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韩寒的时候,他还不是现在这样

我读韩寒的时候,他还不是现在这样

吹梦汲水 港台女星 2017-02-05 21:35:59 171

点击上方蓝字“吹梦汲水”关注一个话唠公众号

我正儿八经开始读韩寒,还是高三的时候。


刚进高三那会儿我们班来了一名新的语文老师,很美很聪明,摸清了应试教育下语文考试的套路,不仅教全班同学怎么用规律和技巧而非对文字本身的体验来答题,还明目张胆地教大家怎么抄出一篇满分作文。


“别人写得好的段落你是可以拿来借用的”,“这么多满分作文,你摘取一段到自己的文章里,阅卷老师是看不出来的”……


令我最为失望的不是这个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而是这样的“狂欢”竟然吸引了班上众多同学的参与。我以为很多人都会对她这种大肆倡导抄袭作文的方法嗤之以鼻。结果我错了。自她当众在全班念了一篇原本文字能力一般却靠抄袭取得高分的作文后,全班很多同学都开始在“借用优美段落”的路上一去不回。


而这之中很多人对我说的话就是:“快高考了,这是最快的提分方法了”、“为了高考,走走捷径也是没办法”、“又没有全部抄,只是借用一下他们写得好的部分”……当时我感觉自己处于一个很荒诞的环境,说得夸张点就是你认为错的,周围的人却都觉得那是对的,一时间你也有点分不清到底自己是对是错。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接触了韩寒写的杂文。他对教育体制——尤其是涉及语文教育的部分——鞭辟入里的批判,令我读完之后觉得酣畅淋漓。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有这样一个人比我表达得更透彻更明白,我感觉他真是太厉害了。


我想,当时推崇韩寒的那些人,或多或少也有和我一样的心理吧。我们都想有一个离经叛道的传奇人生,不走寻常路却能牛逼闪闪;我们都想自由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为人生做选择;我们都想为自己塑造一个“我不努力可我依旧很厉害”的外象。而现实却是,我们只能循规蹈矩、听父母的话、很努力却还是平庸。韩寒不一样,他好像真的活成了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2012年春节期间,“代笔门”事件掀起轩然大波。


彼时的我刚度过短暂的春节假期,在一个封闭式高中里昏天黑日地同数学题作斗争,没有手机、没有新闻、没有外界所有消息,如果不是偶尔看一看杂志,我不会知道除了高考之外,这个世界还在发生什么。那个时候我正因为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激愤而处于某种可笑的绝望之中,我不知道当时正在极力证明自己的文章是亲手所著的韩寒是否也在经历绝望。毕竟我认为这件事,就和丢失了身份证,警察却要求公民证明我是我一样滑稽且困难。


总之等我高考结束申请博客开始关注韩寒之后,就只看到了一个更博量锐减的主页。“代笔门”事件似乎是无疾而终的。方舟子没能彻底证明代笔的真实性,韩寒也疲于自证。但是他一直以来的形象却破损了。近乎完美、少年成名的韩寒,他的一生都伴随着一个虽然没有实锤证明它为真实、但也没有铁证证明它为虚假的“代笔事件”。


自那以后,“倒韩”和“挺韩”各自为阵。当然,还有很多人什么阵营也不站。他们在微博里发现了一些微博公知,开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和话题来关注。一直以来接受大众媒体单向输出的受众,在社交媒介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分众。全民关注全民聚焦的时代过去了。没有什么人,能够再像前微博时代那样引起举国上下的共同热议。时势能把韩寒推向神坛,也能把他置之荒野。


我想,如果不是“一个”APP上线和《后会无期》开拍这两个消息,我会逐渐淡忘韩寒这个人。毕竟从12年到14年之间,他只出了一本《我所理解的生活》。而这两年里,互联网让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沧桑巨变,碎片化、娱乐化、商业化不断裹挟着低俗的文化内容入侵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曾经严肃地讨论自由、体制、公正、改革的文化环境,在娱乐至死的冲击下显得古旧且没有乐趣。


