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1
8
Electronic free man
你好
my brothers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所带来的影响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音乐的生产模式也早就不再局限于惯用的传统手法,取而代之的则是更高效、更多变更有革新意义的电子化手段,例如借助虚拟的宿主进行编曲,当要求变高时还需要用到实体的合成器去调制出独具一格的音色。某种意义上讲,“电子音乐”这个名词的外延甚至已经超脱了一种音乐门类从而晋升为乐坛正在发生的革命性蜕变。以音乐文化发展处于世界前沿的欧美来说,你会很直观地感觉到:他们的音乐作品已经普遍在潜移默化中“插上了电”,在各大热单排行榜中已经很难挑出一首依赖原声乐器作为伴奏的歌曲,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技术的成熟为音乐行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这个世界想象力是无边的,没有什么不可能。
横比国内,尽管诸如Electric Zoo、Life In Color、Ultra以及2018年确认的EDC这样世界级电音节大IP先后入驻,电音也一举蹿升到国内受众仅次于流行的音乐门类,但不得不说尚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电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我观察,时下大众对电音以及电音范畴中的一些常识性概念仍存在较为深重的误解,人云亦云使得大家以错为对进而蒙在鼓里索性将错就错,说到底还是缺乏正确引导,文化的传播还处在一个混乱无序的状态,这也是国内电音产业迟迟无法实现“三级跳”的主要绊脚石。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倘若能出现一个在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且前瞻力超凡的平台站出来为正义发言,混沌就能在瞬间烟消云散,毕竟每一场革命都少不了领袖。
我很庆幸能见证QQ音乐承担起了这份艰巨且光荣的使命,他们迫切希望能从病症的根源出发,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在国内传播世界先进的文化,为大家扫除理解上可能遇到的障碍,还“电音文化”一个清白之身。这是腾讯远大战略下的第一步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步棋,在细分音乐趋势日益深化的今天,如果能集专业度和责任感于一身便能成为听众群体所追随的风向标,可谓众望所归。
本期话题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电音爱好者常挂在嘴边,但仍然有必要跟大家进一步明确本意的词汇。
EDM VS 电音
经常会有爱听电音的小伙伴跑来问我:“EDM的意思不就是电音(电子音乐)吗?为什么我总见到有人把两者分开说,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EDM的全称是“Electronic Dance Music”,直译过来就是“电子舞曲”之意,它本身通常还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层理解,广义可指代一切电子舞曲而狭义则特指“商业舞曲”,商业舞曲性质的音乐作品普遍共有浅显、流行、大场面和易于传播的特征,因此萌新也对此类电音最为熟悉。
然而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EDM”这个名词终究还是局限在了“舞曲”的外延下,而经常被听众误以为等同于“EDM”的“电音”却忍辱负重多日难得光明,事实上EDM只是整个电音领域相当有限的冰山一角,电子音乐中很多地下类型的或是实验性质的产品并不属于EDM,但我们并不能说这些音乐的听众就不是电音迷,他们可能不只是听EDM或者恰恰是比较资深的一群人。相信随着大家对“电子音乐”本身内涵的理解逐渐加深,也会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电音歌曲都是舞曲,电子音乐的价值也绝不仅仅体现在能让人闻声起舞,它具有全面造福人类日常生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巨大潜能。
蹦迪 VS 锐舞
大家也一定在不经意间意识到了,现在“蹦迪”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它已经作为一种风靡的玩法渗透到了90后为主的社交圈子里,然而它果真是新兴的外来文化吗?非也,“蹦迪热潮”甚至早在现在年轻人的长辈的时代就已经呈现出一片如火如荼。“蹦迪”一词中的“迪”其实是“迪曲”或“迪斯科”的简写,英文原名为“Disco”,这种风格的电音因其与身俱来的简单旋律和动感节奏能让我们回想起国内第一波称得上“电音盛世”的那个年代。昔人辞去,新人复来,却很少有人真正探寻Disco的根源,真正把它视为电音体系下的一员来对待。
