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风雅颂读书会回顾

2017年2月15日风雅颂读书会回顾

风雅颂书局 内地男星 2017-03-08 15:21:52 246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是读书天。2017年2月15日,农历鸡年的第一个风雅颂读书会如期举行。我们风雅颂书局与各位书友欢聚一堂,分享读书感悟,以书会友,满室生香。以下是本次读书会的精彩回顾。


卓雪薇推荐《半生为人》

作者:徐晓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半生为人》。这本书我看了前两章,《永远的五月》和《爱一个人能多久》,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这两章叙述的是作者的丈夫——一个极其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因为一次误诊,给他们家带来了三十年左右的连环苦难。作者天经地义地认为,她应该为丈夫求生,但是丈夫的生却是不尽的苦难,两个人之间的善良似乎是冲突的。有人说这本书是八十年代的味道,我不知道八十年代是什么样的味道,甚至我对九十年代的印象都是模糊的。大家说八十年代是个寻找生命意义的年代,我虽然体会不到,但是我看了徐晓——她以一个女人的方式来追寻她想追寻的理想,以她一个女人的方式来追求她的尊严,她丈夫的尊严,这让我泪目。


我觉得这本书对作者的苦难描述得非常立体与深刻。作者要看护她的丈夫,但是她要担心她家里单独在家仅有三岁的孩子,她要求药、求财,她卑微地向药品制造商施舍一些特效药。在这个同时,她又因为自己的卑微,因为自己无法报答,感到十分的不安。她所受的这些痛苦和坎坷,没有让她觉得自己特殊。这也是让我觉得她光芒万丈的一个原因。她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深刻,我分享给大家:“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足够的苦难就可以藐视别人的苦难,至少它还可以让你记住,你没有资格把你所谓的苦难经历当成个人的生命资本,因为付代价的绝不仅是你一个人,甚至说不是你的亲朋好友,还有许多完全与你无关的人。”徐晓是一个有悲悯之心的人,她不夸张,不做作,她也不躲闪,不逞强,虽然她是一个与我不同年代的女性,但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吴慧慧推荐《我遇到你》

作者:敬一丹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参加读书会。大家都知道,敬一丹前阶段受风雅颂的邀请到泉州一中,跟学生深入交流,令人印象深刻。她这本《我遇到你》我虽然到目前只看了十分之一,但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跟大家分享了。


这本书让我知道电视人幕后工作的默默无闻和艰辛。敬一丹在书里提到报道香港回归直播的过程。她说上千个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同步工作,才能完成这个向全世界直播香港回归的工作。这让我感受到了伟大的团队合作的精神,还有强大的团队合作的力量。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写“DNA”的,也给了我深刻的感受。如果按照我们以前的理解,“DNA”一般是像亲子鉴定这种时候才需要用。但没想到,敬一丹笔下的“DNA”,写的是她父母留给她的精神的“DNA”。


她首先提到她父亲是一个非常喜欢读报纸的人。她从小就耳濡目染,看着父亲每天读报。她的母亲则是每天坚持写日记,如果儿女不在身边,就每天给他们写信。她经常把点点滴滴的生活感受跟她的儿女们交流。受父亲母亲的影响,她喜欢上了新闻和写作。她认为自己是父亲母亲精神“DNA”的产物。


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我开始反思:我的孩子今年十一岁了,我给孩子的是什么呢?有一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我问孩子:“你觉得你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的回答是:“你呀,就是爱学习的妈妈嘛。”听到这句话,我挺欣慰的。如果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妈妈每天都在学习的状态,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吴周雄分享与风雅颂的故事


我很早就认识风雅颂了。我十五岁来到泉州读书时,常去威远楼那边的树人书店。当时我不知道书店老板竟然是个女生。


后来认识连真后,我称呼她为连真先生。(通常人们比较少用先生称呼女士,这是对她莫大的尊重。 )


有一次,我在风雅颂书局看完书后,一时兴起,随手拍了风雅颂九张照片发到我的微信朋友圈,竟获得了那一年度朋友圈最多的点赞。


实体书店经营确实很困难。我是做金融的,知道纯粹从投资的角度讲,很多人都会放弃这个行当。连真先生的坚持,给我们这个小城增添了不知道多少分量。我一直很好奇,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你一直坚持,持续不断地在这条路上一直行走?


