热为之也。湿甚用胃苓汤,加黄芩、黄连、黄柏、白芍治之,热甚用茵陈蒿、栀子、黄柏、秦皮、木通、车前子、防己、甘草梢治之。又有败精为浊者,或由思淫不遂,或由淫而精停,治宜萆厘清饮加鹿角屑、桑螵蛸、白芍、肉苁蓉治之。本其前者,以为加减,颇为治浊良方。至其后者之浊,诚为少数云耳。

胃芩汤(见前泄泻方内)

萆 厘清饮

萆 (三钱) 菖蒲(一钱) 甘草梢(一钱)乌药(一钱) 益智(五分) 青盐(一钱)

夜啼

陈飞霞曰∶小儿夜啼有数症,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燥,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症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止,加减当归散。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则加川连、龙胆草。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集成》当归散

当归(一钱) 吴萸(一钱) 肉桂(五分)川芎(三分) 黑姜炭(三分) 广木香(三分) 小茴香(一钱) 炙甘草(一钱)

导赤散

栀子(一钱) 当归(一钱)甘草(一钱)

《集成》十味安神丸

党参(一钱) 茯苓(一钱)寸冬(一钱) 山药(一钱)龙齿(七分) 辰砂(一钱) 寒水石(五分)粉草(一钱) 梅花片(三分)赤金箔(五分)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

涂蔚生曰∶夜属阴,故寒痛至夜甚,又安能阴极发燥。然欲知小儿寒痛,哭而眉头皱折者是也。

疝气

经云∶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陈飞霞曰∶故疝气者,寒邪结聚而成也。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专属肝经,与肾无涉。盖肝主怒,小儿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应行气开郁,初宜柴苓汤升散之,次宜加减二陈汤,或木香内消丸。如因久坐湿地得之者,此冷气入腹,谓之寒疝。宜温中散寒,加减当归散,茱萸内消丸。有肿而不痛,由中湿所致。

卵虽肿而无热,腹不痛,宜行湿消肿,加减守病丸。小儿素有疝气,或一年半年发者,发则有形,外连睾丸,内贯小腹,肿硬一条如小杵,约长五六寸,大小便不通,当归木香汤。小儿外肾肿大不痛,连年不消者,不早治,便为终身痼疾。宜茱萸内消丸,加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用。更灸脐旁章门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儿手掌第五指本节横纹,对脐心中(《针灸大成》云∶宜季胁肋端,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又曰肘尽处是穴)。小儿湿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肿大而垂者。以盐汤浸洗之,盖盐能杀蚯蚓毒也;或以苍术煎汤,加盐少许,洗之即效。小儿阴囊生疮溃烂者,谓之脱囊。用紫苏叶研末敷之,以荷叶包之,或用生荷叶火烘令软包之。虽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外肾臊臭,时复湿痒,柴胡龙胆汤。痒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汤洗之。

柴苓汤 (见前伤湿方内)

治少阳胆经有邪而病疝用之。

加味二陈汤 治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小腹,谓之疝气用之。

陈皮(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一钱)小茴(一钱) 川芎(六分) 肉桂(五分)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水煎热服。

《集成》木香内消丸

木香(一钱) 三棱(煨一钱)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川楝肉(一钱) 陈皮(一钱,酒炒)香附(酒炒,一钱)青皮(醋炒,一钱)

上共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空心盐汤下。

《集成》加味当归散 治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外肾红肿,并腹痛啼哭等证用之。

当归身(一钱) 吴茱萸(一钱) 青化桂(五分) 川芎(五分) 黑姜炭(五分) 广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钱) 炙草(一钱)

水煎,临服加盐七分,空心温服。

《集成》茱萸内消丸 治寒湿所袭,留伏作痛, 疝偏坠用。

吴茱萸(醋浸一宿,焙干炒过) 大茴香(盐炒) 肉桂(去粗皮)枣仁(去皮核) 延胡索(醋炒)青皮(醋炒)橘红(以上各一两)桃仁(五钱)白蒺藜(炒)广木香(各五钱)

上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淡盐汤下。

《集成》加减守病丸 治卵肿不痛,此湿气也,又名木肾。用∶漂苍术制南星 白芷 山楂肉 川芎橘该 半夏 神曲 吴茱萸以上等分,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龙眼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汤下。