其实呢,现在大家经常听到的“蹦迪”已经只能用它的引申义来理解了,如果非要较真,那么它的确是一种对文化现象定义的错误挪用。存在即合理,我们可以认为现在“蹦迪”一词只是“锐舞(Rave)”这个略显生硬翻译的代称。当朋友这样约你:“走!蹦迪去~”必然比说“走!锐舞去~”要顺口许多,更贴地气、更生活化的描述的确有必要,但只听得懂“蹦迪”却听不懂“锐舞”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电音节 VS 仓库趴
电音火了,随之形成的连锁反应让“电音节”也活了,即便是不听的电音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名叫“电音节”的很好玩的东东。也是出于电音节在短短两年内的迅速增生,国民的认识并没有及时跟进,主观上认为一切以DJ为表演者的活动都叫做电音节,其实不然,电音节有着严格的定义。举办地在户外、全部内容为电音以及临时存在是构成一场电音节的先决条件,因此即使电音活动在室内的会场或俱乐部发生依然与电音节没有丝毫关联,不同形式的电音活动也存在各自严格的界限。
由于仅仅停留在听说的层面,原本在室内举办的电音派对也被刻意或无意的冠上了“电音节”的名号,的确电音节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很多仓库派对的主办方和不正规夜店的老板就钻了概念上空子推出所谓的电音节,反正买票的客户也不懂,被忽悠更像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现在更多人有必要尽快明确“仓库派对”的概念了,正如其名,它最初起源于废弃工厂或大型仓库中,空旷的场地是举办千人乃至万人派对的绝佳选择,广义上讲只要是在大型密闭的空间举办电音活动都算作仓库趴,而“室内电音节”的叫法也是不标准的。
混 VS Remix
除了多到目不暇接的电音风格,可能多样化的电音版本也能让刚刚接触电音的小伙伴们头疼好一阵子,哪怕是最司空见惯的版本“Remix”。这一术语强调的重心其实在于单词的前缀“Re-”而不是“-Mix”,因此把“Remix”直接简称为“混”是对词义本身的曲解,更何况所谓的“混音(混缩)”特指电音制作流程中的一个后期工序,并不能和编曲的步骤混淆在一起。“Remix”强调一个二次性,是对原创作品的再次创作,因此它的正确叫法其实有很多:重混音、再混音、重新编曲、改版、改编、再版等等,唯独不应直接缩略叫做“混”;
只要真正理解“Remix”这种电音形式的本意便不可能把它叫做“混”,毕竟“Remix”针对的是“编曲”这一制作工序而非“混音”。那么改编的对象又是谁呢?一般会分几种情况,有时只保留原曲的和弦进行而推翻其他所有音轨进行重做,有时会保留原曲的整个旋律(Lead)和人声部分(Vocal)基于此再次创作,所以Remix很明确,改编的正是除“作曲环节”以外的部分,即“编曲环节”的推翻重做。王绎龙、七妹、虞姬、大张伟之流之所以饱受电音迷和制作人控诉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为他们直接“沿用”了原曲旋律以外的音轨,构成了抄袭而不是所谓的“Remix改编”。
串烧 VS Mashup
“串烧”这个词想必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零几年国内盗版音乐横行的时期,电音文化完全深处地下,没有新鲜空气可言。外来的原生态音乐在国内一众投机倒把的人物和平台的一手糟蹋下成为了遍布大街小巷的甚至是每一部汽车电台里的“劲爆DJ”、“3D车载”、“DJ版”,当然还有能让人一口气听个过瘾的“XXX中文串烧”。不得不说,用“串烧”描述很多首串联在一起的歌很形象,但也在无形之中渐渐模糊了音乐合辑的概念,简单粗暴的衔接让人对制作人的技术近乎绝望,更别提还是一些听都听不完的“盗曲大合集”。
时过境迁,上述现象的生命周期已接近尾声,取而代之的是正面的电音文化(至少在一、二线城市如此),但“串烧”因其形象的比拟倒是有幸存活了下来,人们继续用它形容一部电音合辑,英文原名:DJ Mix或Continuous Mix。但不知从何而起,Mashup却被越来越多的误解,人云亦云也使得更多人以为“Mashup”才是“串烧”这种形式的专业说法。事实上,DJ Mix和Continuous MiX属于DJ层面,Mashup已经需要一定的编曲手法了,通常制作人可以在学习编曲前拿它练手,操作方式是将一首歌的干声(Acapella)或旋律(Lead)与另一首歌的各乐器音轨完成和谐的叠加,“Mashup”带有一种“搭配”的意味而不是大众所误解。
经历了精彩纷呈却又稍感遗憾的2017,相信2018会是中国电音文化真正腾飞的一年,显然腾讯音乐已经准备好了,为最庞大的用户群体铺开一条平坦的电音之旅!
任岁月荏苒,任世事沧桑。
我亦坚持最初的音乐梦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EFM电音厂牌有这样一句话:
爱,其实并不远;
家,就在路的那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