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美女的出轨问题 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结局

民国美女的出轨问题 文化背景导致不同结局

民国风骨 内地女星 2017-02-11 00:00:05 245

在新旧交替的民国的文化界已经少有女人出轨而去浸猪笼的。

写在前面的话:所以选中林徽因、陆小曼、王映霞,是基于这样三点:一,都是货真价实的美人,美名盖世,倾国倾城;二,都有足以匹配的丈夫,名重一时,世代罔替;三,都曾遇到过轰动一时的婚姻危机,差别只在于,有的破裂,有的没有破裂。这样一来,作为研究对象,就有了某种恒定性即一致性,也有了某种非恒定性即差异性。这样的研究,才有学理上的价值。

为了下面叙说的方便,还是要将这三个人的基本情况,还有他们各自丈夫与情人(或者说是朋友)的基本情况,简要地说一下。

第一组:林徽因、梁思成、金岳霖。

林(1904-1951):北京培华女校(教会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系学士。诗人,建筑史学家。

梁(1901-1972):清华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著名建筑史学家。

金(1895-1984):清华学校。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著名哲学家。

第二组:陆小曼、徐志摩、翁瑞午。

陆(1903-1965):北京圣心学堂。前夫王赓。

徐(1897-1931):北京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硕士。剑桥大学研究院肄业。著名诗人。

翁(1899-1961):世家子。沪上著名推拿医师。

第三组:王映霞、郁达夫、许绍棣。

王(1908-2000):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有“杭州第一美人”之誉。当过小学教员。

郁(1896-1945):日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士。著名小说家。

许(1900-1980):复旦大学商科。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多年。

这种在夫妇之外,无论男女,其中一方又与异性发生感情纠葛的,现在叫“第三者插足”。想想并不妥当,这个词儿,是从“插足其间”衍化而来的。这种有第三者介入的感情模式,未必全是恐怖的,不道德的。我们还是寻个中性一点的词儿名之较为妥善,比如叫“粘连组合”如何?即这个家庭夫妻的一方与非夫妻的另一异性方有感情粘连。至于这种粘连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不是这个词语应当承担的。

这三个粘连组合,以其后果的平和与否而论,最优的是林徽因组合,次之是陆小曼组合,最差的是王映霞组合。若以后果的惨烈而论,则反之。为了能更好地说明,或者说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这三个组合所说明的社会现象,我们还是从王映霞组合说起,继而是陆小曼组合,最后是林徽因组合。

王映霞和郁达夫闹翻之后说的最狠毒的话,是说郁达夫,“在此光天化日之下,竟也曾有这样一个包了人皮的走兽存在着”。这自然是因为郁达夫发表了《毁家诗纪》,将一个女人弄得颜面无存,声名扫地。《诗纪》中对王映霞伤害最大的一句是:“一饭论交自成媒”。看看他的自注不难明白:“映霞失身之夜,事在饭后,许君来信中(即三封情书中之一),叙当夜事很详细。”郁达夫的自贬,最厉害的是:“欲返江东无面目,曳尾涂中当死”。(《贺新郎》)同样意思的句子还有:“禅心已似冬枯木,忍再拖泥带水行”。这一招是很毒的,有此一通自残,王姬罪无可逭矣。附注:王姬是郁达夫对王映霞既感自得,又饱含歧视的一个称呼。

现在要弄清的是,王映霞究竟有没有“红杏出墙”。

关于王映霞失身的证据,近年来发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汪静之死后,她女儿发表的汪氏遗稿,名为《汪静之为郁达夫鸣冤》,现在国内已能见到,最早刊于泰国《亚洲日报》(华文),时间在1998年8月。其中说,郁达夫赴徐州前线劳军期间,王曾恳请汪假扮丈夫,陪她去医院打胎。汪文中说了这样一件事,此后不久,他去郁家,郁已从徐州前线劳军回来,正逢郁与王吵架,郁说:“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她居然和人家睡觉!”汪帮王掩饰,说:“不会的,你不要相信谣言。”郁马上说:“哪里是谣言,她的姘头许绍棣的亲笔信在我手里!”一边说一边痛哭,泪流满面,我(汪静之自称)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这样号啕大哭,万分伤心痛苦的样子。

据推算,从1937年9月,王映霞到丽水与许绍棣有接触算起,到第二年4月中旬郁达夫去徐州劳军,共有7个月的时间,那么可以推测,三月间肯定腹部的迹象已相当明显。这恐怕就是当年郁达夫到丽水,而王映霞接连两天不愿与他同房的真正原因。郁达夫以为只是因为许绍棣在丽水,王就不愿意与丈夫同房,显然不足凭信。到了第三天,实在无可搪塞,宁愿冒着与许绍棣一起月夜游湖的非议,也不愿意与丈夫同房。若不是腹部迹象明显,实在没有第二个解释。

因此我说,王映霞红杏出墙,怕是铁案难移。

陆小曼

再看陆小曼这个组合。陆小曼原是王赓的妻子,徐志摩苦苦追求,才与王赓离婚,与志摩结合。1926年10月结婚,两年后,即显裂痕。起因当是陆小曼奢糜无度,又染上大烟瘾,引起志摩的厌恶。1928年春节前后,志摩写有日记,其中一则是:“爱的出发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身体就到了顶点。厌恶的出发点,也不一定是身体,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到了顶点。”

