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里安身立命
——小说《台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台阶》这篇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因此,本文“父亲”的形象就是能够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等“有嚼头”的地方。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也能把握这一主问题,但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赏析父亲形象,给人感觉过于理性而缺乏生命的质感。
本课从熏陶诗情的角度去深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信息,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诗意点来处理,以此作为教学的楔子,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对“父亲”的理解会有真切的感受,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
1、立足诗情,复活感性。
所谓诗情就是一种艺术化的审美情感。教师用诗意化的语言深情朗读,感染学生的情绪;为了建造台阶,父亲( ),引导学生加入描写,复活父亲辛劳付出的场面;联系生活想象,为了建台阶,父亲还( ),通过举例、想象或是联想,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将苍白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原有的情境和意境,从而更深刻地读出父亲的人物形象,也让学生从语言走向诗意。
2、立足诗思,回归图景
所谓诗思,是诗性智慧的简称,它的特点是跨越时空而串行信息交互圆融,形成富有情节、富有形象的立体图景。例如:用文字给课文配插图,将教材知识图景化;为了建造台阶,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本节课通过四种方式演绎为四种图景,让学生透过在场的图景去想象、揣测父亲此刻的心情、愿望等不在场的信息。
3、立足诗语,唤醒感动
诗语是以意象为主要表达单位的典雅语言。本课时设立了主问题:为了建造台阶,父亲( )。全文中五次中读父亲并且言语实践,为了建台阶,父亲( );加入描写,为了建台阶,父亲( );联系生活想象,为了建台阶,父亲还( );准备工作做好后,为了造台阶,父亲( );通过台阶,我读懂父亲( ),因为( ),以及现场课本诗写作训练等,既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与训练,又有教师优雅的示范,在学生在典雅的汉语海洋里游来游去,进行扎实而有效的语言训练,积淀诗语。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抓起因、经过、结局等情节元素概括主要内容。
2、 朗读建造台阶的部分,感受父亲的要强和尊严的人物形象。
3、 围绕详细描写台阶的语句,由表及理领悟“台阶”内涵。
教学重点:言语实践点:在父亲的眼里,台阶是( ),在我的眼里,台阶是( );为了建台阶,父亲( );通过台阶,我读懂父亲( ),因为( )。
教学主问:为了建造台阶,父亲( )。
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示范与练习法
教学准备:通读全文至少两遍,概括主要内容;找出父亲与台阶在一起的画面,标明次数,并虚拟给课文配一幅插图,以诗意的文字三五去描述。
其他准备:音乐;示例。
教学过程:
一、营造诗情,给课文配插图。3分钟
1、课前播放歌曲——刘和刚《父亲》10秒
导入:父亲是一本厚重的书,无论你是否读懂,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今天,我们沿着作家李森祥搭起的台阶,走进一位父亲的精神世界。
读完这篇小说,我脑海中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投影上示范,教师朗读):坐在三级青石板上,两只脚搭在最低的一级,父亲眼睛出神地望着邻居家高高的台阶,手里烟枪上的烟已经熄灭了。屋门口摇来晃去的柳条,却摇不散父亲执着的追求。同学们,你想给本文配一幅怎样的插图呢?
