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与吉卜力:渐行渐远的辉煌时代

宫崎骏与吉卜力:渐行渐远的辉煌时代

文化咖 日韩男星 2018-05-24 18:31:00 694

—咖爷有话—


宫崎骏的电影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千与千寻》、《萤火虫之墓》等等,几乎每一部都是经典。这也都曾是宫崎骏与高畑勋的吉卜力工作室的骄傲。如今,辉煌的时代却渐行渐远。


——咖爷


本文转载自娱乐资本论 ID:yulezibenlun

作者 移星月


1

1985年,吉卜力工作室成立。

彼时的高畑勋50岁,宫崎骏45岁。

2018年4月5日,高畑勋去世,享年82岁。


一个月后,在三鹰美术馆举行的高畑勋悼念会上,77岁的宫崎骏在致辞中几番哽咽。 


“我还以为Paku-san(高畑勋昵称)能活到95岁。我觉得自己也剩不了多少时间了。”


1963年,27岁的高畑勋和22岁的宫崎骏初次相遇。



“我们对工作并不满足,想做更进一步的,更加深入的,值得骄傲的工作。”


这样的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从1968年《太阳王子霍尔斯》到吉卜力的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从《龙猫》《萤火虫之墓》,再到后来的《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辉夜姬物语》等等,吉卜力这个名字,一次次成就了日本动画电影。


但就如一轮太阳,升起总要落下,随着高畑勋和宫崎骏两人的生命轨迹,吉卜力渐渐走向了沉寂。2014年之后,吉卜力已无新作。



在接班人问题上,从英年早逝的近藤喜文,到独立门户的米林宏昌,吉卜力也迟迟不见转机。


吉卜力,会消失,会被继承,还是会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下去呢?


此时此刻,无人知晓。


2


没有高畑勋,没有吉卜力


虽然吉卜力经常被认为是宫崎骏的吉卜力,但稍微深入了解下,就能知道高畑勋之于吉卜力的意义。


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初次合作,始于1968年的东映动画《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担任监督的高畑勋,当时提拔了当时刚入社的新人宫崎骏担任原画。



在这部动画上映10年后,在动漫杂志Animage工作的铃木敏夫,因为要做一个怀旧动画专题,电话采访了高畑勋。聊了一个小时后,对方什么看法也不说,转而介绍了宫崎骏给他。宫崎骏表示,要采访可以,但要登满16页的版面。


“我当时心想,这两人有什么毛病啊!”


采访最终失败,铃木敏夫却与这两人不“采”不相识。


而从这开始,有了之后吉卜力的一切。



1995年,彼时的吉卜力已经如日中天,小了宫崎骏10岁的押井守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宫崎骏和高畑勋,如此说道:


在现今这个大众消费者的社会生存……从某种观点来说,他们是几乎已经要进入博物馆了,不过却闪耀着光芒回来了,因为他们组成了一个联合阵线。一个人做了一部片子,使得另一个人也能够再做一部。


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就动画表现来说,前者幻想,后者现实。


工作方式上,这二位也是两极。宫崎骏本身是个画画很强的人,高畑勋有很深的绘画知识,但本人不会画画,要画据说也是画成火柴人。



吉卜力出身的动画导演宫地昌幸称,工作时,宫崎骏更愿意动手: “怎么?你画不出来?OK你看着,我自己来画”。 高畑勋则喜欢动嘴:“画成印象派的那个吧”,“你把这张给抽了,这张抽了立体感会增加”诸如此类。


对于作品,宫崎的态度常常是:“作品是属于我的,你们来帮我做。”


而高畑勋则是一个发明者,其他的动画越是模式化,高畑勋就越是要发挥反抗时代的精神,无论是《岁月的童话》,还是《辉夜姬物语》,都给动画表现带来了解放,带来了自由。


▲《辉夜姬物语》


“如果以真人剧导演做比的话,宫崎骏类似黑泽明,高畑勋类似于小津安二郎吧。”一位吉卜力的粉丝如此表示。


“要聊宫崎骏,肯定不能忽略高畑勋,这两个人真是配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强。”日本的动画评论人冰川龙介则如是说。


3


高畑勋与宫崎骏的引退


吉卜力本是为制作《风之谷》而成立的工作室,“原则上当高畑勋与宫崎骏引退时,便是吉卜力结束的时候”。制片人铃木敏夫多年来一直如是说。


对于吉卜力这个公司该如何发展,《天空之城》时期的宫崎骏甚至说过,“成功的话就做下一部,失败的话就到此为止。”


▲《天空之城》


好在吉卜力的后续作品,大多数都获得了上商业成功,就这样,一部又一部,吉卜力的动画,成为了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存在。


然而,Legend Never Die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


2013年,《起风了》拍完之后,宫崎骏宣布引退。


2014年,《回忆中的玛妮》上映,铃木敏夫称吉卜力将终止动画制作,未来只进行版权管理工作。


吉卜力的退出,当时被不少日本媒体形容为“一个时代的离去”。


然而,彼时的人们,或许还感受不到吉卜力真正的离去,毕竟大师们虽然不出作品了,还和在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


