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乘风2025》又上新了“姐学”,陈德容和王蓉,前者跳不动后者着急催,催多了陈姐又挂脸,就这样毫无团魂上阵,一公表演毫无悬念地垮掉了。
但是,主打歌推一首火一首,王蓉却不像凤凰传奇能刷出那么高的国民度,也没能回归原来的路线,上个节目还一轮游——
为什么她走成了这种路数?
随时代变化的“神曲”产品经理
王蓉的歌手之路,有一大半都在追寻一个目标:“被记住”。
她原本的名字叫王菲,小时候就喜欢唱歌,大学读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即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那时学校每年会举行一个叫“广院之春”的比赛,同学觉得她唱歌好听,鼓励她去参加。
1995年,王蓉拿下“广院之春”金奖,就被当时的吉他演奏家刘天礼留意到。
刘天礼老师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校歌《年轻的白杨》的曲作者↓
可惜的是,就像王蓉说过的,“耗不起”,资源就那么点,快消速食年代给音乐人创作的空间也不太多,倒是为了配合“神曲”的夸张宣传,有很长一段时间,王蓉也被人冠上“神神叨叨”的骂名。
上节目玩游戏,失手砸伤主持人,被视为“炒作”,上医院,被人写成有“精神病”——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外界对女艺人都是这种风评,包括张含韵、何洁等都是,突然变成“炒作咖”。
这种风评,也就成为双刃剑,能上头条,但很难长期维持热度。王蓉的星路历程,其实也是内娱乐坛的残酷生存实录:
1、内娱歌手没有港台系统化的金曲制造流水线,想被记住,要么是有大公司砸资源,或踩中谜之观众缘,做神曲是相对容易的“游击”方式;
如果她不是出道去了香港公司,可能真要从网络歌手起步了
2、一旦被标签化之后,很难走回原来的路数。或者说,大家对神曲都有“猎奇”心理,如果她之后的作品不符合期望,那么好奇的围观者也会一哄而散;
3、“神曲”公式未必万试万灵,容易被“后浪”推倒在沙滩上。早年她抓到了中式英语的梗,如今年轻人的冲浪梗她未必能抓得准,比起各种裁缝网络歌手,她还是偏学院派了。
所以歌红人红,但长爆难,王蓉总给人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现在节目里大家看到她被淘汰,齐齐刷屏要求“复活王蓉”——
一方面是古早的回忆杀涌上来,不少人想起她曾是打动无数人的“才女”;
另一方面是,同样经历了残酷职场生存实录,许多牛马终于get到,那个总是勤勤恳恳追着风口制造“爆款”的“产品经理”,有可能只是兢兢业业工作、功劳不小但未必受重用的自己,一代入,心都碎了。
今天的深夜话题:
你如何评价王蓉的歌?
来评论区聊聊吧~
一口气刷5集后,我悟了:试错成本才是青春的高阶浪漫
扩展阅读:
网络神曲小时代(下):有恶臭,也不是全都恶臭
当真人秀“卷人”遇上“躺人”
-今天头条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吃瓜的春梅,吃唱片的小椒
值日生:小椒 美编:树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