2、开火车回答,大约2-3人。每个回答后,教师追问,你这图体现了……
二、预学展示,初读感知。10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配的插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父亲,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父亲呢?我们先来了解下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先请两位同学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
1、交流内容概括(课前让两三人写在黑板),学生点评,
教师点拨:概括故事主要内容,除了要有人物,还要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接下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女生6-7段,男生8-9段,边读边思考:
言语实践二(不少于两人回答,可先讨论再指名):
在父亲的眼里,台阶是( );在我的眼里,台阶是( )。
3、教师小结:在父亲的眼里,台阶是地位、尊严的象征,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父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我的眼里,台阶是父亲的梦想、追求、生命……因为父亲为了实现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梦想,长年日积累月地劳动,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精力。
过渡语:于是,一个宏伟的想法在父亲的心中燃烧了起来,他要建造自己高高的台阶。
三、 再读生情,了解台阶。18-20分钟
过渡语: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在文中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先来齐读课文10-15段----建台阶的准备阶段,边读边用方框框出父亲为建台阶的准备工作。
1、示范精讲,以第10-15段“准备建台阶部分”为例:
1)齐读后。
2)用方框框出父亲具体的付出,例如捡回一块砖,言语实践三:
为了建台阶,父亲捡回一块砖;
为了建台阶,父亲( );
为了建台阶,父亲( );
为了建台阶,父亲( )……
指名回答,不少于3人。投影有具体答案,齐读。
过渡语:为了建台阶,父亲长年累月、辛勤地准备着,每一丝付出,都倾注了父亲毕生的情感,我们再试着融入情感描写,演绎父亲具体付出的情境。先看老师的示范:
3)融入情感描写,把上题每一个答案变一下,教师示范。(小组讨论至少演绎一个。指明说。)
言语实践四:
为了建筑台阶,父亲不放过村头村尾
目光搜索着无人注意的角落
为了一块斑驳的砖
为了台阶的十万分之一
师补充:在这里融入父亲捡砖的专注神情,能让我们想象到父亲准备的漫长与艰辛)接下来,请同学们也试着描写。
为了建台阶,父亲( )……
投影有具体演绎的两节,齐读。
为了建台阶,父亲那双裂着干沟的脚板
在大溪滩上来回地寻找
为了一颗颗圆润的鹅卵石
为了台阶最坚实的基础
为了建台阶,父亲与露珠一起醒来
佝偻的背影穿梭在田地深山
从山上一步步背下分分血汗
为了填满梦想基金的黑瓦罐
磨破了堆积如山的草鞋
过渡语:要建起高台阶的新屋,父亲做的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这些事,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联系生活想象,父亲可能还做了什么?
4)联想拓展,配乐闭上眼睛。开火车回答。言语实践五:
为了建台阶,父亲还( )
过渡语:同学们大都能联系生活思考,很不错!现在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19-20段——父亲造台阶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2、同质分组训练:造台阶部分。言语实践六(可自选句式)
为了造台阶,父亲( ),父亲还( )。
指名回答。然后朗读教师所给的示范:
为了造台阶,父亲扶着星斗
漂浮在黎明前的云雾里
与露珠、黄泥为伴
深一脚,浅一脚
踏着新生的台阶
四、三读生疑,品读父亲。8-10分钟
过渡语: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精力,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跳读文章思考:
1、默读跳读。指名回答(板书)。言语实践七:
通过台阶,我读懂父亲( ),因为( )。
备注:教师要追问,理解父亲的农民本色,建台阶之前、建好台阶之后的心理变化(兴奋——尴尬,不自在),让学生走进立体的父亲。
五、赏读出形,感悟主题
1、教师总结:对父亲这位朴实、谦卑的农民而言,台阶是尊严的象征,是地位的见证,是不服输的追求,是父亲耗费毕业心血堆起来的生命高度。因为这种好强与执着,父亲也成为了我生命中最高的台阶。
最后送给大家一位学长的《台阶》课本诗作
2、朗读课本诗(使用22班的为好),投影。
3、布置作业,创作一首课本时,不少于12行。
台阶的高度
——八上《台阶》课本诗
郭家铭
