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特辑 | 陈小艺:假如所爱不挣钱

戏剧特辑 | 陈小艺:假如所爱不挣钱

时尚先生 内地女星 2022-06-16 19:00:29 102

天蓝色双排扣西装、印花衬衫:鄂尔多斯1980


好戏就是这样,会让你在看故事的同时去看到内核。但演员不要直接去演意义,演意义就失败了。我们要演的是这个人。至于这个戏想说的什么,留给观众去感悟。



陈小艺成名早,一毕业就在影视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名声。但一回到剧院,一站上舞台,先不用谈话剧的价值和意义,她就觉得浑身上下都舒坦,心里满怀期待,渴望排好戏,渴望见观众。人这一辈子,总要干一些不挣钱的、自己热爱的事情。




每次演到《莲花》的最后一幕,陈小艺都觉得太累了。大幕没有拉上,为了不让观众看到,她蹲在舞台中央的大炕后面换衣服,一边着急忙慌地扣莲花的中式斜襟褂上的盘花扣,一边对自己说:加油!最后一幕了,穿好衣服赶紧往上冲!


最后一幕的剧情并不激烈,故事回到最初,莲花与天和,一对恩爱的夫妻,尚未经受利益的诱惑,在穷苦的日子里,只有一块白薯吃,两人也要想着法子让给对方。累是因为“来真的”,演了这么多年,陈小艺仍然相信一个道理:演话剧,就得掏心窝子里头的东西。有时候,她也想省省力气偷偷懒,但是做不到,觉得那样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观众。


现在她已经有预感,《晚安,妈妈》一定会演得非常累。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30年了,陈小艺一直没演过小剧场话剧,她经常开玩笑地说:“我可不想演小剧场,场子小,观众少,没有成就感。”其实她心里头清楚,小剧场有小剧场的挑战和难度,演好了也很过瘾。



去年的一天,她来单位办事,一进门就看见唐烨、龚丽君和冯远征在等着她,三个人围上来说:有一个特别好的小剧场话剧,剧本拿了普利策奖,全剧只有两个角色,一对母女,你要不要试试看?陈小艺答应着:“我先看看剧本吧。”一看,真是好剧本。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人艺新排小剧场话剧《晚安,妈妈》,唐烨和冯远征导演,龚丽君和陈小艺演母女。


到了今年初,人艺的演出排期表定下来了,《晚安,妈妈》和《茶馆》的演出日期有重合,《茶馆》缺不了龚丽君,这样一来,陈小艺就和剧院里的年轻演员搭档,她来演《晚安,妈妈》里的母亲。可是,唐烨和冯远征想让陈小艺和龚丽君都能参与《晚安,妈妈》的演出,他们提出了一个完美方案——让陈小艺和年轻演员演出时演妈妈,和龚丽君演出的时候演女儿。剧中的妈妈60岁左右,女儿40多岁,从能力上来说,两个角色陈小艺确实都可以演。冯远征一个劲地怂恿陈小艺:“你绝对行!你很聪明的。你只要排了几遍女儿的戏,就把妈妈的词也背会了。”


建组以后,陈小艺走了一遍戏,分别读了母亲和女儿的台词,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再聪明再厉害也做不到。因为这个戏太难了,母亲和女儿的性格和心态太不一样了。在第一轮演出中,能把一个人物演好就不容易了,又演女儿又演妈妈的话,肯定哪个都演不好。


这出戏,就是两个人两个小时的生活,两个小时以后,女儿要自杀,在这期间,母女俩一起聊天、干家务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没有五花八门的人物,怎么演得让观众觉得好看,这让陈小艺有点犯难。加上又是小剧场,离观众非常近,表演方式和分寸都需要调整。


