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记

双龙记

天眷堂 日韩女星 2018-04-27 10:25:43 411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请联系微信:anina1478~

本文为 黄胤 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汉,长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随着一声痛哭,一对恋人从此天人隔绝,司马良娣一病而逝,让刘奭这位未来的皇帝,失去了他最爱的女人。良娣临终前,对刘奭说:“我不是自然死亡的(谁都看得出来),而是其她那些良娣们,把我咒死的!”时年25岁的太子殿下对此深信不疑,伤痛欲绝,大病一场,病好以后也一直闷闷不乐,他痛恨那些姬妾,还把他们赶出了府邸(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刘奭

这下事情闹大了,他的皇帝老子和他娘对此忧心忡忡.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皇后从自己宫里挑选了五位出身良家的宫女,并趁刘奭来拜见他爹时,叫女官悄悄地问:“这几个宫女怎么样?”刘奭当时心头正烦,看都没看就顺口说:“其中一个还可以吧。”女官不知是谁,又不敢再问,只得靠自己猜,看到了当时坐得离太子最近,又穿着一件红色花边披风的宫女,女官以为是指的她,于是回禀太后……

哪知,一夜风流以后,这名叫王政君的宫女居然珠胎暗结,第二年,便为太子殿下生下了一大胖小子。太子殿下当时高不高兴不得而知,但他的皇帝老子那是相当高兴:“太子宫中,本有姬妾良娣十余人,七八年都生不出一个女儿,这次居然是个儿子!”并亲自为这个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取名叫做:刘骜。

刘骜

王政君从此母凭子贵,地位一路上升,好事成双。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刘奭的皇帝老子驾崩了,太子殿下自然成为了新的皇帝,王政君也自然成为了新的皇后。王家,从此鸡犬升天……


一、男一号登场

汉,元城,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腊月。随着又一声哭闹,王家一个小胖子呱呱坠地了。这个小胖子出生的时候,他的祖家已经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皇后,他的叔父们轮流当大司马,混得最差的也至少是个将军或者侯爷,他就是本文的主角之一:王莽。

王莽

王小胖的父兄很早就挂了,没了生活来源,他们一家全靠叔父们接济过日子。好在王家当时已经家大业大,叔父们对小胖子一家也颇为照顾,所以王小胖虽然没了父爱,但日子倒也过得滋润。而他似乎很明白自家的处境,从不像其他亲戚那样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自小,王小胖就独守清净,生活简朴,而且勤劳好学,为人谦恭,行为检点。

就这样过了12年,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刘奭崩了。随着成帝刘骜的登基,王政君升级成了皇太后。由于父亲常年冷落母亲,所以成帝对母亲的家族进行了补偿试的封赏:先是加封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又在一天内,同时封太后的其余五个弟弟为侯,王家的地位也因此登峰造极。

这时的王小胖,也距离家族中的其他同辈越来越远。对上服侍母亲及嫂嫂,还帮他哥带娃;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周到。这种另类的行为,使小胖子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很快便声名远播。

至此,我们的主角之一,王小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升级,成为了王楷模。


二、升级之路

11年以后,汉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楷模开始做官了。头脑清醒的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反而越来越谦恭简朴,常常把自己的工资和财产拿出来分给穷人,并且对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司马被感动到热泪盈眶,以致在临死前都千叮万嘱王太后一定要照顾好王楷模。在当时的朝野上下,王楷模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的那些叔伯,就连王太后那个皇帝儿子都认为他既贤又能,完全是国民好官员。

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一个吉利的年份,38岁的王楷模顺利升级成为了新一任王司马。令人惊奇的是,他反而更加低调,把所有奖金都拿出来招待朋友、分给百姓。以至于有一次,单位同事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司马夫人的穿着,吓了一跳,还以为王司马找了一个家仆做老婆。

然而,好景不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也崩了。由于成帝没有子嗣,所以找了个叫做刘欣的侄子来继承帝位。于是,王司马又变回了原来的王楷模,回到了自己的地盘,闭门不出,安分守纪。

这时,王楷模的主角光环第一次显现出来。许多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为王楷模被罢鸣不平,要求他复出。刘欣只得重新征召王楷模回京城侍奉王太后。

七年之后,主角光环再次显现,刘欣崩了,也没有子嗣。于是,王太后回到了未央宫,王楷模又重新成为了王司马。

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一个吉利的年份,王司马的主角光环第三次显现,他被受封为安汉公。而王司马做得也相当够意思,他提高公务员奖金、赡养低保户,到处做善事,还带头过艰苦朴素的生活,拿出钱和地来救济群众。第二年,全国大旱,王司马带领官员们把自己的房子送给受灾群众,同时还大建安置房,让灾民得以安居。于是,王司马再次升级,成为了王圣人!