徐欢推荐《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这个是阿富汗的作者写的围绕风筝跟两个少年之间的故事,一个是富家少爷阿米尔,另一个是他家的仆人哈桑,关于人性的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其实故事非常简单,人物也很少。但是他掺杂了很多情感在里面,比如父子之情,主仆之情。


比如他与他父亲之间的情感,他父亲是阿富汗非常有名望的一个人,而且也很正直。他从小就很崇拜他父亲。他父亲有个书房,有时有很多客人在里面聊天。他也非常想进去,但是他父亲觉得他是个小孩,不让他进去。渐渐地,他觉得父亲看不起他。然后他总想干一件事,让父亲瞧得起他。甚至他会觉得他父亲会认为他把他的妻子给杀了。因为阿米尔出生的时候他妈妈难产死了。他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把爸爸的妻子给杀了,所以爸爸看不起他。小时候我们很多人也会有这种情绪,很希望父母多给自己一点爱呀。这些描述让人感觉很真实。


小说着重描写了阿米尔与他的家仆哈桑之间的故事。哈桑非常正直,非常忠诚。不管阿米尔犯什么错,都是哈桑顶在前面,都是哈桑主动认错。阿米尔在外面受欺负了,也是哈桑帮助他的。阿米尔觉得哈桑很傻。他有时候戏弄他,哈桑也绝对不还口。有一次阿米儿用西红柿还是柿子扔了哈桑一个下午,哈桑也都不还手。所以说哈桑是很忠诚的一个人。阿米尔少爷经常和哈桑在一起玩,有时候他觉得他们像亲兄弟一样。


但是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这一切。阿富汗有一个斗风筝大赛。这次阿米尔少爷拿到了第一名。当时他们有个传统,大家都去抢斗下来的风筝,抢到了挂在家里,是一种荣耀。最后一只掉下来的风筝,大家都会去抢。最后哈桑抢到了。但是后来哈桑被三个坏小孩在一个死胡同里拦住了。他们让哈桑答应把风筝给他们,他们就放了他。但是哈桑坚决不给。即使受到生命威胁也不交出风筝。这个时候阿米尔少爷看到了这个情景,但是他不敢出去,他没有勇气出去救哈桑。他内心觉得对不起哈桑。在家里他也不敢见哈桑,最后他找了个理由,把他爸爸给他买的一只手表,塞到哈桑的被子里,诬陷哈桑把他的家里的钱偷了,让他爸爸把哈桑赶走。作为一个小孩子,他认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哈桑一家走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怪阿米儿少爷。后来因为阿富汗战争,阿米尔少爷一家人走了。当时哈桑还是帮他看房子。最后因为塔利班要占领他们的房子,哈桑坚决不肯,结果哈桑跟他妻子都被塔利班杀了,哈桑的孩子被塔利班抓走了。


他爸爸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在巴基斯坦,叫他回来,说哈桑还有个儿子在阿富汗,让他去救出来。起初他不肯,觉得自己在美国活得很好,好不容易混出来了,也已经有了妻子了。他不想去救。但是最后他还是去救了哈桑的儿子。


因为这本书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们会觉得它字里行间非常的真实,也常常会自己进入那个角色。比如我们小时候可能也会讥笑别人,会欺负别人,感觉那一时很快乐;碰到问题会为自己找借口;被别人欺负会害怕;失去亲人的那种痛苦,做错事情的那种狡辩。非常真实,一点也不做作,不虚假,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每个人都会在安静下来的时候扪心自问,会后悔,觉得自己做错了,开始反省。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连真:这本书在我们近三年小说销售榜单里一直是排第一的。销量非常的好,好到不可思议。这本书十年前我就看过,当时没有大陆版只有台湾版,我看的是台湾版。这本书为什么这么畅销?以我的观点看,你实实在在在这本书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阅读这本书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心理疗愈的过程。这一次这本书加了一本阿富汗的图册变成精装。价格标到158,实体店原价卖,一下子就卖光。好奇迹。


陈雯推荐《现世》

作者: 安妮·迪拉德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看了这本书,了解到作者安妮·迪拉德是二十九岁得了普利策奖,我今年刚好也是二十九岁。这本书里的每篇文章都蛮短的,文风很像我之前看过的《普罗旺斯的一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缘故,刚开始阅读会觉得语句颗粒感很强,就是不够顺畅,但是随便拿出来一篇都可以单独成为一篇。


安妮·迪拉德 Annie Dillard,作家、诗人、博物学者、语言大师。她被称为梭罗唯一的传人。1971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体验生命。这一经历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Pilgrim At Tinker Creek,又译为溪畔天问),这本书使她在二十九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的回响,影响力至今不衰。


