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人的智慧让中华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国家认同,顽强的生命力和果敢的行动力。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全文2631字,读完大约4分钟
最近,中印边境对峙愈演愈烈。
建军90周年大阅兵上,主席的一句“我们的英雄军队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更是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脑洞大开的网友,纷纷推测,对峙会不会升级,更有甚者,从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国际盟友等角度,分析中印两国的胜算。
今天,《世界华人周刊》以小见大,介绍中国形状最奇特的一个省的形成原因,早已预示中印冲突的结局!
在介绍这个形状最奇特的省份之前,我们先搞明白中国各省的界限是如何划分。
中国省份的形状为什么很不规则?
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全是不规则的块状,边界犬牙交错。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自然原因
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在固定块状的地域里,以自然山川、河流为界,所以各省界限弯弯曲曲。
2、社会原因
自古中华民族就有渴望大一统的心理,但不同省份、地域生活的人各自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生活习惯,往往容易造成地方割据。
各朝代的中央政府为了限制各地方割据,所以在行政区划分时就采用地域制衡原则。
例如,在自然气候、生活习惯上,汉中接近于四川,而与陕西差异较大,应该划入四川省。
但是,汉中是整个四川的咽喉,一旦控制汉中,就可以有效地威慑四川地方掌权者,断了叛乱割据的念头。
所以,自从汉中划入陕西省后,四川再也没有发生过像三国蜀地自立为王的现象。
中国为了防止再发生南北朝、南宋和金国等南北方割裂对峙,从明清至今,中央政府把再划分省份时,就不以南北方自然分界线秦岭—淮河为界了。
所以,江苏和安徽的北部属于北方,而河南和陕西的南部则属于南方,这样划分打破了自然界线造成的割据分裂的局面。
又如安徽省距离江苏省会南京不远,江苏省离浙江的省会杭州很近,都是考虑到了地域制衡原则。
所以中国各省基本都是不规则的凹凸有错的块状。
而有一个省更把地域制衡的原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它就是——甘肃!
甘肃的形状好奇怪
甘肃是中国各省中最狭长的,中间最细,两头粗,非块状,这在世界上也是比较少见的,它像一个哑铃嵌在我国的几何中间地带。
甘肃能成为一个省不是按同一地理自然带划分的。
甘肃的东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湿热,山清水秀。
而甘肃的最西北部是温带大陆气候,这里干燥少雨,荒山戈壁。
而中部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不同地带的人,文化方言、风俗习惯,截然不同。
但是居然把这样三个不同自然地带划分成一个省,背后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的战略价值。
甘肃战略位置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部控制西北交通的咽喉地带,从“甘肃”二字就能体现出来。
甘肃的名字是由古代的甘州和肃州合并而来的。
甘州,今天的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它是中国通往西北的重要咽喉。
肃州,地处今天的酒泉,地理位置更加重要。
整个古代的西域,今天的西北三省都在它的辐射范围之内。自古以来,一旦丢掉肃州,整个西域都保不住了。
想当初霍去病打通西域,拿下酒泉,掌握整个西北的主动控制权,汉武帝高兴地赏御酒四十坛,霍去病把酒倒入泉中,酒泉故得名。
如果要仅以“甘肃”名字设省,其管辖的范围仅仅是河西走廊一块,但是为什么要将南部古代称之为“陇”的一大块划入甘肃?
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和军事要冲。
陇地是古丝绸之路第一站,而酒泉(肃州)是汉族实际控制的最后一站,中间有金城兰州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输送道路体系。
甘肃的重要
面对人心不稳的西部少数民族,元、清政府就必须要保证这一要道的完整性,而且必须掌控在中央政府的手里,所以甘肃就设为一个省了。
又因为酒泉要对整个新疆、青海、蒙古四周有很大的辐射震慑能力,而平凉对西藏、宁夏也要有散状的威慑力,故甘肃的两头比较粗大,中间较细,如同哑铃。
所以,甘肃设置行省,就不是按人们的生活地域来划分,完全是按战略目的来划分。
甘肃的存在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完整、独立,加上甘肃狭长的行政区划,即使独立了也没有腹地,始终是守不住的,中央政府就能牢牢地控制甘肃。
甘肃东临宁夏,北靠蒙古,西接新疆,南对青藏,是西北唯一不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中央依托中原地区为腹地可对新、青、蒙做钳制,同时切断了(内)蒙古与青、藏之间的联系,也切断了新疆与宁夏之间的联系。
所以,甘肃单独设省,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在坚持大一统、防止分裂上的智慧,更对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具有辐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与之相比,印度的省份划分却无法与中国相比。
印度邦省的划分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自称28个邦,6个联邦属地及德里首都辖区。
邦的划分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各邦其实就是语言邦。
印度是多语言国家,境内有180多种语言,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使用人口在百万以上的语言有33种。其中,联邦宪法认可的官方正式语言就有15种(不含英语)。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凝聚社会力量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是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方言和文字,不同的语言往往与宗教信仰等密切相联,语言还与不同族群、种姓制度遗留密切相关,是社会身份、地位、种姓归属的重要标志。失去了母语,就难以获得种姓认同与归属,这些导致印度人对所操民族语言的执着及对其他语言的排斥。
即便在各邦内部一些方言区为了扩大自己文化的影响力,也往往谋求语言独立以建邦,加深了联邦内部的分裂倾向等。
图为2017年,印度大吉岭地区,谋求独立建邦的廓尔喀人与军警发生暴力冲突
加上印度自古就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政治整治弱化,必然导致认同感下降、社会文化的认同感上升。
所以,印度联邦与各邦、邦与邦之间交流困难,分歧加大,矛盾重重。
印度的邦享有比美国的州更广泛的权力,中央政府无法插手他们之间的纠纷,各邦地区种族主义盛行。各邦之间壁垒森严,在用地、施工等方面难以协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国内的流通阻碍重重。
这样以语言划分邦,非常不利于国家统一。阿萨姆邦就是显著的例子。
印度危局
印度东北面的有一个阿萨姆邦。
这个省与中国的傣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1228年,中国云南一带的傣族来到此地,征服各部族,建立了阿霍姆王国。
此后印度人多次想征服阿萨姆王国均没有成功,直到1826年,英国殖民者进入阿萨姆地区,结束了对傣族长达600年的统治。
印度独立以后,英国人便把阿萨姆交给了印度,从此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至今,该地区不仅有原居民,还有印度移民、孟加拉移民。
明明是掠夺来的土地,还以语言建立行政区,所以,阿萨姆邦各民族一直追求民族独立,内乱不断。
近年来,孟加拉国的移民与当地的博多族人爆发激烈冲突。
整个印度如同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
曾任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中情局副局长的克莱因,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国力评估公式:
PP=(C+E+M)×(S+W)
其中,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
且不说,前面各项中国对印度均占据着绝对优势。
中国前人的智慧让中华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国家认同,顽强的生命力和果敢的行动力。
反观印度,连独立都要靠英国人的恩惠,没有经过大风大浪萃炼的民族,总显得软趴趴。
如果印度真的要发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遇到挫折,首先自己就人心溃散,各邦分崩离析了。
中印战争才过去50多年,但,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有些人的坏毛病。
印度这次恐怕也是如此,到时候“印度象”就成为“黔之驴”了。
支持中国,欢迎转发分享
▼
【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版权所有】
华哥(zglgag168)编辑
世界华人周刊相关文章,戳下面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世界华人周刊》长期面向海内外征稿、征集写作线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回复关键词“投稿”查看详细说明
▼
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
华哥精选了几款商品,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