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幻电影,我想说说太空漫游

关于科幻电影,我想说说太空漫游

乡村电影院 日韩男星 2017-11-10 20:37:16 1344

“因为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这部电影是我对科幻电影的终极定义。它带给我的感受用片中的一个短语形容就是:BEYOND THE INFINITE.我既不认为《2001太空漫游》之前有科幻电影超越了它,也很难想象《2001太空漫游》之后会有科幻电影超越它。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是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小说改编的美国科幻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本片获得当年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4项奥斯卡奖提名,获最佳视觉效果奖,获1968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美工奖。(百度百科简介)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贴一封阿瑟·克拉克接受BBC电视台“这是你的人生”节目访问时,库布里克传到电视台的一段话。


“亲爱的阿瑟:



真的很抱歉,我手边的那部电影让我无法参与你今晚的荣耀。


你当然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因为,做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你,给了我们一种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确信,等这个节目(势必会不断旅行,直至宇宙深处)终于引起他们注意的时候,他们一定也会希望褒扬你,因为你是最具远见、最早预告了他们存在的人之一。


但未来的时代是否有机会知道这件事,就全靠你最爱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了。那个问题就是:地球上有智慧生命吗?


你的朋友斯坦利


1994年8月22日


《2001太空漫游》是阿瑟·克拉克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一部作品,可以说小说是为了这部电影的剧本而创作的,后来小说也独立成为了科幻小说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库布里克在制作电影的同时,克拉克正在努力完成小说的最后一稿,1968年春天,电影比小说早了几个月诞生。很多读者批评说原著解释得太多了,破坏了电影的神秘感,对此阿瑟·克拉克说:“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印刷文本原本就该比银幕上的影响展现出更多细节。”

相较而言,非要把电影和原著做比较,我还是更偏爱原著,这绝不是说电影拍得不好,而是电影语言和文学语言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方式,迄今我还没有看过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比小说本身更打动我的,因为文字能够蕴含的信息本来就是影像所不能呈现的,这一点并不是去批评电影“脱离原著”的理由。但我仍然要向没有看过《2001·太空漫游》原著的电影观众强烈推荐它的原著,相信看过之后你会对电影有更深层次的感受。

贴上阿瑟·克拉克为《2001·太空漫游》写的首版序: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30个鬼魂——30:1,正是死去的人鱼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兆。


这是个有趣的数字,因为说巧不巧,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兆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中都有一颗星星对应在闪烁。


每颗对应的星星,都是一颗太阳。比起那颗又小又近,我们称为太阳的星星来说,其他这些星星的灿烂,光亮,往往不能以道里计。而且,外层空间这些太阳,许多(甚至可能大部分)都有不止一颗的行星在环绕运转。因此,我们可以几乎确定:太空中有足够的土地,可以让包括第一位猿人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拥有他专属的一个星球——是天堂还是地狱先不论。


这些潜在的天堂和地狱,到底有多少已经有生命居住其中,又是些什么样的生命,我们无从猜测——其中离我们最近的,也要比火星或金星远上100万倍。而火星或金星仍是下一个世代的遥远目标。不过,距离的障碍正在消失,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星空中和我们的同类,或我们的主宰相遇。


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面对这个可能,甚至,有人今天还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问:“既然我们自己都即将要探索太空了,这样的会面为什么还没发生呢?”


真的,为什么还没发生呢?针对这个合理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答案。不过,请记住这一点,这纯属虚构。



至于真相,一定要在意料之外——自古皆然。


对于本片中大家可能存在的几个疑虑,我写了一下自己的理解。(上面我提到过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这句话,所以以下理解当然只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黑石代表了什么?


神级文明的一种自然引导力量的物化。在人类诞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中的另一个世界诞生了智慧生命体,正想逃离行星的摇篮,他们存在的世界比人类存在的时间要长无限倍,甚至现在也可能还存在于宇宙间。在探索宇宙各种生命形态的过程中,神级文明发现最珍贵的莫过于心智,因此他们到处促进心智的萌发。他们成为星际田园里的农夫,持续播种,偶尔也能收割。在他们的探测船到达地球时,恐龙早已灭迹。他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各种生命的地球世界,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研究、收集和整理,最后开始进行调整。他们变动了许多物种的命运,陆地和海洋里的都有。然而他们要至少经过100万年才能知道这样的调整起了什么作用,况且地球只是亿万个无声星球之中的一个,并没有什么特别,于是他们再度出发。这就是为什么本片开头猿人会看见那块黑石的缘故,黑石就是神级文明留下的一种自然引导力量的物化,黑石启迪了猿人的心智,指引他们去了一个遥远的未来。也就是说,如果当初不是猿人看见了黑石,那么今天的人类也就不复存在,我们既不是宇宙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目的。古生物学家古尔德说:“就算让进化重来一百万次,人类这种物种也不会再出现一次了。”这个情节实质上也就是论证“人类只是物竞天择中的一种巧合”,不过克拉克把这样的巧合看做是一种外来力量赋予人类的。