《集成》当归木香汤 治小儿久疝不愈用。

橘核(一钱) 全当归(一钱)正川芎(七分) 木通(一钱) 小茴香(一钱) 川楝肉(一钱)青皮(一钱)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广木香(五分) 黑栀仁(一钱)

《集成》龙胆汤 治小儿外肾燥臭,时复湿痒。

柴胡(一钱) 泽泻(一钱)车前子(一钱) 木通(一钱) 生地(一钱) 当归(一钱)龙胆草(一钱)

 头项囟证治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陈飞霞曰∶小儿头囟之证,多有由脾胃而得。又头为六阳所会,七窍居焉,故小儿之头,四时宜凉。但见头热即有病生,宜预防之。

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

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囟肿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哺乳不常,饱饥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气上冲而肿者,则牢蕲坚硬;热气冲上而肿者,则柔软红色。然寒肿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更有包裹严密,盖复过浓,阳气不得外出,亦令赤肿。皆用封囟法。热肿者,泻青丸;寒肿者,参苏饮。

囟陷者,有因泄泻久而气虚弱,不能上充脑髓,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虚脾弱之极,宜急扶元气。若与枕骨同陷者,百无一救。此中有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于囟陷。二者皆因肾气败绝之证也。俱参苓白术散,或八味地黄丸。天柱骨倒,小儿外视体肥容壮,不为瘦悴。孰知形体过肥,中气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忽然项软倾倒者,此肝经风热也。小柴胡加葛根、当归、白芍。有因于久病之后,或泄泻日久,忽然颈项倾侧,名天柱骨倒,最为危候。

速救真元,十全大补汤加鹿茸。

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由禀父之肾元虚败,峻补先天,其几庶矣。补肾地黄丸与六君子汤间服。天柱骨例之证,虽则三条总系真阳大败之候,为小儿之恶症。宜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药贴之可也。

六味地黄汤(见前哮喘方内)

封囟法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上,以合为度。

泻青丸

羌活 川芎 栀子仁 龙胆草 当归 防风 大黄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青黛为衣,黄豆大,清茶化下,酌量服用。

参苏饮 见前咳嗽方内

参苓白术散(见前疳症方内)

八味地黄汤(见前肿满方内)

小柴胡汤(见前咳嗽方内)

十全大补汤

熟地(三钱) 当归(一钱)白芍(一钱)川芎(七分) 党参(一钱)白术(一钱)茯苓(一钱)甘草(一钱)肉桂(五分)黄 (一钱)

补肾地黄汤

熟地(二钱) 山药(二钱)萸肉(一钱) 鹿茸(三分) 丹皮(一钱) 牛膝(一钱)茯苓(一钱)泽泻(一钱)补骨脂(一钱) 五味子(一钱)

上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三钱,盐汤下。

六君子汤(见前咳嗽方内)

生筋散 治筋软无力,天柱骨倒。

木鳖子(六个) 蓖麻子(六十个,去壳净。)

以药研如泥,先抱头起,以手摩其颈令热,津唾调药,涂颈项。

又方 治项软。

生附子(二钱,去皮) 生南星(三钱,去皮)

共研末,摊贴患处。

目疾证治

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又曰∶东方青色入于肝,开窍于目。陈飞霞曰∶夫目虽为肝窍,而五脏俱备,神之所化。故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仁属肾,两角属心,上下眼胞属脾。五脏五色,各有所司,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目无睛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

目内赤色,心经积热上攻。宜泻丙火,从小便而出,导赤散加黄连防风。

目内黄者,脾热也,宜泻黄散。上下眼胞肿者,脾经风热,亦同上治。

目连眨者,肝有风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因风吹,儿不能任,故连眨也,泻青丸。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气入目,障其筋脉,目之两角俱紧,不能转运,故直视也,泻青丸。

小儿初生目闭,此胎热也。内服地黄汤,外用胆草煎汤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缠则损目。

小儿生下,眼泡赤烂者,由产时拭洗不净,以致秽恶浸溃两目角。故两泡赤烂,至长不瘥,真金散。

小儿久嗽,其目两眶肿黑,如物伤损,白珠红赤如血,谓之血眼。内服泻白散,外用贴法。

小儿生下数月内,夜不见物,谓之雀目,由肝虚也。六味地黄汤丸,常以猪肝煮熟压之。

小儿热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风热也。宜疏散风热,清阳散火汤。

导赤散(见前夜啼方内)

