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德肋撒
陈国砥(Aloysius Tchen Chao-t'ien O.F.M),字锡固;国籍方济会(Ordo Fratrum Minorum)会士,天主教汾阳代牧区宗座代牧(1926-1930)。
1875年11月15日,陈国砥生于山西省潞城县安阳村,洗名类思;幼年颖异,1888年初,入太原府修院,期间品学兼优。1896年入方济会首会,即在洞儿沟村方济会初学修院学习;1903年3月15日,于太原府领受铎品;遂被派遣临县担任传教司铎;因颇有成效,又被调往阳曲、徐沟、榆次等县传教。1911年,被委任为太原主教座堂本堂主任司铎、太原明原中学校长,同时在太原总修院教授拉丁文、护教神学,又兼任主教公署秘书;期间锐意学务,声名远扬,蒙山西督军阎锡山的重视,获得了省政府对其资金、仪器等的大力资助。1921年,又担任临县总铎区总铎;后又复任太原明原中学校长。
1924年5月,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于上海召开全国教务会议,陈国砥随同太原代牧区主教参加会议,并受邀担任会议文献以及投诉审查委员会成员,同时担任刚恒毅总主教的神学以及教律顾问。
1925年2月28日,教宗庇护十一世颁布《教会事务》通谕,重申了古老的教会传统以及前任教宗本笃十五世的“教会本地化”声明,即“宗徒为每一个信友团体所任命的领导人,是从他们生长的国家中拣选的……而这将是天主所悦乐的。”
1926年5月10日,教廷宣布委任陈国砥为汾阳代牧区宗座代牧。5月12日,教廷传信部将汾阳、孝义、介休、平遥、文水、临县、离石、方山、中阳、石楼、兴县、岚县、交城、静乐等15个县由太原代牧区划出,建立国籍教区,即汾阳代牧区;7月14日,根据传教区惯例,教宗庇护十一世授予陈国砥以主教职务,领衔Attuda(古弗里吉亚城市,位于今土耳其德尼兹利省)城主教。
为表示对于国籍主教的重视,教宗特逾刚恒毅总主教亲自前往汾阳发表公告,并命其前往罗马接受祝圣。9月10日,陈国砥与其他5名国籍主教搭乘美国邮轮,前往意大利,1926年10月16日,抵达意大利南部的拿波里城。10月17日,前往罗马,觐见教宗庇护十一世。10月28日,祝圣典礼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圣彼得大教堂)举行;主礼为教宗庇护十一世,襄礼为教廷传信部部长王老松枢机(Willem Marinus Cardinal van Rossum C.SS.R)和宗座驻华代表刚恒毅总主教;教宗为新主教傅油,穿祭衣,授予其权戒、权杖,并亲自为新主教佩戴主教礼冠。新主教则在圣祭礼前奉献了葡萄酒和麦面饼,教宗则轻拍其面颊,以示平安。11月陈国砥等离开罗马,赴欧美各国考察,同时为国籍教区募集经费。
1927年5月5日,陈国砥等17名国籍神职抵达汾阳;1927年9月,于汾阳县城建立教区小修院,学制6年,由教区参议王崇礼司铎担任院长。1928年,于城郊建立备修院,学制4年,由王志远司铎担任临时负责人,后由文水县本堂孟择邻司铎担任正式院长,教授中文和拉丁文基础。陈国砥主教又将原临县保赤会的贞女调往汾阳总堂,照顾弃婴。
1930年初,陈国砥因劳累过度,不慎感染肺病,后逐步加重,于1930年3月10日晚22点病逝于汾阳教区主教公署。教区主教随即由乔宝祯司铎临时代理。1930年6月3日,汾阳代牧区于汾阳总堂举行大礼追思弥撒,主礼为太原代牧区意大利籍代牧主教凤朝瑞(Agapito Augusto Fiorentini O.F.M),辅礼为朔州监牧区德国籍监牧俞广仁(Edgar Anton Haring O.F.M),弥撒礼成,遂举行安所礼。陈国砥主教最后被安葬于城郊之峪道河。
附:追悼大会
山西汾阳第一任华籍主教陈公国砥,于本年三月九日下午十旬钟溘世。已登志各报,兹于六月三日为出殡之辰。先期设治丧筹备处于总堂,由乔代主教委定张希懋司铎为治丧主任,由文书股定印讣文多份,分发各处。远近教内教外,暨本省本县各机关之送礼函唁者,不下数百宗。函电交错,纷至沓来。执事人员备极忙碌,届期前后大门以及圣堂丧棚等,各有点缀。且由汾阳公安局派来警士十四名,维持秩序。前门适临通衢,搭有彩色牌坊一座。上书追悼陈大主教六字。门上则悬挂缎幛一幅,颜曰缔造维艰。两旁掇有对联、挽联挽幛,悬满室中。主教棺柩停于圣堂。二日下午太原凤主教、朔县俞主教、洪洞刘总铎;并有西铎四位,乘汽车驰至。本区司铎十数位,亦先后莅至。三日早八下钟,凤主教主礼,做追思大弥撒。汾阳和县长六政人员,公安局长、公理会高牧司及各机关来宾均到堂望弥撒,举行追悼典礼。弥撒毕,行安所礼。数百人俯首哀悼,感伤泣下。下午一点钟,设中西两餐,享宴来宾。二下钟许,推定太原县孙逊庵先生为总指挥,开定送殡秩序,指挥路线,启程出殡。沿途各分五组,每组举组长一人,分任指挥事宜。出西门,由汽车道进行,至距城十五里之峪道河而窀穸焉。除本堂以及凤主教之汽车外,尚包定商号汽车一辆,沿途接送。日暮归来,乃摄影而散。
——选自《山西汾阳陈锡固主教殡葬时各界举行追悼大会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