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非常依赖身边的某样物品时,这后面隐藏了怎样的问题?妈妈该怎么办呢?
作者:罗静
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儿》里,林志颖的儿子小Kimi在与他心爱的小黄玩偶分离的时候,哭到开始怀疑人生……
在《妈妈是超人》里,包贝尔和包文婧的女儿饺子习惯叼着安抚奶嘴,就算睡觉也不想拿下来,真是让大人为难不已……
在我们的身边,也会常常看到这样的孩子:
邻居4岁的男孩,从小到大,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拿着一块小毛巾。玩着玩着,他就会停下来,把小毛巾放到鼻子下面闻一闻,然后接着玩。
4岁的妞妞刚过生日,妈妈送给她一条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很漂亮,像个小公主。但是,让妈妈烦心的事也来了: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死活都不肯脱下来,就算穿得脏脏的也不肯。有次妈妈实在生气,就打了她一下,用暴力手段强行把裙子脱下来,却换来妞妞长时间的哭闹。
很多家长就会很疑惑:孩子这么迷恋一件微不足道的物品,是不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总离不开某件物品,或者有些小癖好,家长请尊重,不要剥夺他们“恋物”的权力。
要理解孩子恋物,需要先解释下“过渡性客体”。
何谓“过渡性客体”呢?对孩子而言,它是第一个“非我”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而是孩子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孩子“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还可能是不断重复的动作,或是呀呀儿语等(有些孩子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对婴儿而言,过渡性客体有令他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他安然入睡。这就是有些妈妈感到很困惑的事情,比如为什么孩子睡觉要揪着妈妈的耳朵,抱紧妈妈的胳膊;或者抱着小时候的一条被子;或者是握着一件很早时候的玩具……
当宝宝有上述表现,同时也提醒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是否少了些,或者陪伴质量不佳。因此有必要提高对于孩子的有效陪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多抚摸亲吻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来源。
而对孩子恋物的习惯,要接受,并且要通过陪孩子玩游戏、做其他更有意思的活动等,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帮他们逐步减轻对其他物品的依赖。
安全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它是对孩子心理成长最重要,也最基础的一种心理能量。
那么,到底何为安全感?它指孩子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与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
其中,0-2岁为养成关键期,0-7岁则都是安全感建构的重要时期。
如果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泣,害怕与妈妈分开,过分黏人,胆小害羞,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样的孩子,他们多半没有得到持续而稳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爱的回应。
孩子有几个安全感发展的信号,父母可以细心观察,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
安全感发展信号一1岁以后的孩子吃手
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一直吃手。但是吃手问题是微信后台收到的高频问题,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父母问得多。
一般来说,1岁前,宝宝吃手多是单纯的吸吮动作锻炼、以及认知发展方面的需求;一岁以后,更多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了。因此,若1岁以后,孩子仍然频繁吃手,就需要考虑孩子的安全感建构是否遇到了些问题。
此阶段的宝宝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因为他们逐步发现,原来我和妈妈不是同一个人,妈妈有可能离开自己。他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会出现吸吮手指,利用吸吮手指来使自己得到安慰。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妈妈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建议妈妈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另外,妈妈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改善孩子吃手的行为,比如当孩子吃手或想要吃手的时候,妈妈可以找一些他喜欢的活动或话题,以分散其注意力,比如和宝宝玩一些动手操作的游戏,把小手占用起来。
切忌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这样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啃脚丫,长大后出现贪吃,抽烟,喝酒,饶舌,唠叨等现象。
当然,最根本的方法是多给孩子关注、关爱和陪伴,多陪宝宝做一些动手的游戏,让宝宝的小手动起来,既可以减少宝宝吃手的机会,又能增进亲子情感。
安全感发展信号二孩子爱哭闹、粘人;或看起来没事却总喊身体不舒服
常会有父母困惑地问:
近来孩子总是闹情绪,动不动就哭哭啼啼的,以前也不这样啊。
或者是:
我孩子一上幼儿园就生病,带去医院就又好了,或者一回家整个人就活了。是不是孩子故意在撒谎?