三、男二号来了

在王圣人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我们先来冷静一下,看看另一边。时间回到五年前,汉建平元年(公元前5年)腊月初六,济阳县,一个落魄的皇族远支(不是中山靖王那个编草席的远支)诞下了一个男婴。他出生那年,在家门前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都要长。于是他父亲给他取名为“秀”。好了,本文的男二号:刘秀,登场了。

和王圣人的童年差不多,刘小米的童年也不幸福,而且比王圣人一家差远了。王圣人虽说失去了父爱,但好歹家大业大,也不愁吃穿,而刘小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空有一个皇亲国戚的名头(这和他那个编草席的后代很相似),9岁爹娘就死光了,兄妹数人都成了孤儿,后来所幸被叔父收养,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夫……


四、登峰造极

在刘小米还在等待升级成农夫的时候,王圣人的主角光环再次爆发。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号宰衡。啥是宰衡,就是把上古伊尹和周公两大名臣的封号合起来的新名字:“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大宰,采伊尹周公称号,加公为宰衡,位上公”(《汉书·王莽传》)。简单来说,就是成就太高了,现行的封号都不足以体现他的声望,咋办?现想一个吧!这和当年嬴政自创“皇帝”是一个意思。

消息传出,几个月内,朝廷竟然收到了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的上书!做啥?要求给王司马加九锡。有人奇怪,这上书人的数字为啥会如此精确?这要感谢班固老先生(写《汉书》那位大神),是他亲自核对了当时的政府档案。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当时,全国人口不过千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文盲,识字者仅有数百万。而在长安附近,所有的知识分子加起来估计也不会比四十八万多多少。也就是说,当时长安周边几乎所有识字的老百姓,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而在高层官员中,支持给王圣人加九锡的达九百零二人,几乎全票通过。

王圣人给予的回报是:建了一大堆的市政公用工程和一万套公租房,然后又大搞扩招,太学生数量很快就突破万人。他还在各地征召“奇人异士”,拓宽了普通知识分子的入仕渠道。再是派人到各地考察,最后通过外交手段,使匈奴等外族西域各国遣使归顺,成就了真正的万邦来朝。然后,王圣人顺利升级成了王圣贤。

在王圣贤一步步的折腾下,全国人民看到,虽然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物价飞涨、货币也贬值得厉害,但是和之前的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涝的乱象横生相比,我大汉朝起码开始了拨乱反正,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好兆头。由于王圣贤大抓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正统的价值观念得以弘扬,社会风气有了明显的好转。从王公贵族到知识分子再到普通百姓,都觉得王圣贤具有超人的人格魅力,是称职的国民好领袖!

这时,一个想法在全国人民心中萌芽了:王圣贤那么能,他咋不上天呢?要不让他做皇帝吧?!

五、试用期

按照王圣贤前半生的人生轨迹来判断,一旦到了需要升级的时候,他头上那个光环总会在合适的时候爆发,这次也不例外。就在全国人民都想他做皇帝,却不知道拿现任皇帝怎么办的时候,他的人品又爆发了。

汉元始五年腊月(公元6年初),那位比王圣贤小差不多35岁的现任皇帝崩了。后来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王圣贤又推了一个皇帝出来。于是,王政君成了太皇太后,改元居摄,王圣贤被人称为“摄皇帝”,正式开始了他的皇帝试用期生涯。

现在,王摄政是真正的万人之上,终于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实现他心目中的那个太平盛世了。在部分史学家看来,新莽王朝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的改革脱离实际,主要目的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压榨劳动人民血汗,再加上他后来的篡政行为令儒家所不齿,所以我们的王摄政便被贴上了遗臭万年的标签。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的历史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外戚与宦官是封建时代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害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对这两类人深恶痛绝,后来才知道:司马迁、蔡伦、卫青、霍光、杨坚、郑和等人都出自这两个团体,当我拿着这堆人的生平去找我的历史老师时,我看到了他的一脸尴尬……

后来,在我尝试复原王莽的人生轨迹的时候,才发现,他的改革脱离实际是真的。但很多时候,并不是像部分史学家标榜的那样不堪,他当时都已经是万人之上了,又不是普通地主,全国都是他的,搜刮民脂民膏做啥?他的绝大多数改革措施,几乎都是为了调和社会矛盾。


