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道诗艺社•黔西北周刊】总第60期/苏轼文选

【贵州一道诗艺社•黔西北周刊】总第60期/苏轼文选

黔西北分社 内地男星 2017-02-24 00:21:37 216

代侯公说项羽辞

/苏轼(宋)

汉王四年,遣辩士陆贾东说项王,请还太公。项羽弗听,贾还。汉王不怿者累日。左右计无所出。侯公在军中,而未知名,乃超进而言曰:“秦为无道,荼毒天下,戮人之父,刑人之子,如刈草菅。大王奋不顾身,建大义,除残贼,为万民请命。今秦氏已诛,天下且定,民之父子室家,皆得保完以相守也,其庆大矣。宜与太公享万岁无穷之欢。不幸太公拘于强仇,以重大王夙夜之忧。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大王诸臣,未有输忠出奇,以还太公之属车,蹈义死节,以折项羽之狼心者,臣恐天下有以议汉为无人矣,此臣等之罪也。臣愿先即辱国之诛。”汉王嘻戏曰:“吾惟不孝不武,而太公暴露拘辱于楚者,三年矣。吾重念天下大计,未获即死之,此吾所以早夜痛心疾首东向而不忘也。顾为之奈何?”侯公曰:“臣虽不敏,愿大王假臣革车一乘,骑卒十人,臣朝驰至楚壁,而暮与太公骖乘而归,可乎?”汉王慢骂曰:“腐儒,何言之易也。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若何言之易也!”侯公曰:“待人以必能者,不能,则丧气。倚事之必集者,不集,则挫心。大王前日之遣贾也,恃之为必能之人,望之有必集之事。今贾乃困辱而归,是大王气丧而心挫也,宜有以深鄙臣也。且大王一失任于陆贾,乃遂惩艾以为无足使令者,是大王示太公之无还期,待天下为无士也。”汉王曰:“吾岂忘亲者耶,顾若岂足以办此?且项王阴忮不仁,徒触其锋,与之俱靡耳。”侯公曰:“昔赵平原君苦秦之侵,欲结楚从也,求其可与从适楚者二十人。盖择于门下也,食客数千,得十九焉,其一人无得也,最下客毛遂请行。平原君不择而与之俱,卒至强楚,廷叱其王,而定从于立谈之间者,毛遂功也。日者,赵王武臣见获于燕,以其臣陈余、张耳之贤,择人请王,往者十辈,无一返者。终于养卒请行,朝炊未终,乃与赵王同载而归。此大王之所知者。臣乃今日愿为大王之毛遂、养卒,大王何慊不辱平原、余、耳之听哉。”汉王曰:“善。”即饬车十乘,骑卒百人,以遣侯公。

侯公至楚,晨扣军门,谒项王曰:“臣闻汉王之父太公为俘囚,臣窃庆大王获所以胜于汉者。前日汉王遣使请之,而大王不与,至将烹焉,臣窃吊大王似不恤楚矣。”项王嗔目大怒,叱侯公曰:“若自荐死,乃欲为而主行说以侥幸也。且吾亲与人角,而获其父,固将甘心焉。今乃言无恤者,何也?”侯公曰:“臣以区区之身,备汉之使,而有谒于大王,故大王以臣为汉游说而忘忠楚也。大王试幸听之。使其言有可用,则楚汉之大利,两君之至欢,岂臣之私幸也。使其言无可用,则臣徐蹈鼎镬,以从太公之烹,盖未晚也。”

项王曰:“太公之不得归必矣,若将何言?”侯公曰:“夫汉王失职,怏怏而西,因思归之士,收豪杰之伍,举梁汉之师,下巴蜀之粟,并三秦,定齐魏,日引而东,以与大王决一旦之命,大王视其志,固将一天下,朝诸侯,建七庙,定大号,为万世基业耶?抑将区区狥匹夫之节,为曾参之孝而已者耶?且连兵带垒,与楚百战以决雌雄,乃有天下三分之二,大王军覆将死,自救不暇,凡所以运奇决胜为大王之勍敌者,在汉王与诸将了事耶?抑太公实为之也耶?虽庸人孺子固知之。然则太公,独一亡似人耳,不足为楚、汉之轻重。大王幸虏获之,而祸福实系焉,视其用之如何耳。得所以用而用之者强,失所以用而用之者亡。苟为失其所用,未若不获之为善也。大王所以久拘而不归者,固以要之。诚是也。且要而能致之,则权在我。要而不能致,则权在人。权之所在,以战必克。则要者,名也;归者,实也。大王苟不得志于名,当速收效于实,无为两失而自遗其患。是以臣窃为大王慎惜此举也。大王固尝置之俎上而命之矣,彼报之曰:‘必欲烹之,愿分羹焉。’且父子相爱之情,岂相远哉。方汉王窘于彭城,二子同载,推堕捐之,弗顾也,安知其视父不与子同也。太公之囚楚者,三年矣,彼诚笃于爱父,固将捐兵解甲,膝行顿颡楚之辕门,为之请一旦之命,今励士方力,督战方急,无一日而忘与楚从事,此其志在天下,无以亲为也。大王今不归之,以收其实,将久留之,以执其名,故曰似不恤楚也。”

