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坚持最初的判断和事业选择

邵峰:坚持最初的判断和事业选择

中国生物技术网 内地男星 2017-05-07 11:48:00 180

春日的北京寒意渐散,北京生命研究所红楼门前一排大树正发着新枝,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4月1日上午8时,邵峰打开电脑,开启日复一日的工作。

2015年12月7日,43岁的江苏籍科学家邵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最年轻院士。他这样总结20多年的学术生涯:“坚持最初的判断和事业选择,坚持做最优秀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坚持向疾病相关基础医学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坚持不投机、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江苏籍学术明星,璀璨国际学界

对一位研究者来说,时间的流逝,也许是最微小的改变。2005年,邵峰留美归国,回到刚成立不久的北京生命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成为这块“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首批研究员。十载寒暑,俯仰之间,他站到了中国科学界最高殿堂。

他到底有多牛?邵峰曾先后荣获霍华德•休斯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周光召杰出青年基础科学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近年,他作为首位大陆本土科学家荣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颁发的鄂文•西格青年科学家奖,作为第六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在发一篇《自然》子刊就有机会荣升“院士”的热潮中,邵峰的成就显得弥足珍贵。回国前,他已在《细胞》和《科学》上各发表1篇论文。至今,他领导其团队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总引用6000多次,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研究成果多次被权威专家和学术杂志重点评述。

邵峰曾被美国科学院院士、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研副所长评价为:无论以哪种标准,邵峰都是一颗学术明星。他发表的科研文章,在其科研领域内极少有人与之媲美……邵峰实验室已经成为国际顶尖实验室,每一个成果都站在学界最前沿。

回国初期,他聚焦于细菌的“入侵”——细菌如何感染和破坏宿主防御。他的实验室先后在《科学》上发表2篇文章,报道了两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立刻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

在细菌入侵研究“顺风顺水”之时,邵峰做出重大决定,转战人体的“反侵略战争”——免疫系统抵御细菌的分子机制。对邵峰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的想法很单纯:天然免疫研究更有助于解决现实的医学临床问题。

真正的冒险带来让世界惊艳的成果。2011年,邵峰实验室找到细胞内的第一个受体分子——识别细菌鞭毛蛋白;2014年,他们发现了两个新的受体——针对内毒素和另一类细菌外毒素的感知蛋白。2015年,他们又发现了这些受体下游促使细胞炎性坏死的关键蛋白质,为败血症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渠道。如今,他正在研究败血症的机理,这将解释清楚细胞焦亡现象,有可能为攻克败血症提出理论依据。

“别人问我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不跟风,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邵峰告诉记者,他一直认为,人的存在就是挑战自己,不断追求,对事业执着。而这一切,都来自邵峰18年江苏生活的浇灌。

生于斯长于斯,望学子心系江苏

邵峰生于淮安市淮安区流均镇,这里地处淮安、扬州、盐城交界之处,长期以水产养殖著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邵峰在小时候一直由外婆、外公抚养,生活在宝应乡村,与老人的相处让他非常自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也深植邵峰内心,即使工作再忙,过年也要抽出三天时间回老家看看。

“家人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全家人的资助让我顺利完成学业。”邵峰回忆说,那时候家里比较清苦,考上北大后,学费是家里亲戚你一家我一家凑出来的。记得放假回家,外公从几百块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放在他手里,那份感动至今难以忘怀。

邵峰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理工科的天赋。“从小我就是‘学霸’,常常是年级第一。”邵峰笑言,喜欢研究和琢磨问题,很顺利进入全市最好的淮安中学读书。

影响一生的决定发生在高考那年。“高考前,父母希望我填报上海交通大学,当时以我的能力,再加上加分政策,考上完全没问题,而在最后一刻我自作主张改掉志愿。”邵峰认为,上海交大是一个稳妥的选择,但并不是理想志愿。

拿不定主意之际,邵峰去请教了自己的数学老师,“他告诉我,‘你有51%的希望考上北大’。”邵峰告诉记者,这51%很富有哲学含义,他为了多出1%机会,拼尽全力。

至今,邵峰忘不了抉择时的激动与紧张。“我性格中有一种不走寻常路的精神,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邵峰说,最后一刻,性格中的冒险因子跳出来,打败所有求稳的理由。“人生要来些挑战才痛快,我也如愿以偿考上北大。”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感谢淮安的老师们!在启蒙时期,他们给予我充沛的养料。”邵峰告诉记者,数学老师创办的兴趣小组,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他的学术眼光和兴趣,为未来的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回馈家乡,是他不变的初衷。每两年,邵峰即在苏州组织一次细菌感染方面的国际学术会议,他希望借此促进江苏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同时也将江苏的科技创新发展展示给国外的专家。邵峰曾多次在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江苏高校讲学,他坦言,看到很多勤奋的中青年研究者,孜孜不倦埋首做研究。“希望江苏学子发扬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生和职业发展中,志存高远、心系江苏,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和江苏发展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爱冒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追求总是与冒险并存,冒险是邵峰这么多年来秉持的做事原则。邵峰告诉记者:“如果当初选择留在美国,我能想到20年后自己是什么样:在大学谋一个教职,带领小团队,取得一定成果,却很难突破。”

北生所在业内被称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鼓励科学创新,没有体制的束缚,允许研究者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做纯粹的科学研究,这与邵峰回国的初衷不谋而合。

“也许会有不确定性,但愿意冒一冒险。”邵峰告诉记者,他预感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对个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机会。这12年来,他确实得到了学术研究的自由,拥有绝对的人权和财权,自己定课题,有充足的经费保证,5年一次的考核更是给予他宽松环境。

“做研究的动力就是兴趣。”邵峰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功利心太强,把研究当成一种手段,很难有大的成就。”

然而,做学问无异于是一场苦行。熟悉邵峰的人都知道,他回国的12年里,一周6天泡在实验室,实验室占据他90%的时间。有人认为,邵峰高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科研的激情和投入,下的工夫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据了解,鼎鼎大名的邵峰实验室每年只招两名学生,控制数量是为了保证质量。“招了学生就要对他们负责。”这是邵峰一直秉持的原则。今年博四的王玉鹏告诉记者,邵老师待人可亲,非常负责,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搞不清楚要做些什么。”

邵峰时刻关注学界动态,并适时发声。2016年,邵峰撰文《如何才能涌现更多“韩春雨”?》,当韩春雨基因研究遭到国内外学者质疑,邵峰是最早做出正面评价权威学者。他提出,“小作坊”更利于原创性发现,用人主体单位如果有一些灵活支配的资源的话,可帮助更多潜在的韩春雨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做出重要有意义的工作。“当韩春雨们频繁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成为真正的科研强国的时候。”

在2016年北大毕业生演讲时,邵峰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谆谆告诫学子,最简单的、最纯粹的往往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持久永恒的。

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

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微信公众号:中国生物技术网

回复关键词热点”可阅读热点专题文章,包括“施一公”、“肠道菌群”、“肿瘤”、“免疫”和“健康”

热文TOP10(统计周期:2016.5.1-2016.7.10)

直接点击文字即可浏览!

1、PNAS:午睡会增强记忆力

2、韩春雨:科研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3、减肥的终极奥义:训练大脑,而非锻炼身

4、20、30、40岁,新陈代谢如何改变? 

5、科学揭示:一杯酒下肚后...
6、体育运动如何使大脑更好地运转
7、意想不到的发现:癌细胞转移的最新观点
8、关于IQ的9个事实
9、第一个抗衰老医学试验在狗身上成功!
10、一包33岁的垃圾给我们的启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