六、改革之路

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摄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改革探索。

一般说来,改革嘛,无非三个方面:1、为什么改革;2、改革手段;3、结果。前面说过,摇摇欲坠的汉帝国在王摄政的折腾之下,居然露出了复兴的曙光。然而,曙光终究是曙光,要想照进现实还需要排除困难,勇往直前。啥困难?土地兼并严重,人民流离失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说白了就是财富都到少数人手里去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怎么解决?最直接的办法是发钱给穷人,让他们可以买房买地,但问题在于王摄政连房子都捐了,他也没多少钱。至于朝廷?早就被连年天灾掏空了。那就只有铸钱了,不过,这也行不通,原因很尴尬:西汉末年,物价飞涨,以粮食为例,一石粟米从汉初的三、五十文涨到了三、四百文,所以在王摄政那个年代,花费几枚乃至十几枚“五铢钱”(汉朝流通货币)才能铸造出一枚“五铢钱”。那么财富到哪里去了?都在富人手里攥着,如果富人不把财物拿出来,那么等待王摄政的将是社会金融体系的崩溃。

于是,王摄政想到了让富人出血的好办法:增发虚值货币。什么叫做虚值货币?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发行一种新的货币。本来按照旧的比值,它值不到几个钱,这时国家又说,这货币要按照新的比值来兑换,它不但要值几个钱,还要值几百、上千个钱……说白了,就是一种聚拢财富的手段。也正因为此,部分史学家就说王摄政是剥削平民、搜刮民脂民膏。拜托!烦请说话之前动动脑子,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真正的平民早就所剩无几了,还能出血的,好意思称平民?

再者说来,我们的王摄政那会还不是真皇帝,如果真的第一次改革就扑街了,还有下文么?怕是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要早十多年爆发吧。但史学家们不理这套,更有甚者,把“开了中国历史上增发虚值货币这个恶例的先河”这帽子,扣到了王摄政的头上。


七、“白金三品”和“一刀平五千”

其实,这真是冤枉王摄政了。“开了中国历史上增发虚值货币这个恶例的先河”真正的始作俑者,是那位被史学家们捧上了天的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年(那时还不流行年号,所以直接采用公元纪年),老刘继位以后,西汉国力达到鼎盛,于是,便开始了密集的军事行动。连年的对外用兵,导致了国力的迅速虚耗。到了老刘执政中后期,国库没钱了,所以他老人家听从御史大夫张汤的建议:在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银锡合金为白金(起码看起是白色的)。圆形龙钱、方形马钱和椭圆形龟钱,并称白金三品。其中,龙钱值五铢三千枚,马钱值五铢五百枚,龟钱值五铢三百枚。但是发行以后由于虚值太高,所以民间伪造成风,老刘无奈,于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废止,白金三品仅仅流通了五年,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白金三品龙、马、龟币一组三枚 北京诚轩2011年春拍成交价:RMB 20700

说完了老刘的污糟事,我们回到王摄政这里。有理由相信,王摄政在这次增发虚值货币之前,是吸取了老刘的失败经验的:既然银锡合金敢值三千,那我就加入真正的黄金,值五千!合金既然会被那些假币贩子伪造,那我就用镶嵌的!至于五铢,反正都贬值成那样了,干脆让它贬值到底!于是,在让富人出血和让五铢贬值指导思想下,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一刀平五千”诞生了!

这个奇葩的“一刀平五千”像是一把钥匙,全币分为环柄和刀身两部分。环柄为一圆形方孔钱,方孔上面写“一”字,下写“刀”字,字是阴线刻上去的,字体凹陷的地方镶嵌黄金填平,并且打磨平整,使字面与钱面平齐。刀身上用浅浮雕手法铸有“平五千”三个字,“平”是“值”的意思,意思是一枚刀币价值等于五千枚五铢钱。它的造型独具韵味,没有拘泥于春秋战国时代刀币形制,古拙稳重,并透露出秀美气息。币面铭文“一刀平五千”五字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它是中国最早使用,貌似也是惟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所以,也被称作金错刀。由于制作精美、造型奇特、存世稀少,历代文人雅士都很喜欢,留下了“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张衡)、“尔持金错刀,不入鹅眼贯”(韩愈)、“荷挥万朵玉如意,蝉弄一声金错刀”(钱昭度)、“美人聘金错,纤手脍红鲜”(孟浩然)、“金错囊徒罄,银壶酒易赊”(杜甫)等一大堆诗词。王摄政被誉为“铸钱第一高手”。