纵然如此,志摩仍为小曼辩护。有传言说,陆小曼与翁瑞午有染,两人同榻抽大烟,如何如何,志摩不相信。然而,小曼慵懒的生活确实让志摩沮丧。先是出国躲避,继而去北平教书,不及一年,便因飞机失事而亡。两人由相恋到私通,由结婚到厌倦,再到志摩暴亡,不过8年时光。志摩所以难下离婚的决心,固有其为人忠厚的一面,也有不愿背“始乱终弃”骂名的顾虑。

志摩活着的时候,小曼的表现不是上佳,而志摩去世后,小曼却表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优秀品质。当然,也不是没有可非议的地方。最大的非议是,在志摩去世后数年,小曼与翁瑞午公开同居。有人据此认为,小曼是个没有廉耻的女人。

我不这么看。小曼的毛病肯定是有的,但不在这上头。恰在这件事情上,可看出对志摩的忠贞,可以说是个近乎圣女一样的女人。志摩去世的这一年,小曼只有28岁,还是个少妇,打她主意的达官贵人不知有多少,连孙科都请她吃饭。但她不为所动,立誓不再谈“婚嫁”二字。长年素服,不施粉黛,也绝不出入娱乐场所。家中供着徐志摩的遗像,像下摆放鲜花,四季不败。

小曼与翁的同居,大有讲究。是同居,但不是寻常的同居。寻常的同居是一种婚姻关系,而陆与翁同居,不是一种嫁娶关系,各人还保持各人的名分,即陆小曼还是徐志摩夫人而不是翁瑞午的如夫人。嫁给别人,她的身份就变了,而与翁同居,翁能理解她,供养她,又不勉强她,她还是徐志摩夫人。

林徽因

林徽因与梁思成怎样才子佳人,怎样门当户对,不必说了,我们还是来说危机,跟徐志摩的粘连,可说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跟金岳霖怕就不能这么说了。实据是:

梁思成晚年与林洙结合后,林问起金岳霖终身不娶的事,梁思成笑了笑说:“我们住在东总布胡同的时候,老金就住在我们家的后院,但另有旁门出入。可能是1931年,我从宝坻调查回来,徽因见到我哭丧着脸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才好……听到这事我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苦紧紧地抓住了我……我想了一夜该怎办?……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结论告诉徽因。我说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了老金,祝愿他们永远幸福。我们都哭了。当徽因把我的话告诉老金时,老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和回忆金岳霖》)

这一晚之前出了什么事,不好推测,敢说的是,林与金的感情已到了论嫁娶的程度,或者说到了与本夫摊牌的程度。

这一晚之后,三人之间达成了怎样的共识,从而成功地度过了这场感情危机,并使这种感情粘连平衡持续地发展下去,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感情史上的一个奇观。对这件事,我们不能说什么过头的话,只能是,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有八分事实不说十分话。事实是,金没有搬出去另找地方居住,可说是从此之后,过起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他则是 “逐林木而居”。林(当然要加上梁)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林住到哪儿,他就住到哪儿,万一分开了,也要利用假期时间,找到林那儿住上一段时间。

据此我们只能说,他们三人处理这份情感危机,或者说是处理这起感情粘连的方式,极可能是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个默契的一个中心意思极可能是,金是可以爱林的,林是可以爱金的。

结 论

现在我们该总结一下了。

上面三个粘连组合中,有一个条件已述及而未着重提醒,即各组合人物的文化背景。现在可以指明了。仍按照前面叙述的顺序,王映霞这一组合里,郁达夫虽说留学日本,也应当说是东方文化背景的知识分子,也就是说,这一组合里,三人都是东方文化背景。

陆小曼这一组合里,陆是东方文化背景,徐志摩应当说是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物。

林徽因这一组合里,梁、林双方,加上老金,均应视作西方文化背景的人物。

于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粗浅的结论,当一个粘连组合中,全是东方文化背景的人物参与时,会弄得很僵。起初恩恩爱爱,一旦起了纠纷,立马恩断义绝,翻脸不认人。当一个粘连组合中,一方是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一方是东方文化背景的人,前者会宽容忍让,而不会采取极端手段。另一方纵然事中全无察觉,事后会给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当一个粘连组合中,双方,连上第三方,全是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他们会用最文明、也最为实际的方式,化解他们的矛盾,安置他们的感情,达到一种极为完美的境地。

再就是,从上述分析中能看得出来,在感情粘连里,每一组合的文明程度、幸福程度,跟他们学历的高低、修养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学历高的,修养高的,处理这样的事件,文明程度就高些,幸福程度也要高些。学历低的,修养差的,处理这样的事件,文明程度就差些,幸福程度也要差些。此中起作用最大的是第三方,即另一男性方的修养与品质。一般来说,另一男性方的修养与品质高些,这类事件的处理就好些。

这只是我的粗浅研究。说到这儿,必须着重说一句的是,我从来认为,世事无常,凡事只能有个大致的趋向。因为世事无常,人世才这样的绚丽,因为有个大致的趋止,人生才这样的光明,至少让人能看到希望。(韩石山 原题:《民国知识女性的婚姻认同》)

文章来源:《太原晚报》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青年文艺学者—许志刚

主编微信:xuzhigang1129639299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