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驹26年前一句话,宣告了香港乐坛的死亡

黄家驹26年前一句话,宣告了香港乐坛的死亡

笨熊娱乐 港台男星 2019-01-23 20:10:34 643

去年,李嘉诚儿子,李泽楷旗下的 ViuTV 在全国网友面前闹过一个笑话。

彼时内地偶像选秀节目一浪高过一浪,1月开播的《偶像练习生》和4月开播的《创造101》接连实现了各自的造星神话。

而近两年在香港异军突起,大有超过TVB之势的ViuTV,也照葫芦画瓢做了一个“港版101”《全民造星》,号称是“香港电视史上最大型偶像工程”。

结果宣传主题曲一出来,就被大陆网友给玩坏了:这哪是香港101,简直就是越南101啊!

之后曝光的比赛现场,更是各种被吐槽:发型是90年代的,灯光是80年代的,舞蹈是70年代的。

“这就是堂堂大香港的最高水平?”

“主办方这么穷还拍什么网综?”

《全民造星》部分选手造型

先不谈唱跳实力如何,想想二、三十年前香港那些小鲜肉歌手们,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要颜值有颜值,要气质有气质。

且当下内地风生水起的选秀造星模式,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被香港人玩烂了。

而现在,物是人非,可悲可叹。

香港,这个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有过无比繁荣娱乐产业的亚洲四小龙,居然萧条至此;

这个统领过整个大中华区音乐圈,培育出许冠杰、黄家驹、张国荣等无数音乐天才的圣地,居然落寞如斯。

有人说是天灾,有人说是人祸。

大厦已倾,流年如逝水;泪眼模糊,多少伤心事。

1988年,刚加入新艺宝大家庭的BEYOND凭借专辑《秘密警察》一举突破白金销量。

这支在地下苦熬5年的乐队,终于等来了他们的春天。

我们要知道,彼时香港基本是翻唱作品的天下,留给原创乐队或者音乐人的空间非常小。

Beyond能突破重围,对真心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鼓舞。

来年,他们顺理成章的参加了金唱片颁奖典礼,于是经典的一幕发生了。

Beyond四子与张国荣同台,和其他获奖歌手一起,共同演唱了《永远的唱》。

当时四子都还很青涩,他们正处在人气上升的迅猛阶段,签约新公司,意气风发;

哥哥已是乐坛元老,不仅没有独唱一句,在合唱时更是刻意拿远话筒,给他人机会。

就在那一年,他宣布退出乐坛,从此远离纷争。

而这个现场,也成为黄家驹和张国荣,唯一一次同台演出。

四年后的1993年,家驹意外坠落,客死他乡;

十四年后的2003年,哥哥抑郁跳楼,香消玉损。

很多人都说,如果家驹和哥哥都在,香港乐坛如今一定不至于如此衰败。

Beyond会带领华语原创音乐继续前进;

哥哥在流行艺术这条道路上会越走越远,终成一代大师,后辈楷模。

而现在,香港乐坛最值得被传承的两座丰碑竟都遭受如此命运,前后相隔正好十年。

如果说前者是为香港乐坛的没落打下伏笔,那么后者就是彻底的盖棺定论。

每年的6月30日和4月1日,香港各种演出场所都会举办家驹和哥哥的纪念活动。

如同岛上的悠悠海风,终年不息。

1962年,一支四人乐队在英国利物浦成立,短短一两年时间,风靡英美,歌迷狂热程度比当今小鲜肉可怕得多。

比如1964年他们在纽约机场落地,居然有三个不要命的姑娘爬进机场行李运输带,想顺着传送带见他们一面。

他们就是The beatles。

其实1964年,披头士不仅去了美国,实现了大名鼎鼎的“英伦入侵”,他们还来到了6000英里外的英国殖民地,香港。

列侬和“香港小姐”握手

也就是披头士的这次到访,让香港人知道了原来音乐还能和电影一样,形成一个如此巨大的产业。

1967年,电影大咖邵逸夫开始涉足电视行业,开启了比“邵氏影业”更大的TVB。

慢慢的,许冠杰、罗文、林子祥、谭咏麟等人逐渐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乐队。

1971年,TVB成立华星唱片,开始举办演唱会及为TVB艺人代理唱片发行。

不得不佩服当时邵老板的深谋远虑,他的判断比市场足足早了10年。

这10年,因为香港现代音乐底子差,大家虽然开始有了做音乐的意识,但都还处在摸索阶段。

这10年,华星唱片一直没有大动作,只是作为TVB的一个附属机构存在。

1982年,华星唱片迎来了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签下了张国荣,还举办了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