与“一刀平五千”同时推出的,还有外形差不多、但是却没有镶嵌黄金的“契刀五百”(值五百枚五铢)和普通外形的圆形方孔钱“大泉五十”(值五十枚五铢)。

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鸡目五铢

由于流通时间太短,所以不知在当时飞涨的物价之下,镶嵌有黄金的“一刀平五千”实用效果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间完全没人伪造,原因很简单:制作工艺太高,民间技术跟不上。这套货币在当时具体能值多少钱不得而知,但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它们可以值好多个五千、好多个五百和好多个五十……


八、正式工

新币推出没多久,全国好多地方都还没来得及看到新币长啥样,我们的王摄政又升级了。现在,他不再是假皇帝或者摄皇帝这些虚的,他即将成为真皇帝。

早在王摄政加九锡的时候,加封他的策文上面就写到:

“辅朕五年,人伦之本正,天地之位定。……复千载之废,矫百世之失。……动而有成,事得厥中,至德要道,通于神明。”(——《汉书·王莽传》)

前面都是废话,那句“通于神明”把王摄政提升到了半神的高度。当王半神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有人在长安附近挖井。结果,井没挖出来,倒挖到了一块白色石头,上面赫然刻道: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事情明白了,《王半神代汉》这出历史大剧的高潮即将来临。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王半神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或许会有这样一个念头:与其说王莽像史学家说的那样是处心积虑的想要做皇帝,才一步一步的苦心设计、收买天下人心,倒不如说是当时全国人民一步一步把他推到了皇帝的位置。以他的前半生来看,起码在公众面前展现出来的一面,其表现并没有经历突兀性的转折,而是一直连贯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王莽在他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真心地想要去效仿那些先秦圣人,也是真心忧心天下的。

汉居摄三年、初始元年(公元8年),54岁的王半神从太皇太后手里拿到了玉玺,接受了刘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自刘邦立国以来立12帝,享国214年,至此灭亡。

现在,王半神终于取得了全天下最牛的一份劳动用工合同,工作岗位上面写着:皇帝。半神升级成了天子,升级之路终于圆满了,至少在人间是圆满了,再下去就只有升天了……

一般来说,故事发展到这里,都应该有一个转折,男主角的人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这个故事也不例外,伴随着西汉王朝灰飞烟灭的,还有王天子前半生那用之不尽的主角光环。


九、第二次改革

但是王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光环再也点不亮了,依然在不知疲倦地折腾着。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天子开始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了除了大泉五十以外的所有钱币,包括汉代的法定货币“五铢”,转而发行另一种圆形方孔钱“小泉直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小两种钱,大的写着:大钱,五十;小的写着:小钱,值一文。兑换汇率嘛,就按写的来。

“小泉直一”合背,上美品 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成交价:RMB 3450

照理说这次改革汇率清晰,币种也不复杂,放在任何时候都极有可能成功。王天子也是这么想的,并且这样干了,但他却忽略了两个问题,而正是这两个问题,导致了这次改革最后跑偏了。

第一个问题是:大钱不大,小钱太小。大小指的是个头,不是面值。这里需要解释一下:金属货币属于实物货币,这与需要政府信用担保才能够发行的纸币有本质的不同,其实就是以物易物的一种转变。例如:一斤铜可以换十斤米,而一斤铜又能铸成三百文钱,那么十斤米就值三百文钱。所以货币个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它的购买力。西汉流通的货币叫做“五铢”,顾名思义,其重量也就是五铢(商鞅变法后,把100粒黍米的重量,作为一铢的标准重量,24铢重为一两,十六两重为一斤)。虽说到西汉后期,五铢重量有所缩水,但是小泉直一只重一铢,却和五铢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兑换,这就等于把你的钱从一百元变成了二十元,换谁也不愿意呀!

第一个问题,好解决,把小钱放大,把大钱再放大,起码能够缓和矛盾。第二个问题却是致命的!王天子的两次改革时间距离太近,按照现在的流通速度和全国发行的网点便利程度来看,一套新的货币要从银行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三五个月根本不行,何况是骑马跑全国需要大半年的那时?两次改革中间相隔不到两年,好多地方都没见过一刀平五千长啥样,政府就说,那个过时了,不用了……而这样朝令夕改带来的后果,是政府公信力的迅速下降,也是后来“‘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要被废除”之类的谣言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

这两个问题,从底层做起的王天子并非不清楚,而他却坚持急于实施改革,曾经我也很不理解,直到看到下面这段话:

“今百姓咸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佥曰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汉书・王莽传)

大概意思是,王天子之所以那么决绝地改革,其出发点是要彻底和汉朝划清界限。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推出的刀币按照阴阳五行学说来讲,不利于他自己的发展。他认为,自己造的东西把自己的路挡了,所以要亲手把自己造的东西废了。这事做得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折腾出来的问题

在王天子对内折腾货币的时候,对外也没有闲着。新朝年间虽说社会矛盾尖锐,但是毕竟是于西汉一脉相承,“国恒以弱殇,独汉以强亡”(后汉书·郡国志)。两汉立国405年,虽说内战比较外行(政府军打农民军、打地方豪强,长期输多赢少),但是外战那是绝对的内行,不管国内如何动荡,直到灭国,都始终没让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占到多少便宜。新朝作为两汉中承上启下的朝代,军事实力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正是这强大的军事实力,给了王天子十足的底气,周边国家敢有不服者?打!于是,从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开始,到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王天子先后打服了:匈奴、高句丽、老窝(古代国名,不是现在那个)、浦涯……

打了,也服了,问题也出来了。打仗嘛,就是靠两样东西,一是拳头硬,二是钱包鼓。王天子的拳头是过硬的,这点已经有实践检验过了。至于钱包嘛,那就不好说了。西汉末年连年天灾,朝廷本来就不富裕,这下更穷了,国库亏出了一个大窟窿,军费都不够,还怎么发展?不用慌,王天子在这方面是有经验的,于是他迅速地想出了对策:再来一次货币改革。


十一、天下名珍

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王天子再次开始了和钱的折腾,在筹措军费、弥补亏空、让百姓接受新货币、复古等各种因素的驱使下,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宝货制度诞生了:“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金银铜之外,还有早已被淘汰的上古货币,龟甲和贝壳,总共五样东西、六大类、二十八种货币。具体来说就是:货泉六品、贝货五品、布货十品、龟甲四品、银货两品和黄金。这就有点脑子进水了,为啥?我们可以算一下,我们现行流通的货币,算上已经退出流通领域的分币,总共才13种……

这二十八种钱光是换算汇率就要记半天,更不用说使用和流通了。“莽知民愁,乃但行小钱直一,与大钱五十,二品并行,龟、贝、布属且寝。”(汉书・食货志)。也就是说,这次改革的结果,也只是延续了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的使用,其他的爱用用,不用拉到……

但是,这次改革并非全是糟粕,起码王天子“铸钱第一高手”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这次铸钱,为世人流传下来了那套著名的天下名珍:六泉十布。所谓六泉十布,是指六枚圆形方孔钱和十枚铲形币的统称,分别是: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合称六泉;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合称十布。

新莽“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一组六枚 中国嘉德2013年春拍成交价:RMB 333500


新莽十布一组十枚 上美品中国嘉德2015春拍估价:RMB 300000-400000

这套号称天下名珍的钱币有多珍贵?看看下面这段话:

晚清李竹朋曾有一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民国初年方药雨也有一套,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方氏弟子,收藏家杨鲁安,经过多年努力聚得一套,已于2002年捐献国家。十布中的小布一百特小型目前仅见于上海博物馆。

看到了吧,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而是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了。算上他之前推出的两把刀(一刀平五千和契刀五百),王天子当年为了聚集财富而推出的货币,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真的起到了聚集财富的作用。


十二、生命不息,改革不止

和钱的折腾暂时告一段落,王天子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啥事?人民开始起义了,虽说都是小规模的零散活动,也就几十百把人,大一点的也就号称千把人,这在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算个毛线,但是这也引起了王天子的注意,毕竟他是以圣人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的。所以,王天子开始思索对策了。很快,他就找到了症结所在:他之前搞的所有事情,都无法改变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老百姓没了土地,自然只能去流浪,或者卖身成为奴隶,或者拉山头反政府。那么,把土地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于是,新政策出台了:

1、把私田改成公田,国家把田地租给农民;

2、禁止奴隶买卖;

3、平抑物价,实行物价管控制度;

4、改革中央机构,加强兵权;

5、把粮食借贷给生活困难的平民,不收利息;

6、更改地名。

这几条措施好不好?好!中国自古被称为明君的人,干的也不过是这几样。但是实用吗?不实用!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面,特别不适用。为啥?政策出台了,总要各级官员去实施吧?政策里面涉及的绝大部分私田和奴隶,现在都还在各级官员和他们的亲戚手里攥着呢,他怎么可能去执行?