我最关注的是作者的成长过程。她194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喜好阅读,在父母影响下,从钢琴、绘画与舞蹈课,到采集岩石与昆虫,她的童年交织着无穷的创造力与对环境的探索。1968年,她以题为《瓦尔登湖与梭罗》的论文毕业于弗吉尼亚霍林斯大学,奠定一生的写作方向。


我把这本书与《普罗旺斯的一年》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是到了一个地方,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然后写了这本书。


李以健推荐《朝圣游》

作者: 林尚鹏

我今天推荐的书是《朝圣游》。我讲的内容跟《朝圣游》有关。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知不知道我们泉州有很多的境铺,有多少直属于境铺的庙宇。历史上一共有105座,但是已经荒废了47座。泉州从元朝开始实行铺境制。把城内分成东南西北四个隅,有36个铺,有98个境。本来只有71个境,但是加上了南门和浮桥那边之后,一共有98个境。这里面祭拜的神明,除了那些大中国都有的神明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本土的神明。还有一些在其它地方已经很少人崇拜,我们依旧把他们崇拜起来的神明。比如说,田都元帅雷海青,文武尊王张巡许远,日月太保赵昰赵昺,就是宋朝的最后两位小皇帝。这些神明可能只有在我们这边才会被大家经常的提起。


今天我想跟大家讲讲正月十六我带的新年第一期古城游的穿越。那一天碰巧是田都元帅雷海青的春季诞辰,走到哪里都非常热闹。下面我来回顾一下我那天带着大家走过的路线。


那天我们是从泉山门出发。泉山门是我们泉州复建的三个城门之一,也是以前古代的四个子城的城门之一的北门。


东门叫行春门,是现在的南俊巷那边,西门是肃清门,现在肃清门小广场那边。南门叫做崇阳门,也叫丽正门,在承天巷口那边。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其实以前的泉州城子城很小很小,就这么一点点。临漳门属于罗城,罗城有7个城门,有两个西南门,它是其中之一。


泉山门是2003年到2005年,依就唐五代的制式重建的。所有的砖大部分是来自闽侯的青砖。不过这里面有一块砖是我们泉州的文史专家吴幼雄先生捐献的,是他的父亲吴文良先生在原先城门旁边的一颗龙眼树下捡到的。那个砖上面刻着以前的什么什么时候制的字样,确定那是泉山门的老城砖。所以不能说那个城墙上所有的砖都是新的,有一块是老的。


泉山门有一个庙叫做泉山门土地公宫,它是泉州面积最大的一座土地公宫。以前全中国崇拜的土地爷是非常多的。但是一直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上台了之后。他说,他在困难的日子里面经常去偷吃土地庙的贡品,所以土地爷给了他很大的帮助。然后他把全国所有的土地爷给统一了,通通叫做福德正神,统一朝拜。


我们从泉山门出发,走到了华侨新村。出来后走到六井孔,然后就到了第一座我们今天要走的土地境庙,叫做约所帝爷公。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这座庙。就在都督巷口北门街上,约所帝爷公。里面祭拜的这位主敬神就是关帝爷。


以前在泉州,有五座关帝爷的庙。大家只知道涂门街的关岳庙。其实以前在东南西北中一共有五座关帝爷的庙。庙里除了敬主神关帝爷之外,还有两位陪侍的神明,一位就是杨六郎,还有一位是狄娘娘。狄娘娘是狄青的姑姑。杨家将里面天天帮杨家将说话的八贤王赵德芳的老婆。我查了一下,全国可能只有那座庙里面在朝拜她,也可能是因为杨家将的关系。关于杨家将为什么来这边?我在上一期的分享当中有说过了。那个地方叫做清源境。清源铺约所境。所谓的约所就是古代的基层的执法单位,乡约。以前的法律到不到的地方就由乡约来决定。那边就是公布乡约、执行乡约的地方,也是它的境庙。


然后我们接下来再往北方走,就走到了通天宫。这是一座很重要的庙宇,泉州最重要的一座崇拜文武尊王张巡许远的庙宇。张巡许远这两位将军他们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打了一场最重要的战争,叫做睢阳城保卫战。睢阳城在哪里呢?河南商丘。河南商丘是当时南北大运河的中枢地段。如果这个城市失守的话,首先安禄山的叛军就往南方走,然后南方的给养粮草就没办法往北方去发送,李唐王朝就不可能凭借南方的这些钱粮去拯救他们的帝国,可能历史就改变了。张巡许远作为主要的武将和太守, 带领着七千多的士兵和城里一万多的百姓,对抗外面四十万的叛军,守了十一个月。最后城破之日,城里面只剩下一百多个能站着的人,其他的人全部战死。最后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这些将领通通都被斩杀。而三天之后,李唐王朝的援军才赶来,拯救了睢阳城,阻止了安史之乱的继续往南的蔓延,南方的人们感念自己没有被安史之乱所骚扰到,所以把张巡许远追认为文武尊王,一直崇拜至今。