《集成》泻黄散 治脾经积热,白珠生黄。

藿香梗(一钱二分) 黑栀仁(一钱) 熟石膏(一钱) 防风(一钱)炙甘草(六分)

净水煎,半饥服。

泻青丸 (见前颈项方内)

生地黄汤 治小儿胎热,初生眼闭不开用。

生地(一钱) 赤芍药(一钱)川芎(五分) 当归(一钱)天花粉(一钱) 炙甘草(一钱)灯心(十茎) 长流水煎服。

《集成》真金散 治小儿眼泡赤烂用。

川雅连(一钱) 黄柏(一钱)当归(一钱)赤芍药(一钱)杏仁(一钱去皮尖)

上锉碎,以乳汁浸一宿,饭上蒸过,取浓汁点眼内。

泻白散 治小儿久嗽,两眶黑肿,白珠如血用。

炙甘草(一钱)桔梗(一钱)陈皮(一钱)桑白皮(一钱) 地骨皮(一钱)

又贴药用。

生地(一两) 黑豆(一两)

上二味用水同浸一宿,取起捣为膏,贴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泪既出,肿黑自消。

六味地黄丸(见前喘哮方内)

清阳散火汤 治小儿风热眼疾,羞明喜暗用。

荆芥穗(一钱) 条芩(一钱) 川芎(五分) 防风(一钱)连翘(一钱)黑栀仁(一钱) 当归(一钱)熟石膏(一钱) 羌活(五分) 炙甘草(一钱)灯心(十茎)

水煎食后服。

涂蔚生曰∶眼科另是一种专门学问,自有方书可查。小儿除风火食热等症外,内外障疾颇少,故本书不多赘及。但其所谓之两眼角属心,当有心肾之分,未可混合。大眼角之红筋属心,红而胀大者,心实热也。小眼角则属于肾,红甚固属火甚,淡红则属相火虚也。粟黍之辨,似过于迂。诚恐差以毫厘,谬以千里耳。

耳病证治

经曰∶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陈飞霞曰∶故耳本属肾,耳珠前属少阳胆经,小儿有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中灌为聋者。内服蔓荆子散,外用龙骨散搽之。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者,名曰蚀疮。俗谓以手指月,则令耳之前后生疮,皆用外治之法,黄柏散搽之效。

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出血水,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散。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经,宜疏风清火,用导赤散加防风,或通窍丸。

耳傍赤肿者,热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外用敷毒散,内服清毒饮。

蔓荆子散 治小儿肾气上冲,灌为聋耳。

蔓荆子(一钱) 粉干葛(一钱) 赤芍药(一钱)信前胡(一钱) 桑白皮(一钱) 木通(一钱)生地(一钱) 白芍(一钱)赤茯苓(一钱)绿升麻(五钱)甘草(一钱)灯心(十茎) 水煎服。

龙骨散 治小儿 耳流脓出汁,以此吹之。

正龙骨( ) 白矾( )铅丹(炒,以上各二钱) 胭脂胚(二钱) 当门子(五厘)

共为末。以绵展干耳内脓,内用小竹筒吹药入耳。

黄柏散 治小儿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

川黄柏 白枯矾海螺蛸 白滑石 石龙骨 上五味皆等分,共为末。疮湿用干搽,疮干用猪油调搽。

蛇蜕散 治耳中痛不可忍,或血水或干痛用。

蛇蜕烧灰存性,为细末,鹅毛管吹入耳内,取蜕之善脱,以解散郁火也。

导赤散 见前夜哭方内

通窍丸 治小儿忽暴聋。

雄磁石( ,一钱) 真麝香(五钱)

共为细末,以枣研烂,和为一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又以生铁一小块,热酒泡过,含口内,须臾气即通矣。

敷毒散 治小儿耳傍赤肿热毒也,恐防作痈用之。

绿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调成膏,敷肿处,干易之。

消毒散 治小儿耳傍赤肿,内服之药。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黄芩(一钱)连翘(一钱)桔梗(一钱)党参(一钱)川芎(七分)当归(一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

