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声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中国也许有嘻哈
但是提起
中国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
应该复习一首
带了节奏的中国风
1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系辞》,古义为“表意之象”,刘勰(xié)最早将其作为一个文学理论范畴,其实质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中,意象之美是我们血液中最原初的审美记忆,更成为我们情感审美共鸣的诱因。
方文山尤其偏爱古典诗词文学中的一些常用景物词,如风、雨、水、花、雾、月、影、窗台、阁楼、门等具体事物。
屋檐如悬崖
风铃如沧海
我等雁归来
意象
“沧海”出自于唐元皓《离思五首·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到半缘君”。意为见过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而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已黯然失色。以沧海开启等待的恒心和坚定。而“等‘燕归来”’实质上是等旧友的归来,巧妙化用了晏殊《烷溪纱·春恨词》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燕儿春去北归,秋天南去,年年如是。
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还大量使用了感慨、叹息、琴声、天涯、时光、香气等通过听觉、嗅觉感知的抽象的概念。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意象
“一缕香”出自《红楼梦》“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壮士在远方,雄心向相时”。是一种潜意识中产生的一缕幻象,恍惚看到了美人的模样。
“影子”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其三》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后句的“孤单”对应,妙在于明明孤独一人却偏以倒影凑成一双,以双衬单。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的最后一个夜是何等短暂与珍贵,壮士已经驰骋沙场,而伊人独立于寒秋中,心事成霜,对影成双,无不凄凉。
2
方文山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因而他极擅长选取富有特征的事物,通过单一汉字的汲取,多个意象的整合或整体意象的化用,将意境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与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东风破》
单字“瘦”来营造思念的意境,新而妥、奇而准。“瘦”是古代诗人和词人极喜爱的字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爱以“瘦”入词,其《醉花阴》中的“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酒”及《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为人称道,世人皆称“李三瘦”。而同出一辙的还有陆游的“春如旧,人空瘦”,秦观《水龙吟》中的“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曹雪芹的“菱花镜里形容瘦”等,无一不足,方文山亦汲取“瘦”营造出一种因思念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形象,一唱三叹,令人称绝。
窗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青花瓷》
“惹”源于慧能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恰如其分地表明了主动的追求,热烈却仅点到为止。相同的如周邦彦《六丑》中“长条故惹行客”;石延年《燕归梁》中的“芳草年年惹恨幽”皆为传世之作,方文山深得其中三味,连用了三个“惹”字,再通过芭蕉、门环、铜绿、江南小镇几个意象组合,整合出一幅情景皆备的意境。
3
正如人们的评价:“方文山擅长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的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建构后现代词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方文山把流行音乐从靡靡之音带回了古典与历史的音乐融合、怀旧与真挚的相容。”
烟花易冷,人事易分,那么,千年后累世情深是否还有人在等?
知识来源
段丽.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艺术质感[J]. 大理学院学报,2011,10(09):35-38
编辑/ 秦懰 责编/ 郁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请联络后台。
CNKI中小学知识服务
拓展广度 抵达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