项王怒气少息,徐曰:“顾吾所仇者汉王尔,其父何与耶?且汉王亲以其身投吾掌握者,数矣,我常易而释之,今乃曰东向必欲亡楚而后已,故吾深仇之,欲菹醢其父,聊快于一时,况与之归耶?”侯公曰:“辱大王幸赐听臣,臣请言其不可者。夫首建大义诛暴秦者,惟楚。世为贤明显名于天下者,惟楚。天下豪杰乐从而争赴者,惟楚。被坚执锐为士卒先,所向摧靡,莫如大王。兵强将武,百战百胜,莫如大王。诸侯畏惧,惟所号令,莫如大王。割地据国,连城数十,莫如大王。大王持此数者以令天下,朝诸侯,建大号,何待于今。然而为之八年,智穷兵败,土疆日促,反为汉雌。大王尝自知其所以失乎?”项王曰:“吾诚每不自知,如公言焉,公试论吾所以失者。”侯公曰:“大王知夫博者事乎?夫财均则气均,气均则敌偶,然后胜负之势,决于一时。今大王求与汉博,方布席徒手未及投地,而骤以己资推遗之,已而财索气竭,徒手而校之,则大王之胜势去矣。夫仁义礼智,所以取天下之资,而制敌之具也。大王乃弃资委具,以为无所事,以故汉皆获而收执之,此所以自引而东,视大王如无也。”项王曰:“何谓弃资委具?”侯公曰:“夫秦民之不聊生久矣。汉王之入关也,秋毫无所犯,解秦之罟,约法三章,民大庆悦,惟恐其不王秦也。大王之至,燔烧屠戮,酷甚于秦,秦人失望,何以为仁?大王始与诸侯受约怀王,先入关者,王之,汉王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叩关决战,降俘其主,以待大王,而大王背约,迁之南郑,何以为信?大王以世为楚将,方举大义,不立其后,无以令天下,遂共立怀王而禀听之,及天下且定,乃阳尊为帝而放杀之,何以为义?以范增之忠,陈平之智,韩信之勇,皆人杰。争天下者,视此三人为之存亡。然而增死于疑,平、信去而不用,何以为智?是以汉王于其入关也,天下归其仁。其还定三秦也,天下归其信。为义帝缟素也,天下归其义。其用平、信也,天下归其智。此四者,大王素有之资,可畜之具,惟其委弃而不用,故汉皆得而收执之,是以大王未得所以税驾也。方今之势,汉王者,高资富室也。大王者,窭人也。天下者,市人也。市人不趋窭人而趋高资富室,明矣。然则大王今日之资,恃有一太公尔。天所以相楚也。今不归之,以伸区区之信义,纾旦夕之急,臣恐汉人怒气益奋,战士倍我,是大王又以其资遗汉,且将索然而为穷人矣。此臣所以为大王寒心也。夫制人之与见制于人,克人之与见克于人,岂同日而语哉。愿大王熟计之。”

