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的捍卫领土、撤退外军势力的要求被全部拒绝,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回国内,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拉开序幕。
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北京街上的青年高举旗帜和宣言,他们群情激昂,他们正在制造中国发展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五四运动爆发了。
在那片古老的、历尽风云激荡的广场上,横幅林立,呼声震天——“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
一声声呐喊,响彻在这片历史的天空,激荡在青年人乃至全国人民的心间。这一代青年人,是中国的新青年,是开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年轻一代人。
此时的他们,是为了民族命运在作生死一搏。他们再也不会因为侵略者、卖国贼而弯下膝盖,软下脊梁。
他们正式站了起来,用年轻的臂膀挑起不自强者撂下的重担,迈开稳健的步伐继续向前。由此,中国的青年们也完成了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升华。
1919年5月4日,一群充满活力、青春、热血、勇敢的青年,照亮了一个时代,点燃了民族精神。
鲁迅曾这样说道——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们曾是青年,现在还依然可以是,只是战场不再是呐喊前行的大街小巷,而是职场与人生,世界与个人。
当代青年大概难以切身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生死存亡感,因为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没有炮火没有列强压迫,只有来自学业、工作的压力抑或厌倦。而因此表现出来的某些状态,当代青年被贴上“佛系青年”、“斜杠青年”的标签。
“佛系青年”人如其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安之若素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常佛性。
那么“斜杠青年”又是什么呢?
“斜杠青年”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她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在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身份,例如,“张三,设计师/摄影师/艾艾贴经销商”,“斜杠/”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安于只做一件事,其中80后、90后占比最多,他们不再一辈子坚守一份工作,而是在不同的身份中穿梭、跨界。
有很多人一边上班,一边开发新技能,做代购/写小说/运营公众号,你不会知道坐在你旁边那个看起来闷闷的同事,可能下班后悄悄地干着什么酷炫的事情。
无论你是否喜欢,世界正在变得更多元,个体的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多面。互联网也帮助我们实现了更多可能,远距离办公、频繁迁徙的便利性增加,给予多元文化存在的空间更大,我们更容易选择自己认为“酷”的生活方式。
也有头脑灵活的从业者专司多重身份,这时候的职业就是标签。但能生钱的事儿做起来也是趣味,大概也能算斜杠青年。
虽然“斜杠青年”一词是近年才流行起来的,但是古往今来,“斜杠青年”却已经存在很久了。
“通才”达•芬奇有十重身份:画家/作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军事家/雕刻家/音乐家/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生理解剖学家
民国才女林徽因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还是:建筑师/诗人/作家/教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Bob Dylan)是乔布斯唯一的偶像,更是: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
当代无论是“佛系青年”还是“斜杠青年”,五四青年节的意义会被遗忘吗?
艾艾君很赞同知乎博主@Orbit的回答部分——
我以为纪念五四的意义在于让人们心中知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种阶层,从事何种职业,在民族需要的时候,都可以站出来为国家奔走出力。”它强调的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积极性。因为这种使命感和积极性,我们不至于只是忙碌在小我的生活格局里。
今时今日,我们不一定每天坐在一起议论时政,但是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们对于中国有一种不必说出口的关切和骄傲。我们不一定还会上街大游行,高举爱国旗帜,轰轰烈烈地为国家振臂高呼,但我们知道真到了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传承先辈的精神且不输于五四先辈。
本文由【艾艾贴订阅号】综合整理/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艾艾贴订阅号】
▽
大家好,我是艾艾贴全国经销商林乔茹。更多艾艾贴产品咨询,可添加我的个人二维码,我将会在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