更毋论,许多热爱者,心头或许还抱着侥幸,期待着宫崎骏的复出。


动画创作人的生命周期,或长或短,但总有一个生命周期在。早在《天空之城》时,宫崎骏就表达过引退之意,1997年,《幽灵公主》上映后,又一次表示这将是自己最后的作品。


▲《幽灵公主》


有人认为宫崎骏的复出是迫不得已,吉卜力需要宫崎骏来保证票房,哪怕艺术上高水准如高畑勋也不行。


这恐怕不是关键,关键还在于动画制作是一个太耗费人类精气神的集体创作了。


事实上,《幽灵公主》开始制作前,宫崎骏就有两个策划案,他向铃木敏夫寻求意见,铃木敏夫的建议是做《幽灵公主》。


在相关的纪录片里,铃木敏夫表示,因为幽灵公主有大量的动作戏,现在不做,宫崎骏以后未必有精力。而从整个公司的角度,吉卜力在《岁月的童话》时期培养了不少人,这些人也快30岁了,正好充满了爆发力,需要这样一部大片来试手,来宣泄力量。


押井守等人对宫崎骏的评价是:精力旺盛,不知疲倦。但即便如此,他也逃脱不了自我怀疑的时刻,也会说出“我到底为什么还在做这个”这样的话。



富野由悠季就曾评价宫崎骏的退休宣言说:“我知道他的辛苦,也了解他说出这种话的心情。不过等到身心的疲劳恢复后,或许又会改变想法了吧?”


事实正如此,2013年引退发布上郑重地宣称“属于我的动画时代已经结束了,以后再也不制作长篇动画了。”2017年,吉卜力的官网,又一次公布了长篇动画企划《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样反复引退又复出的宫崎骏,给了人一种错觉,似乎等他休息够了,我们就能再次看到吉卜力的作品。


然而,高畑勋的去世,打破了这种幻觉。


去世,是比引退,更能提醒人们,吉卜力将要消失的事。


而所有吉卜力的爱好者,唯一能做的事,不过是希望宫崎骏,能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4


后继无人


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即便没有了宫崎骏和高畑勋,吉卜力这家公司,依然是可以持续存在的。


然而,就算吉卜力这家公司持续存在,持续产出动画作品,观众也不见得买单。


2014年,吉卜力宣布解散制作部之后,铃木敏夫的解释是,吉卜力财务问题一直十分紧张,很早就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宣布退出。


然而比财务问题更严重的,实则是后继无人。


和真人电影一样,动画电影的核心依然是导演。但吉卜力,堪当此任的人,几乎没有。


关于吉卜力的潜在接班人,一位是《侧耳倾听》的监督近藤喜文,已于1998年因病去世。


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制作了《地海战记》和《山坡上的虞美人》,在制作虞美人时,宫崎骏曾这样评价儿子:吾朗还是不要做监督的好。


另一位,则是制作了《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回忆中的玛妮》,以及最近的《玛丽与魔女之花》的米林宏昌。


在制作《阿莉埃蒂》时,宫崎骏曾如此评价米林宏昌:我们之中只有他能行,所以让他来做。他接受了,并为之努力。他还没有失败。


这部片整体来说获得了好评,但接下来《回忆中的玛妮》却口碑下滑,2014米林宏昌离开了吉卜力,制作了《玛丽与魔女之花》,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最终向人们展示了什么叫形似而神不似。


《玛丽与魔女之花》


年轻导演之所以无法出头,一半或许归因于宫崎骏的才能,一半源于性格。


吉卜力出身的动画导演村田和也表示,吉卜力的方针是高成本高品质,也就是说花大钱,花长时间,做出足够高质量的动画作品。但这一来新人就很难立足。新人需要在反复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长磨砺,然而吉卜力并不会去制作“容许失败”的作品。所以吉卜力没有新人演出家的空间,其实是吉卜力的体制所决定的。


宫地昌幸则表示,宫崎骏名义上是监督,但实际工作中,经常脚本是他,演出是他,人设还是他。能者多劳,这句话放在吉卜力,就变成了其他人几乎得不到“监督”或“演出”这一职位的锻炼机会。


而少数几个拿到机会的,会发现这果实也并非全然甜美。


《千与千寻》作画监督的安藤雅司本来想做演出,进入吉卜力之后,宫崎骏和高畑勋宛如两座高峰直接让他梦碎了,“若不是这样的人物,是不能当演出的。”


即便后来成为了作画监督,安藤雅司仍表示:自己顶多是个高水平清稿员,算不上作画监督。“作画监督是用绘画表达思想的工作,这些作品中的思想是宫崎监督的思想,不是我的。”


