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是中国钢铁冶金工程师第一人,钢铁冶金界的先驱。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主持了第一次全部由中国技术人员独立完成的汉阳铁厂修复和投产工作;组织了汉阳铁厂鼎盛时期的生产和扩建工作;主持了大冶铁厂筹建工作的全过程,为我国钢铁冶金工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海外求学 奠定专业基础
吴健,字任之,江苏省上海县人。1902年,盛宣怀派他到英国留学,就读于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学习冶金。
1908年7月2日,吴健参加了谢菲尔德大学第一届学位授予典礼,并被授予荣誉冶金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所新兴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位钢铁工程师。
据吴健当时在校的档案卡记载,吴健还于1907年获得了钢铁冶金职业会员认证AISM。这项资格认证考核设计得全面而严格,这也证明了吴健是一位既有实践能力又有科学性的专家。
在谢菲尔德学习的吴健,形成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了成为一个钢铁工程师的条件。
主持恢复,创造最高纪录
学成归国后,1909年吴健被聘为汉阳铁厂工程师,是当时厂里唯一的中国工程师。彼时汉阳铁厂改造工作已初见成效,扩建工程正在进行,钢铁生产迅速发展。吴健积极地投入了汉阳铁厂的扩建和生产工作,得到了李维格总办(厂长)的青睐,成了李的得力助手。在这一过程中他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之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汉阳铁厂在战事中受到炮火损坏,全部停产。辛亥革命胜利后,迅速修复炉机,恢复生产迫在眉睫。但原来主持该厂工作的国外技术人员已在战事中全部遣散回国,恢复工作只能由中国技术人员负责进行。吴健被任命为工程总负责人,凭借他前几年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学识,率领刚从国外学习归来的技术人员金都生、严恩棫等顺利地开展了这一工作。
经过大家的努力,修复工程进展迅速,1912年11月,两座100吨高炉和部分马丁炉修复投产,其他设备也陆续修复。1913年汉阳铁厂基本恢复到辛亥革命前的生产水平。
过去汉阳铁厂的技术工作都掌握于外籍工程师之手,全仗洋工程师维持建设和生产。唯有这一次,这样庞大的近代新式钢铁企业恢复投产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这在汉阳铁厂是第一次,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也是最早的一次。这表明从此时起,中国钢铁技术人员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钢铁需求量骤增,价格暴涨,特别是欧洲各国互相厮杀,无暇东顾,给汉阳铁厂创造了大好时机。吴健及时组织职工一面积极生产,一面扩建设备。汉阳铁厂仅1914年就生产了130846吨生铁,51252吨钢,超过了辛亥革命前的最好年份。以后几年,汉阳铁厂一直保持着这一势头,至1919年生铁产量达166096吨,达建厂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创造了汉阳铁厂整个历史阶段的最高纪录。
身肩重任,筹建大冶铁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国际市场上的钢铁价格猛涨,汉冶萍公司决定“大举扩充”,以图事业的发展。
筹建大冶铁厂却无资金,汉冶萍公司无奈与日本人签订合同,接受其入股。合同规定一切工程与购办器械以及出入款项等事宜,无论巨细,均须与日方顾问协商进行。至此,汉冶萍公司完全控制于日本人之手。
1913年冬,公司董事长盛宣怀任命吴健兼管大冶铁厂的筹备工作。当时计划要安装“最新最良之化铁炉(高炉)”,把大冶铁厂建成一座新式的钢铁厂。但在筹备过程中,日本人大岛道太郎独断专行,不接受吴健意见,在工程技术和施工质量上作出许多错误决定。最终大冶铁厂的建设时间被拖延了5年,错过了钢铁生产的大好时机,之后的两座高炉投产也产生了极大困难。
1921年冬,大岛道太郎病死,吴健兼任大冶铁厂总工程师。公司派炼铁专家严恩棫协助吴健组织1、2号高炉的开炉工作。遗憾的是1号高炉因之前的种种错误,开炉仅14天,产铁仅1000多吨就停产了。
2号高炉于1923年4月开炉,吴健汲取了1号高炉的教训,细加准备,顺利开炉。只是由于焦炭供应不上,每天平均产铁仅355吨,焦比1.13吨焦/吨铁,未能达到设计能力(450吨)。但2号高炉的投产,对偿还日本的债务,支持汉冶萍公司摇摇欲坠的局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号高炉投产后,1923年5月,吴健被调到汉冶萍公司上海总公司任职。从此完成了他在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的使命。
吴健总是奔走在钢铁冶金的一线,以其超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精神,为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的成长出谋划策、贡献青春。他身上代表的老一辈钢铁人的精神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推荐阅读
采编/王一心
排版/贰壹
审核/雷宇 贰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