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Bob Dylan)
Bob Dylan(鲍勃·迪伦是艺名 又是个犹太人)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从此开始音乐道路......
鲍勃·迪伦获奖无数,格莱美、好莱坞、普利策和诺贝尔......他不过就是个民
谣歌手。
鲍勃·迪伦究竟多牛?乔布斯都膜拜他......
去年底世界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竟然颁发给一个75岁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围观群众一开始还以为是恶搞的洋葱新闻呢▼
也有部分网友开始心疼起村上春树来,说他又陪跑了。虽然输给了鲍勃迪伦,但是说不定以后能以长跑运动员身份拿到诺贝尔文学家呢。当然,这是没常识的段子手才这么编的。开说之前,先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其实,诺贝尔文学家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候选名单,真正对外公布的只有获奖人▼
官方会将评奖过程保密50年,所以真正的候选名单要50年后才能看到了。所以,所谓的村上春树是陪跑,那都是意淫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鲍勃迪伦第一次跨界拿大奖了,2008年的时候,他甚至拿过新闻人都梦寐以求的普利策奖▼
此外,鲍勃还获得过11次格莱美奖。这可不是一般的奖,韩红之前就说过,她的梦想是,爬也要爬到格莱美的舞台▼
鲍勃还靠《Things Have Changed》这首歌,斩获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单是这几项世界顶级大奖,他就已经是个行走的传奇了。奥巴马还给他颁过自由勋章(这墨镜怎么那么刺眼)▼
所以,鲍勃·迪伦根本不需要一个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当时也没表示会接受这个奖。
鲍勃毕竟是美国60年代走红的人物,所以不为国人熟知。看过《阿甘正传》的童鞋可能记得,阿甘的发小珍妮裸身在舞台上演唱,唱的就是鲍勃的代表作《Blowing in the Wind》▼
国内摇滚乐坛有很多他的粉丝,鲍勃刚获奖,汪峰就以抢头条般的速度发了条微博,称鲍勃是“神”▼
2011年,鲍勃在北京开演唱会,郑钧、朴树、何勇、高晓松、张楚等音乐人都慕名去听▼
鲍勃的编曲能力和唱功十分了得,所以在演唱会现场,一首歌常常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很多听众甚至以为他唱的是别的歌。所以有人去听他演唱会时,会有种乱唱的感觉▼
在国外,很多名人也都是他的粉。村上春树就是他的歌迷,在他的书中已多次提到过鲍勃的歌曲,如《挪威的森林》、《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第33章,名字就叫做:冷酷仙境(雨日洗涤物、出租车、鲍勃·迪伦)▼
乔布斯生前更是膜拜他的不行,他有鲍勃100多个小时的磁带,包括他每一场演唱会的。乔布斯还买了一副很棒的耳机,有时候躺在床上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乔布斯曾说过:“他是我心目中经久不衰的英雄。”▼
乔布斯为了在口袋里装得下更多的音乐,所以才发明了iPod。iPod推出后,乔布斯就请鲍勃来拍电视广告了▼
在苹果最经典的《Think Different》广告里,第二个出现的人物就是鲍勃,在爱因斯坦后面。1984年苹果股东大会上,乔布斯就念鲍勃的《blowing in the wind》歌词作为开场白;在苹Macintosh 发布会上,乔布斯则念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的歌词开场▼
可见乔布斯有多崇拜鲍勃。2004年乔布斯受邀跟鲍勃会面,两人在阳台上聊了两个小时,乔布斯说那是他唯一一次紧张到舌头都打结的经历。
乔布斯甚至疯狂追求过鲍勃的前女友——琼·贝兹(Joan Baez)▼
乔布斯也是个风流少年,27岁的时候,跟女友分手,就是为了跟琼·贝兹约会。那时琼跟鲍勃刚好分手,乔布斯趁机而入。不过因为女方比自己大14岁,短暂相恋,最后不了了之。
乔布斯还跟鲍勃有一个共同点——都吸毒过,最后都成功戒掉▼
鲍勃1966年接受BBC采访时说:“我在纽约成功戒掉了自己的毒瘾,那段时间我因为毒瘾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我戒掉了它。”
他们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偏执狂。看他写作歌词时的草稿本▼
里面有一首叫《尊严》的歌,他反复修改,写了40页纸,最后还是被自己否定了,没加到专辑里。
鲍勃·迪伦不仅会写歌唱歌,在写诗方面也是天才,所以他才得了诺贝尔奖,他的歌词就是诗。
《牛津美国诗歌集》2006年版就收录了鲍勃的《Desolation Row》;剑桥大学文学指南系列2009年还出版了《鲍勃·迪伦剑桥文学指南》▼
鲍勃曾这样描述见初恋情人时的感觉:“遇见她就像是走进了《一千零一夜》。她的微笑照亮了一整条熙熙攘攘的街。她就像是罗丹的雕塑被赋予生命。”脱口而出就是唯美的诗啊!