和之前的每次折腾一样,王天子看对了病,却开错了药。其实,贯穿他改革生涯的始终是这个问题,他的几乎所有的举措都具有远见卓识,就连对高句丽都没有看走眼。王莽之后,中原王朝放任其发展,结果是几百年后,隋唐两代皇族四位皇帝前后几十年,死了几十万人才把高句丽摆平,还把隋朝给搭了进去。

如此好的政策,为啥总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政策需要人去执行,你把执行人都得罪完了,还能执行下去吗?


十三、两件小事

在王天子的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出了两件和改革相比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

第一件,新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前朝太皇太后王政君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这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和太子一夜激情后,就有了身孕,从此飞黄腾达;这也是个不幸的女人,她和她丈夫没有任何感情,她丈夫自那夜以后就再也没有碰过她,使得她独守空房几十年。

不知当年她手握玉玺,怎么都不愿意把玉玺交给王莽的时候,内心是否感慨!正是因为她,王氏一门才会出了五个大将军,十个侯爵,使得西汉末期外戚专权,国家权柄倒持。也正是她,亲手促成了王莽代汉的结局。所以说,她,才是这个故事的源头。

同一年,发生了第二件小事。我们那几乎被人遗忘了的男二号再次出场了,而且又升级了,不再是刘农夫,而是刘学生。啥学生?太学生。什么是太学,就是国立大学。托王天子大搞扩招的福,新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刘农夫收到了太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将从明年开始,去到太学院完成五年的求学生涯。

老天从不会厚此薄彼,当一个人太过强大的时候,它会为这个人送来另外一个人,以求双方能够达到平衡,比如张仪和公孙衍、刘邦和项羽、诸葛亮和司马懿、武田信玄和上衫兼信。这次也不例外,老天为王天子送来了他的对手。十年之后,正是这个对手在那场匪夷所思的开挂大战里面,把王天子的精锐部队彻底击溃,并亲手葬送了新莽王朝。

不过现在,双方眼前都有事情要忙。王天子还在继续他的改革之路,刘学生正准备开始他的求学之路。


十四、布与泉

新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刘学生来到了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长安,开始了他幸福的大学生涯。

而在同年的同一座城市,王天子也开始了他的第四次货币改革。他废除了之前的各种大小钱,发行“货布”与“货泉”两种钱币。

货布

货布为铲形币,重二十五铢,一枚货布可以兑换二十五枚货泉,制作上也比之前的“十布”厚实工整,两面和中间的穿孔有廓,用垂针篆写的“货布”二字分列于钱币两侧,字体相当好看。

货泉

而货泉就是普通的圆形方孔钱,一枚重五铢,上面也用垂针篆写上了“货泉”两个字。值得一提的是,货泉一直从天凤元年用到了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是新朝政权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我们可以把这次改革看做王天子对他之前几次货币改革的修正。由于西汉末年以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了不让矛盾继续激化,他不得不进行了相对温和的第四次改革,来向民众传达政府急于稳定经济的信号。

于是,在这一举措之下,各种社会问题似乎得到了暂时的缓和,国家看上去又开始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是,这不同寻常的平静,更像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乌云密布。


十五、瓢泼大雨

在经历过并不漫长的等待过后,最后的稻草终于压到了骆驼的身上。但不是一根,而是一捆。

新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全国蝗灾、旱灾、饥荒同发,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同年,绿林军起兵;第二年,赤眉军起兵;第三年,刘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成为待业青年(这句只为交代一下男二号的近况)。

其实,从西汉末年直到东汉初年,农民起义就基本上没有间断过,但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其中相当一部分的主营业务还是山匪路霸,不但朝廷没当回事,估计连他们自己也不把自己当回事。但这次不同了,不但人数比较多,还到处流窜,被他们这样一搅,全国上下的革命形势那是一片大好,革命队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这不但苦了一心励精图治的王天子,也苦了好容易大学毕业想要一展所长的待业青年刘某。

话说待业青年刘某毕业后,本想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之中,然后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奔小康。结果毕业回家一看,差点被这全国的混乱形式吓出了翔,三观被震惊得足足在家宅了好几年才缓过来。缓过劲后,和他哥一合计,反正也不让好好种地了,反了算了!

于是,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演、刘秀兄弟与李通、李轶等人,纠集了一帮南阳宗室子弟和江湖豪杰从宛城起兵,正式开始了他的造反生涯。刚开始,人不多,马不够(刘秀最开始是骑牛打仗的),装备不好,但口号喊得很响: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不愧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从此,待业小青年走上了另外一条升级道路,成为了革命家!