【解读】本是平常无比的台阶,却让父亲花上了一辈子的时间去打造。那岂非普通的台阶!——每一层都深藏着父亲的尊严与骄傲。“岁月弯弓搭箭,用皱纹送我一程”,父亲终究坐在台阶上抽着烟。九级台阶,原是他耗尽毕生精力攀上的高度。
一级。两级。三级。
花白的短发,屹立成厚实的台阶。
那倔强的身躯,弯曲成岁月的镰刀。
收割尊严
那根用旧的老烟枪
在青板上叩出一个又一个的凹凼
就像父亲干裂的大脚一般
没有愈合的一天
深一脚,浅一脚
父亲终究将三百多斤的青石板,以黄泥为被
踏成眺望邻家烟柳的目光
踏成浓雾中无声的期盼
一步一个脚印
细密的露珠如同黄豆一般
滚落父亲的额头
厚实的光芒被岁月偷走
只留下干巴巴的旱地,杂草丛生
老扁担在父亲的肩头上哼哼唧唧的
水,洒了一地
父亲那张布满皱纹的脸
扭曲成一块光滑的青石板
我蓦然回首,才突然发现——
父亲老了
一级。二级。三级……
登上第九级,父亲用了一辈子
父亲一辈子建台阶
也成了九级高的台阶
台阶的高度
——八上《台阶》课本诗
谢嘉盈
台阶与台阶的间歇里
藏着父亲半辈子的操劳
九级的台阶
那是父亲极尽骨子里的骄傲
漂浮在黎明前的云雾里
披着满头露珠
沉稳的脚步为台阶驻起了基石
一个昂起头的姿势
足以让灵魂瞬间高大
苍穹拂晓
忙碌的背影早已穿梭在田地深山
一步一台阶,一石一瓦砾
磨破了堆积如山的草鞋
磨破的是一颗藏满尊严的心
尊严,在默默生长
台阶挺起胸膛
却再也无法挺直
坐在最高的阶梯上
幻想着,逆时针而走动
他终于老了
回到破旧的四级阶梯上
抽着烟,磕着烟灰
听苔藓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从分析型到语用型的华丽转身
——简评木糖醇老师的《台阶》课本诗导写
综合性与实践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或者说,积累与语言运用,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核心词。
新课程标准实施十多年了,还有顽固派语文老师,过多停留在理解分析型课堂上,对课文进行支解,进行五马分尸,段意、中心思想、主题、一问一答等分析理解的话语模式,还霸占着整个课堂。可喜的是,糖醇老师执教的《台阶》公开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语用型的特征非常明显。糖醇老师毕业才七年,这节公开课我现场听过,只呼过瘾,在四十多位语文老师的赛课中,名列第二名。
分享该课例,给我们一线老师的启发,我认为如下:
1、转变课程观念,语文课型需要细化与整合。传统的阅读课,理解分析型占了过多的篇幅,造成喋喋不休的提问,支解,充当知识的搬运工,当课文的屠夫,把课文内容理解一遍而已。这样就造成体验不足,语言训练不足。当然,分析、概括等理解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现代语文阅读课,倡导指向于表达,指向于语用,其实是比一般的理解分析更加重要。语言即思维。语文即世界。我们上阅读课的时候,是不是在备课的时候思考:这篇课文,我侧重训练什么?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目前,不少学校课程表的语文课,直接排出阅读、作文、口语交际、演讲等,正是基于语文课的功能细化,也即语文素养培养的对接。
2、从读写结合走向读写生成,作文训练无所不在。
用型的语文课堂,我们看到整节课,训练量是有层次的,从单一的句子,到一节的训练,到变式训练等,一共呈现了七次的言语实践,七次的动口或者动笔进行语言训练。其次,教师非常注重典雅语言的示范,在简洁而典雅的过度语上,在教师的文段示范中。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就应该是典雅汉语的代言人。木糖醇老师,这点尤其出色,让学生整节课都在典雅的汉语里游来游去。
很多老师问,叶老师,你班学生的作文怎么训练的啊?我很难回答。因为,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个生态。我学生的作文不是依赖一个学期的六次、八次作文训练。我的语文课程,作文训练意识无所不在:自由阅读中摘抄、写读书感;课前的金句诵读,或金句诵读;每周美文推荐;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等。我相信,木糖醇老师的语文实践观也一样。
3、带着探索的行囊前性,有课题理念的课自然具备识别度。
科研决定深度。木糖醇是“初中小学课本诗导写的开发研究“的核心成员,三年以来积极参与研究,其课堂已经带有鲜明而独特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民办学校,木糖醇所带的学生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学生作文获奖与发表难计其数,而且学生学得轻松,作业少,阅读的书有品味有数量,这正是课题研究初步成功的体现。谈起课题研究,大部分老师很反感,是因为没有深入。而木糖醇老师是一种内需。
鸡蛋,从外面打破的是食物,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带着探索的行囊前行,开始行走也许有点慢,但是且行且远了,就会渐入佳境,步伐分外有力,看到目力以外更辽远的风光。木糖醇老师已经走在这样一条路上,收获着别样的风光:学生在典雅汉语河流里,游来游去。
题海战术,你的学生暂时走得很快。诗意语文,你的学生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