这座庙在清朝的时候是谁复修的呢?洪承畴的弟弟洪承俊。他不齿于他的哥哥洪承畴投降清朝。通天是什么意思?闽南话里面“滔天”。就是指责洪承畴的滔天罪行。通天宫的对面在以前就是洪承畴的家宅。当时许远的塑像,他的手是两只手指对着洪承畴的家宅,意思就是说,你这家伙罪恶滔天,为千夫所指,而且是满脸怒容。


然后我们到了朝天门。朝天门是泉州2001年开始复建的第一座老城门,所以享受的待遇也特别的高。那座城门所有的城墙上面的石头都是从惠安晋江石狮各地征集回来的老石头,除了那个拱门。当时不知道说这个门要用什么样的形状,最后是参考了北京居庸关的八角形拱门的方式去建的元朝规制的城门。复建的另外一个临漳门,是明清规制的。刚好这三座城门,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建筑史的一部分了。


接下来我们走到文胜巷。文胜巷里面有个文胜宫,文胜宫里面祭拜的那位文胜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田都元帅雷海青。关于田都元帅的故事我上次也说过了。


再往前面走。我推荐大家如果有走到文胜巷的时候,注意看文胜巷二十六号,旁边有一条小巷子走进去,有我们泉州一条非常有名的巷子,唯一的一个四个字的巷名叫做阿弥陀佛巷。可以走进去看一下。


然后再拐一下就到了小西夷。小西夷那边有个小西夷宫,祭拜的是五代到宋朝时期,我们道家的陈抟老祖,那边就是清源铺的小西夷境。


然后再往前走就到了梅花石。梅石开,状元来。明朝的时候来了一位江西被贬的状元叫罗伦。然后他在旁边的净真观也就是现在的一书寺教书育人,续上了泉州的文脉。所以泉州人也是很感念罗伦的。


我们从泉州一中的门口往底下走,就到了模范巷,那曾经是俞大猷的军营所在地。再往前走,我们进了泉州第三医院。那可是我们泉州的文脉呀。欧阳詹,开了泉州科考破天荒的第一人。四门学士就在那一边教书育人。然后朱熹来了,在那边有小山丛竹,也在那边讲学育人。弘一法师来泉州后也看中了这个地方。他就圆寂在小山丛竹旁边的晚晴室。圆寂七天之后,把他的遗体拿到承天寺火化。然后他的舍利子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送回了他出家的杭州虎跑定慧寺,另一部分就在清源山上的他的舍利塔。


我们出来之后继续往前。穿过米仓巷广平仓,到了南俊新街广平仓宫。广平仓宫里面祭拜的就是日月太保英烈侯,他们的前身就是宋朝末年的最后两位小皇帝赵昰赵昺。他们是保佑儿童的,可以称作是儿童保护神。再往前直走到学府路,有个执节古地,祭拜的是诸葛廷瑞,执节大将军,诸葛亮的第二十一代后人。


然后我们继续走到了崇福寺。之后又到了二郎庙。最后才结束了我们星期天的行程。一共四个小时,大家很好地了解了我们泉州的宫庙的历史。


泉州有两个地方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可以听香,北门土地公宫和后城祖师公宫。听香是怎么回事?听香就是你到土地公或者后城祖师公那边,心里想着我要问一个什么事?然后在那边求一根香,拿着那根香,走到路边,听到对面路上走过来的人说的第一句话,飘到你的耳朵里。这就是解签的了。然后拿着这支香再去问是怎样怎样,这就是“听香”。


三院下来是个什么庙?白耇庙。白耇庙旁边还有个敬字亭。古人认为,我们写过字的纸都是有神明附在上面的。我们平常写字都是从上往下写,写给天上的人看的,不能够随便丢弃的。古代人建设城市,一般就是就是一直一横,交叉的两条街,在这个中间一定会有一座敬字亭,也叫惜字亭。所有写过字的纸,要毁掉的话是要在这里烧毁。以前有很多大户人家,甚至请专门的人到街上找写过字的纸,拿到敬字亭里面烧掉,也算是积福。