她还想到,观众也许会不太理解这出戏:女儿要自杀,为什么先告诉妈妈,母女俩还为此事讨论了两个小时?如果换成中国的妈妈,一定会拼命拦着女儿,不可能坐在那儿聊天。可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故事,也是一对比较特殊的母女,她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点不一样。所以,演员要先弄清楚,女儿为什么抑郁,母女之间有什么问题,她们的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从内心深处与剧中人合二为一,才能让观众走进她们的内心,明白她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可以预见,对演员来说,每个晚上将有两个小时,要从内心成为《晚安,妈妈》的剧中人,无论是做决意结束生命的女儿,还是做即将失去女儿却无能为力的母亲,都不会好受。



1990年,《外来妹》一播出,还在上大学的23岁的陈小艺全国闻名,并且提名飞天奖最佳女主角,影视邀约一拥而上,她忙得人艺、剧组两头跑。徐帆记得,陈小艺是87级中戏人艺合办班第一个买手机的人,大家羡慕坏了。


忙归忙,陈小艺也没因为影视拍摄而忽略话剧演出。多年后,她底气十足地说:“我可没少演话剧,我演得可多了。”刚毕业,她参演的第一个大戏就是契科夫写的《海鸥》,人艺邀请当时苏联最有名的导演耶夫利莫夫来到北京指导排练,演员们连暑假都没有放,同班的徐帆、陈小艺、龚丽君、李洪涛,加上濮存昕和老一辈演员吕中、修宗迪,连排带演地忙了一个夏天。耶夫利莫夫导演最喜欢她和徐帆,濮存昕至今都记得,耶夫利莫夫临走的时候说:“北京人艺有两个好演员,一个是徐帆,一个是陈小艺。”



之后,在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徐帆演母后,濮存昕演哈姆雷特,陈小艺演奥菲利亚,他们的演出很受欢迎。87班同学还一起演过一部话剧叫《舞台上的真故事》,学雷锋的主题,故事讲得非常棒,两个女主角,徐帆演那个天天开会作报告的雷锋,陈小艺演一个默默无闻的真雷锋,这出戏去很多地方巡演,大家都演飞了。还有《蝴蝶梦》,本来是陈小艺和徐帆一人一个角色,徐帆有事回不来,林兆华就让陈小艺都演了,庄周的妻子和花娘,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物,濮存昕演庄周。再就是《狗儿爷涅槃》、苏民老师指定陈小艺演的《虎符》,这些戏演了很多年,从毕业一直演到她生孩子。


当妈妈之后,陈小艺休息了五年,人艺也没有太多新戏,她就没怎么演话剧。2005年,《半路夫妻》又火了,找陈小艺的影视剧更多了,同事们开玩笑说“陈小艺的第二春来了”。那几年比90年代更忙,一年拍三四部电视剧,就在那时候,人艺要排《莲花》,剧本送到陈小艺手里,她一看很喜欢,抽出时间回到了剧院。


《莲花》是一出很特殊的戏,故事是倒叙的,先从高潮说起,并且不是第一幕演完故事的结局然后从头开始讲故事,而是从后往前倒着走,每一幕都是上一幕的前奏,一直走回最初。这是戏剧中非常少见的叙事结构,对演员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在舞台上,从低处往高潮走容易,反过来很难,一开场就要拔到戏剧和情绪的最高点,越往后又越担心观众觉得平淡。


一转眼,《莲花》演了十年了,足见这部戏的成功。前年,任鸣院长让陈小艺再演三年,她却不肯演了,因为女主人公莲花三十多岁,十年前排这出戏的时候陈小艺四十多一点儿,她人长得年轻,皮肤状态好,戏里也是莲花比老公天和年龄略大,所以几乎可以完美诠释。


陈小艺认为,一个年龄段就应该演一个年龄段的戏。可是,架不住龚丽君和徐帆都来劝她:“莲花演得真好,你再演演吧。”她也看到有观众评论:虽然陈小艺五十多了,但是在舞台上没有觉得是一个50岁的人在演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女性。这下她有点信心了,话剧和影视的表达方式不同,影视有特写和近景镜头,因此对演员和角色的年龄相符要求更高,话剧更多的是通过台词和形体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对年龄的要求宽松一些。也许,还能再演一两年《莲花》。在舞台上,一个演员对角色的塑造能力越强,带给角色的可能性越多。