对于韩寒来说,这本书更多地倾向于对自己做一个告别,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期望博得满堂喝彩。想来,一是因为他终于从“代笔门”事件中明白自己的文字在面对乌合之众时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曾经想要杀戮权贵、杀戮群众的人,到头来除了杀戮自己什么也没有做到。二是因为,他可能终于对这个世界做出了第一次妥协。既然这个世界这么荒诞,那就跟着它一起荒诞吧。也许他终于顿悟了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吧。他估计忘了,曾经他想做一本杂志,杂志的名字叫做《独唱团》。


《独唱团》只出了一期就因为种种原因停刊了。那是2010年的夏天。两年后,对打造一个聚合文化圈还不死心的韩寒又携原班的部分人马推出了“一个”APP。这个APP应该是韩寒迎合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早期看“一个”里面的文章,很有个性、很有思考的力度,科幻小说、批判散文、微小说等等,或是关注时代的阵痛,或是暗讽人性的荒唐,大部分都是扎扎实实创作出来的好作品,可以得见编辑挑选文章的严谨态度。


这两年,虽然下载的人越来越多,界面越来越新颖,花样也越来越多,可文章的质量却急剧下滑。这种下滑不仅仅是文字越来越白话、平庸,更是主题越来越世俗。文字没有深意尚可以白描手法来圆,可主题也越来越世俗只能认定为掉逼格。可以说这个APP目前的定位已经和起初不一样了,它的目标不仅仅只是文章阅读而是打造一个社交圈、兴趣部落,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堕入鸡汤文、标题党、热点文的行列来招摇过市吧?


并非是指这一类的文章有多么的不好,每一种类型的文章横空出世都说明这类文章有特定的市场和受众,鸡汤文也曾经陪伴我走过一些难熬的日子。只是我始终认为,真正做文学的人,是不会写这种文章的。为了受众而写字的人,不是政客就是商人。


当我清醒地看到韩寒这些变化的时候,恰逢《后会无期》上映。我和朋友去看了首映,败兴而归,唯二打动我的只有邓紫棋和朴树唱的主题曲。我回想起他在电影宣传期间以“国民岳父”的名头炒作,回想起他在微博上一个个抖机灵的段子,突然发现,我清醒的日子实在太迟了。他早就不是最开始我读他杂文时,那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韩寒了。


我现在还很怀念一段极有趣的日子。那时韩寒回归微博没有多久,他常常发一些图片,很多网友都会在微博下面评论一些搞笑的段子,对图片进行过分解读和故意歪曲,那些评论现在看来都很有意思。韩寒也经常同网友们互动,我估计那时候他每天也被评论逗得哭笑不得。


后来《后会无期》上映了,他的微博里几乎全是电影宣传,这种宣传持续了很久,网友们没有了素材,那些逗趣的评论也写不出来了。再后来,他没再宣传电影了,可那些评论依然没有再出现。然后到现在,他的微博下面全是捧他的评论。一口一个很棒,一口一个很好看,场面一片和谐。


我不知道,现在的韩寒会否偶尔也怀念一下那时候和网友们斗智斗勇的日子。


《后会无期》官宣的时候,韩寒说过一句话:“这是一个有了风,猪都能飞起来的时代。”确实如他所言。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了话题、有了热度、有了网友关注,没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只要能豁得出去赚够网友的笑点、泪点、槽点、各种点,时代的宠儿就非你莫属。


他必定深谙此道,所以才在这一次《乘风破浪》的宣传期将这种引发网友走向高潮的炒作手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不得不说,这种手法是高超的。他什么坏事也不用干,不用出轨、不用闹绯闻、不用吸毒嫖娼也不用和首富的儿子撕逼,他只需要静静地挑起“女权”、“直男癌”这种敏感到极致的话题,看着网友一锅乱炖就行了。由始至终,最无辜的是他,最无耻的也是他。所以,这种手法也是低劣的,他无限制地消费着网友的愤怒和粉丝的维护,任凭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网友将他的新电影推向舆论的最顶峰。


这样的韩寒,我不敢相信他在亭东影业成立的发布会上说过这样的话:

 “以前我觉得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也许靠杂文,也许靠勇气,也许靠争论,后来我发现并不是这样,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更多可能是靠科学靠商业,因为科学让技术进步让信息通畅,而商业能够给科学最好的支撑。一个尊重商业的社会,是不会倒退到哪去的,一个尊重市场的国家是不会太差的。”