台湾有二十六座敬字亭,全部修得美仑美奂,成为著名的景点。但是我们泉州目前只能看到两座,一座就是在白耇庙旁边,九十年代重修的,还有一座在花巷许厝埕。


陆风推荐《艾滋病见证人》

作者: 埃德温·卡梅伦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白人艾滋病人在南非的故事。在一个黑人国度里的一个南非大法官叫卡梅伦,他本身是个艾滋病人,1986年感染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个法官跟南非的曼德拉,他们两个几乎改变了南非艾滋病的一个现有格局。曼德拉有一个儿子得了艾滋病,后来死了。实际上,没有人得艾滋病死的。曼德拉的儿子是因为艾滋病没有治疗好,免疫力下降,得了其它的疾病死的。


他们最大的改变是因为曼德拉,所以现在南非的艾滋病防治比我们中国走得还前面。从经济实力来讲,我们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该最有钱的国家之一,最有力量投入。可是南非2011年就已经明确提出“不再有人感染艾滋病”。我们中国现在才在谈。所以这个国家领导人的介入很重要。卡梅伦,这个艾滋病见证人是个精英。我们中国现在的艾滋病都跟底层的,跟草根结合在一起。所以反差比较大。大家如果能够查到这本书,可以看一下。我们这几年,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被联合国聘为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之后,大家对艾滋病的认知已经不一样了。


不妥推荐《极简医学史》

作者: 罗伊·波特

看了这本书,我想讲三个事情:


第一个事情是在古代公元前四百年前,雅典跟斯巴达交战,历史书的分析都认为斯巴达是很强壮的,所以最后他们打败了雅典。


第二个事情是拿破仑当时在整个欧洲战无不胜。但是拿破仑攻打俄罗斯的时候,带了60万法国精锐士兵,只剩下二万七的人回来。一般的解释是说天气原因,当时拿破仑遇到了极其恶劣的天气,而军事学家解释,俄罗斯当时采取的是焦土战略,把所有的法国军队会经过的地方都烧毁掉,导致整个法军没有相应的给养。


第三个是元朝的毁灭。教科书上说当时是因为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导致元朝的覆灭。


我想说,这几个事情,以前的解释都不一定是主要原因。后来我看了这本《简单医学史》,里面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疾病的因素。像在雅典战役中被很多人忽视了,当时有一种疾病席卷了雅典城,所有人都得病了,所以整个雅典城在战争期间几乎是没有战斗力的。


拿破仑攻打俄罗斯时,只有极少数士兵有天然的抗体,而大部分士兵都得了伤寒症,三到五天的短短时间内,挺不过去就死掉了。


最后元朝的毁灭,跟当时的欧洲的黑死病是同一时期的。


所以说,我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在解释一个事情的时候,可以多方面找原因。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感悟。


晓涵推荐《三杯茶--石头变学校》

作者: 葛瑞格·摩顿森

 这本书是我16年看的。早期我看的书里小说偏多。后面就发现看小说挺浪费时间的,因为很多都是作者虚构的,可能真实的内容比较少,个人色彩比较多,就感觉目前没有什么书好推荐的。本来想说今天不来了,但是我今天过来了之后听了陆风分享艾滋病的内容,还有其他人的一些见解,觉得今天来对了。


这本《三杯茶——石头变学校》,我感觉它是一本不能说是好书,但是可以看的书。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在塔利班的中心巴基斯坦建学校。


作者是一个医生,因为登山的一次失足,被当地人救了,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感动。他发现这个地方极其落后,塔利班的势力很强大。他就想要通过教育的手段瓦解塔利班。他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教育女性。


这本书,我觉得特别好的是作者能够关注到女性的教育。他说,教育男孩只会让孩子一个人受益,但是教育一个女性会让整个社区受益。我早期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话,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对妇女还有孩子和老人的态度。


这是第一点我认为可以推荐给大家去看的。它可以开拓你的视野,让你了解到这个贫穷的地方所发生的事情。这本书是作者所见所闻,很真实的。这本书讲到他是怎样克服困难。因为他是在塔利班的中心,最初是每建一座学校就被拆掉一座。他一定是有个信念吧,不然他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怎么还能够建学校?还能够教育、收纳那些女生?因为塔利班是禁止女孩子受教育的。


他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作者。最后通过调动政治关系,运石头,建成了学校。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学习到他的解决问题的很多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可以采用。这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第二个原因。