生姜一片,灯心十茎、水煎服。

鼻病证治

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有病而鼻为不利也。陈飞霞曰∶盖鼻为肺之窍。鼻塞者,肺气不通于窍。然肺主皮毛,风寒外感,则肺气壅用而鼻塞,川芎膏。鼻涕者,肺为寒风所袭,而津液不收,则为鼻涕,细辛散疏之。

鼻 者,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开,使不闻香臭,则 矣,万金膏。

以上三证、皆宜疏利,俱用通气散。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干,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加麦冬。如病已极,鼻干而黑,窍张帝出冷气者,肺绝也,不治之证。

鼻渊者,流涕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又名脑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儿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卧之时,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儿囟门,或因洗水未避风寒,所以致儿鼻塞。通关散和葱膏摊帛贴囟门愈。鼻衄者,五脏积热所致。盖血随气行,得热而妄动,溢出于鼻。宜凉血降火,加减地黄汤,外用吹鼻散。

《集成》川芎膏 治小儿外感风寒,肺气壅闭而鼻塞。

川芎(一钱) 细辛(一钱)本(一钱) 白芷(一钱)炙甘草(一钱)梅花片(七分)杏仁(一钱,去皮头) 当门子(三厘)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

《集成》细辛散 治小儿风寒所袭,鼻流清涕用。

党参(一钱) 前胡(一钱) 细辛(四分)防风(一钱)川芎(五分) 炙甘草(一钱)

共为末,每服一钱,姜葱汤调下。

《集成》万金膏 治小儿风热侵肺,鼻 不闻香臭。

羌活(一钱) 川芎(一钱) 细辛(六分)木通(一钱) 麻黄(一钱) 菖蒲(一钱)

共为细末,每服一钱,以蜜和匀,姜汤化服。

导赤散(见前夜啼方内)

《集成》丽泽通气散 治小儿鼻涕鼻 用。

羌活(六分) 独活(六分)苍术(一钱)防风(一钱)升麻(五分)荆芥穗(一钱)粉干葛(一钱)白芒(一钱) 川芎(五分) 木通(一钱) 麻黄(一钱) 细辛(五分)炙草(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食后服。

《集成》辛夷散 治小儿鼻流浊涕而腥臭用。

辛夷仁(一钱) 苍耳子(一钱) 白芷(一钱)薄荷叶(一钱)黄连(一钱)

共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葱汤调下。

《集成》通关散 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一钱) 川芎(一钱) 荆芥穗(一钱)直僵蚕(一钱)细辛(七分)猪牙皂(一钱)

共为细末,以葱捣成膏,每用末药五钱。与葱膏和匀,摊软帛上,临卧烘热,贴儿囟门上,早晨取去。

《集成》加减地黄汤 治小儿鼻中出血用。

生地(二钱) 黄芩(一钱)黑栀仁(一钱) 赤芍(一钱)茅根(一钱)

水煎温服。

《集成》吹鼻散 治小儿鼻出血用。

黑栀仁(炒) 乱油发(烧存性,俱等分)

共为细末,微吹鼻中。

口疮证治

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又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

陈飞霞曰∶口者,脾之外候。鹅口者,口内白腻满舌,如鹅之口,此肺热而心脾为甚,故发于口也。内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浓,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擂水搽疮上,(地鸡即桶虫,人家砖下有之。)

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以二方合服。

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以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悉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救。上有胀起如悬痈者,此名重。由脾胃挟热,气血不能收敛而成,用针刺去恶血,内服沆瀣丹,以碧云散吹之。

小儿两颐流液,浸渍胸前者,此名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宜温脾丹。

小儿口频撮者,气不和也。盖唇应于脾,气出于肺,脾虚不能生肺,以故口频撮。异功散,补脾散,补脾生肺愈矣。小儿口撮面青多哭,此阴寒之至,肝脾虚冷,脐下痛也,理中汤温之。

小儿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热,舌不转运、泻黄汤清之。

《集成》沆瀣丹(见前伤湿方内)

《集成》保命散 治小儿鹅口口疮。

箭头沙 枯白矾 明牙硝(各一钱)

共为细末吹之。

五苓散 (见前咳嗽方内)

导赤散 (见前夜啼方内)

理中汤 (见前泄泻方内)

碧云散 治小儿悬痈重 用。

蒲黄末 洋青黛 白硼砂明牙硝 生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吹之。

温脾丹 治小儿脾冷流涎,浸溃颐间用。

木香 半夏(各三钱) 炮姜 白术(各二钱)陈皮 青皮(各一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末饮下。

