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河。(M. 吴/摄)
对于去高雄的观光客而言,除了旗津、西子湾,爱河恐怕也是必游之处。搭乘游船驶过高雄繁华街景,加上河流独特的名字,不论白天或是夜晚,都非常浪漫。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及楼前的日本式仿石灯。(M. 吴/摄)
紧贴爱河之畔,中正桥桥头,有一座浅绿色的庞大建筑物,它下半部分以欧式风格建造,而屋顶则采用传统日本式的坡顶,极富特色。这便是日本近代民族主义背景下所流行的“帝冠式”建筑的典型风格。很显然,这是一座日本殖民者兴建的历史建筑。这座建筑兴建于1938年,最初是作为高雄市役所的新大楼使用的(市役所的功能相当于市政厅)。台湾光复后,它成为高雄市政府的大楼,直到1992年迁出。1998年,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在这里成立,古老的建筑拥有了全新的身份。2014年和2015年,我曾两次来到这里漫步参观。
▲博物馆大楼内部。(M. 吴/摄)
博物馆并不大,展厅也不多,但和在台湾其他地方一样,一进门就受到咨询台馆员的微笑问好。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在为孩子们设计的高雄历史展厅里,遇到一位热心而健谈的志工阿嬷,她虽然年纪很大,却一直热衷旅行,平时则在博物馆做志工。我们话很投机,从各自的生活旅行经历一直畅聊到两岸社会,临走时她还将几个小挂饰送给我留作纪念。这也成为我的旅程中最愉快的经历之一。只可惜第二年去时却没能再遇见这位阿嬷。
与她聊完已接近闭馆时间,我急忙上楼参观其他展厅,一个帅气的保安看我匆忙的样子,告诉我不必着急,可以慢慢看。参观完下楼时,博物馆已经闭馆,那位保安小哥依然在门口耐心等我,微笑着为我开门,对我说“bye-bye”,欢迎我下次再来。参观过那么多博物馆,这样的待遇还是头一遭,让我对这座洋溢着人情味的博物馆充满了好感和怀念。
▲“高小雄的家”是博物馆专为儿童设计的高雄历史陈列。(M. 吴/摄)
▲博物馆定期更换的临时陈列也很有趣味。(M. 吴/摄)
然而,如果那天我没有上楼参观,我应该不会想到,这座美好的博物馆、这座厚重典雅的大楼,曾经竟是尸横遍地的杀戮之地,脚下美丽的大理石地板,曾经血流成河。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展厅不多,且大多数都是临时展厅,会定期更换展览,只有二楼的高雄“二二八”历史陈列长期不变。“二二八”事件这块台湾历史的伤疤在这里被掀起,告诉人们这幢美丽的大楼所经历的人间惨剧。
是的,“二二八”事件爆发于台北,但血腥的军事镇压却开始于高雄,就在这幢大楼里。
▲博物馆中的“二二八”事件常设展览,入口写着警示语。0306是屠杀事件的发生日期。(M. 吴/摄)
二战结束后,光复台湾的国民政府曾经得到台湾民众“箪食壶浆”的热烈欢迎。但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却也将在大陆时那些贪污腐败、独裁专横的作风带到了台湾,涣散的军纪也毫无改观。国民政府委派的台湾行政公署长官大权独揽,被讽刺为新一任“日本总督”,台湾民众在日据时期争取已久的参政权利依然得不到实现。加上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节节败退,将经济压力不断转移向台湾,开始大量压榨台湾资源去投入内战,物价飞涨,粮食匮乏,使得台湾民众对国民政府越来越失望,原本美好的期待跌入谷底,加之语言不通等问题,隔阂和矛盾越来越深。
一次小小的“城管”殴打小贩的意外就引爆了整个火药桶。1947年2月27日,几名外省籍的烟草专卖局公务员在台北天马茶房缉私时打伤售烟小贩林江迈(当时台湾实行烟草专卖制度,不允许私自贩烟),引起周围人群愤怒,一位公务员在混乱中开枪打死了一名围观群众。人命一出,事态便急速扩大,2月28日,台湾行政公署的卫兵按照在大陆对付群众运动的方式向示威人群开枪,台湾民众对国民政府的积怨开始总爆发。从台北开始,各地都爆发了流血冲突,不少市民、学生自发组织了武装起义部队。
