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春晚的小品,为何让人尴尬?

现在春晚的小品,为何让人尴尬?

久世一 内地男星 2017-02-01 04:07:10 193

今年过年,看春晚小品,跟大家一样笑不出来,就没仔细看。今儿觉得可以更一篇春晚小品,就重新找来回顾。


小品,是很适合解读其故事结构的,因它短小,又五脏俱全,各个环节常被收拾得头紧脚紧,喜剧意味也颇值得回味。


当然小品和喜剧是两样,小品不等于喜剧,也有非常悲情的小品。比如我高中校庆时,在学校礼堂看过的一个断腿青年辛苦求学的小品,演员哭得稀里哗啦。


而春节这种普天同庆的日子,登上舞台的大多数喜剧小品。所以我们这里主要说的是喜剧小品,顺便也探讨一下喜剧的写法。


在这儿之前,先提个问题,那就是:


什么是喜剧?或者说,喜剧的根源是什么?


相信这在大多数人脑海里是很模糊的,很多人会觉得喜剧就是让人发笑吧,根源大概是为创作者和表演者骨子里的那种为大家带来欢乐的愿望。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是芒果台看多了……听何炅汪涵等人说观众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为大家带来欢乐等等套词儿,太多了!


非常抱歉,今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我要撕掉你们这种天真的想法啦!


喜剧的根源是什么?


是愤怒。


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整天呈现出嘻嘻哈哈的状态,就必然是个和蔼可亲、容易交往的人。


说句傻话逗别人发笑和表演一出完整的喜剧,是完全不同的。世间万物都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能让人笑得出来且还值得回味的真正的喜剧,往往来自于真正的、发自内心乃至来自灵魂深处的——愤怒!


没错,喜剧的根源是愤怒,这份愤怒是通过“讽刺”这种形式来表现的。


说说经典小品。


赵本山范伟的《卖拐》,讽刺了街边的这种大忽悠。最值得玩味的是其结局,赵本山所饰演的大忽悠满足了自己的心愿,成功让一个腿脚健康的人,忽忽悠悠就瘸了……仔细想想,这多讽刺啊!


之前推送的一篇课程试读,着重讲了高潮和结局。喜剧作为故事的一种载体,自然也有这种结构。喜剧尤其要注意的是,创作喜剧时,必须要让转折点之后出现的高潮,呈现喜剧效果。这个是必须的。


像《卖拐》,因为观众是以一种看热闹的第三方围观视角观看的,整个过程中观众都是明白赵本山的话有多不靠谱,偏偏范伟要相信。其最大的悬念便是范伟究竟什么时候能看破真相!


转折点是高秀敏直接捅破,告诉范伟他们是骗人的,让他赶紧回家。高潮出现了!范伟不光不信他们是骗人的,最后还要回头大声地赵本山来一句:“谢谢啊!”


这句“谢谢啊!”就是整部小品的高潮,他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真的瘸了!于是……全世界都被逗笑了!


这就是喜剧作品独特的喜剧结构。


我个人非常喜欢沈腾马丽的《扶不扶》,但结局真的是非常败笔啊。在课上讲过,如果最后直接让警察抓走老太太,沈腾胜利,这讽刺意味就强多了。人物线和结构线也能完美融合在一起。可现在在完成沈腾的人物线之后,强行让老太太自己莫名想起来,还和好,最后沈腾边走边说“我心眼多多呀!”跟娘俩似的……


——这是什么鬼啊?


还“人倒了,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巴拉巴拉的,强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呀!


所以,虽然赵本山的一些作品自己不很喜欢,但光凭这个《卖拐》,就真是大师啊。像蔡明郭达的《梦幻家园》等也挺有趣,可大多是以正能量结尾,转折和高潮也都很普通,有印象归有印象,却没那么深刻。谁敢在春晚的舞台上让干坏事的人赢,还不惹人反感?啧啧啧,赵本山太让人佩服了。


再往前追忆,虽然也是以正能量结尾,但是故事本身的讽刺意味也非常足的就是赵丽蓉巩汉林了。


99年的《老将出马》讽刺了国人面对外国人的不自信和讨好心态;96年的《打工奇遇》讽刺了酒楼的乱定价;95年的《如此包装》,讽刺了演艺行业对作品的过度包装。


下面就到了中国小品的“鼻祖”了。


小品这种形式,是春晚特供的,首演的是陈佩斯和朱时茂于1984年春晚演的《吃面条》。也就是说,因为有了《吃面条》,中国才有小品。不得不说,鼻祖就是鼻祖,有真正的喜剧人的脾气。90年代末被央视封杀之后,春晚再请也请不回来了。rock you!


《吃面条》,讽刺了外行人对电影工作的误解,认为拍电影就是吃喝玩乐,然后出名。

《主角与配角》,讽刺了表演行业中,演员一味追求主角,而拒绝出演配角的不良心态。


反观现在的小品,尤其今年的小品,都讲了些什么呢?《大城小爱》,一哥们儿在北京工作太危险,不忍心告诉老婆……;《老伴》,老爷子假装失忆只为唤醒失忆多年的老婆子……;《真情永驻》,一个因为没法怀孩子而离婚的妹子,跟老公在相亲节目中相遇,并道出真相……;《一个女婿半个儿》,姑爷莫名不受老丈人待见,然后和好……;《天山情》,因为解放军救过自己,所以新疆汉子打算低调承担奶钱……


现在知道为嘛春晚小品那么尴尬了吗?这些都是小品,可它们内部的故事结构都不是喜剧结构!


它们背离了喜剧的本质,没有讽刺,没有愤怒。同时,也失去了喜剧的内涵和层次感,在这种情况下,却——强行搞笑!!


毫无疑问,这样的搞笑是肤浅的,也是经不起岁月的沉淀的。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喜剧人不再关注社会动向?或者是政策导向?



那么回到写作,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如果想在文中加一些“喜剧色彩”,那么作者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内容往能让自己愤怒的领域靠。


当然,仅仅有愤怒和讽刺,以及能让人笑得出来的喜剧高潮还不够。真正的喜剧,还要有不伤害到人的不协调感等等,都是非常微妙,且难以把握的技巧。


好在,小说领域内,往往不会出现从头到尾的喜剧小说。具体原因的话,大概一方面文字常常让生活和情感庄重;另一方面是小说更适合探讨人物的深层次的内心活动。这些东西往往没那么搞笑。


所以以小说写作为目标的人呐,只要稍稍懂一点,在作品中加一些喜剧元素便可以了。


比如,第二期小说写作课的优秀作品《杀死水母》中有这样一段,让我笑了好久:


这时走过来一男一女。二人打扮时尚,都是网红脸。女人非常漂亮,只是看,水母的心里就被撩动得酥酥的、痒痒的。心想,虽然好看,但是感觉好阴冷,不会是杀手吧?他有些怀疑,毕竟之前听人说有个组织,其杀手不管男女都是锥子下巴网红脸。虽然招摇,但非常利于接近目标,还不容易被人描述出“可以被人记住”的面部特征。



如果不讨厌网红脸的千人一面,是如何也写不出这样的段落的。这不是我教的,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嗯嗯,不愤怒,无喜剧。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