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长城文化|第三十二回 烽烟独石口 冰山竟奇秀

燕赵传奇·长城文化|第三十二回 烽烟独石口 冰山竟奇秀

华哥读报 日韩男星 2018-11-18 00:00:58 578

来源:  燕赵传奇



上一回说到宣化古城古风古韵,千古沧桑汇聚边关。同样是在河北张家口,同样是在古长城沿线,还有一处雄奇俊秀的好风景,那里也留着一段令人感慨的传说。这地方究竟身在何方,这故事又是从何而来?接下来,我们跟随中国长城学会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董耀会:独石口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北边,正处于冀北山地和坝上草原的交界线上,这里是沽水入塞的山口,也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因为这里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大石头,关口就得名为独石口。这块耸立在关口前面的石头上镌刻着“突兀孤秀”、“一石飞来”两组大字,它身后就是坐落在南北流向两条大河之间的独石城。城池东边是青龙河,西边有黄龙河,背后靠着蜘蛛山。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就有了二龙戏珠的说法。


独石口历史悠久,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中。史书记载:先有独石口,后有赤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燕国的领地。古老的志书上说:曾经有个地方名叫造阳,就在今天的独石口附近,那里正是燕北长城西起点。在秦代,这里被称作荒服地。到了汉代,这一带成为上古郡北境地。

 

韩伟:时光流转,世事变幻,历经三国纷争,见证魏晋兴亡,唐宋金元朝代更替,独石口的山却还是那座山,这块巨石也还是曾经的模样。等到大明王朝竖起旗号,这片土地又将留下什么样的历史?

 

董耀会:元末明初,独石口就以“朔方屏障”闻名天下,永乐二十二年(1424),明成祖朱棣在北征的路上驻军独石口,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当时,这里已经成为独石口堡,担负着巩固北部边防的责任,以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开平卫、大宁卫、兴和卫。


据说,朱棣登基之后把边境线上的重镇大宁,也就是如今的辽宁宁城县送给了兀良哈部。虽然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是历史文献上却给出另一个解释——永乐初年,大宁都司向南边迁移,之后大约过了五十年,时间已经到了景泰四年(1453),将士们请求驻守在大宁废城,皇帝却没有点头,而是把他们派到了塞外二百里。


大宁被放弃之后,兴和也被废弃掉,这样以来,开平卫也没法一夫当关。宣德五年(1430),明王朝不得不把开平卫移到了独石口。也正是从这时起,独石口一跃成为战略地位极其关键的军事重镇,这里也被当时的军事家称为:“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在明代200多年之间,这里战火纷飞,是明朝和两个瓦刺部落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


在明朝撤除北方卫所之后,原来的地方依然是明朝的势力范围。宣德年以后,明朝在长城以外还有“烧荒”的制度——每到了初冬时节,朝廷就命令将士们走出关塞,焚烧草木,目的就在于让敌人的战马没吃没喝,没处躲,没处藏,这样就可以有效加强防守效果。


以上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在永乐、宣德年间,长城以外二三百里甚至三五百里之间,还是明朝的地盘,并不存在鞑靼、瓦剌直接威胁的情况。蒙古人南下直接威逼明朝北部边境线,这都是天顺以后的事情,在弘治、成化年间达到高潮。


朝代更替,清朝走上了历史舞台,康熙皇帝统领六军亲征噶尔丹,一去一回走的都是望云古道,路上在独石口安营扎寨,巡察了这一带的地理形势和边关防务。雍正十二年(1734),清王朝设立了独石理事厅,和张家口厅、多伦诺尔厅成三足鼎足之势,管理口外东翼正白、镶白、镶黄、正蓝四旗和延庆、怀来、龙门、赤城、四州县。当时,独石城里有居民3000户,常住人口有4万3千多人,店铺上百家。人口众多的独石城里官府、庙宇样样俱全,经历了180多年的繁华鼎盛。民国时期,这里还设置了独石县。


这座威风凛凛的北方边城究竟成于何年何月呢?