导功散 (见前胀满方内)

泻黄散 治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茯苓 黄芩 黄柏 黄连栀仁 茵陈蒿 泽泻(各一钱)灯心(十茎) 水煎服下。涂蔚生曰∶陈飞霞五苓散去膀胱之热,语未免有误。盖五苓散最热,为温化寒水凝结之药,而其热所以能去者,因水滞中焦,而膀胱失其火化,不能化气上行,则津液四达。故口渴而身热胸烦也。今苓泽利水下降,桂枝化水上行则卫气得升,津液得达,故真寒可除,而假热可去也。若以是为治膀胱火热之药,是何异以硝黄为治阳明寒结者乎?然则膀胱之热,果何以去,曰∶五苓散去桂枝加以知柏芩连木通等味,斯可耳。

舌病证治

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心,心生舌,在窍为舌。又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陈飞霞曰∶夫舌为心之苗,胃之根。小儿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积热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证,宜辨其虚实而治之。重舌者,心脾有热。盖脾之大络,出于舌下,有热则气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面短小。

内服沆瀣丹,外以针刺去其恶血,以碧血散,竹沥调匀敷之。弄舌者,脾脏虚热,令舌络紧,时时舔舌,俗人称为蛇丝惊者是也。切勿以寒凉攻下治之,少与泻黄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汤。或渴欲饮水,面无红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误认为热,宜七味白术散。面黄肌瘦,胸心烦热而弄舌者,此疳证也。须从疳证门参考,宜集圣丸。

大病后精神困惫,饮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盖气血两亏、精神脱却,速以十全大补汤挽救之。舌上黑苔,其热已剧,急以薄荷煎汤洗之。如舌转红色者可治,凉膈散下之。洗之不红者,不治。泄泻后舌上白胎,此津液不荣,不能上潮于口,为虚热也,理中汤。

《集成》沆瀣丹(见前伤湿方内)

碧雪散(见前口疮方内)

七味白术散(见前泄泻方内)

泻黄散(见前口疮方内)

六君子汤(见前咳嗽方内)

集圣散(见前疳症方内)

十全大补汤(见前头项方内)

凉膈散 治心脾有热,舌上黑苔者。

连翘(一钱) 栀仁(六分) 大黄(五分)薄荷(一钱)黄芩(六分)芒硝(五分)甘草(四分)竹叶(七片)灯心(十茎)水煎服,加生蜜十匙对服。

理中汤(见前泄泻方内)

涂蔚生曰∶舌上黑苔,必须干燥无津液者,方可断为其热已剧。若舌上虽为黑苔,而有津液油润者,犹是阴寒至极,外见假热之色。此等精微,未可忽视者也。

牙齿证治

经曰∶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又曰∶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陈飞霞曰∶上齿属胃,下齿属大肠,齿属肾,凡齿生迟者,肾气不足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也。不足则髓亏,不能充乎齿。所以齿迟,宜地黄丸。上下牙床肿者,此手足阳明实热也。凉膈散为君,加知母、升麻、石膏为佐,频频含咽。龈肿者,肾脏积热,附龈而肿痛也。以针刺去其血,用盐汤洗净,黄柏为末敷之效。小儿有多食肥肉,齿牙臭烂,不可近者,名为臭息,此胃膈实热也。内服沆瀣丹,外以荆竹沥和姜汁含嗽。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牙齿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气喘痰潮,饮食减少,则不可治。内服沆瀣丹,外以如圣散敷之。梦中切牙,风热也。由手足阳明二经,积热生风,故令相击而有声也,必在梦中也。风属阳明,动则风行于阳,静则风归于里也,宜风散。切牙一症,惟痘疹见此为危候,余则皆无大害。亦有因病战栗,鼓颔而斗牙者,治其本证,则自止。牙齿落后,不复生者,由于舌舔之故。其肉顽浓,用针刺去其血,以鼠骨散搽之自生。

六味地黄汤(见前喘哮方内)

凉膈散 (见前)

沆瀣丹 (见前伤湿方内)