最后,一个非亲非故的人,能够在一个地方做这么伟大的事情。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爱孩子,也是一个特别爱人类的人。


他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慢慢地付出一些耐心跟爱,才能慢慢地跟一个人建立关系。敬上第一杯茶的时候,你是一个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们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看到这句话,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要能互动联系,才能有这么深厚的感情。


这本书可以看一看,特别是女孩子。我觉得女孩子都很重要。女人有智慧特别关键。爸爸一定要让女儿受教育。


阳光雨推荐《过得刚好》 

作者: 郭德纲

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好,但是越看越觉得好,被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里写了郭德纲的人生经历。郭德纲还没有出名的时候是很苦的。有一次,他骑自行车去演出。自行车在路上破胎了,他舍不得花钱补,因为当时没什么钱。于是他就打完气骑一段,不行了再下来打气,这样打了三次气才骑到演出地点。


成名之后,郭德纲常常被同行骂。一些同行一边骂郭德纲,一边还要用他的相声赚钱。


为什么郭德纲遭同行恨?书里面写道:这些骂郭德纲的人说,在郭德纲之前,我们是可以很舒服的混到死。可是他出现以后,我们在台上再说相声,观众都不认可。因为郭德纲让观众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相声?所以这些原来乱搞笑的就混不下去了,就恨他,骂他。


郭德纲说好比原来司机开车都是在公路上的,后来有一群人把司机都赶走了,把车开到麦田里面,在麦田里开了二三十年,人们就认为车子是在麦田里走的,不能在公路上走。郭德纲重新把相声“带到公路上”,那些人就没法混了。


郭德纲在书里面说,相声是一个古老的行业,以前他统计有一千多个段子,可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变成两百多个段子。为什么相声艺术越来越没落?这也是原因之一。


王强推荐《南明行纪》

作者:伯来拉·克路士

小时候我很喜欢读书。虽然我在学校里学的专业是外语,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现在读的很多书都是与泉州有关的历史书。


泉州海丝申遗这次是独自申遗。为什么会独自申遗?《遗产卫报》一个小编对我说,泉州不够义气,把人家给抛弃了。我跟他说,不是这样的。


于是我给他介绍了几本书。


有一本书叫《南明行纪》 ,是明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传教士、探险家有关中国报告的合集。书里记录了个十七世纪的葡萄牙战俘,他来到并且记录描述了我们的城市。这本书也证明了刺桐就是泉州。


这个葡萄牙战俘在诏安湾和东山岛附近的海面叫走马溪的地方,被明代的军队给俘虏了。之后他被送到一座叫刺桐的大城。这座城有一座大石桥,石板有十几步宽。后面他又走了五天到省城福州。原本他是要被砍头的,后来他充军到广西,后又逃到广东的上川岛。“走马溪战役”远震西洋,载入《明史》《中国通史》《澳门大事记》等中外史籍。从此,葡萄牙海洋势力从闽浙沿海消失。走马溪之战后,葡萄牙人不得已离开闽浙,再次转向广东。在葡萄牙远离广东的二十多年中,因为官方海禁政策的波及,广东地区的海上贸易也处于走私盛行阶段。由于官方贸易往来急速减少,造成广东地方当局海上收入锐减,因此较早看到了海禁的弊端,开始上疏请求弛禁,要求开海。


当时广东有一点和闽浙很不相同,就是广东的军政首脑中没有像在闽浙的朱纨这样的海禁强硬派,所以形成不了闽浙那样的纷扰局面。广东巡抚林富在嘉靖八年(1529)向皇帝上疏,请求开海通商,允许其他国的番船到达中国,可以将声名狼藉的葡萄牙摒除在外。不过,虽然在口头上严禁葡萄牙船只夹杂在番船当中,但中外双方仍能在走私贸易中得到巨大好处。葡萄牙殖民者和广大海上商人从事贸易往来,暗地里向官员行贿,公开表示要向中国政府交税,接受抽分。从此,用经济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成为葡萄牙殖民者的首选方式。这个时候,闽浙一带的“倭寇”和明朝军队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而葡萄牙人却从此脱离了这个战场和市场,改用行贿的手段暗款广东官吏,最后在广东沿海立足,直到1557 年葡萄牙人在广东贿赂了当地官员,租借了一个小岛成功居留下来,那就是现在的澳门。对泉州的影响是,与从事海贸的人也不得不南下广东,例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跟着去澳门学做外贸,还学了葡萄牙语,取了一个天主教教名叫尼古拉,后来他跟荷兰东印度公司合作控制了整个闽粤到马六甲沿线的海洋贸易。