十六、革命之路

不久,革命家刘氏双雄的部队来到了新野,拼尽全力和新野守军怼了一架,抢刀、抢马、抢装备。赢了吗?赢了,但赢得很惨。兄弟两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打个县城都自伤七百,这样一路打下去,估计还没看到潼关的大门,就已经把人赔光了!怎么办?几个头头开了个会,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1、挂靠一些大型起义军,用它们的牌子,壮大自己的力量;

2、再联合一些同等规模的起义部队,大家优势互补,互帮互助。

办法有了,那就干吧!于是,刘氏兄弟的部队挂靠了当时声势最大的绿林军,并且和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主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方针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刘氏兄弟从此摇身一变,成为了能征善战的英豪。刘英豪还在沘水、育阳等地与政府军激战多次,全胜,干掉了不少政府军高级将领。


十七、大敌当前

新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首先是绿林军找来了一个叫做刘玄的人,把他捧上了皇位,建元更始。对此,刘英豪两兄弟是有相当的意见的,无奈人在屋檐下,不敢不低头。所幸,组织上为了安抚刘氏兄弟,封他哥为大司徒,封刘英豪为偏将军,刘英豪又升级了,虽然是个偏的,但是好歹是将军了。

绿林军这种亮明旗帜干到底的做法,使得王天子出离愤怒了。王天子派出了大司徒王寻和大司空王邑两名政府高级官员,带着四十三万大军(实数,号称的是一百万),并且带齐了虎、豹、犀牛、象等凶猛野兽,直扑山寨政府而来。

当时刘将军他哥正在带队打宛城,而昆阳是政府军解救宛城道路上的唯一障碍。本来,政府军中有人并不赞成攻打昆阳,而主张绕过它,直接攻打宛城,但是王司空否决了这一提案,他认为百万大军(号称)怎么可以放过这个小小昆阳,应该一举拿下,杀尽城中军民,以振军威!

守军主将王凤(不是那个前朝大司马)看到这局势,也没了底气。这时的城中,除了王凤、王常等将领外,还有之前出城想跑、又被政府军逼回来的刘将军和一万名士兵。既然跑是跑不掉了,只有打,于是几人商议,王凤、王常等人拼死守城,能守多久守多久,刘将军出城一面派人去他哥那里求援,一面带人打游击。


十八、开挂之战

后来,刘将军又拉来了七千垫背的,双方兵力对比是:一万七对四十三万。我查了一下,除了项羽在彭城大战(三万对六十万)、谢玄在淝水之战(八万对九十七万)之外,中国历史上其他的几十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都鲜有达到这个兵力对比程度。然而,昆阳之战却并没有像其他战役那样被史学家们大书特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场战役中的超自然(非人为)现象太多了,巧合多得已经不像是巧合。

刚开始,还是人类在操作,一边人多势众,不紧不慢的攻;一边兵少将寡,拼了老命的守。结果很明显,几天都没有攻下来。这时,王凤实在没信心了,本来思想就不坚定,现在还天天面对几十万人,不被打死也迟早会被累死,于是就准备向政府军投降。很快,收到了政府军的答复:“不行!”因为王司徒和王司空觉得,要自己打才有意思,并且严厉谴责了这种通敌求荣的卑劣行径。结果,局面又回到了以前,一边慢慢攻,一边死命守。

又过了几天,偷偷溜出城的刘将军在外面组织了七千帮手,准备回来干架了,七千对几十万,不是找死么?如果说王天子头上的光环,是在某宝买的山寨货的话,刘将军头上的光环,绝对是程序开发的内部人士帮忙做的。今天,他这个主角光环将第一次闪现它的光辉,不单闪,还是连闪!

首先是召唤术:“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后汉书·光武帝纪)这边打得正火热,晚上突然有流星坠落,白天有云如崩塌的山(实在解释不出来是个啥,总感觉是飞碟坠落下来了,大家就自行想象吧),从营盘上空直接落下,离地一尺左右才崩散,政府军的将士都吓得趴在地上。

其次是人品爆棚:“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诸部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后汉书·光武帝纪)刘将军带全部家底来拼命,王司徒和王司空居然说叫几千人去会会他,结果可想而知。跟着刘将军来的人,又惊又喜,本以为是来垫背的,结果不但看见了一个打了鸡血的刘将军,还一不小心就立下了不世奇功。“光武复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后汉书·光武帝纪)古话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真是有道理。你再牛,四十多万人围着你,还是比不过人家命好,对准了位置,直接冲过来,一刀就把你干了!

