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晚(上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春晚(上篇)

财智 内地男星 2017-01-25 08:30:04 206

春晚自1983年搬上荧屏,历时三十三载春秋,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春节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在上个世纪轰动一时,欢娱了匮乏的精神文明;而在精神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春晚依然是我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娱乐节目,其魅力与影响可见一斑。

爆竹声中一岁除,又是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春晚中我们会看到谁,或者会有哪些新面孔出来,我们不晓得;然而旧年春晚有哪些精彩的瞬间,各抒己见,我们会盘点出很多的精典。


1983 春晚诞生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

当时的春晚没有专门的主持人,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成了首届春晚的当家。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一曲《乡恋》让无数人留下深刻印象。首届春晚的服装尽显浓重的时代气息,主持人之一的刘晓庆身着红色的连身裙,乌黑的披肩发,凸显出年轻、朝气,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特有的质朴笑脸。而男主持人大多身着中山装,还有卡其布的工装,偶尔也会见到西装,但不打领带。这台晚会虽然略显稚嫩,但却是中国电视节目跨出一大步的标志。不过,当李谷一唱完《乡恋》之后,立即引起“讨伐之音”。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乡恋》被描绘成“靡靡之音”,再加上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因此,才出现“讨伐之音”这种现象。


1984 小品开始登上春晚


“宇宙牌香烟誉满全球!”马季的单口相声讽刺的是虚假广告。然而此后黑龙江敏感的企业家从中获得了灵感,真的推出了“宇宙”牌香烟,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

1984年的春晚开创了好几个第一。观众们认识了“小品演员”这一全新的工种。马季在台上四处吆喝“宇宙牌香烟”;接着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让内地观众了解到原来港台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而由李谷一演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的《难忘今宵》也成为了以后春晚的固定结束曲。可以说,这一届的春晚是已经比较成熟了,特别是小品和相声的出现,让接下来的春晚有了更多让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对象。


1985 公开致歉


1985年春晚的导演黄一鹤将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初衷为创新,但效果不佳。事后晚会遭到了媒体的强烈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CCTV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由于节目的水平质量普遍不佳,这一年只红了一首歌,那就是《十五的月亮》,当然也就捧红了主唱董文华。


1986 桃花盛开


1986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蒋大为的歌声曾经感动了几代人,1986年的春晚他演唱了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全国传唱一时。

陈佩斯和朱时茂则继续搭档,推出了另一个让人捧腹的小品《羊肉串》,批判了在当时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部分不良商贩的丑恶嘴脸。小品获得成功,陈佩斯扮演的小贩也可谓入木三分。据说此后街头卖羊肉串的小贩们都开始参考他在春晚上的打扮。从这年起,春晚开始走向成熟期,很多类型的节目都成为固定模式延续下来。不少小品和相声成为街头巷尾口口相授的段子。


1987 攀上高峰


这一年最火的人是费翔,这个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高大歌手唱着《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香港歌星叶丽仪带来的劲歌《送给你明天的太阳》朗朗上口,晚会后也流行一时。这年的春晚是继1984年春晚后的一个小高峰,相声有马季、赵炎等人合说的群口相声《五官争功》;姜昆、唐杰忠表演的《虎口遐想》演绎了一出新版“虎口脱险”。郭达、杨蕾等人表演的小品《产房门前》也让人捧腹。


1988 赵丽蓉登台


“领导,冒号。”相声《巧立名目》内容并不特别出色,牛群也不出名。但这一句台词逗坏了观众,在春晚后仍流行了很久。毛阿敏的《思念》登陆春晚,此时的她风头正劲由于歌曲坚持着积极和抒情的路线,她成为大众都比较认可的海外歌手,亲情也是她歌曲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另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小品演员也在这一年登上了春晚的舞台,那就是赵丽蓉。她与当年凭《济公》而走红的演员游本昌演出了小品《急诊》,让人记住了这个小老太太。而陈佩斯和小香玉的小品《狗娃与黑妞》也赢得了掌声。


1989 宋丹丹亮相


“司马缸砸光!”这句台词单拎出来并没有多好笑;但一想到是赵丽蓉装傻充愣把侯耀文弄得晕头转向,总让人忍俊不禁。赵丽蓉凭借和侯耀文合作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那个一开口就是“司马缸砸光”的淳朴老太太形象一下子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心。这一年,韦唯演唱《爱的奉献》打出感情牌,晚会给了各方面的包装与支持,在感人的场面里,韦唯深情地唱了这首歌,取得很好的现场效果与社会反响。潘安邦献唱的《跟着感觉走》受到很大程度的青睐;而童声演唱的《歌声与微笑》也为多年贫瘠的儿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歌声与微笑》也达到了老幼皆宜的效果;那一届的春晚也诞生了日后另一个小品大腕,她就是宋丹丹,小品《懒汉相亲》让大家记住了她。