▲“二二八”展厅中央摆放着巨大的现场还原模型,与纪录片配合,详细地还原了屠杀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可以操纵摄像头详细观看模型内部。(M. 吴/摄)
当时高雄学生自卫队的起义运动也风起云涌控制。3月6日,高雄市政府和议会为防止流血冲突,决定派遣五名有声望的代表(包括市长和参议长)去要塞司令部谈判,力求和平解决。然而谈判最终破裂,要塞司令彭孟缉当场将其中三人枪杀,并派遣部队下山直奔市政府,动用机枪、手榴弹等武器,对在市政府大楼内等候回复的本地官员和市民代表展开杀戮,一时间这座大楼被血腥和死亡笼罩。彭孟缉同时派兵对全市展开镇压,爱河中也漂起尸体,成为了一条血河。高雄就这样成为“二二八”事件中第一座被军队血洗的城市。
▲屠杀发生时,这扇通向爱河的侧门,是大楼内不少人的逃命通道。其中一些人逃出后跳入爱河,依然被国民党士兵击毙。(M. 吴/摄)
3月8日国民党援军从基隆登陆,在全台湾开始极度血腥的“清乡”镇压。期间无数台湾民众被残忍杀害,而其中有很多人根本未曾参与暴力行动。尤其是大量教师、医生、记者、作家、律师、艺术家、官员等本土知识分子以及企业家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被逮捕,遭到酷刑虐待,最后惨死或失踪,有些人的尸体在数月后被发现在河中或海上,有些人至今不知所踪。吴伯雄、伊能静等著名台湾公众人物的长辈,就都是“二二八”镇压中的罹难者。
持续半年的事件中,总的死亡人数至今不明,存在数百人至10万人不等的说法,一般认为应在一万人以上。而这一切惨剧的起点,竟就在爱河之畔,在这幢博物馆大楼内。事后,国民政府不得不撤销不得人心的台湾行政公署,改设台湾省政府,最初挑起事件的缉查员也被判处死刑。而其后国民政府实行的长达38年的“白色恐怖”戒严,也被认为与“二二八”有关。
▲侯孝贤导演的电影《悲情城市》便涉及了“二二八”事件,因而一度遭到国民党当局封禁。(图片来自网络)
“二二八”事件是台湾历史上的一大人间惨剧,也是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它是近代中国国力衰弱问题的延续,它源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源于陆台之间长期的历史分隔。而参与事件的各大势力中,不仅有市民、学生,也有高山族原住民势力,而谢雪红领导的台共武装也参与其间,并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声援,此外,不少亲日人士和地方也在其中兴风作浪。而事件后期几乎成为了台湾人和外省人的互相报复,不少外省人(大多是国民党人员的家眷)也死于非命。各种势力的复杂交错更让“二二八”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迷雾。
时间已过去几十年,自从台湾“解严”以来,“二二八”已不再是政治禁忌,对它的反思和纪念越来越多,台湾地区和地方层面的纪念设施也纷纷设立。但“二二八”的尘埃却远没有落定,它在政客党争中被一次次消费,一次次被利用来争夺话语权和合法性,成为互相要挟的筹码,社会上关于它的争议也从未停歇。所有这些,让这一块巨大的伤疤,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愈合。
▲爱河上的中正桥,左侧桥头就是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M. 吴/摄)
走出博物馆的大门,晚霞十分灿烂,爱河的河水平缓地流淌,对面的公园里,市民在悠闲地游憩。血腥和硝烟早已散去,这里依然是充满温暖和活力的高雄。这座大楼见证过历史难以承受的惨痛,或许也在等待历史最终的答案。
——————
原高雄市役所(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高雄市定古迹
台湾地区高雄市盐埕区中正四路272号
交通:高雄捷运橘线至盐埕埔站下,步行至爱河畔即到
——————
蓬 丘
遗产 | 旅行 | 历史 | 风土
吴先生和樊小姐的文化遗产和旅行笔记
wuuyueh@outlook.com
fanlinhan1017@163.com
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