项王曰:“孤所以恩汉者亦至矣。然去辄背我,今其父在此,犹日急斗,诚一旦归之,徒益其气尔。”侯公曰:“不然。臣闻怀敌者强,怒敌者亡。大王于汉,有足怀而制之,乃欲怒而斗之,臣意天溺大王之衷,将遂孤楚矣。大王诚惠辱一介之使护太公,且致言汉王曰:‘前日太公播越于外,羁旅敝军,获侍盥沐者三年于兹,而君王方深督过之,是以下国君臣未敢议太公之归。今君王敕驾迎之,孤恐久稽君王旦暮问安侍膳之欢,敢不承令,敬遣下臣卫送太公之属车以还行宫。孤亦愿自今之日,与君王捐忿与瑕,继平昔之欢,君王有以报不谷者,皇天后土,实与闻之。’如此而汉不解甲罢兵以答大义,则曲在彼矣。大王因之号令士卒,以趋汉王,此秦所以获晋惠公也。今大王不辱听臣,臣无所受命而归,汉王固将恸哭于军曰:‘楚之仇我者深矣,使者再返,而太公不归矣,且号为举大义,除残贼,拯万民,终之有不共戴天之仇,何面目以视天下,今日之事,有楚无汉,有汉无楚,吾将前死楚军,不返顾矣。’汉王持此感怒士心,整甲而趋楚军,此伍子胥所以鞭平王之尸也。”

项王曰:“善。吾听公,姑无烹。公第还,语而王令罢兵,吾今归之矣。”侯公曰:“此又不可。夫智贵乎早决,勇贵乎必为。早决者无后悔,必为者无弃功。王陵,楚之骁将也,一旦亡去汉,大王拘执其母,将以还陵也,而其母慷慨对使者为陵陈去就之义,敕陵无还,遂伏剑而死。故天下皆贤智其母,而莫不哀其死也。今太公幽囚郁抑于大王之军,久矣。今闻使者再返,而大王无意幸赦还之,臣窃意其变生于无聊,不胜恚辱之积,一旦引决,以蹈陵母之义,则大王悔恐自失,虽欲回汉军之锋,不可得矣。臣闻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方今大王粮匮师老,无以支汉,而韩信之军,乘胜之锋,亦且至矣,大王虽欲解而东归,不可得矣。臣愿大王因其时而用其机,急归太公,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大王解甲登坛,建号东帝,以抚东方之诸侯,亦休兵储粟,以待天下之变。汉王老,且厌兵,尚何求哉,固将世为西藩,以事楚矣。”项王大悦。听其计,引侯生为上客,召太公,置酒高会三日而归之。

太公、吕后既至,汉王大悦,军皆称万岁。即日封侯公平国君,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者,故号平国君焉。”

代侯公说项羽辞译文

/苏轼(宋)

译文:汉与楚战,败于彭城。太公从小路逃走,被楚俘获。项羽一直将他关押在军中做人质。汉王派辩士陆贾说服项羽请求归还他,不听。然后派侯先生,项羽答应他,于是送回太公。侯先生的能言善辩,超过姓陆的读书人了。而史书缺他用来说服项羽的话,于是寻求那些事情来填补它,作《代侯公说项羽辞》。

汉王四年,派辩士陆贾到东方说服项王,请求送回太公。项羽不听,陆贾返回。汉王不开心连续多日。近臣计策没有出的。侯先生在军中,而不曾知道名字,就越级进谏而说道:“秦行为暴虐,残害所有人,斩人们的父亲,杀人们的儿子,如割草茅。大王奋不顾身,树立代表正义的道理,清除凶残暴虐的人,为万民解除疾苦。今秦氏族已被讨伐,全国就要安定,人们的父子家人,都获得保全而呆在一起,其中的幸福大了。应当与太公一起享受永远存在的无穷的欢乐。不幸太公被强敌拘禁,使大王整日的忧虑加重。臣听说君主忧虑,作臣子的就应该觉得耻辱,君主蒙受耻辱时,作臣子的就应当效忠而死。大王的各个臣子,没有献纳忠心,出奇谋,来使太公的侍从车归来,坚守节操,以身殉义,来挫败项羽的狼子野心的,臣恐怕天下有理由评论汉是无人了,这是臣等的罪过。臣愿率先赴辱国的死罪。”汉王玩笑道:“吾因为不够孝顺不算勇武,使得父亲风餐露宿,被拘禁受辱在楚,三年了。我一再念及天下大计,不能够马上为之而死,这就是我整日痛心疾首,向东进军而不懈怠的原因。只是对这件事怎么办?”侯先生说:“臣虽不才,愿大王借臣兵车一辆,骑兵步兵十人,臣早晨奔到楚军营,而傍晚与太公乘车而归,可吗?”汉王谩骂道:“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多么说的容易呀。陆贾是国家级的辩士,我前些日子派他去,智慧与言辞都穷尽了,狼狈逃走,困顿而归,才能够只身逃出了险境。你多么说的容易呀!”侯先生说:“对待别人用一定说到做到,做不到,就使人丧气。托付事情给一定成功的人,不成功,就打击信心。大王前些日子派姓贾的,把他作为一定能做到的人来依靠,希望这件事他一定能成功。现在姓贾的却困窘和被侮辱而归,这使大王不顺心而情绪低落,信心受损,应该因此重视小臣。且大王一不信任陆贾,就戒惧认为没有值得差遣的人了,这是大王表示太公没有归来之日,以天下没有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来对待。”汉王说:“我哪里忘了父亲呢,只是你哪里足以办此?且项王阴险狠毒残暴,空触犯他的锐利,与之一起倒下罢了。”侯先生说:“以前赵国平原君苦于秦国的侵略,欲与楚国缔结合纵的盟约,寻找可跟随到楚国去的二十人。选择到门下的,食客数千,获得十九,其中一个人没有获得,最下等食客毛遂请求前往。平原君不拒绝而与之通行,终于至于胜过楚国,在朝廷上斥责其王,而订立合纵的盟约于站着谈话之中,是毛遂的功劳。从前,赵王武臣被燕国俘虏,以其臣陈余、张耳之贤,选择人去请求归还王,去的人有十批,无一凯旋。终于仆役请求前往,早饭未完,就与赵王同坐车而归。此是大王知道的。臣是今日愿做大王的毛遂、仆役,大王何必为不辱没平原、余、耳的听闻而不满意。”汉王曰:“好。”立即整备车十乘,骑兵步兵百人,来送走侯先生。