从这本书,我们可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历史文化路线,城市与城市之前有着千丝万缕的经贸、文化与人员往来的联系。但这次9城市联合申遗的故事没有讲好,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文化路线,申遗文本中对各个申遗城市之间的关系逻辑阐述不清楚,主题研究不足,比如刚讲到广东海面的上川岛,上面有个一个天主教的教堂。好像跟泉州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它们实际上是有联系的。《南明行纪》 里就提到,那个葡萄牙战俘最后充军到了广西,葡萄牙的商人把他送到上川岛去。后来他根据他在中国的经历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把这几个海丝航线的申遗点串在一起了。


现在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最后是泉州独自申遗呢?不是我们抛弃了这些申遗的朋友,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来参加,结果故事就讲得很乱。如果只讲一个刺桐城的故事就很好讲了。泉州这个项目国内外的研究更成熟,相关的论文与著作很多,在国际上更容易得到支持而取得成功,所以国家才让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城市代表于2018年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泉州为什么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地位举足轻重?就是老外替我们泉州著书立传做了大量研究。像《南明行纪》 这类介绍泉州的历史书籍还有很多,大家熟悉的《马可波罗游记》,还有《光明之城》等等。我看了很多老外写我们泉州的书,然后我就思考怎么去建构我们这个城市对外宣传的话语?因为如果把一个城市的故事讲好了,对它是很好的宣传。我现在也在写一本关于泉州的书。我更多的是从国外的视角,通过海上沉船,通过泉州跟海外联系,跟东南亚,跟菲律宾,跟马来西亚的故事。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来自于一些外文的书。


我曾翻译过《泉水之城》。我翻译了前面十章,十九岁的少女安娜·邓肯对东方的向往,笔触非常的美。她来到新加坡,看到扎着辫子的男人,可能就是我们泉州人移民过去的,然后到了厦门,最后又到了泉州。后面的我就不翻译了。为什么?因为后面都是写泉州负面的内容,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比如泉州当时的人如果生了女婴不要就直接扔到城门下的窟窿里面,泉州人爱吃狗....


这次泉州作为海丝代表城市如果申遗成功的话,对泉州的很多行业会有很大的促进,包括旅游以及跟旅游相关的行业。甚至包括我们城市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其实书还是可以改变城市和我们个人的。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个人的感受。


宋海燕推荐《德式无器械健身》

作者: 英格·弗洛伯斯

英格·弗洛伯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的预防与康复学教授,是德国首屈一指的体育及健身专家。重点研究健康科学,是科隆体育大学健康中心的领导者,也是多个德国医疗保险机构的科学顾问,在国际体育界享有盛誉。


内容简介:想要拥有健美的身材,不需要用高科技的运动器材,最有效的运动工具是我们的身体!本书以功能训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无器械健身的训练原则和肌肉锻炼的奥秘、方法,真实示范了在家、在办公室、在路上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的健身步骤。

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作者分别设计了适合初学者、有经验的训练者和专业运动员的100多个练习,练习涉及所有人体肌肉群,在“肌肉训练”和“周期瘦身”单元中,还补充了身体健康与合理饮食的超实用窍门。读者可参考不同的运动方案进行健身,不断提高自己的协调性和肌肉力量,收获健康的好身材。


林丽珠推荐《零极限》 
作者:乔·维泰利,伊贺列卡拉·修·蓝


这本书的内容很多,但是可以主要总结为十二个字,也就是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十二个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可以用到的。


十二个字其中的三个字是“对不起”。我想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最难做到的就是弯下腰跟人家说“对不起”。在当今的社会,如果愿意敞开心跟人家说一句“对不起”,那么我想很多关系会更顺畅。


第二个是“请原谅”。我觉得它可能会帮助我们释放自己内疚和压抑的情绪,我觉得这个也挺好的。


还有三个字是“谢谢你”。人家为你做出任何关心的举动的时候,我们说“谢谢你”。如果这三个字经常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当中去说,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特别地舒服,特别地轻松,特别地自在。


最后是“我爱你”。我的一个朋友今晚生日。员工要为她举办一个生日Party,在现场布置的时候问我能不能给一个创意?我建议他们上面摆生日快乐,下面摆数字520,上面是一个心,外面是一个大心。


男主人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即使有爱在心口也难开的类型。十一年了,他从来没有公开表达过“我爱你”。当他们手牵手,听着“最浪漫的事”的歌曲走进庆祝场地,男主人在很多人的期望当中完整地说了三遍“我爱你”。这个场合,这样一说,我想夫妻之间有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在这一瞬间得到化解。