如圣散 治小儿走马疳,并奔沙宣露。

用妇人尿桶中白垢刮下,瓦上 至烟尽,加铜绿二分,麝香五厘,共为细末,先以蜡树叶浸米泔水,洗净后,搽此药。

宣风散 治小儿梦中切牙用。

尖槟榔(五两) 陈皮(一两五钱)牵牛(一两炒,取头末) 甘草(五钱)共为细末,每服一二钱,加蜂蜜调之,空心服。

涂蔚生曰∶查宣风散所用之药,多系破气消食之药品,并无一味去风者。足见梦中切牙,亦是食积之热,名为是风,则未免错了过半矣。

鼠骨散 治小儿齿落不生用。

雄鼠一支,烂去其皮。取全骨炙枯,研细末,加麝香一分,擦刺处,良久,以姜汤嗽之。

涂蔚生曰∶小儿除齿迟,龈肿等证外,颇少齿痛之症。然予于齿痛,除由于风火而外,得一虚火牙痛之方,治疗最速,收效最神。盖齿总属于肾。肾阴一虚,不能上输滋养,则虚火炽炎,烁齿作痛。治之之方,唯有滋阴降火,兼清阳明之燥热耳。方用加味玉女煎。至风火牙痛之外,治法以蒜瓣一片,研捣如泥,加入轻粉少许,置于小蛤蜊壳内,放于虎口穴上(在合骨下),令其烧热至极痛时,始去之,顷刻此处肉起一小泡,用针刺破,流出黄水,牙痛立止,终身不复牙痛。但此必须是牙痛由于风火内热者,否则亦不大效。

加味玉女煎

生地(二钱) 玄参(一钱) 骨碎补(一钱) 石膏(一钱) 知母(一钱)寸冬(一钱) 甘草(一钱)怀牛膝(二钱)

咽喉证治

经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二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陈飞霞曰∶盖咽者胃管,主纳水谷而居后。喉者肺管,主呼吸而居前,为人一身之总要。若胸中郁积热毒,至生风痰,壅滞不散,发于咽喉。病名虽多,无非热毒,速宜清解,缓则有难救之患。轻则甘桔汤,重则化毒汤。如痘疮咽喉痛者,毒气上攻也,加减甘桔汤。喉中生疮,不吮乳,化毒汤。小儿为诸骨所哽,骨大难咽者,以鹅毛扫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甘桔汤 治小儿膈膜积热致生风痰,而患喉痹用。

粉甘草(二钱)牙桔梗(一钱)以净水煎,细细咽之。

化毒汤 治小儿咽喉证危迫者用。

牙桔梗(一钱)薄荷(一钱)荆芥穗(一钱)炙甘草(一钱)芒硝(一钱)山豆根(一钱)马牙硝(一钱) 硼砂(一钱) 明雄黄(一钱)镜面砂(一钱)

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仍以此药吹喉中。

海上方 治小儿诸骨所哽用。

金凤花根捣碎,以米醋浓煎,用有嘴瓶盛之,口衔瓶嘴,仰面吸药吞之,其骨即下。吞药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煎咽。

涂蔚生曰∶喉痛一症,虽多由于风火,然必阴虚之人,始易患此。小儿纵无伐伤肾阴情事,然食积等火烁阴,亦与伐伤无异。故小儿素患久患喉症者,亦宜兼顾其阴。杨氏咽喉七十二症,无不以六味地黄汤为加减,盖为此也。至阴虚至极,虚火上犯而作肿痛,有时必须加入桂附少许,以为反佐,立时引火归源,肿消痛止者,此又不可不知。但桂附须用上等者,方不至误事,此亦不过百分中之一二耳。

五软五硬

小儿生后,有五软五硬之证。乃胎元怯弱,禀受先天阳气不足,不耐寒暑,少为六淫所犯,便尔五软见焉。

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是为五软。然头项软,肝肾病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故头项软而无力。手足软,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手软而懒于抬,足软而慵于步也。身体软,阳衰髓怯,遍身羸弱,而不能强立。口软者,虚舌退场门,而懒于言。肌肉软者,肉少而皮宽,身体虚之象也。

总之,本于先天不足,宜地黄丸以补肝肾,而所以更重者在胃。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宜补中益气汤,升举其脾气。但得脾胃一旺,则脏气有所禀,诸软之症,其庶几矣。

五硬者,手硬,足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体也,为独阴无阳,难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以补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

六味地黄汤 (见前喘哮方内)

补中益气汤(见前泄泻方内)

