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叫《女医明妃传》的电视剧火了,刘诗诗饰演明代女医谈允贤,霍建华、黄轩则饰演英宗代宗两兄弟。剧中两个男人为了同一个女人拼尽全力。不过,历史上他们兄弟之争并不是为了女人,而是为了高高在上的皇权。
明朝历史上共有三对兄弟做过皇帝:朱祁镇和朱祁钰,朱厚照和朱厚熜(堂兄弟),朱由校和朱由检。后两对兄弟是由于哥哥死后没有儿子,所以弟弟才被推上皇位。唯独朱祁镇和朱祁钰,却是哥哥活着,弟弟上位,哥哥又重夺皇位。而更加跌宕起伏的是朱祁镇三十七年人生中“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一年俘虏—七年囚犯—八年皇帝”的传奇经历,历史上仅此一人,绝无仅有。
朱祁镇出生4个月就被立为皇太子,九岁就登基为帝。而朱祁钰生母却是戴罪的宫奴。兄弟二人虽然出身不同,但作为嫡长子的朱祁镇并没有对朱祁钰冷眼相待。反而因为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唯一的弟弟,兄弟俩的关系还很是不错,逢年过节还不忘赏赐朱祁钰。连当时的直臣李时逸都曾由衷称赞说:陛下兄弟相亲,国之福也。如果没有意外,朱祁镇会一直做他的皇帝哥哥,朱祁钰则是安心作一个藩王弟弟,逢年过节弟弟会登门给哥哥拜年,互致问候。
但命运就是如此不可预知。正统十四年,朱祁镇被大太监王振鼓动去御驾亲征瓦剌,其实主要是想宣扬一下皇帝的威严,摆摆排场要个面儿。皇帝不懂事,太监又误事,遭遇土木堡之变,被瓦剌首领也先所俘虏,拿他来勒索明朝,幸亏于谦为首的大臣拥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断绝了也先的念想,北京保卫战打退了瓦剌入侵,使得大明不至于重蹈北宋的覆辙。
也先本想杀了朱祁镇,幸亏他有个心善的弟弟伯颜帖木儿,不知道为啥对朱祁镇很有好感,这才留下了他一小命。瓦剌见朱祁镇完全没什么利用价值,养着还浪费自家粮食,就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也先是挺大方,可朱祁钰并不想接收啊。权力最是蚀人心,一旦尝过,又有几人能放下?朱祁钰也是如此。接回来,这皇帝是谁当? 他和当年宋高宗的小心思一样,不乐意把作为前任皇帝的哥哥接回来,毕竟一国不能有二主嘛。在忠直的于谦的劝说下,他勉强同意派使臣杨善等人去看看哥哥,谁知杨善顺带手就把这个烫手山芋给接回来了。
朱祁钰没奈何,只好假模假样迎接了一下,然后就把这个“太上皇”哥哥打发到南宫软禁了七年。从内心来讲朱祁钰并不希望明英宗回朝,为防备明英宗与旧臣联系,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严加防范。
七年里,朱祁钰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朱祁镇,朱祁钰竟接受太监高平的建议,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以防有人越过高墙与明英宗联系。就这样,朱祁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病重卧床不起,石亨、徐有贞等几个大臣和太监便乘机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由于朱祁镇匆匆忙忙登上了皇位,竟忘记了废掉自己弟弟的皇帝位,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后薨,享年三十。关于朱祁钰之死,历史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本来病重,被夺位软禁后,病情更加严重,不治而亡。另一说法是,代宗病已向愈,英宗为防止再次发生“复辟”、“夺门”事件,命太监蒋安用帛将代宗活活勒死。
兄弟二人的皇权之争至此落下帷幕。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皇帝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朱祁镇长子、十七岁的朱见深接任皇位,年号成化,史称明宪宗。
唉,美媒只能说,骨肉兄弟在权力面前翻脸无情,还不如异族好基友的情谊更重。
对英宗朱祁镇的历史评价:
英宗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连鬼都不信。
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相信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
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
天顺八年正月(1464),朱祁镇在病榻之上,召见了他的儿子、同样饱经风波的朱见深,将帝国的重任交给了他。
然后,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言,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明英宗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自朱元璋起,明朝皇帝制定了一项极为残酷的规定,每逢皇帝去世,后宫都要找人殉葬,朱重八和朱老四自不必说,连老实巴交的朱高炽、宽厚仁道的朱瞻基也没有例外,这一毫无人性的制度终于被历史上有名的差劲皇帝废除了,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帝国,留名青史;朱棣横扫残元,纵横大漠,威名留存至今,他们都是我们今天口中津津乐道的传奇。他们的功绩将永远为人们牢记。
但在他们的丰功伟绩的背后,是无数战场上的白骨,家中哀嚎的寡妇和幼子,还有深宫中不为人知的哭泣,一帝功成,何止万骨枯!
朱祁镇最终做成了他的先辈们没有做的事情,这并不是偶然的,他没有他的先辈们有名,也没有他们那么伟大的成就,但朱祁镇有一种他的先辈们所不具备(或不愿意具备)的能力——理解别人的痛苦。
自古以来,皇帝们一直很少去理解那些所谓草民的生存环境,只要这些人不起来造反,别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更不要说什么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但朱祁镇做到了,至少在废除殉葬这件事情上,他理解了后宫那些无辜者的痛苦。八年前,他从一个作威作福的皇帝变成了俘虏,之后又成为囚犯,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衣食不继、相拥取暖,这一惨痛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了解了身处困境、寄人篱下的悲哀,也知道了身为弱者要生存下去有多么的艰难。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决定违背祖制,去解救那些无辜的人。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勇敢而伟大的行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无故去夺取别人的生命和尊严的权力。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错事,但在我看来,他比那些雄才伟略的帝王们更像一个“人”。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朱祁镇的一生: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对代宗朱祁钰的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成化十一年,明宪宗谈及其叔景泰帝,称赞他临危之际,保国安邦,奠定祖宗基业于危难之际,惜乎当年奸臣谗言,先帝削了他的帝位。他认为,郕王朱祁钰有功,应当承认他的帝位。这在一定形式上,等于承认了明代宗朱祁钰的历史功绩。
景泰帝重用于谦等大臣,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巩固了大明朝的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同时,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绩。
明史赞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
反面评价:
明代宗挽狂澜于既倒,在土木之变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然而恋栈权位,不但不思迎回已经被架空为太上皇的明英宗,还把他软禁于南宫,整整七年之间不得出入。同时执意废掉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企图让自己的后人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结果病笃之时,小人趁势而发,仓促间,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足可叹息。
明史说景泰帝,“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详见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百度百科)
图片来源于电视剧《女医明妃传》
兄弟二人历史评价部分来源于知乎,作者:小花(授权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85769/answer/85693316
王婆卖瓜
光明校园传媒&麦芽校园APP
美媒&麦芽菌
光明校园传媒,汇聚3600万大学生的生活趣味
麦芽校园,90后专属校园活动APP
大学必备,不下后悔
识别二维码直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