  

董耀会:宣德五年(1430),当时的阳武侯薛禄巡视独石口,回到京城上奏朝廷,说“此地无城堡不可守”。于是,这里就筑起了独石口城。这城池九里十二步见方,是黄土建筑的土城,城里有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门三道,东门题字“常胜”,西门名为“常宁”,南门叫做“永安”。城池东南角上有敌台一座,城里屯军最多的时候达到几千人,还驻有参将一名。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又对年久失修的独石口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整。


独石口关城之中曾经建有一座精巧的独石庙。明清时期,庙宇之中香火鼎盛,香客游人来到这里不单是为了拜佛上香,还可以看到远近闻名的四大景——无梁殿、无影塔、无孔桥和无耳钟。其中,无影塔最是巧夺天工。据说,在大晴天里,从日出到日落,宝塔的四周都不会出现倒影。从前,有人提出来说:塔之所以没有影子,是因为塔底下有水。后来,当地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挖潜流活动,结果,水没有挖出来,先人的智慧结晶无影塔却被毁于一旦。


在独石口南边,白河和马营河的交汇处有一座碧波荡漾的水库,这就是著名的云州水库。水库大坝的东面有一道笔直的山崖,那就是在当地很有名气的舍身崖。山崖上刻着足踏莲花的舍身大士像,舍身大士这个名字很是庄严,不过看上去却是一位美丽女子的浮雕,石雕背后包含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留下了后人对一位巾帼英雄的怀念。


根据《赤城县志》记载: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之变,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虏,长城沿线受到了毁灭的打击。那时候,独石口有一位带兵千名的千总名叫田坤,他英勇抗战,牺牲在沙场上,田坤的女儿为报家仇国恨,领兵上阵,浴血抗战,最后寡不敌众,被围困在这座悬崖之上,田姑娘眼看敌兵步步逼近,就纵身跳下了山崖。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姓田的姑娘,就按着她的样子镌刻了舍身大士像,还把这座悬崖命名为舍身崖。

 

董耀会:独石路长城始建于北魏和北齐。《北史·魏本纪》记载:北魏泰常八年(423),蠕蠕入侵关塞,当年二月,修起了南起赤诚,西到五原,蜿蜒2000多里的长城。现在,赤城县境内后城镇滴水崖西边到大尖山的一段就为北魏长城。《北史·齐本纪》也有相关记载:北齐天宝六年(555),皇帝诏令修筑长城,从幽州北复口一路向西修到了恒州,全长900多里。现在赤城县境内南边从东万口一带起,向北直到沽源县驼骆嵯坝头的一段石筑长城就北齐长城。因为现在的独石路长城只是复修利用了北魏以前所修个别地段的旧址,大部分都是明代的作品,所以我们还是把独石路长城称为明长城。

 

韩伟:经过了前前后后三起三落,经历了108个春夏秋冬,耗尽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付出了多少人的血汗辛酸,终于筑起了这道独石路长城。漫漫城墙刻下了什么样的传奇呢?

 

董耀会:正统元年(1436),兵部给事中朱纯第一个提出主张,建议修筑独石长城,防范北部瓦刺部落的侵扰。当时的宣府镇总兵官谭广却提出反对,他认为工程实在过于浩大,不过增建22座墩台进行防守。


成化初年,鞑靼部落常常骚扰边关。成化九年(1473),终于在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余子俊的多次请求之下动工修起了东起清水营(陕西省东北部黄河西岸),西到花马池(宁夏盐池),总共1770里的边墙。后来,这几位官员又奏请以把边墙修到大同、宣府。不过,因为年景不好,国库缺钱,这个想法也没能实施。


两年之后,时任户部尚书的余子俊受命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他一上任就把修边筑墙当做第一要务,在得到皇帝诏令之后,第二年的四月就开始动工。可是,因为太监韦敬使了绊子,这事又耽搁下来。


嘉靖二十三年(l544),兵部右侍郎翁万达被任命为宣大、山西、保定军务总督。由于边关常常遭到俺答部落的骚扰,造成了很大损失,眼看就要危及京城的安全,所以,翁万达上书皇帝,请求修筑边墙。皇帝同意了翁万达的想法,先后筑起了西起山西黄河岸,东到大同府东阳河镇口台和西自宣府西洋河,经过中、北二路,东到永宁四海,共计1924里的长城。