六君子汤(见前咳嗽方内)。外加干姜、上桂、升麻、柴胡。

丹毒证治

陈飞霞曰∶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自腹出四肢易治,自四肢入腹难治。治丹之法,用辛凉解表,使毒渐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表,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儿一岁外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然治之得法,无论大小。予尝治百日内外火丹,从阴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后阴囊去一壳而愈。

小儿十种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肠胃则不救。宜逐一辨认,根据方治之,百不一失。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毒发表,次用瓷锋针去其血,则毒随血而散,至神至捷,百发百中。

防风升麻汤 治十种丹毒用。

防风(一钱) 升麻(五分)栀仁(一钱) 麦冬(一钱)荆芥穗(一钱)木通(一钱) 干葛(一钱)薄荷(一钱)玄参(一钱) 牛蒡子(一钱) 粉甘草(一钱)便闭加大黄利之。灯心十茎,水煎热服。

瓷针砭法

用上清瓷器,轻轻敲破,取其锋锐者一枚,将箸头劈破,横夹瓷针,露锋于外,将线扎紧,以瓷锋正对丹毒之处,另以箸一条,于瓷箸上轻轻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尽,立时见功。治丹若不砭去恶血,十不救一。

十种丹证∶一、飞灶丹。从头顶肿起,然后散开,先用葱白捣取自然汁,涂之效。二、走灶丹。从头顶起,红肿异常,用红豆饭研末,鸡蛋清调涂。三、鬼火丹。从面部红肿起,用灶心土研末,鸡蛋清调涂。四、天火丹。从背上起赤点,用桑白皮切碎,焙干为末,米醋调涂。五、天灶丹。从两臂赤肿黄色起,用柳木烧炭研末,净水调涂。六、水丹。先从两胁起赤肿,用多年锈铁磨浓汁,猪油调涂。七、葫芦丹。先从脐下起红肿,用尖槟榔切碎,焙干研末,米醋调涂。

八、野火丹。先从两脚起红肿,用乳香去油研末,羊油调涂。九、烟火丹。从脚背上起红肿,用猪槽下土研末、麻油调涂。十、胡漏丹。从阴囊下起红肿,用门槛之下千脚土,羊油调涂。更有胎毒重者,遍体皆是,速用芸苔子(即油菜子)一两,酒一大壶和研滤去渣,取酒复热数沸,不拘时,温服二盏。又方芸苔,即油菜,取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鲜菜,干者为未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周,百方不能治者,惟此最神。

破伤风

陈飞霞曰∶小儿或因跌仆,或刀斧破伤,风邪暗袭,伤处发肿,谓之破伤风。速宜治之,不然,则发痉矣。

内服疏风活血散,外以紫金锭涂之。

疏风活血散 治小儿破伤风,已痉未痉者。

全当归(二钱)生地(一钱) 赤芍药(一钱)防风(一钱)红花(五分)川芎(七分) 苏木(一钱) 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紫金锭

山慈菇(三两) 五倍子(三两) 牙大戟(一两半) 明雄黄(一两)镜面辰砂(一两) 麝香(三分)

共为细末,糯米饭和药为丸锭,水磨搽之。市中有售者,不必自制,但须防其以伪乱真。

诸疮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陈飞霞曰∶世界疮痒疖疥,惟小儿最多,岂其稚阳纯气,易于岁运火攻相乘耶。抑或不识不知,而寒温动定之乖其道耶。复有父母之遗毒。为儿终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小儿初生,遍身虫疥,与夫流水风疮一般,皆胎毒也。切勿外治,宜内服胡麻丸。尚误用搽洗,逼毒入腹,致腹胀,危候也。急服解毒汤为佳。凡头面遍体有疮,原未搽洗,而疮忽自平,更加痰喘气急者,切不可下,宜连翘丸解托之。小儿未过周岁,无论一切疮疥,不宜搽洗,总以胡麻丸为主治,至稳。小儿生痈毒肿疖,皆气血凝滞,而火热乘之,内服大补汤,外以紫金锭涂之。项上结核肿胀,欲发热者,内服胡麻丸,外以五倍子为末,醋水调敷,一日二易为妙。

《集成》胡麻丸 治小儿风疮疥癣。

嫩苦参(五钱)何首乌(蒸) 胡麻仁(炒) 蔓荆子(炒) 威灵仙(炒) 荆芥穗(焙)皂角刺(各三钱) 石菖蒲(炒) 白菊花(各二钱)

