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骄傲!采访过春晚上打快板的这位老革命朱光斗!

俺骄傲!采访过春晚上打快板的这位老革命朱光斗!

井扬讲习会 内地男星 2017-02-03 20:02:44 418

在2017鸡年央视春晚上,一位身穿军装,精神矍铄的老人一段铿锵有力的快板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祖籍临清,现任中国曲协顾问、辽宁省曲协名誉主席、沈阳军区杂技团国家一级编剧的朱光斗。今将采访通讯再发之。


著名曲艺家朱光斗先生已经离开家乡70年了。他1946年从临清参军到延安,1954年入党。他从艺七十载,一副竹板,两袖清风;演绎时代旋律,留下闪光足迹。朱光斗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笔者慕名到京对他进行了采访。

心血浇灌曲艺花

谈起人生经历,朱光斗先生饱含深情地吟诵了自己的一首打油诗:“党的乳汁哺育大,延安小鬼成作家。志向坚定终不悔,心血浇灌曲艺花。”

1932年农历正月初八,朱光斗出生在临清县的东袁庄,7岁到县城上学。临清是明清时期大运河上的著名城市,因商业繁盛催生了诸多的曲艺形式,是山东快书发源地、京剧之乡。在他挎着书包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与他同龄的孩子跟在大人后面,手中拿两块牛胯骨或两块竹片子,边敲打边唱词,满街乞讨(这就是数来宝最初的演唱形式)。临清县城有个慕善大戏院,常演京剧,有时还演连台本戏。小光斗晚上常去看戏,对京剧十分着迷,看多了看长了也能哼唱几句。家乡曲山艺海的丰富土壤,埋下了他从艺的种子。

1946年秋,在临清解放区党组织的安排下,朱光斗和一群小伙伴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途,被分配到中共中央社会部当了一名勤务员。延安的战鼓号角、高亢旋律,使他心潮激荡,红色文艺在他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他学唱戏,练快板。机关搞联欢,首长们常喊他:“小鬼,来一段!”从此,他产生了做一名文艺兵的念头。

1949年3月,朱光斗跟中央机关进了北京城。他跟随的第二位首长罗青长(第一位是汪东兴)对他说:“想不想上学呀,不能总当勤务兵呀!” 朱光斗直截了当回答:“我想演戏,愿到剧团工作!”罗青长亲笔给中央警卫师师长刘辉山写了推荐信。于是,朱光斗在1949年10月被调到中央警卫师文工队,终于走上了专业文艺工作岗位。开始是演京剧,朱光斗勤学苦练,清晨早起,喊嗓吊嗓;夜里晚睡,踢腿压腿。他拜尹晓寒、邓少卿为师,三年时间已能把京剧老生演得有模有样。后来文工队调整方向,以演歌舞、曲艺类节目为主,并对队员提出“一专三会八能”的要求。朱光斗又开始钻研曲艺,学会了单弦、山东快书、相声等行当,并开始尝试创作。

1958年,朱光斗被保送到长春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些理论和文化功底。毕业后他被沈阳军区文工团相中并借调。从部队基层俱乐部走进大军区文工团,由业余到专业,他如鱼得水,创作的相声《野营散记》被选中参加全军“庆祝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之后被正式调入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从事专职的曲艺创作演出。

1963年,毛泽东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光辉题词。雷锋所在的沈阳军区责成文工团搞一台专场文艺演出。此时朱光斗已调任军区前进歌舞团,分配给他的任务是以数来宝(即对口快板)形式创作《学雷锋》。朱光斗曾三次见过雷锋,进行过交流,自感对雷锋很熟悉,但一下笔却感到无从写起。雷锋为群众做了那么多好事,择取哪些写呢?那些好事普通又平凡,平凡见伟大,可怎样找矛盾,掀高潮,引人入胜呢?

生活是艺术的土壤。“素材不凑手,到基层走一走;创作遇困难,找官兵谈一谈。”朱光斗找官兵“拉呱”,从闲聊天中得到启示。有战士问朱光斗:“听说你见过雷锋?“他说:”对呀,见过雷锋。“”还跟雷锋握过手?“朱光斗说:”是,握过手。“那位说: ”好,咱俩也握握手吧,也算沾雷锋的光啦!“这句话使朱光斗茅塞顿开:谁离雷锋近一步,谁的荣誉就多一分。他很快形成了艺术构思,采用两个战友争夸雷锋的形式完成了作品《学雷锋》。在作品中,他让甲乙比着说谁离雷锋最近,从“我听过广播看过报”比到“我和雷锋握了手”,又从“俺俩同开一台车”比到“俺俩睡的上下铺”, ,一个比一个近,从而对雷锋事迹的表述和对雷锋精神的揭示一层比一层深。上台演唱时,那个到底“谁比谁近”的悬念像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人心;这儿使噱头、甩包袱不再是单纯逗乐子,而是着意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思想,不知不觉地,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雷锋形象就树立起来,使观众乐乐呵呵受教育。1964年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朱光斗与范延东表演的对口快板《学雷锋》创作表演均获奖,随后进京到中南海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赞扬。

《学雷锋》火了,朱光斗红了。从此,朱光斗在艺术上专心于快板的创作与表演,相继创作并演出了对口快板《巧遇好八连》、《说长征》、《好将军》,相声《当兵》、《好连长》、《小画家》、《三学郭兴福》等400多篇曲艺作品,深受部队广大官兵喜爱,许多作品在全军和全国获奖。出版过《朱光斗快板相声作品选》《对口快板创作知识》《对口快板表演技巧》等著作。他说,快板这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快,擅唱正气歌,轻便又灵活,群众易掌握。”部队文艺界曾长期流传一句顺口溜:“朱光斗,朱光斗,全军曲艺一把手!”