此外,鲍勃还是个业余作家,作品数量惊人,出过好几本画册,在世界各地办过画展。2007年他就在德国还举办过《绘制空白系列》个人画展,包括200幅水彩画、水粉画和素描▼
2013年,鲍勃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展出自己画的12幅蜡笔肖像画▼
2013年他还在伦敦翡翠画廊举办个人铁艺雕塑展,展出的是他花了3年时间创作的七座铁门和一些小型雕塑▼
2006年,他65岁的时候,还在美国XM电台当DJ主持,做了整整三年,在100期节目里播歌一千多首。平时沉默寡言的他,瞬间就变身话唠滔滔不绝。
不会绘画的歌手不是好诗人,对于鲍勃·迪伦这样的多彩的大神,谁有资格
点评他了。只能感叹一句:天才干什么都是天才!
《Blowing in the Wind随风飘逝》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可以称之为好汉?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滩上入眠?
炮弹要横行多久,
才会永不存在?
我的朋友,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一座山要屹立多久,
才会被冲刷入海?
这些人要坚持多少年,
才会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转过多少次头,
来假装他什么都没看见?
我的朋友,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
才可以看得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到人们的哭泣?
要经历多少次死亡他才会知道,
太多的人已经付出了生命?
我的朋友,在风中就能找到答案。
《My Back Pages 我逝去的歲月》
我更喜欢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歌翻译有难度,曾试过试过但放弃了,这首不起眼的歌,真正火起来是1992年演唱会上被众摇滚大神翻唱之后。核心金句“I was so much older then,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曾经老态龙钟,而今活力重现。简直适合各种自我重生。
这首歌最早收录于鲍勃迪伦1964年发行的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这是他继1962年的同名专辑《鲍勃迪伦(Bob
Dylan)》、1963年的《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Bob Dylan)》和1964年的《世事变迁(The Time They Are A-Changin’)》三张之后,发行的第4张个人专辑。从专辑名就可以看出,它似乎包含着迪伦对自己的一种解读。这首歌,我想你初听到的感觉和我一样,承认吧,它并不好听,迪伦的嗓音慵懒随性,几乎没有编曲,每个单词的尾音都被拉得很长。这首歌的中文译名有很多种,马世芳将它译为《昨日书》,并将其用作自己的书名;《来自民间的叛逆》作者,“土摩托”袁越将它译为《我最后想说的话》;也有译者译为《我的左页》或者《我的封底新闻》。
这首歌的结构很工整,共有六段歌词,每段都似乎包含着隐晦的比喻,而中心句,无疑是每段的最后两句,这两句写道“Oh but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I’m younger than that now”那时候我曾如此老气横秋,如今,终于朝气蓬勃。迪伦为什么要这样说?“那时候”是何时?为什么说自己老气横秋?而“如今”,又为什么朝气蓬勃呢?这还要从当时迪伦的状态说起。