经过漫长岁月的演化,神级文明的智慧已经能够超越血肉躯体而存在,他们打造的机器已经可以胜过肉体,于是他们把头脑、思想都搬到了这种金属和塑料构成的闪亮新居里。他们就在这种躯体里漫游星际,他们不再建造宇宙飞船,他们就是宇宙飞船。


但是漫长的岁月终于让他们转化为纯粹的能量,拜托了物质的束缚,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流浪在星际间,像一缕薄雾,渗透到宇宙每个细微的角落,他们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银河系的主宰。他们无处不在,在虚空中观察着他们的祖先所做的种种实验,就想我们站在三维的角度看一张二维的图,他们站在更高维的角度看三维的人类,就像观察一项实验。

HAL(哈儿)电脑为什么会试图杀死飞船上的所有人?


在飞行途中哈儿电脑报告说AE-35组件将在72个小时之内出现故障(这个组件一旦出现故障飞船就无法与地球取得正常联络),于是在鲍曼和普尔的商议之下普尔去飞船外以备用组件替换出现问题的组件,可是在普尔完成工作后两人对换下来的AE-35组件进行了检测发现完全正常,他们向地球方面报告了这个信息,地球方面回复说哈儿计算机在故障预测中出现了差错。哈儿计算机实质上算是智能机器,并不同于只会执行任务的冷机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它也是这艘飞船上的第六位成员,而且是核心的一位,因为它掌控着整艘宇宙飞船的运行系统,所以一旦它出现了差错,将会危害到整艘飞船以及船上人员的安全。


在电影中两人知道这个消息后为了不让哈儿尴尬,躲到哈儿听不到的地方讨论了这件事,说出了“可能不得不把哈儿关机”这个想法,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哈儿虽然听不到,却能读懂唇语,在知道这两人可能会把自己强行关机之后,这台人工智能计算机先发制人做出 了反应,他用太空舱撞断了出舱更换零件的普尔的氧气管,令其漂浮在茫茫太空中。鲍曼出舱营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学家随即因电脑失灵而悉数丧生。哈尔拒绝为返回的鲍曼打开舱门,万般无奈之下,鲍曼冒着患上减压病的危险通过紧急密封舱进入飞船,直奔哈尔的逻辑记忆中枢,强行关闭了哈儿。


在原著中哈儿第二次报告说“AE-35组件将在24小时内失灵,他说“说来的确奇怪,戴维。不过我保证真的马上要失灵了。”戴维·鲍曼不相信两副组件会在两三天时间内相继失灵,于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哈儿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哈儿说:“听我说,戴维。我知道你很想帮忙,不过问题如果不是出在天线系统上,就是出在你的测试过程里。我的信息处理完全正确。你如果检查一下我的记录,就会知道从来没出过错。”鲍曼无法搭腔,也不想伤害哈儿的感情,于是决定不再争下去。后来地球方面传来消息:“...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哈儿9000断线,转为地球控制模式...”这时通讯突然被干扰,哈儿发出警报说AE-35组件失去作用了,然后飞船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络。两人这时发现哈儿的判断没错,于是向哈儿道歉。


“哈儿,不好意思,误会你了。”鲍曼有点懊悔地回到。


“你对我的信心都完全恢复了吗?”


“当然,哈儿。”


“那太好了。你知道我对这次任务的热情是谁都比不上的。”


普尔再次搭乘分离舱去带回损坏的AE-35组件。当他从分离舱下船、准备移除AE-35组件时,分离舱突然飞向他。他没办法及时逃开,就被撞击身亡,他的宇航服也被扯开。鲍曼在控制室里看到这一幕被惊呆了,他蠢蠢地叫喊着:“喂,弗兰克,你听得见我吗?...是不是你的通讯系统坏了?...挥挥手!”


这时,几乎真像是响应他的恳求,普尔挥了挥手。


刹那间,鲍曼觉得自己的头皮一阵发麻。他知道自己的朋友绝无可能是活着的,也不可能挥手...