第一届冠军梅艳芳、第二届冠军吕方、第三届冠军张卫健、第四届冠军杜德伟…

通过选秀,TVB惊讶的发现:原来做音乐不需要真正做音乐,会唱歌就行!

大众并不需要一支甲壳虫乐队,他们只需要一个长的好看,会唱会跳的列侬或者保罗麦科特尼。

至于背后的鼓手是谁,吉他手是谁,作曲、作词、编曲、制作人是谁,一点都不重要。

于是,上面提到的这些主唱,许冠杰、罗文、林子祥,纷纷解散了乐队。

即使是大名鼎鼎的温拿乐队(谭咏麟任主唱),1973年成立,1978年也宣布解散。

The Loosers(温拿乐队前身)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意识形态上的转变,直接给香港乐坛打了一针强心剂。一场长达二十年的行业繁荣就此到来。

如果用两个词概括这样的盛世,那就是80年代的“谭张争霸”,和90年代的“四大天王”。

太多媒体在这两个词上大做文章,无数真真假假的故事直到现在都还给互联网带来不少流量。

其中“谭张争霸”,现在想想也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两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关系不错的朋友。但双方歌迷就是看不惯彼此在台上出风头。

特别是后起之秀张国荣,在颁奖典礼一上台,就会引来嘘声一片,难听的脏话从来没少过。

见事态根本无法控制,作为老大哥的谭咏麟,1987年在颁奖会上唱着《无言感激》宣布从此不再接受任何奖项。

本以为这样做就可以平息这场争端。谁知道谭校长的歌迷更加变本加厉,把偶像退出颁奖礼的锅全部甩给张国荣。

1990年哥哥直接宣布退出歌坛,当时他对记者说因为自己累了。

拥有这样狂热、不理智的歌迷,对于歌手来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

这个问题可能没有结论,毕竟歌手是靠歌迷吃饭的。

但这样的歌迷,对于整个行业,对于香港乐坛来说,是绝对的不幸。

这种不幸的后果,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的多。

可以说当1982年TVB一手遮天,让选秀歌手的风头压过原创音乐人时,香港乐坛二十年后的没落就已经注定。

1993年5月10日,旺角排练室,Beyond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此时乐队已成名成腕,再也不是五年前初出茅庐的小孩。

而家驹面对问题尖锐的记者,竟回答的毫不保留,情绪平静,语速不急不缓。

当问到你们为何不满香港乐坛不满时,家驹说:

香港没有“乐坛”,只有“歌坛”。你看看每年的乐坛颁奖礼上谁当选最佳歌手?是红艺人。什么歌曲入选?全是cover version(翻唱)歌曲。圈中可话事的人(掌权的人)根本不尊重音乐,只以音乐形式去娱乐大众;宣传歌手,并不是用音乐去打动人心,内容空洞、没感情。艺人亦不会专注在音乐上,做歌星的去拍电影、拍电视,做明星的又走过来唱歌,很多歌手经常出席慈善活动,什么扶贫、到孤儿院、老人院访问,可是他们的歌从来没有表达过并怀社会的讯息。为什么?想红,当红者想更红。

这两百多字的回答,家驹只是表达了对当时环境的不满,但现在看确却是点明了香港乐坛会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

“香港没有乐坛,只有歌坛”,这一句话就提前宣告了港乐的死亡。

原来香港乐坛最伤心的事不是家驹和哥哥的离世,也不是如今行业萎靡不振,而是香港根本没有乐坛。

没有乐坛,导致音乐根基不牢,导致二十年前的谭咏麟张国荣唱什么,二十年后的晚辈还是唱什么。

而二十年前,香港能引领华语乐坛,纯粹是得益于它自由开放的政治环境。不管是学习西方音乐,还是模仿日本流行歌,都是来源于此。

这就好比它拿着自动步枪时,内地乐坛还拿着短剑长矛。

怎么比?