侯先生至楚,早晨扣军营的门,拜见项王说:“臣听说汉王之父太公成为俘囚,臣私下里庆幸大王获得用以胜汉的了。前些日子汉王派使者请求归还他,而大王不赞成,至于将要煮他,臣私下里忧虑大王似乎不顾惜楚了。”项王瞪大眼睛大怒,斥责侯先生说:“你自己找死,是欲为你主侥幸游说。且我亲自与人较量,而获其父,本来就会甘心吗?如今却说没有顾惜,为什么?”侯先生说:“臣以区区一人之身,充当汉的使者,而有请求于大王,所以大王认为臣是为汉游说而忘忠楚。大王试幸听之。假使我的言论有可用,就是楚汉的大好处,两君王的最大的欢乐,哪里是臣个人的幸运。假使我的言论言无可用,则臣慢慢地来到鼎镬,来跟从太公被烧煮,大概未晚。”

项王说:“太公肯定回不去了,你又能说什么?”侯先生说:“汉王失去职权,不服气而到西方,顺应思归的战士,收拢才智勇力出众的队伍,用梁汉的军队,下巴蜀的粮食,兼并三秦,平定齐魏,一天天向东挺进,来与大王决一死战,大王看他的志向,不是坚决想要统一天下,使诸侯归附,建帝王祭奉祖先的宗庙,确定帝号,做万世基业吗?还是想只是为寻常的个人的节操而舍身,做到曾参一样的孝就为止了?且联合军队,围绕防护军营的建筑物,与楚多次作战来决定胜负,又有天下三分之二,大王军反而将死,自救不暇,凡是可以运用奇谋决定胜负成为大王的强敌的,不是在于汉王与各个将领精明能干吗?还是太公实际上造成的呢?即使平常的人、儿童本来都知道这。那么太公,只是一个没有用的人罢了,不足影响楚、汉的强弱。大王幸运地俘获他,而祸福实关联,看你如何用之了。得到用的条件而用之,这样就会使你强大,失去用的条件而用之,这样就会使你失去。如果是用的不当,不如没俘获他为好。大王长久拘禁而不送回他的原因,当然是用来威胁。也确实是。威胁而能达到,则威势在我方。威胁而不能达到,则威势在对方。威势所在,战必胜。则威胁,是名;送回,是实。大王如果不能实现志愿于名,就应该快收效于实,不要两失而自己遗留下忧患。因此臣私下里认为大王应该慎重珍惜这个举动。大王原来曾经把他放在切肉用的案板上而命令刘邦了,他答复道:‘果真想煮他,希望分享肉汤。’和父子相爱之情,大概差很远。当汉王困窘在彭城,两个儿子同坐车,推落车下抛弃他们,不顾,怎知他看待父不和子同。太公囚于楚,三年了,他果真坚定于爱父,当然将抛弃兵器脱下作战时穿的铠甲,跪行下拜磕头到楚的军营的门,为他请求一天的性命,今天振作战士正尽力,督战正紧急,无一日而忘与楚周旋,这是他志在天下,无从管亲情。大王今天不送回他,来收获它的实,想要久留他,来取得它的名,所以说好像不顾惜楚。”