他并不确定是否是哈儿杀了普尔,所以他决定唤醒其它三位冬眠的太空人。他和哈儿有段很长的争论,因为哈儿拒绝服从他的命令并认为鲍曼没有这种权力。


当鲍曼威胁哈儿要拔断它的电源时,哈儿变得温和且让他手动控制解除冬眠。当鲍曼开始唤醒他的同事时,哈儿突然打开船舱,放出大气,船内的气压急骤下降。鲍曼赶紧逃近一个密闭的紧急房间,里面有与外隔绝的氧气供给设备和宇航服。他穿上了宇航服再回到太空船,发现哈儿杀害了三位冬眠的太空人。于是他赶到控制室用尽全力拔除哈儿的芯片——他知道它是凶手了。鲍曼把太空船驶回原定路线并动手重新建立和地球的联络。鲍曼这才从弗洛伊德博士那里知道他们任务的一切原委,且目的是探索土星的卫星伊阿珀特斯——黑色石板发射讯号的目的地。


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黑色石板,经过鉴定它的历史有300万年之久——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诞生。这块石板以精确的“9:4:1”的比例狂妄地彰显了这个外星文明力量的强大与可怕,关于宇宙中还存在其它智慧生命的理论第一次得到证实,整个世界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应对文化冲击,地球派飞船去探索黑色石板发射讯号的目的地,他们怀疑那里存在着黑石原来的主人。哈儿是知道这个任务的,3个冬眠人也知道,而普尔和鲍曼却不知情。在这段时间内,哈儿被设定为“隐瞒真相”,但是哈儿作为一台电脑“正确,永远不出错误”就是它的本性,而让他“隐瞒真相”却又违背了这种本性,所以哈儿开始出现了错误,误报了组件的失误。而当地球方面准备切断哈儿电源时哈儿意识到他将被抛去一个没有意识的世界,而且它之前从来没有休眠过,也不知道休眠过后是还可以醒来的,于是哈儿动员了所有武器来保护自己,无关仇恨,只是计算机的本能。


他只知道“任务必须完成”,所以他将为此排除路上的一切障碍。


普尔为什么突然去到了一个人类世界的房间?


在鲍曼终于抵达伊阿珀特斯后,他看到了一块很大的黑色石板,就是月球上那块黑石的放大版。


伊阿珀特斯之眼眨动了,就好像要眨掉一粒恼人的尘埃。


驾驶着分离舱独自踏上旅程的戴维·鲍曼只来得及给任务控制中心的人留下一句支离破碎的话——9亿英里之外,80分钟之后,听到的人永远也忘不了的一句话:


“这个东西时中空的——它无限地延长——还有——上帝啊——全是星星!”



然后空间反转、扭曲了。



星之门把鲍曼来到了一个“BEYOND THE INFINITE”的地方,在这里时间、空间都毫无意义,鲍曼来到了银河之外。


然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太空,但这已经是离地球几百光年之外,他的分离舱正在朝一个巨大的红太阳降落(这个过程中他一直被未知力量所保护着)。他所经历的,是一种全新法则下的造化,是人类梦想所不及的造化。


光线暗下去,他着落了,这地方是他脑海中千万种可能都没有包括的——一个人类的房间。


电影把这段略过了,鲍曼直接来到了那个房间。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我们所知道的信息是这肯定不是地球上的人类房间,而是在某个未知领域里由外星文明所打造出来的房间。(至于外星文明是如何知道人类房间是什么样子的,原著解释是他们看来人类的影视剧学来的QAQ)


最后鲍曼为什么变成了婴儿凝视着地球?


在外星文明所打造的人类房间里,自然进化的法则被重塑,鲍曼快速地老去,垂死之际他在床上看到了另一块黑色石板。他体内的记忆、思想跌入了黑石无限的空间里,在这片深邃不见底的世界里他见到了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物种的起源地,但他即将要走上另一条与过去任何一次诞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诞生之路。


他汲取了外星文明所赋予他的引导力量,变成了透明光团中的胎儿。他获得了重生,并借这种力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就像早已不需要物质的外星智慧体一样,他自己就是能量,就是虚空,就是永恒。


星辰像渡鸦的翅膀一样从他身边掠过,他可以自由地穿梭在星际之间。他跳出了人类固有的时空模式,开始对这个宇宙有了一种另一种维度上的认知,宇宙在他的眼中以全新的模样展开,他要开始迎接未知的新生了。


可是他对自己的发源地——地球还仍有眷恋,星童(star child)重新回到了地球,深深地、温柔地凝望着它,以一个婴儿的姿态,却像一个母亲。


(原著中还提到了星童发现近地轨道中有一枚蛰伏已久的导弹,人类熟悉的历史正面临着终结。于是他略微施展了一下意志,那枚百万吨级的花朵无声地绽放,给沉睡中的半个地球带来一场短暂而虚假的黎明)


人类迈向了进化的第一步,他的身后,过往的地球历史正在帷帷落幕,他的身前,无限的太空未来正在徐徐展开。

注:以上有部分内容摘自原著,答主进行了整理和再加工。

回到电影本身,我的看法是:即使没有小说,《2001太空漫游》也是一部难以超越的非凡之作。



特效设计



1968年的特效居然能做到如此地步,恢弘大气中又透着美学色彩,飞船的设计、月球基地的设计、太空的设计、房间的设计,处处树立着美的标杆。这是一种不同于好莱坞科幻的特效,在冷冰冰的机器中透露出一种温和、平静、力量。