其实,不是孩子要任性,或者故意欺骗,而是他们真的遇到了问题。孩子的情绪问题,以及由情绪而起的躯体化反应,都源自安全感缺乏。
孩子不仅会在某些阶段情绪显得更脆弱,还会愈发粘大人,爱哭,甚至生病。这时大人越是打骂、或者讲道理,孩子越是容易情绪失控,缠人的行为也会越重。因为孩子要的不是批评、道理,而是你的关注和爱。
所以,面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父母最该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抱抱孩子,跟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感到委屈”诸如此类理解孩子的话语,也可以给孩子一些时间发泄情绪。此时,大人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恰恰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待孩子情绪平复,再逐步询问、引导,即使孩子遇到了些困难或问题,也都能很快迎刃而解了。
还有一些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许情绪和言语上没有多少表达,却总爱生病。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心因性疾病,简单说,就是孩子情绪上生病了。“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表达方式,是孩子们想要引起父母关注的另一种方法。
这类孩子,往往只有他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才能够多关注、多陪他们。
安全感发展信号三孩子无理取闹,瞬间可变脸失控
一位妈妈曾很苦恼地问我们:
我儿子三岁三个月了,总是动不动就哭,爱发脾气,扔东西,比如,吃饭的时候突然就发起火来,不知是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状,还是大小不一样了就大发雷霆,或者跟他读絵本的时候可能是这次读的方式或者语气或音量和以往不同也发脾气,情绪波动很大,不知是我破坏了他的秩序感还是在试探我的底线,天天这样折腾很苦恼,面对他发脾气,打人,扔东西,我们应该怎么办?谢谢!
这其实是个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通常表现为执拗、倔强,甚至是无理取闹,往往令父母头疼不已。
案例中,妈妈所说的,宝宝“吃的菜和第一次吃菜的形状不一样”,“读绘本的时候语气、音量”不一样都可能刺激到孩子,这并非孩子成心和家长做对,而是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的表现。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又比如一直都是妈妈坐在孩子左边吃饭,某一天爸爸跟妈妈换了座位,孩子就大哭着,要求爸爸妈妈换回来;
再比如有的孩子每天喝水必须用同一个杯子,洗手时必须用同一种颜色的香皂一样。
我们还曾收到有妈妈抱怨,孩子要求妈妈必须穿同一件睡衣睡觉,换了其他的孩子就会哭闹。
这种对秩序的执拗,其实是孩子们在建构安全感时的必经阶段。对孩子而言,只有事物都保持在他们所熟悉的地方,稳妥地安放在他们已经确认过的位置,一切才是完整的、好的、让他们心里踏实的。
所以,尊重是父母最该做的。一方面我们需要放慢速度,注意观察和倾听孩子;另一方面,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打乱而失控,那就陪伴孩子,准许孩子把恼怒哭出去,把情绪哭出去,然后孩子自己就会接纳发生的事实。
孩子从出生几个月一直到6岁,秩序的敏感期是螺旋状的。整个过程中,最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成长环境,固定的抚养人,设定有规律的日程安排(包括吃饭、散步、听音乐讲故事、如厕、睡觉等等)。
总之,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要符合秩序的需求,而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渐渐地就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
更多育儿视频,请看:
《孩子喜欢摸着妈妈乳房睡觉怎么回事?》
《孩子都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长大的》
《孩子不爱跟别人玩是为什么?》
-End-
文章来源: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观察、观点、关爱,尽在积木育儿。关注最困惑的育儿难题,传递系统科学的育儿知识,一对一答疑解惑,静距离为您贴心打造育儿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查看:
奶量:各月份婴儿吃奶量是多少?
晚睡:宝宝睡得晚怎么破?睡眠咨询师告诉你0-3岁早睡的实用技巧!
吃盐:一岁以内宝宝不要吃盐!高盐饮食对宝宝的5大危害......
缺锌:宝宝缺锌什么症状?不爱吃饭就是缺锌吗?含锌最高的食物是它别认错!
日常用药:布洛芬、妈咪爱、乳果糖......宝宝日常用药最全介绍,妈妈必知!
预防感冒咳嗽:如果孩子眼部出现这样的变化,妈妈一定要关注,大多感冒咳嗽与此有关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育儿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