项王怒气稍稍平息,慢慢地说道:“我所恨的只是汉王,和其父何干呢?且汉王亲自把自己投入我的掌握中,多次了,我常轻视而放了他,今却说向东方进发坚决想要灭楚而后已,所以我深恨他,想把他父亲做成肉酱,姑且痛快一下,怎么会让他回去呢?”侯先生说:“承蒙大王听臣,臣请求说说它的不可。首倡建大义诛暴秦的,只是楚。世间认为贤明显扬名声于天下的,只是楚。天下豪杰乐于跟随而争相前往的,只是楚。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走在士兵前面,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没人比得上大王。士兵强悍将领勇猛,百战百胜,没人比得上大王。诸侯畏惧,惟命是从,没人比得上大王。夺取领土占据诸侯国,周围数十座城,没有人比得上大王。大王拿着这几项来号令天下,归附诸侯,建立帝号,哪里要等到今天。然而搞它八年,智慧用尽战争失败,疆土一天天地紧迫,反成为比汉弱了。大王可曾自知为什么失败吗?”项王说:“我实在往往不自知,如先生所说,先生尝试判定我失败的原因。”侯先生说:“大王知道赌博的事吗?财富相当则气势相当,气势相当则匹敌,然后胜负的形势,确定于一时。今大王谋求与汉赌博,正在准备还没有来得及掷骰子,而急忙把自己的资本送给了他,不久财尽气竭,空手和他较量,那么大王的胜势就失去了。仁义礼智,是获得天下的资本,制服敌人的才能。大王却抛弃资本和才能,认为没有他们的事,因此汉都获得而收存它,这就是自发向东进发,视大王如无的原因。”项王说:“什么叫做抛弃资本和才能?”侯先生说:“秦民之不聊生久了。汉王入关,秋毫无所犯,解开秦之网,约法三章,民大庆悦,惟恐他不统治秦。大王所到,放火杀人,暴虐甚于秦,秦人失望,仁在哪里?大王当初与诸侯接受约定于怀王,先入关者,拥戴他为王,汉王作出万死不顾一生的打算,攻打关隘之门决战,俘获它的国君,来等待大王,而大王违背原来的约定,变更他到南郑,用什么来实践信誉?大王认为父子都是楚将,将要树立代表正义的道理,不立楚国后人为帝,无从号令天下,于是共立怀王而听从他,到天下将要安定,却假装尊为帝而放逐杀戮他,义在哪里?以范增之忠,陈平之智,韩信之勇,皆人杰。争天下的人,视此三人为他的存亡。然而增死于疑,平、信舍弃而不用,智在哪里?因此汉王当他入关,天下归附他的仁。他重新平定三秦,天下归附他的信。为义帝服丧,天下归附他的义。他用平、信,天下归附他的智。这四项,大王一向有的资本,可畜养的有才干的人,正因为丢弃而不用,所以汉都获得而收存了,所以大王未得可以休息的时候。如今之势,汉王者,多资富户也。大王者,穷苦人也。天下的人,都是市井之人。市井之人不追随穷苦人而追随高资富室,这是明显的事。如此,那么大王今日的资本,凭借有一个太公。是天用来帮助楚的。今天不送回他,来表白区区的信义,缓和一时的紧急之事,臣恐汉人怒气愈加奋勇,战士背叛我方,这是大王又把自己的资本送给汉,且将离散零落地成为穷人了。这就是臣为大王寒心的原因。控制人和被人控制,克制人和被人克制,或许同日而语。希望大王仔细打算它。”