当然,在与孩子的关系当中,我也觉得有必要用,在与父母的关系当中,也非常有必要用。


这十二个字我觉得可以经常用。


这是一本叫《零极限》的书,里面的修·蓝博士是一个精神病院的院长。他就是对着相片(从来没有面对面的沟通,也不知道对方任何的症状),每天说这十二个字。精神病院的人神奇般地都好了,不需要做任何的康复。


连真、潇风推荐《讲谈社》 
作者:宫本一夫

最近我一直在看《讲谈社》。《讲谈社》是日本讲谈社这个出版社在纪念它一百周年的时候,组织出了一套中国历史的书。它是把每一个历史时期,日本人研究中国最好的学者请来编这套书。每一个学者都是在日本被公认为最最权威的。其实它一共是十二卷,但是国内出版的是十卷。还有两卷,一卷是中日关系史,还有一卷是大的中国史,是不允许在国内出版的。所以目前国内只有这十卷。


我挑了我最喜欢的宋朝先看,现在还没有看完。看到讲朱熹的地方:在福建一个偏远的山区,有一个叫朱松的人,迎来了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儿子。这个人就是以后的朱熹。这个人的出现,他的重要性超过了前面所介绍的所有人。


想读中国通史的,其实我更推荐大家去读这套(《讲谈社》)。为什么呢?因为它包含了大汉族主义思维。大汉族主义的这种思维方式,不管是哈佛中国史,还是剑桥中国史,还是我们读过的翦伯赞、白寿彝写的历史,全都无法摆脱大汉族主义思维,就是以汉族人为中心来描述事件的思维。


日本人在《讲谈社》里讲了,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书里面讲了赵匡胤、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等,但是朱熹出现了,他的重要性,他对整个中华文化的意义,超越了任何前面所有提过的人。


还有一个就是,我是学历史的,可是这套书经常给我带来很大的震动,就是原来他们是这样看待我们的这段历史的。在描述上,对照来看,我们的正史,语句描述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错,但是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这套书,理想国非常精心地翻译了原作,翻译的人是中国最权威的研究历史的人。而且每一本书都有权威的学者来导读。这套书值得好好地精读,所以我慢慢地看。

潇风:也谈对《讲谈社》的看法我向来有一个观点,文化的传承必然是活态化的传承。它的第一载体既不是史书,也不是我们所能看见的建筑、绘画、雕塑或者其它有形物。文化传承的第一载体必定是人,这个是绝对不能改变的。读历史亦是同理,也必须要有一个主体--人。不管冬天的冷,夏天的热,客观世界需要通过人们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例:我们闽南语就把夏天称为“热人”,冬天称为“寒人”;大热天叫“热毒人”,大冷天就叫“寒凊人”。


所以说闽南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以日常生活为载体的文化,我称之为“文化生活化”。


既然第一载体是人,那么不同的历史观,就会阐述出不同的历史。


刚才连老师说的历史观,跟我不是简单的视角的不同。站在日本看中国,与站在中国看中国,有一个“观察主体”的问题:到底是以谁为主体来看这段历史?


冷暖一定要自己感受才是真切的。我认为只有自己体验过的、亲历其中的,才是最真实的。而不是我在大雪飘飞,你在那里穿个大裤衩晒太阳,你能体会到我什么感受吗?我觉得不能,至少是不够全面的。


当然了,站在日本的角度来讲宋朝的历史,以人性共性这个高度来看,是值得借鉴的。但请注意,是借鉴,而不是替代。


我用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跟大家讲一讲。佛教的《心经》开篇就讲“观自在”,看见自己在这里,或者看见自己在那里。我怎么能看见自己在这里?因为把我“他化”了。我怎么能看见自己在那里?因为把他“我化”了。把我他化、把他我化,这有助于我们多方位多角度,更全面地去理解一段历史,但是最终这个主体一定还得回到我们中华民族上来。


今天的中国人跟宋朝的中国人,我们是一脉相承的。而当下,即使是日本最权威的学者,对中国史研究得再透彻,他跟我们的北宋虽有文化上的牵连,但并不是在这个文化的场域中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承的。所以他的文化标识和民族标识跟我们还是要区分开来的。

 

中国人的历史,毕竟是,也终究是中国人的。

本月读书会回顾到此结束。下次读书会欢迎更多书友和我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下月15日晚8点我们不见不散。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