2019年,92岁的导演蓝天野重排经典戏剧《贵妇还乡》,让陈小艺演女主人公老夫人克莱尔。陈小艺提出了一个要求:濮哥必须来演男主人公伊尔,不然我就不演。一台戏需要好搭档共同撑起来,在人艺,陈小艺搭戏最多的就是濮哥,有默契,心里踏实。濮存昕一听,半开玩笑地推辞:不不不,我不合适,我很帅的。剧中老夫人回到家乡的时候,昔日的初恋伊尔已经又老又丑,她都认不出来了。等到演出的时候,濮存昕把自己打扮得特别狼狈,装上粗脖子,衣服里塞着大肚子,胡子拉碴,头发乱蓬蓬的,很多人真的没有认出来那是濮存昕。


这是一出很老的戏,80年代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钱的面前人人都会变,这么多年一直有人不断地排演。这出戏有荒诞,有夸张的元素,瑞士德语剧作家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却说他写的是一个现实主义喜剧。为了排好这出戏,当时全剧组看了很多资料,但陈小艺一直觉得各方面还可以调整得更好,这几年来有空就琢磨,以后再演的时候能用上。


其实,《贵妇还乡》和《莲花》这两出戏的内核有几分相通,都在讨论“人在利益面前如何选择”。《莲花》中,最开始那么相爱的两个人,一块白薯都要分着吃,他们只是想过上好日子,后来在利益面前却内心渐行渐远,因为诱惑太大,让人的内心产生了变化。《贵妇还乡》是借老夫人的故事来告诉大家,你们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高贵的人,那我给你们一个考验,你们最终会知道,在利益面前,人人都会被诱惑,你们认为的美德都是不值钱的。“好戏就是这样,会让你在看故事的同时去看到内核,”陈小艺说,“但是演员不要直接去演意义,演意义就失败了。我们要演的是这个人,这个戏说的什么,由观众去感悟。”



在影视方面,陈小艺的苦恼是,一个阶段演了一个成功的角色,找上门来的全是一样的。有段时间,找陈小艺演年龄跨度戏的特别多,因为她在一部剧中从18岁演到七八十岁,非常成功。找来的戏里有一个叫《天伦》,导演很有名,滕文骥,陈小艺特别愿意跟他合作,但是她真的不想再演这个类型的戏了,演太多了。


那时的陈小艺四十多岁,化完妆看着像二十多,六七十岁的状态也能够得上。很多演员想演这样的戏,既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有足够的空间好好施展一番。但陈小艺只想演当下年龄段的戏,演年轻,装嫩很累,演老年,人家化妆完漂漂亮亮,自己每天一脸皱纹、白头发。不过,后来一看《天伦》的剧本,确实不错,她还是接了。


很多年下来,陈小艺一直说,我没有演过一个特别反派的角色,太遗憾了。去年年底,她拍了一部心理剧,演得很过瘾,但她估计,这部剧一开播,观众会有一点讨厌自己,因为戏里的角色上来就不像一个好人。



陈小艺经常开玩笑地说:我们不是不愿意演话剧,要挣钱养家糊口啊。排一台话剧两个半月,每天排练费40块钱,刚毕业的时候更少,十一二块,吃晚饭都不够。现在排一部戏,每个演员还要交1000块钱作为公用基金,场记每天给大家买饭、买咖啡,算下来还倒贴钱。演出费以前一场160块,现在一千多,不管怎么算,排演话剧都不是为了挣钱。陈小艺早就想明白了,搞话剧,你得喜欢,你得爱,而且你得耐得住寂寞。


虽然掏钱又掏时间,她还是挺爱演话剧的。上了舞台,面对观众的时候,很多感受真是影视剧没有的。电视剧播放的时候,观众什么反应,演员看不到。演话剧,台上台下面对面,观众高兴不高兴、喜欢不喜欢全都在眼前,要是演得不怎么样,中场休息过后一看,观众席空位多了,演员也会失落。谢幕的时候,鼓励性的鼓掌和真喜欢的鼓掌都是听得出来的。