朱光斗曾长期担任沈阳军区文工团曲艺队队长,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曲艺队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作家和演员,如黄宏、王刚、叶景林等。朱光斗还曾培养出于忠德等弟子。央视《曲苑杂坛》曾先后多次播出于忠德创作的快板儿“说字篇”系列,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老当益壮抒豪情

1987年,朱光斗因年龄关系退居二线,创作热情却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减退。1995年,他出现在中国文联百名文艺家采风的队伍中,创作了群口快板《歌唱孔繁森》;1998年,我国遭受历史上罕见的南北水患,65岁的他出现在哈尔滨松花江的堤坝上,随身带着竹板,走到哪儿,编到哪儿,唱到哪儿,相继创作出了快板《军民并肩战洪峰》、对口快板《情系灾区献爱心》等作品。

2000年,朱光斗光荣离休,但多年的曲艺情结让他难以割舍,只要一听到军队有英雄人物出现,就有动笔创作的欲望。几年来,他写出的对口快板或群口快板有歌颂导弹司令的《怀念司令杨业功》,歌颂武警部队某团政委丁晓兵的《英雄赞歌》,颂扬用先进文化育人建连的大连驻军某部通信二连的《人民路上赞二连》,讴歌我党80年历史的《歌唱建党80年》。他多次下部队演出,并为军、地文艺宣传队创作、辅导等,先后几次到辽宁建昌县,唱雷锋、讲传统,激发贫困农村群众奋起脱贫致富。在抗击"非典"期间,他积极参与地方组织的各种公益性宣传活动,并投入到创作、编排和演出之中。为了纪念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40周年,2003年他创作了《雷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快板,抒发了他离休后干休所里其它宣传雷锋的战友对雷锋的一往深情。演出后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这个快板作品还在全国老年文艺调演中获得金奖。

夕阳无限好,晚霞红似火。2008年7月,在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全国曲艺最高奖——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朱光斗荣获“终身成就奖”。2011年7月,在《曲艺》杂志评选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中国曲艺经典作品90篇名录》中,朱光斗先生创作的《学雷锋》《巧遇好八连》均入选。2013年,其最新作品集《时代先锋——新时期先进典型快板集》出版。在后记中,朱光斗这样写道:“老不老,看大脑。身体靠动,大脑靠用。我80岁了,写起东西来并不吃力,就在于笔耕不辍。在建党9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57年党龄的老党员,总觉得应该有所表示,就写了颂扬郭明义、邰忠利、杨善洲、吴孟超等先进典型的快板段子,加上前几年歌颂孔繁森等典型,编成此书。”如今的朱光斗,精神矍铄,创作不止,保持着老当益壮的豪情……

 

情牵桑梓寄厚望

朱光斗先生对家乡临清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深情。回顾60年的从艺之路,他说,我从一个农村娃、延安小兵走进文艺大门我走对了,曲艺的专业我选对了,快板的行当我搞对了,创作优势的发挥我做对了。现在我离休了,组织上给我的级别待遇我非常满意,充满幸福感。这一切都是党培养的结果,也得利于曲艺,曲艺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要为党的曲艺事业奋斗终生。他表示:家乡民间艺术的影响,是我走上曲艺之路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来源于环境的熏陶。临清有着丰富的曲艺文化的土壤,家乡的养育之恩永志不忘。

朱光斗先生还关切地问起临清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情况。对临清的曲艺历史,他如数家珍。他提到,临清曲艺,受孕于运河文化,在山东甚至全国都享有声誉,搞曲艺史的,没有不知道临清的;“临清时调”、“临清琴曲”、“临清乱弹”是组成临清曲艺体系的几个种类,要继承、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听说临清大众公园内塑有一代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先生的塑像,朱光斗先生很感兴趣,表示回家时一定去拜谒。他说:“我很喜欢山东快书,年轻时曾和尹晓寒老师一道去高元钧先生处请教,高老很热情,平易近人,他很少说客气话,掏出鸳鸯板打板就唱;就是一个人去,他也是这样,乐于助人,乐于教人,乐于传艺。”受高老的感染,朱光斗曾写过一段山东快书《模范团员刘万有》,还改编过《赵大娘卖余粮》。朱光斗建议,临清要把山东快书发源地的品牌打造好,可建设曲艺博物馆或山东快书展览馆,培养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兴趣,多培养山东快书这方面的人才。

朱光斗先生对临清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寄予厚望。作为曾经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他提到,自1994年命名第一个曲艺之乡开始,20年来中国曲艺之乡已达40多个,并有1个“全国青少年曲艺培训基地”,1个创作基地,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委员会也于2011年9月成立。笔者提到,临清有曲艺传统,有一批热爱山东快书的人才和一定的群众基础,市委、市政府对文艺工作包括曲艺高度重视,有相当的财政投入。朱老建议,那就抓紧学习研究《中国曲艺之乡评定管理办法》,积极申请;中国曲艺之乡是一个地方很好的名片,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活力,是一个地方做好文化工作的动力,有必要争取这个荣誉。他表示愿意在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临行情意浓,朱老为我们深情挥毫:“(家乡)养育之恩永志不忘,愿临清早日成为中国的曲艺之乡。”

初稿于2016年9月12日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