上共为细末,酒打米糊为丸,每服一二钱,量儿大小,竹叶汤下。

《集成》解毒汤 治小儿疮疥,误入搽洗,逼毒入内,以此托之。

玄参(一钱) 连翘(一钱)升麻(五分)黄芩(一钱)赤芍药(一钱)当归(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一钱)木通(一钱) 炙甘草(一钱)灯草(一钱) 生地(一钱) 荆芥穗(一钱)

如大便秘结,则加大黄。

《集成》连翘丸 治小儿疮疥,毒陷入里,以此托之。

连翘 桑白皮 白头翁 丹皮 防风(各三钱)黄柏 桂枝 淡豆豉海螵蛸 独活 秦艽(各三钱)

上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心汤下。

《集成》大补汤 治小儿痈疽脓后,或顽疮破烂,久不收口。凡一切溃疡皆属不足,切不可再用寒凉。

党参(一钱) 黄 (一钱) 川芎(五分) 连翘(一钱)白芷(一钱)茯苓(一钱)当归(一钱)白术(一钱)生地(一钱) 白芍(一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接骨方

涂蔚生曰∶小儿最好搬物上高,故其跌打折骨之事亦最多。方书接骨之法本繁,然非系珍贵难购,亦多系乡间仓猝不易辨者。欲求其简而易辨,平而最效之法,颇非易易。余在正阳时,有宋姓者,施接骨丹,远近多往求之,颇着巨效。然其对于此方之保守秘密,决不肯轻易示人。余以多方求之,始悉其方为锅烟。(药名百草霜)及砖头灰也。余以深恨中国此种无意识之严守秘密,阻碍医学进步,不能使全国民众,得其利益。谨将此法书出,以为民众及医士者创。其法分未断者与已断者二种。未断者,用磨下极细过罗之砖头(以当窑门口之经火头上者为尤佳)灰及锅烟,各样一岁一分,黄酒冲服,尽量出汗。已断者,加花蜘蛛,一岁一个,与砖头灰、锅烟,一并用黄酒冲服。但隔日者,须先用全当归一岁一分,黄酒冲服,后服锅烟及砖头灰,自然接合矣。

治疯狗咬方

涂蔚生曰∶疯狗之毒最剧,其中人也亦最烈,患之者既多。若无良方而治之者,每主张以毒攻毒,甚非平易之治。余得人参败毒散加地榆、紫竹根法,试之者屡矣,而收效势若桴鼓,洵为珍奇之治也。

人参败毒散加地榆紫竹根法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枳壳 桔硬川芎 茯苓 甘草 地榆 紫竹根涂蔚生曰∶如无紫竹根,或他种竹根多用之亦可。服后既无疼痛便血尿血之苦,又无忌风、忌过河、忌食狗肉之禁。诚平易之治也,阅者慎勿忽诸。

治蝎子咬方

取家子桃花,或连叶捣研取汁,贴敷其痛立止。又家子桃,亦名架子桃。

解砒霜毒方

取薜荔嫩叶与嫩枝,捣研取汁,多多服之自愈。薜荔即俗名爬墙虎,蔓藤大叶丛生。又用防风四两,井水调服,亦可解砒霜毒,此系《阅微草堂》方也。余亦未经试验,姑存之以备用。

解鸦片毒方

取灰猛养(系西药)三钱。阴阳水化开,灌入摇之,使吐自愈。又法,用硼砂灌之,亦最见效。

治吞金方

取蛴螬一二枚,捣研灌下,则金自溶化,不致杀人。按蛴螬鸡笼内粪下,与各肥地内均有。

治蛇咬方

取重楼(药名。一名七叶一枝花)用醋研之敷伤痕上,其痛立止。但重楼必须真者,否则不效。又余在正阳时,曾治一被蛇咬者,为之内服五灵脂五钱,雄黄三钱,白芷三钱,水调服。外敷碘酒,旋即痛止。余究不知二者,是谁治愈,姑存之以备参考。

解食盐毒方

服盐过多,则血脉凝滞,亦能杀人。取豆浆(未用石膏点入者)多多服之,其毒即解。

治吞针方

取木炭之黑皮,研细末服之。其针自随炭皮裹着,从大便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