当时的24岁的迪伦,虽然才出道两年,却已经成为了民谣界炙手可热的领头羊,他以伍迪-格思里为导师,又为皮特-西格这样的前辈钟爱,他的抗议和反战歌曲《Blowing in the Wind》、《Master of War》等,都已经符号化地深深印刻在了众多年轻人的脑海中,“抗议歌手”、“左翼青年代言人”这样的光环,像标签一样贴满了迪伦全身。就连唱片封套的设计,也从《自由自在的鲍勃迪伦》这样与女友相挎,笑容洋溢走在街上的照片,变成了《世事变迁》的黑白迪伦大头肖像这样的典型抗议歌手的样子,照片中他眉头紧皱,嘴角紧闭,消瘦的脸颊上,仿佛每一个毛孔都喷放着怒火。殊不知,24岁的迪伦心里,却已经对这样的形象产生了厌倦。
先把迪伦放下,这里先提一下这首歌的一个翻唱版本,来自飞鸟(the Byrds)乐队。看过《阿甘正传》的朋友应该会对其中的的插曲《Turn!Turn!Turn!》印象深刻。这首歌就来自飞鸟乐队。飞鸟乐队翻唱过鲍勃迪伦的许多作品,当中许多对于编曲和旋律的改编及创作都极为出色,他们让迪伦的许多作品在可听性上都产生了巨大飞跃。大家有时间可以再去对比他们翻唱迪伦作品的代表作《铃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他们甚至出版过专门翻唱迪伦作品的专辑《The Byrds Play Dylan》。
在那个时候,一首歌,特别是民谣,被其他乐队翻唱是一件普遍的事情,甚至那首《Blowing in the Wind》,最先唱红它的,也是另一只三人民谣演唱组合:彼得、保罗和玛丽。插一句,另一个出版过迪伦翻唱专辑的歌手,是琼-贝兹(Joan Baez),她与迪伦长达数十年的恩恩怨怨,以及那首著名的歌曲《钻石与铁锈(Diamonds and Rust)》,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在纪录片《The History of Rock’n’Roll》中,飞鸟乐队的主唱兼吉他手吉姆-麦吉恩(Jim McGuinn)在访谈中表示,他们早年的翻唱和对编曲、solo、和弦的再创作,为他们赢得了很高的人气,而他们的改编,也进一步推广了迪伦的知名度。
说回24岁的鲍勃迪伦,依照袁越在《来自民间的叛逆》一书中的描述,1964年6月9日,正在准备《世事变迁》之后的专辑的迪伦,也是正埋没在公众对下一张抗议专辑的期待中的迪伦,在录音棚里对制作人威尔逊和记者亨托夫微笑着说:“今晚可没有一首抗议歌曲。我以前虽然录过一些这类歌曲,可能一部分是为了出名,一部分是因为当时我没有见谁在这么写歌,可现在人人都在抗议,人人谁都在告诉别人谁对谁错。我已经不想这么干了。我不会再为别人写歌了,不会再去当什么‘时代代言人’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写我的内心世界,就像我在十岁是写东西那样。一切发自内心。写个应该向走路吃饭一样自然。”
鲍勃迪伦,就这样开始了对自己的过去告别。而接下来的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果然没有一首抗议歌曲,但是这仍然是一张民谣专辑。专辑里,迪伦用的依然是他那充满隐喻的讽刺和大段的现代诗一样的歌词,却在向听众自说自话,解释自己。
从此,迪伦抛弃了抗议歌手的头衔,甚至抛弃了“民谣歌手”的身份。“民谣歌手”在当时的文艺青年心中,是神圣的,是和“哄小孩子的”摇滚乐完全不同的,所以当公众看到自己的偶像在民谣音乐节里突然拿起了电吉他,把自己的歌变成了“庸俗不堪”的摇滚乐,才发生了后来皮特-西格在后台居然举起斧头要砍断音箱线的一幕,被惊得哑口无言的听众,从一开始还出于礼节鼓掌,到后来逐渐变为满谷嘘声,乃至后来在台下向迪伦高呼“犹大”。对于迪伦的改编,旁人的赞叹是有的,只是面对众多的观众和民谣圈的前辈,这些赞赏的声音只犹如蚊子的低语。而迪伦,连像在《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中那样的“解释自己”都放弃了。
从再下一张专辑《席卷而归(Bring it all Back Home)》开始,你听到了电音的迪伦,而历史证明,再往后的《重访61号公路(Highway 61 Revisited)》、《美女如云(Blonde on Blonde)》等专辑,无一不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迪伦对于“自己”的背叛,却真正使他成为了传奇,而这一路的坎坷,在当时看来,对迪伦本人情绪的影响是颇为巨大的。