1990 赵本山首次亮相春晚


本届春晚在形式上有所创新。采用分组“擂台赛”的方式来调动观众的热情。也有利于和观众互动。

赵本山、黄晓娟表演的小品《相亲》,一下子把赵本山推到了全国最受欢迎的演员行列中,此后,赵本山成了每年春节晚会最受期待的演员之一,且二十年不倒。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岳红和巩汉林的《打麻将》、严顺开和黄宏的《难兄难弟》也都各有风格。

0点报时,国家领导人还亲自到春晚现场为全国人民送上祝福。

这一届春晚歌舞类节目普遍轻松、欢快;其他类型节目也有所创新。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的巨大变革。


1991 我想有个家


一首令人听了想哭的《我想有个家》,让观众熟悉了一身黑装、像男孩子的台湾歌手潘美辰。这首歌的魅力在于:旋律流畅,悲凄却蕴含豪情,鼓舞人们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搏击人生。香港歌手甄妮带来一曲《鲁冰花》则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赵本山小品《小九老乐》反映了“怕老婆”这个婚姻家庭新现象,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陈佩斯的《警察与小偷》、黄宏的《手拉手》等也反映了社会的多彩。


1992 探戈趟着走


“探戈就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这叫探戈!”

1992年在春晚小品《妈妈的今天》里,赵丽蓉发明的“探戈”让观众学了足足一年,也乐呵了一年。


1993 涛声依旧 


著名歌手毛宁凭借一首《涛声依旧》红遍大江南北,这条出名之路还引发了广东歌手北上的潮流。这句经典歌词后来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被篡改成“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1994 扑克唱主角


小品《打扑克》把市场经济大潮下,正在发生变化的人与事都牵出来溜了一遍,令人捧腹。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赞颂了人民教师无私奉献的情怀。这句话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并且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并列成为对人民教师的献礼。


1995 评剧改成Rap


95年春节晚会除了注重明星效应、集中了影视界大多数明星之外,还注重推出新人新作。晚会的主创人员以“歌组合”的形式,按照不同风格,把几首歌组合在一起,大大加强了歌曲的密度和节奏。小品《如此包装》中巩汉林给赵丽蓉进行包装,评剧唱词也改成了Rap,对演艺圈流行的包装热进行了讽刺。 


1996 它就是一盘大萝贝


在小品《打工奇遇》里,想打工的赵丽蓉碰上了黑心老板巩汉林。她风趣的唐山口音和精湛的演技,不知给多少人带去了欢乐。


1997 春天的故事


董文华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而且“老人画圈”的故事,也就成为特区的一个符号。


1998 相约98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相约一九九八》的成功,除了旋律动听、歌词清新外,还要归功于王菲、那英两位“大姐”级歌手的支撑。这首连续10周荣登全国各省区市电台排行榜冠军的歌曲,不仅使王菲以一种相对主动和主流的方式接近了她的歌迷,而且两个人的合唱对彼此在歌坛的地位、人气都有相当的提升。

范晓萱的《健康歌》带动中国人一起“屁股扭扭”,无可否认春晚让范晓萱在内地的知名度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那幅姥姥疼、爷爷爱的姿态,整个一 “小燕子”前身。

刘欢的《好汉歌》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热播,当仁不让地上了98春晚。刘德华、张信哲、毛宁等两岸三地著名歌手则重新演绎了老歌《大中国》。


1999 《实话实说》登上春晚


这年春晚红了一首歌,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最早在电台打榜的是男歌手耿宁,但由于缺乏版权意识让陈红与原著作权人签署了买断协议。而耿宁只能作为这首歌的原唱者。其实这首歌歌词和旋律都很一般。但是它的走红同《一封家书》一样,在于一种对回家和亲情的呼唤。

而依照当年大红大紫的央视访谈类节目《实话实说》为原型,创作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也成为了众多观众心目中最好的春晚小品之一。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联手,“笑果”惊人。此后,CCTV有不少著名的“招牌节目”纷纷被改造为春晚小品。这也算是春晚的一个创新点。

那一年的春晚服装在搭配上出新奇,晚礼服配唐装这种中西合璧的搭配方式,必将引领流行趋势。

1999年前后,电影《泰坦尼克号》超级红火。在小品《老将出马》里就有一张超大的背景:巩汉林和金珠摆着轮船上男女主角的经典姿态,但是却站在一辆拖拉机上!简直是图片恶搞的鼻祖。


财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谢谢合作!


发现有趣和时尚的话题

找寻读书和旅行的意义

探索城市和财富的秘密

微信号:bafangcaizhi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