碰瓷炒作、强行带节奏,这是韩寒对市场的尊重。


杨时旸在《当韩寒成为山寨版的郭敬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韩寒原本是个反建制者,一个旁观者,他最初的盛名由尖锐、勇气和清醒筑成,如果一直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他应该成为一个更经典意义上的作家和处于危险地带的评论者,但问题是,对于成为前者,韩寒的小说成绩远不足以让自己封圣,更优秀成熟的作家不提,只比较同龄人,他比颜歌那类本分的写作者都差得很远;而后者,囿于现实原因,恐怕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对于骨子里一直有着享乐倾向的韩寒来说,那代价显然不是他想要承担的。所以,他在为数不多的选择当中,他几乎注定成为现在的样子——韩寒变得日益郭敬明化。


我不至于像一些网友那样,得出“郭是真小人,韩是伪君子”的论断,却也隐约觉得,有节操的人堕落起来,比没节操的人更没节操。


截止今天,《乘风破浪》的票房已经突破5.5亿。在众片厮杀的春节档能取得这个票房,并在豆瓣拿下6.9的评分,可以说韩寒作为一名商业片导演已经成功了。


很多人说韩寒这次讲了一个好故事。我想,这种说法的重点应该在“讲”字,而不在“好故事”。鬼才导演昆汀有过这样一种说法,大意为: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新奇的故事了,把一个平凡的故事用新奇的手法表现出来也算是一种新奇玩意儿。


《乘风破浪》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虽然有穿越时光的设定,但是这种时光穿插的戏码已经被国外的优秀电影用各种形式、各种题材玩了个遍,所以算不上什么亮点。其中的父子情、兄弟情、爱情,也很稀松平常。这和他早年写作的风格比较一致,故事都是身边的故事,但是他的描写却让故事看起来很有意思。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考究的画面、抖机灵的台词、经典的拍摄技巧,以及最令我心水的那段模仿《布达佩斯大饭店》表现四个人在老日子里消耗时光的戏,这些都是让这个故事饱满起来的方法。所以,他确实讲了一个好故事。也仅止于讲了个好故事。


《乘风破浪》上映后第四天,李银河老师在微博中说电影“没有直男癌问题,根本没涉及这个话题”,也用很平实的话总结电影“把他(韩寒)的小镇生活经验和赛车手经验发挥得不错”。这应该是我看过最中肯的评价了。不要过多地去解读什么,这部电影确如李银河老师所影射的那么平庸。它唯一的成就便是比《后会无期》好多了。


时至此刻,这部电影的所引起的种种硝烟都已经散去。是否有直男癌倾向、是否故意碰瓷女权、电影好看与否,这些都已经不再有人过问,就如同当年那场无疾而终的“代笔风波”一样,各执一词的网友不会屈膝和解,而更多的人则是以无所谓的态度将这件事翻篇。再过一两年,韩寒推出新电影的时候,人们记住的只会是他曾带着《乘风破浪》取得过一个好票房。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忘性。


我记得电影里六一站在天台喊了一句话:我就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天台下面,太浪对小马说:这个世界是会变的。我想,这两句话可能都是韩寒内心的独白吧。一句是他年轻时的桀骜与轻狂,一句是他现在的精明与妥协。

 

韩寒曾在采访里说过,自己对抗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很多毛病,其中最令人唏嘘的是:韩寒还在与世界对抗吗?当他对资本妥协、与世界和解的那一刻开始,他应该就已经放弃了抵抗。他从一个反叛者,变成了现在这个迎合商业趋势的中年导演。工业社会的合法性最终吞噬了他身上残存的反叛精神。


实际上,他所走的路和许多人都一样,无论曾经偏离得多么远,最后都会老老实实地回到这个社会,过起平凡安分的日子,做一个不出众却合群的成年人,适应这个社会潜在的不合理规则。而我们这些起初看过他文字、并对他始终抱有一些别样期待的人,实在无法过分指责他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哪怕我现在依旧和以前读韩寒的时候一样,真切地希望社会能多一些具有反叛精神的人,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但这个社会从来没有变过,它始终敞开怀抱接纳顺服于它的所有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