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家、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开拓者、首届全国环保公益歌曲大赛金曲奖获得者、牧云音乐基金发起人之一,这些都是程琳身上的标签。
曾经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螺号》,一夜之间火遍全国,却在发展如日中天之时,毅然决然赴美深造,为深爱的音乐事业寻找更多元素,程琳一直用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步调,执着地探索着中西文化和谐融合的道路。采访程琳是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时尚的棒球帽、干练的短靴和修身的皮裤配上精致的淡妆,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真是很善待每一个认真对待音乐、享受生活和艺术的人。
用音乐铸灵魂的歌者
程琳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艺术家庭,父母从事豫剧表演﹐是洛阳艺术学校的始创人﹐培养了一批有造诣的豫剧表演人才。受家庭良好的艺术氛围影响﹐程琳自幼酷爱音乐。6岁开始学习拉二胡,10岁登台演出,12岁考入海政歌舞团任二胡演奏演员,13岁以一曲《小螺号》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随着《故乡情》《童年的小摇车》等歌曲的广为传唱,程琳迅速成为中国歌坛年龄最小的流行歌手。那时的大街小巷,到处回响着程琳动听的声音。清新纯美的演唱风格奠定了她在当时中国歌坛的领先地位,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各种光环和荣誉并没有让程琳停下对音乐风格的探索,“当时虽说出了一些专辑,有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代表曲目,但我希望能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深造,用更多元的世界文化打开眼界,拓展自己的音乐风格。因为我的父母也是艺术工作者,所以他们经常教导我说,模仿是一种学习的手段,但绝不是加深音乐造诣的途径。艺术家要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只有烙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才能真正地传承,被人铭记。”
于是,在相继推出了《信天游》《酒干倘卖无》《趁你还年轻》等打破之前风格的歌曲后,程琳毅然转舵,开始了人生里一段崭新的航程,她先后辗转澳大利亚、法国,最后到达美国,在加州大学进修英文和作曲。在美国,程琳认识了一大批音乐人,不同类型的乐曲风格和文化形式不断丰满着她艺术的翅膀,让她在以后的职业道路上既不忘传承又不惜重塑,于不忘初心的坚持中呼喊着艺术、音乐的创新与兼容。
在美国学习期间,程琳重拾二胡,致力于将二胡与摇滚乐、爵士乐以及弗拉明戈等西方音乐元素相融合。程琳曾跟随着大篷车,在北美地区进行宣扬和平的“拥抱世界”主题巡演,在此期间与来自各地的音乐家们创作了很多关注世界和平的艺术作品,其中就包括了程琳结合二胡、弗拉明戈和吉他创作的《西班牙之夜》。
1995年,学成归国的程琳推出个人专辑《回家》,并将二胡融入创作之中,推出《新新二胡》EP(迷你专辑)。2004年,程琳应邀参加“中法文化年”,在故宫与“法国电子音乐之父”雅尔同台演出。2008年,程琳携手美国金牌音乐制作人、3届格莱美得主KC· 波特(KC Porter)为北京奥运会创作了中英双语歌曲《比金更重》。2010年,程琳应美国好莱坞音乐制作人斯潘塞·普洛菲尔(Spencer Proffer)邀请,赴美国洛杉矶与5个国家的艺术家共同录制一首以“世界地球村”为主题的公益歌曲《世界公民》,呼吁消除偏见。在音乐这条路上,程琳如先锋一般,在不同维度孜孜不倦地深耕着。
带着思考游四方的行者
在程琳看来,每一次旅行就像得到一份礼物,充满着开心和无限的期待,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如同在打开礼物时的各种惊喜。“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万种人,旅行就是一个身体在行万里路,灵魂在结识万国人的过程。”自幼成名的程琳虽去过很多地方进行演出,但每次都是为了工作,行程也是表演地——酒店——家这样的三点一线,很少有机会去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而现在,无论是工作巡演还是休闲放松,每一次的远行途中,程琳都会适当地放慢脚步,真正去感受目的地的人、事、物。
程琳觉得,旅行是一个能让自己认识世界、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因为工作的缘故,程琳常常奔波于众多不同的城市和国家,这些地方不仅给她留下无数美好的回忆,也带给她很多反省和思考。
回忆起去南非的旅行,程琳忍俊不禁地说,当同行的艺术家朋友们扎堆儿地去找中餐馆时,她却在伙伴们惊讶的注视下联系上了她在南非的朋友。有了当地人做向导,程琳的南非之旅可谓地道正宗:品尝了当地食物、游玩了特色集市、去了小众却不失情调的景点。而让程琳记忆犹新的是参观了当地的种族隔离历史博物馆,深厚而沉重的过去给程琳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坚定了她用音乐宣扬消除偏见、互相尊重的决心。“挖掘一个国家社会风俗背后的深层意义,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是我对每一次旅行的真正追求。”
让程琳深有触动的一次旅行经历发生在去日本的途中。事情发生在机场,当时有人身体不适,瘫倒在地。程琳看到后主动上前询问,旁边的机场工作人员告诉她,趴着的人是因病晕倒,已经联系了医院。程琳说,当时人来人往的机场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脚步关心一下这位病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要人为地建立起一些屏障,把自己和他人隔绝。