▲《千与千寻》


宫崎骏最常被批评的一点是独裁性格,这一形容,恐怕是起源于押井守。


押井守将吉卜力形容为克里姆林宫,宫崎骏是主席的话,高畑勋就是党魁,铃木敏夫是KGB的首脑。在押井守看来,吉卜力是一个纯粹服务于“宫崎骏的动画”的公司……


宫崎骏是权威顶点,是秩序中心,为宫崎骏的主张和思想服务乃第一要务。这点恰恰是押井守所讨厌的:



“对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来说,无政府状态至少要比权威下的自由要好多了。”


宫崎骏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米林宏昌被突然提拔为《阿莉埃蒂》的监督之后,宫崎骏坚持不插手任何事情。“这是我做事的分寸,不对他指手画脚”,宫崎骏说。 


然而,就如押井守所说:


“一位电影导演的内心永远充满了冲突,他一方面很希望做出他心中想做的东西,一方面却得考虑他到底能要求其它的人做多大的牺牲。”


宫崎骏或许从未真正放弃过作品的控制权,吉卜力从头到尾,始终是服务于高畑勋和宫崎骏两人的造梦平台,这个梦与狂想的王国,只有选择认可这个别人的世界,把别人的梦当成自己的梦的投诚者,才能留下来。


▲《龙猫》


而那些想要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的人,只能选择离开,换个舞台,换条赛道。


最终,就连宫崎骏自己也感慨:


“我真的觉得一切都结束了,也有培养接班人,让他们去做,结果却把他们的才能都吞噬掉了,到现在,可以托付重任的人一个都没有了,会让我产生“想让这家伙做做看”这种想法的人,已经一个都不剩了。吉卜力就是这样一个吃人的地方,然后就这么结束了,我是没有任何留恋的。"



5

另一种传承


吉卜力或许没能贡献出另一个宫崎骏,但从另一个角度,这家公司依然为业界培养了太多的人才。


事实上,日本动画界采用单张图片买断制,每部作品分别召集工作人员,制作完成后就解散,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自由职业,庵野秀明在2016年的采访时就说,动画业界正式社员只有15.5%左右。


吉卜力一开始也是如此,但1989年的《魔女宅急便》完成后,吉卜力开始实行社员制度,这样的好处可以提高员工福利,还可以期培训人才。


▲《魔女宅急便》


在吉卜力,新人完成研修后,技术和熟练度不能达到一定标准,都会派遣去其他公司参与作品锻炼,达到一个量的积累才能参与吉卜力本社的工作。而外社作品和吉卜力作品的差距,最直观的是创作速度。吉卜力画一张背景要3天,外包则可能一天画3张。 


宫地昌幸表示,吉卜力要求员工早上10点来公司晚上10点回家,12个小时默默伏案工作。


“外面公司做TV动画的,实事求是说我基本很少见过这么埋头苦干的人。”


那些进入过吉卜力的人,在各式访谈中,从未否定过吉卜力的岁月。宫地昌幸表示,培训班的时候,自觉分镜已经够好了,但交上被宫崎骏一修正,就是天差地别,宫崎骏的才能或者说“画力”,是“压倒性的”。


吉卜力出身的人,喜欢将这个地方称之为大学。 在吉卜力工作的中国人刘雨轩在专访里曾说,宫崎骏希望年轻人学好东西,认为你学够了就走,去做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在吉卜力里到宫崎骏已经是到顶。


离开吉卜力并不意味着退隐江湖,许多人后来参与了庵野秀明、细田守,米林宏昌、新海诚等人的作品。如安藤雅司,后来成了今敏的御用,在新海诚《你的名字》里也担任了作画监督;稻村武志,是《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作画监督,《怪物之子》《你的名字》《玛丽与魔女之花》。在宫地昌幸导演看来,现在的日本剧场动画,基本上就是靠这批人各处轮转撑下来的。


▲《哈尔的移动城堡》


而那些没有正式加入吉卜力的人,也受吉卜力动画的影响颇深,无论是庵野秀明,还是《星际牛仔》渡边信一郎,还是《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片渊须直。


说到底,没宫崎骏的吉卜力,就不是吉卜力了,而吉卜力的传承,却不一定要在吉卜力。


与其说人们关心吉卜力能不能存在,更关心大师们还能给这世界,带来多少美好的感受。 


“Paku-san,我们都曾竭尽全力在那个时代活过。从不妥协的Paku-san的英姿,是属于我们的。”


宫崎骏如此形容高畑勋,他本人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写照呢?


吉卜力的命运,大概在于它的使命并不是赚钱和上市,而是创作出高于业界平均水准的好作品。如果不行,那就不如解散。


唯有这一点,吉卜力从未妥协。


“虽然我批评了很多,如果他们两个不再拍片了,这世界会变得很无聊。”这点,连押井守也早就坦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天才是这个世界给普通人最好的祝福,而与他们并存的多一天,都是一种幸运。


—FIN—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美文



一个城市的文化注脚,大咖云集的文化社群。华云文化品牌矩阵——文化咖,联合全国十大城市、百家咖啡店,汇集同城高质量群组和活动,聚大咖声量于文化咖平台,传递向上、向外、共享、人文的核心价值。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