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西藏洞朗阿桑村向您报告!

祖国,西藏洞朗阿桑村向您报告!

西藏日报 港台女星 2018-05-17 13:16:55 423



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一家几代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感动了全中国。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方在。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另一侧,有一个村,也有那么一群人,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几代人扎根祖国边陲,捍卫着祖国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


这个村子名为阿桑,是亚东县下亚东乡仁青岗村的一个自然村。2017年中印洞朗对峙,阿桑村就处在第一线。


习近平总书记给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极大鼓舞了阿桑村的牧民,他们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铭记于心,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地处边境一线的阿桑村


万众一心的共识——“没有国,哪有家”


阿桑村位于亚东县下亚东乡南部,面积约109平方公里,与印度、不丹两国接壤,全村有26户,90人。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阿桑村只有两户,8个人。


索朗多吉就是其中一户,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索朗多吉一直瞒着家人独自守护着牧场,直到一群不丹兵闯进洞朗,将他抓走盘问数日,家人才得知一切。


索朗多吉的女儿扎西拉姆回忆,刚开始并不清楚父亲究竟在干什么,直到父亲被抓才明白原因。后来,父亲开始教导儿女,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守好了牧场就是守好了国家,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哪怕再苦再累再危险,我们都要在边境扎根下去。


20岁那年,扎西拉姆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放牧守边的重任。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喜马拉雅山南麓,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阿桑村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户变成两户、两户变成四户,阿桑村人口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放牧守边。


巴桑多吉兄弟俩


1984年,巴桑多吉两兄弟开始放牧守边生涯。


洞朗地区山高、沟深,看似简单的放牧,却可以说是万分艰险。


巴桑多吉两兄弟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饿了吞糌粑,渴了喝泉水。白天,翻山越岭,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晚上,以天为被、地为床,三块石头支口锅,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解闷的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机,还要随时准备迎接各种突来的自然灾害和野兽袭击。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下暴雨,在泥泞的山路上,巴桑多吉摩托车打滑,摔得头破血流,还差点跌入悬崖,幸亏被一棵大树挡住,至今巴桑多吉头部还有一道深深的疤痕。


除了放牧,大部分时间,巴桑多吉兄弟俩都在重复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插国旗,他们每到一处便将鲜艳的五星红旗立于一处,从不间断。


村民家里的风湿药


由于洞朗地区水质偏酸、雨多雾浓,阿桑村的牧民几乎都患有风湿病、关节炎,有牙齿脱落的症状。


然而,扎西拉姆、多吉、巴桑多吉……所有阿桑村牧民无怨无悔,每当有人问及此事,他们总会乐观的笑着说,“我们外国兵都不怕,还怕生病?就算牙齿掉光、疾病缠身,我们守边的决心也不会动摇,没有国,哪有家!”


一个家族两代人——“为了同一个守边梦”


“放牧守边是我从小的梦想,我要和父辈一样继续坚持下去,守好家、护好国,让五星红旗永远飘扬!”一番豪言壮语,在25岁格桑旦增青涩的脸颊上,看到的是坚毅、自豪。


格桑旦增年龄不大,却已经放牧8年。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年轻,为什么不走出大山,追寻新的生活?


原因是父辈的言传身教,让格桑旦增深深明白放牧守边不是生活,而是责任、使命。


打从记事起,父亲拉巴顿珠和大伯父米玛次仁就放牧守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脚步丈量着40多公里的边境线。


谈起放牧守边,年轻的格桑旦增(左一)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每每听到父辈谈论放牧守边的艰险和趣事,格桑旦增就异常兴奋,一颗放牧守边的梦想种子就此埋在他心里。


随着年龄的增加,父辈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格桑旦增,留守家乡,放牧守边的念头日益坚定。


初中毕业,格桑旦增义无反顾跟随父亲在洞朗放牧守边。8年过去了,放牧守边已经成为格桑旦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每次上山放牧,格桑旦增父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放牧点换上五星红旗,确保五星红旗永远都是鲜艳的。


与格桑旦增父子一样,米玛次仁和女儿措吉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一家两代人接力守边的故事。


两代为国守边的男子汉


和表哥格桑旦增不一样,措吉没有选择放牧守边,而是选择学习深造,如愿考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边防管理专业。


措吉告诉记者,从小受到家庭耳濡目染,对守边有种特殊情怀,但看到父辈在艰苦环境下放牧守边,心里既骄傲,又心酸。


措吉希望通过学习边防管理,寻找到更加科学有效的守边、固边、兴边的办法,学成后回到家乡,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让乡亲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哥哥带着弟弟,父亲带着子女,一代接着一代,类似格桑旦增一家的故事在阿桑村还有很多,阿桑村牧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雪域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爱恋。


边境村的新生活——“幸福不忘党的恩”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哎

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哎

藏族人民再苦哎再苦也有边哎

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哎……


这首民歌,唱出了阿桑村牧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阿桑村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


先是,从山上搬到山下;后来,分到土地,住上了土坯房;再后来,安居工程实施,大家又住上砖石结构的安居房;如今,进入阿桑村的村道正在进行路面硬化,沿途一幢幢漂亮的房屋鳞次栉比,一面面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


热情朴实的阿佳扎西拉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大力实施,曾经不通电、不通路,几乎与世隔绝的边境小山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建设,现在通了路、通了电、通了水、通了网,还享受着边民补贴、生态补偿等多项党的惠民利民政策......


2016年,阿桑村成立了牦牛养殖合作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探索产业富民之路。


2017年,阿桑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0元,在全区率先脱贫摘帽。


从脱贫致富到奔小康,一个崭新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雏形已成,然而小康示范村标准不能只看经济、基础设施类似的“硬条件”,还应看教育、文明的“软实力”。不知从何开始,阿桑村开始崇尚教育,文明新风兴盛,村里谁家挣了钱盖了楼、谁家买了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才令人称道。


受益于国家义务教育“三包政策”,这个不足百人的边境村,仅从2008年至今,就走出19名大学生,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守边人的全家福


这其中,像措吉一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十分愿意回到家乡、植根家乡、建设家乡。


可以预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阿桑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的恩。


眼下,阿桑村各族群众正以玉麦乡为榜样,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记者: 陈林 张斌 扎西顿珠 )


推荐阅读

这个通知明确计划向西藏选派470人,另有830万元的补助经费


西藏唯一纳入国家高速网项目建设中,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100km/h……


在山南的公务车上发现了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后会看到……


监制:张韬

编辑:明吉 张沁芳  

拍摄:陈林 张斌 扎西顿珠

剪辑:安付花 赵江丰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