“现在的人都太忙了,忙着无休无止的工作、忙着关心手机里发生的大事,唯独忽略了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忘记了对自己人生的安排,更别提对社会的贡献。”程琳道,她曾经去过非洲的刚果(金)和刚果(布),“这两个国家曾经是一个统一的王国,却因为人类的贪婪、战乱,变得支离破碎且穷困落后。很多时候,我觉得旅游更像是一场自省: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我能为和平做些什么。这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帮助行业下一代的善者
2016年,程琳与来北京演出的阿布相识,这个16岁少年展现出的超凡天赋和潜力让程琳刮目相看:14岁便与世界级爵士钢琴大师奇克·柯瑞亚(Chick Corea)同台献艺,并入读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班;15岁签约德国森海塞尔唱片公司,格莱美大奖录音师雅各布·亨德尔亲自为其操刀首张专辑;16岁获瑞士蒙特勒爵士节钢琴比赛评委会一等奖。
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王昆老师曾经是程琳和众多明星的伯乐,“虽然王昆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老一代艺术家对后辈无私帮助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秉承着这样责任感的程琳告诉自己,应该去帮助这个年轻人解决他的一些后顾之忧,让他能把闪光的才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出来。“好的音乐,不只属于我们,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这成为程琳最初做牧云音乐基金的动力。
真正的好音乐越来越少,传承的人被迫困于物质枷锁中,最终阻碍的是整个行业的进步。音乐基金的核心团队觉得要为改变行业现状做些什么,于是,肩负了三个使命的牧云音乐基金应运而生:培养专业人才、普及音乐教育、推进版权立法与维权。程琳介绍,在西方,一首成名曲,便足以让一个音乐人衣食无忧,而在国内,版权立法与维权一直是个难题,但国内版权意识及相关法律的长期缺席让原创音乐人举步维艰。“牧云音乐基金想要传递的,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上一代音乐人对下一代的关注和对整个行业的关心。”
在程琳看来,传统和经典的文化需要也应该代代相传,而传承则要不断有人接力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文化艺术经不起断代的折腾,需要有真才实学的勇者扛起这面大旗。程琳坦言,真正的音乐家或艺术家都需要经过很多年的打磨修炼甚至挫折和失败,懂得博采众长后慢慢沉淀才能走到幕前。这个过程很漫长也非常辛苦,需要对艺术始终如一的热爱和追求。真实的技艺是一种掺不得半点假、偷不了半点懒的积累,现在的社会太过于追求捷径,甚至通过各种形式的包装,就把作品端上观众们的文化餐桌。这样快餐式的娱乐作品,也许能暂时满足市场的需求,但经过时间和观众鉴赏能力的筛选,最终还是会被淘汰。
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聊到在海外求学、工作、旅行和生活的经历,程琳侃侃而谈道:“我很喜欢结交不同国家的朋友,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像一本本精彩的小说。音乐是一门无国界的通用语言,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通过音乐,不仅让我广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的世界友人,建立起超越种族、肤色的友谊,也让中西方的文化有了一个连接点。”
在程琳眼中,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环境都是一场修行,也是一笔馈赠,当你去认识不同的人,与他们相识、相处、相知,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是如此,只有广泛地认识各种音乐,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才能有甄别地融合到自己的曲风当中,而不是像装包袱一样,无条件地混合打包,这样的文化交融不但让自己负重难行,观众也不会接受。
今年9月,程琳应邀参加在纽约林肯中心举办的2018美国亚文交响乐团金秋音乐会。音乐会上,程琳除了演唱经典曲目外,更是一展高超的二胡演奏技艺。一曲《战马奔腾》引起全场轰动,观众们不仅被气势磅礴的音乐和程琳慷慨激昂的演奏折服,还惊叹于西方的交响乐能与中国传统民乐如此和谐完美地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网络的普及,大家有机会接触到很多高规格、高品质的文化作品,于是,大家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音乐人大胆地打破传统、不断创新,将那些有深度、能传递正能量的西方音乐元素张弛有度地汇进东方艺术里。让更多人看到中西文化合璧的盛宴,是我下一步工作的核心。”
程琳说,下一趟的旅行目的地是以色列,虽然以前也去过几次,但希望这一次的旅程能让自己对人生,对音乐更有感悟。正如程琳所言,“音乐家需经千锤百炼”。而与程琳的交谈,也让我们明白,有些音乐,之所以传唱许久,是因为它不仅在歌情与爱,还在颂道与义; 这些音乐如醉人陈酒,亦是警世恒言。让听者仿佛行走在深山荒野的旅者,忽见远方有光,如破空利刃,剖开黑夜,穿透全身。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
globaltraveler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