来自1992年演唱会现场的这首群星合唱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来自在1992年10月16日举办的鲍勃迪伦从艺30周年纪念演唱会的现场压轴曲目。这是一场致敬演唱会,时至90年代,迪伦已经成为无数乐队和乐手的精神导师和教父,在这个舞台上,数十位新老歌手和乐队在舞台上翻唱迪伦的歌曲,向迪伦致敬,而这首歌的这个版本也因为其意义和表演者而显得尤为珍贵。作为压轴表演,这个版本的主旋律也是来自飞鸟乐队的翻唱版本,的每一段歌词,都由不同的歌手演唱,让我们看一看同台表演这首歌的堪称大师级的阵容吧:除了亲自弹唱第5段歌词的鲍勃·迪伦本人,还有吉姆·麦吉恩、乔治·哈里森、汤姆·佩蒂、埃里克·克莱普顿、尼尔·杨。如此空前绝后的阵容,演唱这样一首并不算代表作的歌曲,可见它承载的意义之非凡。这里还有一个段子,据说整场演唱会,迪伦都在后台和大家喝酒,等到唱这首歌上台的时候,其实已经酩酊大醉了。虽然不能确定其真实性,但是你听这首歌里迪伦的沙哑的嗓音和含糊不清口齿,似乎真的能窥得一二。而时隔将近30年,从所有这些大师的嘴里,再次唱出“那时候我如此老气横秋,而今朝气蓬勃”的时候,他们该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也许就在1964年版的《My Back Pages》这首歌里,迪伦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他要告别曾经老气横秋的自己,去获得新生。
迪伦的这段历史,在马世芳的文章《拥舞的诗神与厉鬼》和袁越所著的《来自民间的叛逆》一书,以及迪伦的传记电影《归乡无路(No Direction Home)》和纪录片《The History of Rock’n’Roll》的第4集《插电音乐》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讲述,在后者片中这一集的结尾访谈里,U2主唱Bono说:“当迪伦插上电那一刻起,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My Back Pages 我逝去的歲月》
血红的火舌舔舐耳朵
重重陷阱我侧身滚过
燃烧的路上,攫住被一条火蛇
唯用信念指引着我
我们就要达彼岸,我说
眉宇间意气风发
啊,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
残留的偏见跳跃着向前
撕碎所有仇恨,我大声呐喊
我曾梦呓般坚定地说出人生非黑即白的谎言
火枪手们的罪行
不知为何,曾是深植我心的浪漫
啊,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
女孩们的脸铺成前行的小径
从虚伪的猜忌
遥想到古老的政治
都有布道者尸骸枕籍
可我竟从未想过,不知为何
啊,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
拿着一副自封教授的腔调
故作严肃却将别人欺骗不了
大声宣称的所谓自由
不过仅仅存在于学校
“平等,”我吐出这词
就像婚礼上的信誓旦旦
啊,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
以士兵的姿势,我用手瞄准
教书的杂种狗
哪怕成为自己的敌人
我也将即刻布道
我的人生被混乱的航船引路
水手的反叛,从船尾进行到船头
啊,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
是的,假想的威胁让我斗志昂扬
道德上强烈的优越
将我欺骗
误想着自己有捍卫什么的责任
不知为何,我将善、恶这些术语
定义得泾渭分明啊,
昔日我如此苍老
而今却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