项王说:“我施恩于汉也达到顶点了。然而离开后马上背叛我,今天他父亲在此,尚且天天激励将士战斗,果真一旦送回他,仅仅增加了他的志气。”侯先生说:“不是这样。臣听说安抚敌人者变强,发怒于敌人者灭亡。大王于汉,足够安抚而遏制他,却欲怒而斗他,臣估计天将使大王的福气陷于不好的境地,就要辜负楚了。大王果真劳驾一个使者护太送公,且带话给汉王说:‘前些日子太公流亡在外,寄居敝军,得到侍奉沐浴三年到现在,而君王(指刘邦)正在深责备之,因此下国(指本国)君臣未敢议太公之归。今君王诏令车驾迎接他,孤(我)怕长期拖延君王马上问安侍膳的欢乐,哪敢不承令,恭敬地派下臣(指我的臣子吧)护送太公的侍从车来返回行宫。孤也希望自今之日,与君王抛弃怨恨与怪罪,继续往昔的友好,君王有何报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皇天后土,确实听到这了。’如此而汉不解甲罢兵来报答大义,则理屈在他了。大王凭借它号令士卒,来催促汉王,这就是秦得到晋惠公的原因。今大王不以听臣的为耻辱,如果臣没有受命(前面的说法,护送太公)而归,汉王因此将恸哭于军中说:‘楚恨我深了,使者多次返回,而太公不归呀,且号称为举大义,除残贼,拯万民,终究有不共戴天之仇,何面目以见天下,今日之事,有楚无汉,有汉无楚,吾将上前和楚军拼命,不回头了。’汉王用这来触动愤怒的将士的心,整理装备而奔向楚军,这就是伍子胥鞭打平王的尸体的原因。”

项王说:“好。我听先生的,姑且不煮。先生只管回去,告诉你王让停战,我现在送回他了。”侯先生说:“此又不可。智慧贵在决定快,勇敢贵在一定做。决定快的人无后悔,一定做的人无弃功。王陵,楚之骁将也,一旦逃到汉,大王逮捕其母,拿来使王陵返回,而其母充满正气对使者为王陵陈说取舍的合宜的道理,告诫王陵不要回来,就自刎而死。故天下都认为其母有德有才有理智,而没有不同情其死也。今太公囚禁郁抑于大王(指项羽)之军,久矣。今听到使者再次返回,而大王无意赐赦免使他回,臣私底下认为其(指太公)改变从没有寄托中,经不起恼怒耻辱的积累,一旦自杀,来实践陵母的合宜的行为,大王就悔恐自己的错过,虽想掉转汉军的势头,不可实现了。臣听说来到而不该放弃的是时运,前去而不该错失的是机会。如今大王粮草匮乏军队困乏,无从抵抗汉,而韩信之军,乘胜之锋,也将要来到了,大王虽想解脱而回东方,不可获得了。臣希望大王顺应时而根据机,赶快送回太公,与汉王签约,均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大王罢兵称帝,建立名号东帝,以抚东方之诸侯,亦休兵储粟,以待天下之变。汉王年老,且厌战,还有何求呢?所以将一辈子为西方之王,来侍奉楚了。”项王大悦。听其计,奉侯先生为上客,招致太公,高了盛大宴会三日后就送回太公。

太公、吕后都来了,汉王大悦,军队都呼唤万岁。即日封侯先生平国君,说:“这是全国最强的辩士,所拥有倾覆邦国的才能,所以号平国君。”

    作者简介: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生平苏轼生于10371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8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一、 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社友艺术作品:


贵州一道诗艺社【总社】简介

贵州一道诗艺社【总社】宗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领,以爱国、爱民、爱传统文化为前提,打造全球华人诗艺大平台,谱写中华文明新篇章!携手一道诗艺,一道努力、一道进步、一道发展、一道成功、一道辉煌!

凝聚正能量,共圆中国梦!
总策划:余一
顾问:牧野 金笛 湖山盟

倪进祥 彭成梁 赋姑
社长:彭继峰
常务副社长:阿诺阿布
副社长:王丽 侯尚培 杨超
秘书长:王丽(兼)
黔中分社
社长:王丽
副社长:刘志强 张杰
黔西北分社
社长:侯尚培
副社长:岳红霞
黔西南分社
社长:袁远
……
期刊总编:彭继峰
副总编:阿诺阿布 王丽

杨超 侯尚培
编委:阿诺阿布 侯尚培 张杰 杨超 王丽

彭继峰 操挺 刘志强 岳红霞 袁远
法律顾问:浦浚源

本社办有《诗词月刊》《辞曲赋月刊》《现代诗歌散文月刊》《书画美术摄影月刊》《诗词书画艺术精品集》及各种专特刊等,积极推广诗词、歌赋、散文、书画、剪纸、篆印及摄影等优秀艺术作品,欢迎投稿!

总社综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现代诗歌散文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辞曲赋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高山流水觅知音,但愿子期今尤在!

 编辑:侯尚培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