在剧院排练两个多月,意味着少演一部电视剧,少挣点钱,也无法获得更大的名气。演话剧再有名,也比不上影视演员。陈小艺亲身体会,90年代又演话剧又演影视,可大家记住她都是因为《外来妹》。那时候,出去演电视剧又能挣钱又能磨练演技,生活也能过得好一点,她两头跑得很起劲。



前一阵,徐帆和她聊天时说,现在拍戏超过15天就觉得很累了。陈小艺说,我比你强一点,30天还是可以的。走到这个年龄段,大女主的戏少了,她们也不需要再去证明什么了,从毕业开始不停地拍戏,现在只想缓一缓,平时在剧院排排话剧,有空去影视剧里演一些戏量少又有意思的角色。


这么些年下来,生活的经历、表演的经验都在累积,拿到一个剧本,大概就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现在,陈小艺不再有物质上的顾虑了,不用担心排两三个月话剧会浪费去外面挣钱的机会,反倒能推掉一些影视,在剧院踏踏实实地排练,讨论一个戏怎么样更好。



每次拍完影视剧回到北京人艺,陈小艺就会发觉,影视剧也没有白拍。没有演员天生就会自己走位置、懂得舞台调度,影视拍摄学到的经验带回来都是有用的。另一方面,演员回到舞台就像回炉,不管怎么样,话剧是一种高雅艺术,在舞台上练一练就是不一样。有了影视剧的名气,再回来演话剧,观众也更有兴趣来看戏。陈小艺希望,老一代新一代观众全都走进人艺,一个剧院经营了七十年,很不容易,她在这儿待了31年,待得越久感情越深。


陈小艺对首都剧场的四楼特别有感情。90年代,那儿就是她的家。当时北京人艺没有员工宿舍,三十多户都住在楼上。每天起床洗个脸,下楼就能排戏。楼上一间屋子十来平米,两张床,一张桌,做饭都在楼道里,一到饭点家家开饭,整层楼都是饭菜香,特别热闹,特有烟火气。陈小艺从班里到剧院都是年纪最小的,老师给她取了个外号“小崩豆”,因为她声音脆生生的,说起话来像放炮仗,浑身上下充满活力,走路都是蹦着走。她和龚丽君住一个房间,什么事也不做,龚丽君做好饭端来,陈小艺边吃边挑剔,她俩的关系就是这么奠定的。直到今天,陈小艺还叫龚丽君“老婆”。



龚丽君至今记得,陈小艺太聪明了,一心可以八用,就在她俩住的那间小屋里,陈小艺经常一边洗着脚,手里织着毛线活,耳朵塞着耳机听音乐,楼道里烧的水开了,她还能第一个听见,叫龚丽君去倒水。这样的性格放在表演上,演出来的人物更活泛,好像能从舞台上、电视上走下来,到观众身边来。


陈小艺却觉得,在表演上,在文化修养上,和老一代艺术家比起来,自己还差得远。从上中戏开始,同学们就到北京人艺排练场来看于是之、朱旭的戏,后来看林连昆演《狗儿爷涅磐》,看了多少遍都觉得,实在太牛了。这些老艺术家真的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陈小艺回头看,今天的自己还达不到那个水准。时代环境也不一样了,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诱惑,老艺术家们更简单纯粹,天天想的就是排戏。当年老师们天天嘱咐“认认真真演戏,老老实实做人”,简简单单一句话,做到却不容易。




《时尚先生Esquire》携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特别推出六月戏剧特辑,向戏剧致敬,向70年人艺精神的见证者们致敬。



策划、统筹:暖小团

摄影:王海森

采访:Maggie、三河、温宏伟

化妆:小新

发型:PAN stylist

服装造型:傲寒

造型助理:康康

美术编辑:孙毅、默菲

场地鸣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新媒体责任编辑:Neil

新媒体执行:余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