而当时台湾虽然也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和日本音乐,并未在资本中迷失自己,一直保持着自己的文化根基。

所以导致千禧年后,以周杰伦为代表的台湾乐坛势如破竹。

香港乐坛从此褪下他华丽的外套,露出自己寒酸老土的秋衣秋裤。

2003年,哥哥去世,香港乐坛失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任何历史悲剧的发生,如果重来一遍大部分都还是无法避免。

TVB的垄断有错,但没有邵逸夫,还会有张逸夫,王逸夫。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在这种资本化的运作大环境下,电影行业如此,音乐行业也是如此,完全不是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可以左右的。

台湾当时金融相对封闭,所以才给了音乐匠人们慢工出细活的可能性。

资本本身没有错。因为我们也能看到,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音乐行业,他们在资本的推动下,欣欣向荣。

而核心问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一步一步来,保持表里平衡。

脱离事物发展规律、被外部力量牵着鼻子走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两种结局,一是自己被外部力量吞噬,二是泡沫破灭后瞬间打回原形,元气大伤

拿欧洲举例,他们一直在受古典音乐的熏陶,民众对于音乐是有感知力的。听披头士的年轻人,虽然也很狂热,但他的爷爷听的是贝多芬,他的奶奶听的是肖邦。

他们对于偶像是有起码音乐素养要求的。

同时,因为大众长期受音乐熏陶,玩音乐的门槛就变得不是很高。很多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都可以投身其中。

所以披头士去美国后,回到英国本土,发现一堆模仿他们的小乐队。有些甚至比他们唱的还要好。

一方面是歌迷有要求,一方面是同行有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不努力做音乐,不自我进步,不创新迭代,有别的出路吗?

所以1962年唱着通俗情歌出道的披头士,在1967年拿出迷幻专辑《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后成功封神。

而香港呢?

大众缺乏音乐素养,导致听众没有鉴赏力,导致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被挡在门外,导致TVB才能一家独大,只手遮天。

对于资本来说,最大的利润来自于垄断,对于一个行业长期发展来说,垄断导致死亡。

任何历史悲剧的发生,如果重来一遍大部分都还是无法避免。

所以一个Beyond救不了香港乐坛,一个张国荣也是如此。

2019年1 月 9 日,“微信之父”张小龙用了4小时,第一次彻头彻尾的在公众面前讲清楚了微信的起源。

他说微信能有今天,和他早期的一个决定密不可分,那就是:“我们没有在它未经验证的时候去推广它——这样就决定了它在起飞的时候是很健康。”

张小龙说,他有一个原则 “如果一个产品如果没有获得增长,就不应该去推广他。”

外力的作用永远是扩大战果,而非创造战果。

能无中生有解决核心需求的,只有产品本身。

放在音乐行业也是如此。

任何毁坏正当竞争的垄断、刷榜行为都必须遏制。

前段时间,“紫光阁”还义正言辞批评了吴亦凡的刷榜行为,强调流量造假只会透支艺人信誉。

为什么说过度狂热的歌迷对行业伤害巨大,因为他们会因为狂热而脑残,因为脑残而试图控制舆论,掩盖事实。

而一旦真相被掩盖,整个市场就畸形了。

流量给了没有能力的“空壳偶像”,真正有音乐水平的人才却无人问津。市场虚假繁华的泡沫早晚要破。

而那些先进场的资本家赚足了腰包,给这个市场里的后人留下一地鸡毛。

所以是什么导致香港乐坛的衰败?

不是什么天灾,明明就是人祸啊!

最后再给大家加个餐。

文章开头讲的“港版101”的笑话其实还有后续。

虽然他们的发型是90年代的,灯光是80年代的,舞蹈是70年代的,但音乐却……

这个真唱无修音现场,虽然和声不是很准,但它们的态度、意识和整体音乐素养,比当下内地偶像选秀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拜托你再用脑子想一想,返璞归真的香港和外表华丽的大陆,到底谁更土?

大厦已倾,流年如逝水;泪眼模糊,多少伤心事。

往事偏要再提,它给后人以警醒。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