这是很多科幻大片因为盲目追求眼球效应打造绚丽特效而失去了的东西。


更别提影片中的诸多设计后来真的被借鉴采用,使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引领者,也成为人类探索太空过程中的引领者。



音乐



凡是学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音乐在一部电影里的作用是何其重要。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声音留白运用,一部好的片子应该知道如何运用“沉默”。


太空对于人类来说是寂静的,那为什么大多数科幻片中噼里啪啦的爆炸无处不在?正如上面的答主所提到的那样,是因为导演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吗?并不是,而是导演知道大部分观众并不在意这些。观众在意的是峰回路转的剧情,是夺人眼球的画面,是刺激的观影体验。


可是库布里克尊重观众,更尊重艺术。因为只有宇航服里的呼吸声才能被听到,所以只出现宇航服里的呼吸声。因为分离舱操作的时候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所以一片静默。这就是真实的太空。


而这种真实也有种别样的美感,单调的机器运作声、呼吸声、电脑机械声自然而然地把你带入到一艘宇宙飞船的内部空间里,让你沉静下来,忘掉那些喧嚣的声音,来感受这个故事。

配乐的成功使用也是电影成功的不可缺因素


小约翰·斯特劳斯的华尔兹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和作为开场乐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特拉如是说》都是电影配乐中杰出的一笔。在《2001太空漫游》之前的科幻电影配乐,一直都以较为阴暗,神秘与诡谲的音色来描写太空世界与太空旅程,尤其喜爱使用一些扭曲怪异的电子合成器,将外太空塑造成“地球以外的奇异世界”。但《蓝色多瑙河》这样的音乐,它听起来一点也不奇异,不神秘,不科技也不未来,它似乎违反了当代科幻电影配乐的所有标准,但很惊人的,它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让在太空中飘浮旋转的轮形太空站,在无重力的世界里翩然起舞,它也让太空旅程变得如此优雅,怡人与高贵,从此以后,科幻电影配乐再也不一样了。


再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使用,“望月者”心智的开启,太空人鲍曼进化成“星之子”等段落都以这段音乐做为注解,也完全呼应了尼采的思想神髓,不论在影像上,气势上与精神上,影史都很难再找出比之更为精妙的既存音乐运用。


(此段部分引用自太空交响曲:解读《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配乐)


主题

人类的起源、文明时期对太空的探寻及科技对人的异化、轮回与升华。


对于《2001太空漫游》的理解太多,但是毫无疑问地这部片子探讨的东西直指人类本源、宇宙深处。


45亿年前,太阳紫外线、宇宙空间辐射和地球上雷电的共同作用,在地球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中制造了核酸和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并在第一次自我复制中开始了万物的历程。在这场历程中,多少物种来了又去,多少物种厮杀竞争成为最后地球的主宰,然后又被另一种物种所取代,今天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这是一种必然吗?


我上面提到过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就算让进化重来一百万次,人类这种物种也不会再出现一次”的这句话,个人是这种观点的忠实拥护者。我从不相信人类“是被选中的上帝之子”,人类的身后身后都有着无数种可能性。


包裹在光环里的人类起源,隐藏在宇宙中人类终极,真相存在于每个人脑海根植的宇宙里。

我对科幻的认知起源于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刘慈欣的《三体》把我对科幻的认知从笼子里释放出来,飞向了太空。后来我曾经拜读过许许多多中外名家的科幻作品,其中不乏许多我非常喜欢的作品,而后即使我发现《三体》确实有很多缺点,但因为它第一次让“星际穿越、曲翘旅行、维度跨越、时空转换”这些概念在我面前生根发芽,清晰地展开成一幅神秘莫测的图画,开拓了我的心智,所以哪怕后来读过很多盛名远在《三体》之上的作品,《三体》也一直是我心中的不二经典科幻。


但是读过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之后,这部科幻在我心里的地位超越了《三体》。无论是叙事还是主题还是境界,在现代科幻小说中都无出其右。


难以想象一部1968年的科幻作品能够达到如此美丽深邃摄人心魄的境界,也难以想象两位创作者能够拥有如此超前如此壮丽的想象力。


有很多朋友会从“精彩的配乐”“非凡的特效”“精准的预言”这些方面来解释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会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都深以为然。缓慢的节奏、优雅的配乐、沉重的呼吸声、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部片子当然与商业毫无关系。


但是,《2001太空漫游》最打动我的是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核,让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我会说“高雅”。这个俗气的词放在《2001太空漫游》上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凡脱俗的意味。


我一直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想象力,可能就到《2001太空漫游》为止了。



好了今天的推送就到这里啦,喜欢我们的话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把!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