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武冈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玲玲带队到文庙、西段城墙和庆成门等地,实地调研文物保护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在各项目建设现场,肖玲玲听取了项目设计和施工团队有关工作进展汇报,详细了解文物保护现状、修缮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治理,现场研究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资金保障等困难和问题。
肖玲玲指出,武冈文庙修缮完毕后,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责任单位要严格把握文物修缮项目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推进项目落地见效。
肖玲玲要求,各相关责任单位统一思想,将文物修缮保护工作抓实抓好,高位推进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要加强联系,听取各方意见,组织专家团队进行现场勘察,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要求,制定修缮保护方案;
要严格对照时间节点,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加大配合协同力度,全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切实推进民生项目快速建设、早日完工;要打造精品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强化施工组织和质量监管,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撰稿:夏梅佩 通讯员:银芳兰 来源:新武冈
以下来源:湖南日报
武冈古城墙,残存在城垣西路附近。它们有的在居民楼下,有的被构树、野草掩映,显得颓败,却充满生活气息,成了武冈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事实上,武冈残存的古城墙,仿佛一条隐秘的文化脐带,串起武冈几百年的筑城史。
清渠门。
我是从清渠门,穿渠水,经过曾是城门雉堞(垛子)的一片菜地,找到武冈历史上内外城分界线的。那处分界线就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内城城墙。城墙全是青条石砌成,有6米多高,虽然处在一片居民楼下,仍能看出它的雄伟气势。武冈原文物管理局局长肖时高说,武冈这样的古城墙留存4段,内外城分别有两段,总长大约1450米。这些城墙每一段的状态都不一样。在宣风楼和王城公园之间的古城墙,因为处在城中,呵护得较好。而散落在别处的几段城墙,相对隐蔽,稍显破败。武冈除了留存四段古城墙,还保留了济川门、清渠门、迎恩门、庆城门四座城门。这些城门和古城墙一起见证了武冈的历史。
“明朝是武冈修筑城墙的主要阶段,这些古城墙还留存着明藩的往事。”肖时高指着那段内城城墙,那是历任岷藩王努力筑城墙的见证。
明洪熙元年,45岁的岷王朱楩,从云南迁国武冈。明仁宗遣人护送首任岷藩朱楩到武冈时,称武冈“民淳俗厚,盖善地也”。他给岷王的侍卫是由辽藩原远安王的典仗校尉改编而来,身边护卫力量薄弱。事实上,位于湖广西南部,为宝庆府辖下的散州武冈,紧邻苗疆,交通不便,是一座汉苗杂处的偏远小城。城池狭小不说,还时常有苗民攻城。首任岷王来武冈时没有岷王府,住在州府,每天过得如履薄冰,他一次次以苗民聚众为恶为由申请迁国,但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去武冈的头件大事,就是加筑城墙。
武冈虽然宋朝时就已修筑城墙,但元朝时被战争破坏殆尽。朱楩刚到武冈的城郭,是洪武四年为镇压当地侗民起义后修建的。当时城内的开阔地段,已被州府衙门所占据。朱楩只得在城北建造岷王府,安置家眷。此后,他的历代继承者们都将筑城视为大事。
明嘉靖二十九年,第六代岷王朱誉荣在州治东北增建了长270丈的小王城。嘉靖四十五年,武冈知州蒋时谟增修外城,城墙长736丈、高1丈、顶阔8尺、垛头高4尺,鼓楼3座,形成“内城”(含大、小王城)与“外城”三环相扣的全石构城墙,城门十三个及城楼多座,总周长5874米。到了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岷王朱企崟又扩建北城,整个武冈城周长7.7公里,呈方圆形。在历任岷王的努力筑城下,武冈城扩大了近5倍。
岷王们修建的城墙,为重达一吨、轻则数百公斤的方形青石一块块垒砌而成。这些高达6米的城墙,分四层砌筑,内用草木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夹浆胶结,严丝合缝,坚固异常。相比之下,同时期兴建的北京城墙用夯土,长沙城墙用青砖,皆不如武冈城墙的大石条坚固。武冈城墙的筑城,还改变了以往“士农工商皆居城外”的状况。
武冈城墙,岷藩功不可没。这些城墙抵御过多次少数民族起义,城中百姓因此有了安全感。甚至在南明时期,因为牢固的城墙,武冈还成了短暂的皇城奉天府。但砌城墙劳民伤财,百姓苦不堪言。末代岷王听闻张献忠攻打湖广,再次监工修城墙,激起当地百姓造反,岷王府惨遭屠戮,岷藩四处逃散。经此,岷藩在武冈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经过明清两朝八次大工程,清光绪年间,武冈城墙长达10里,将城市分割成三个城区。城内不仅有河流穿过,还有六十多口水井,三千多亩稻田和菜地,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体系。
如今,再次经过这些高耸的古城墙,那些血雨腥风的故事,早已被人间烟火湮灭。
最后附上一张人网网友唐江涛提供的图片
分享出去,让更多人看看
更多内容请关注武冈人网
↓↓↓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ren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