  这段长城从张家口大境门一路向东,经过宣化、崇礼、赤诚三县交界处的大尖山,沿着崇礼、赤城的交界处往北走,到独石口再向东转而南下,经过镇安堡、龙门所、后城镇马道梁,最终进入北京市的延庆县永宁四海冶和八达岭段相链接,总长462里。


独石路的长城都是依山而建,大多数是由条石筑起,平地上则是用土夯起,个别地段用上了砖砌。这里是明代长城由西北向东南的一个转折点,是万里长城地势最为险要的关隘之一。可惜的是,因为年久失修,独石长城在风雨之中坍塌了一大半,只剩下独石口城西边的常宁山上还留着一段相对完好的石筑长城,还有一座雄伟壮观的砖砌敌楼耸立在山峰之上。


这段长城是张家口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块石垒筑长城,更是赤城境内长城的精华,这里保存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雄壮的气势。如果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有机会身临其境,体验一番,威风的石砌长城一定会让你感到震憾。这些就地取材的石片虽然没有水泥黏合,可它却比砖墙还要坚固,几百年来矗立不倒,这正是中国长城的精神。

 

董耀会:独石口雄关的长城雄姿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这里的冰山梁也给人们美的享受。冰山梁位于河北省赤城和沽源两县交界的地方,主峰海拔2332米。从独石口城向东南方向走上5公里,冰山梁和老掌沟原始森林景区东西相望,是名副其实的坝上第一峰。


从前,独石口冰山梁被称为崆峒山,向来以凉、怪、阔而著称。常言道:“天下十三省,最数独石冷。”可这冰山梁又比独石冷了许多,六月里,山间背着阳光的悬崖上还留着冰雪,到了七月,山上的平均气温也不过18摄氏度,正是人人向往的清凉世界。历代文人雅士在这天设地造的美景中流连忘返,留下了“山魂”、“绝塞奇观”、“峪峒一秀”、“石源”、 “擎日撷月”、“石林”等等题刻。


冰山梁是罕见的古冰川遗迹——冰蚀夷平面,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京西冰川活动规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具有很高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在冰蚀、风蚀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石海奇观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岩石上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头坑,大的直径1米,小的只有十几厘米。


雄奇险峻的冰山梁历来就是险关要隘,这里至今还保存着古战场的遗址。相传明代大将刘綎曾经带兵抵御蒙古敌人,在雾云山下进了敌军的包围圈。刘綎带着四万大军死守着阵地,粮草用完了,他下令将士们种菜当做饭吃,可这种做法顶得住一时,日子长了也是不行。因为援兵迟迟不到,刘铤的部队寡不敌众,终于全军覆没,血洒冰山。其实,这都是民间传说,历史上刘綎将军参加的是征辽东的战役殉国,和冰山梁没关系。但是民间传说寄托了人民对英雄的怀念。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把这段历史写成戏剧《石匣记》,又把雾云山改为兵山,用的就是士兵的兵字。后来,人们有感于山顶常年积雪,又把士兵的兵字改作冰雪的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冰山北边依然保留着一块长二十米,宽二十米,高三米的白色巨石,据说,那正是刘铤当年操练兵马的点将台。距离点将台不远处有一米二高的石柱,俗称栓马桩,相传,刘铤就曾经把战马拴在这里。大山北边有一道石槽,里面有泉水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足够千军万马饮用。


这山川秀美的世外桃源见证过烽烟历史,如今依然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这正是:

铁打江山几百年,石砌长城非等闲。

保家卫国多勇士,英雄本色代代传。

 

《燕赵传奇》之长城文化,长城脚下说故事,燕赵大地写传奇。这一回说到历史悠久的独石口在塞北寒风中见证了一幕幕往事,山清水秀的冰山梁依然保留着从前的景象。下一回的故事就要讲到兵荒马乱的土木之变,这一段旧事又包含着几多沧桑?咱们明天接着说。





免责声明本刊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