最后这个,就更神奇了:“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后汉书·光武帝纪)正在刘将军和政府军杀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狂风暴雨扑面而来,洪水暴发,政府军和他们的那些猛兽都吓傻了,顿时溃不成军,数万人淹死,尸体把河道都阻断了......呼风唤雨都来了,要不是上述语言记载于正史,我也以为在看玄幻小说。

看到这里,大家心里大概知道昆阳之战为什么鲜有史学家提及了吧。总不能说,刘秀就是带兵去冲了几次,把敌人冲乱了,剩下的事情都是老天爷干的吧......


十九、殒命与决裂

昆阳之战把王天子的家底一次性赔了个精光,至此,中央政府再也无法压制地方豪强。

三个月之后,绿林军攻打洛阳。

九月,洛阳陷落。

十月一日,绿林军攻入长安宣平门。

两天后,王天子在未央宫的渐台上,被商人杜吴杀死。

新朝,这个在两汉之间承上启下的朝代,享国十六年,至此灭亡。而王天子也完成了他最后的升级——升天了。

至于他的下场,是比较悲惨的:几十名士兵分了他的尸体,他的头颅被悬挂在城中示众。百姓们听说了以后,“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汉书·王莽传)。由于道家认为王莽是“魔”的转世,所以他的头颅,被涂上金粉(防腐),再施以符咒镇压,以使他永世不得翻身!并被历代王朝放置在武库之中,小心保存。直到晋永康五年(公元295年),洛阳武库大火,才被烧毁。

王莽的一生,经历了从万人敬仰到众叛亲离的巨大转变,这和他始终无法有效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矛盾有关,再加上他的改革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领导班子,从而走到了失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大多数为政方略确实是一针见血的,他的问题,始终还是那句话:看对了病,下错了药。

男一号这边领便当了,男二号那边也不好过。他的哥哥先王莽一步,领了便当,原因是功高震主。此时,我们的刘将军上演了一出险中求活的大剧,放下自己的军权,向刘玄当面谢罪,然后闭门不出。刘将军的表演让刘玄非常惭愧,虽然当时有不少人都建议把刘将军顺便也杀了,但在刘将军主角光环的作用下,刘玄不但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武信候的封号。

在王天子领便当的同时,刘侯爷开始踏上了河北的土地,做啥?去忽悠河北人民归顺中央。而装备是:几个随从,一根花哨的棍子(代表天子权威的节杖)。其实,那会侯爷的处境是非常尴尬的,因为河北已经有一个中央和一个皇帝了。然而,在主角光环面前,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先是上谷太守之子耿弇(他的侄子就是那位只用几百人就敢在西域对抗匈奴几万大军的耿恭)开始公开支持侯爷;再是真定王刘扬和他结成了联盟;最后,侯爷没用多少功夫就平定了河北。

这时的刘秀,羽翼已丰:“刘玄,你敢杀我大哥!我要和你干到底!”

汉更始三年、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和绿林军彻底决裂,复国号为“汉”,定都洛阳,登基称帝;同年,绿林军受到刘秀和赤眉军的夹击,战败投降,刘玄被赤眉军所杀。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向刘秀投降。

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天下一统。

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刘秀驾崩,享年六十二岁,史称汉光武帝。


二十、被遗忘的国宝

至此,我们的故事快讲完了。男一号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王朝,男二号亲手开创了百年基业。而留给我们的,除了那一段千年旧事,就只剩下记载那一段往事的一串串钱币了。

男一号推出过很多精美的钱币,但是有一种却在史书里面找不到任何记载。它造型奇特,上半部分是圆形方孔,写有“国宝金匮”四个字,下半部分是长方形,上书“直万”二字。历史学家根据它的出土情况和铸造风格,认定它是新莽时期的钱币。这就是“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

由于缺乏记载,所以它的用途、数量、汇率全是后人推测出来的。至于它现在的存世量,那更是众说纷纭了(我也没查到具体数量,反正不超过五枚)。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一枚现在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国的一级文物。


尾    声

从汉宣帝到王莽,再从王政君到刘秀,这些曾经的叱咤风云,如今早已灰飞烟灭。他们缔造的三千繁华,也已变作了一捧黄沙,只剩下那一枚枚古钱,默默的述说着曾经。

天上日月盈昃,

世间古往今来,

闲谈屈指数英才,

道不尽是非成败。

长安歌楼舞榭,

北邙废塚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

只剩下青山不改......

 

全文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