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乐|一个人的流派

西乐|一个人的流派

Asthetik 欧美男星 2018-02-10 02:02:10 382




最近很长一段时间来我都在家躺着,或者看书,写论文。


126号我打开网易云音乐,76岁高龄的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专辑列表里新躺了一只德彪西(Claude Debussy)的前奏曲,是Debussy 1915年创作的《白与黑》En blanc et noir由波利尼父子双钢琴合奏。

 


打开听了听,不知道为什么被我听出了一点李斯特的华彩味,中间一段丰富的织体结构能听出是德彪西独有的朦胧风格,但是听完我并没有什么想法,遗憾现在的我对西方音乐不敏感了。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等等的西方音乐大家,但是多数人的认知也停留在名声或者作品上,不多人会去了解作为时代人的他们。


就像大家知道,处于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和浪漫主义时期的李斯特,他们俩其实是师爷和师孙的关系。贝多芬最得意的徒儿,也是李斯特的恩师,就是那个琴童们都知道的写了很多钢琴练习曲的车尔尼。

 

当然今天讲的是波利尼和德彪西。

 

 

 

我接触西方音乐以来最喜欢的无非是巴赫的理性完美和肖邦的易感骚柔,就像古尔德为J.S.巴赫而生,波利尼是为肖邦而生的。

 

波利尼这位钢琴演奏家是前辈推荐给我的,在一个暖意第生的春天夜里。记得他的原话大概是“能听到呼吸声,似乎在安静的黑暗里挨着他坐着,听他弹琴”。

第一次听波利尼演奏的肖邦,是夜曲二号。前奏一出来,我感觉曲子会呼吸。虽然曲调非常浪漫,但这种浪漫不扁平化,很有弹性地张弛,给人一种饱含爱意的感觉,正像时值春天夜里草木萌生的美好感触。这样少女一样的生命感很难想象我在古稀的波利尼手下找到了。

 

 


就像之前说,不同流派人物之间也有很多关系,德彪西其实是肖邦的追随者,从这个角度来看波利尼演奏的德彪西应该会更有传承意味。

 

纵观整个异彩纷呈的西方音乐史,只有在印象派这一栏里异常清寂,虽然也有拉威尔等人,但鲜明的印象派风格只有德彪西一个人完整拥有。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德彪西的月光、阿拉伯风格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等柔美朦胧的钢琴曲,并且当说起德彪西时,人们常常拿莫奈的画来并论,它们一样线条模糊,只有感觉,即是“印象”。

 

德彪西这种风格确实受到了另两大非音乐领域的影响,他与画家与诗人交往甚密,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印象派绘画象征派诗歌的另一表现。


今天来说的就是德彪西为马拉美的诗歌谱写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以前听西方音乐史时,毕明辉老师拿这只曲子作印象派的代表。


曲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田园牧歌式的缥缈曲调。开场长笛不疾不徐,随后加入了醇厚有力的圆号和一串线条比较硬朗的竖琴音符,感官被一下子调动起来。

 

这种听觉体验是《牧神午后》带给我的第二印象,那就是不和谐感,动荡感。不仅仅是圆号和竖琴的音色组合,还有旋律上大量的不协和音和不协和和弦,给人一种飘浮不定的感觉,就像跟着曲调不知道要沉浮往哪里去。曲子的画面感在我看来像林中弥漫着呈现丁达尔效应的雾气,这种美轮美奂的雾气中同时藏着诡异的未知因素,忽明忽暗。

 

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谈到过演奏的不完美性,大概是“几乎所有的演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完美的演奏。优质的稠密的不完美性能够刺激人的意识。”


这种不完美性是不是同样可以体现在曲子本身?我在听《牧神午后》的时候,村上的这个观点就一下子浮现出来,《牧神》无论是配器还是音程上,这种明晰的不完美性都在纤细但是尖锐地刺激着人的感官,凸显着它的可听性。

 



而后乐曲的主体由木管吹奏组成。双簧管一出来,明媚饱满的音色带着一种纯真懵懂,这是《牧神》给我的第三印象——一种稚气。

 

在此之前,牧神被视为淫乱的象征——在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潘吹着笛子,与林泽的仙女们风月,还曾把月亮女神诱到森林与他交媾。


意大利       科雷乔(Correggio) 

《维纳斯、丘比特与萨提尔斯》

卢浮宫藏  


从马拉美的诗歌来看这部分是在描绘牧神想要捉住维纳斯女神的情景,这里配器用了甜美圆润的黑管,竖琴轻柔的琶音梦幻得像湖光粼粼的水面。


音乐的描摹把这种亵渎的邪恶表现得像无知无意的稚气,就是像孩子因为不知道事物的好坏,所以不带故意的念头,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然流露地行事,这种自然天性的觉醒意味非常具有反叛精神。

 

 


最后乐曲回归到了弦乐和铜管,长笛像是惊骇了几下,然后平复,沉入提琴的和声。和开头呼应的牧歌式旋律又重复吟唱起来,是牧神睡着了。


德彪西的《牧神》中除了诗性和朦胧,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种反叛式的、非常规的发明精神,听完了再回顾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之类,一下子索然无味了。

 



正赶上德彪西去世一百周年,再过一星期,波利尼录制的德彪西前奏曲第二册(Debussy: Préludes - Book 2)整张砖就要发行了。不忘听,毕竟波利尼于肖邦的和德彪西于印象派,都是没有第二个存在的。




这篇我断断续续写了好几天,见解不深也都很个人,但写完之后觉得自己对德彪西作品的粗浅感受被梳理了一遍。虽然本意就只是这样,但是也很开心渐渐有人看,说得不对的地方直接喷。


对西方音乐感兴趣的小伙伴,后台回复

西方音乐史

获得写得非常好的上音出版社版《西方音乐史简编》pdf。






生活已经这么俗气了,不找点有趣的东西吗?


[感性论]在此收集所有非理性的感觉表达。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