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曾轶可迷人的危险巡演 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公告,
让不少天津歌迷的期待落了空——原定于10月25日举办的“迷人的危险”巡演天津站,正式宣布取消。
公告内容直白得近乎残酷:“截止公告发布前,本场演出票房远远无法覆盖演出成本,且继续售卖仍无覆盖可能,
经艺人方慎重考虑后同意取消。”没有华丽的借口,没有迂回的表述,“票房不足”四个字,成了这场演出最终搁浅的核心原因。
对于已购票的观众,官方同步给出了退票细则:无需手动操作购票订单,官方售票平台将在7个工作日内,
把票款原路退回至原购票账户;若遇到退款延迟、金额不符等问题,可直接联系平台客服处理。
公告末尾那句“每一场演出来之不易,谢谢每一位歌迷朋友,珍之重之”,像是主办方在无奈中透出的歉意,
也让这场取消多了几分唏嘘——毕竟对歌迷而言,期待许久的见面突然落空,远不是“退款”就能完全弥补的遗憾。
而这并非“迷人的危险”巡演首次因票房问题折戟。早在8月,主办方杭州葫芦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已发布公告,
宣布取消原定于9月6日举办的苏州站演出,给出的理由与天津站如出一辙:“票房远远无法覆盖演出成本,且继续售卖仍无覆盖可能。”
更具争议的是,当时主办方还附上了票房数据截图,截图显示,苏州站1680元高价票仅售出38张,1280元档位销量更惨,仅3张;
即便是380元、580元的低价票,也未达到售罄状态。这份“赤裸裸”的数据一经曝光,
“曾轶可票房遇冷”“独立歌手巡演生存难”等话题迅速引发讨论。
可苏州站的取消风波并未就此平息。不久后,曾轶可工作室发布郑重声明,直接与“票房不足”的说法划清界限。
声明中强调:“我方从未收到主办方提供的真实、完整票务销售数据,也未参与任何关于票房统计、成本评估的过程。
所谓‘票房无法覆盖成本’的结论,并非由我方作出。自巡演筹备以来,团队始终按计划全力推进演出准备,
从舞台设计到曲目编排,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呈现最佳效果,只为不辜负歌迷期待。”
工作室的回应,瞬间将矛盾焦点转向“主办方与艺人方的信息差”。有网友质疑主办方“单方面甩锅”,
认为其可能存在宣传不到位、成本管控不当等问题,却将责任归咎于“票房差”;也有声音猜测,艺人方或许对票房情况有所察觉,
但因未掌握核心数据,只能通过声明撇清关系。而随后有媒体曝出,
主办方内部曾抱怨“艺人拿固定秀费,旱涝保收,主办方却要承担所有票房风险,没有义务向艺人公开数据”,
双方的拉扯,更让这场巡演取消事件蒙上了一层“利益博弈”的色彩。
说起曾轶可,不少人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2009年《快乐女声》的舞台上——那个抱着吉他、唱着《狮子座》的女孩,
凭借独特的“绵羊音”和直白的原创歌词,成为当年最具话题度的选手。出道后,她陆续推出《最天使》《夜车》等热门歌曲,
斩获中歌榜年度最佳创作新人奖、TOP排行榜年度最佳创作女歌手奖等荣誉,
2022年的“接触”全国巡回演唱会,更是场场爆满,一度让外界看到她作为独立音乐人的市场号召力。
可从2024年11月开启的“迷人的危险”巡演,却似乎让她的“市场热度”遭遇了滑铁卢。除了已取消的苏州站、天津站,
目前仍在售票的上海、广州、北京三站,票房表现也并不理想:三场演出的“想看人数”均未突破3000人,
仅上海站380元最低票价档位售罄,1280元、1680元的高价票仍有大量库存。
有观众直言:“这个票价已经接近一线歌手巡演的定价,但曾轶可目前的国民度和曝光度,显然撑不起这样的价格。”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当下独立音乐市场竞争激烈,歌迷的选择更多元,若巡演在宣传、曲目编排、互动设计上没有足够亮点,很难吸引观众买单。
粉丝群体则将矛头指向主办方,认为其在巡演筹备中存在明显失职:“苏州站、天津站的宣传几乎没有存在感,本地歌迷直到取消公告发布,才知道有演出;
而且票价设定完全脱离市场实际,没有考虑到大部分粉丝的消费能力。”甚至有粉丝在社交平台发起“换主办方”的呼吁,
认为“不靠谱的主办方,正在消耗艺人的口碑和粉丝的信任”。更值得注意的是,巡演官方账号此前在宣传北京站时,
曾提及“迷人的危险尾声中”,这一表述被解读为“巡演可能即将提前收官”,若后续几站票房仍无起色,这场巡演或许会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不过,在天津站取消的遗憾中,曾轶可的一个举动让不少歌迷感到暖心——她宣布在10月24日天津新书《银壳下载》签售会上,
增设“专属点歌环节”,将从9首个人经典曲目中随机抽取3首现场演唱。
这一安排被粉丝解读为“用另一种方式补偿未能看成演出的支持者”,评论区里满是“虽然演出取消了,
但还是会去签售会见她”“能听到现场唱歌就很满足了”的声音。这种“主动弥补”的态度,也让部分观众对她多了几分理解——毕竟在巡演取消事件中,
艺人或许也是“被动方”,能做的,只是尽己所能减少歌迷的失望。
在我看来,曾轶可巡演两站取消的风波,远不止是“一个歌手票房遇冷”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独立音乐人巡演市场的多重困境。
首先是“风险分配不均”的问题。目前行业内,不少巡演采用“艺人拿固定秀费+主办方承担票房风险”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下,
艺人无需担心票房好坏,而主办方则需承担场地租赁、舞台搭建、宣传推广等所有成本,一旦票房不佳,就可能面临巨额亏损。
这种“旱涝保收”与“风险独担”的不对等,很容易导致双方在数据公开、责任划分上产生矛盾,就像曾轶可与主办方的拉扯,
本质上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的体现。
其次是“定价与市场脱节”的困境。近年来,不少独立音乐人巡演票价水涨船高,动辄上千的定价并不少见。
但实际上,独立音乐的核心受众多为年轻群体,消费能力有限,且市场上同类巡演层出不穷,
若没有足够的品牌号召力或差异化亮点,高价票很难卖出。曾轶可巡演1680元的票价,与她目前的市场热度不匹配,
这或许是票房遇冷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办方若不能精准判断市场需求,盲目定高价,最终只会让演出“胎死腹中”。
最后是“宣传与运营能力不足”的短板。对巡演而言,宣传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尤其是对独立音乐人来说,
本身曝光度有限,更需要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让更多人知道演出信息。但从曾轶可苏州站、天津站的情况来看,
不少本地歌迷表示“没看到宣传”,这说明主办方在宣传推广上存在明显漏洞。此外,在演出取消后,
如何妥善安抚观众情绪、处理退票事宜,也考验着主办方的运营能力——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艺人口碑,还会让歌迷对后续演出失去信任。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华语乐坛演出市场看似繁荣,但实际上“马太效应”
愈发明显:头部歌手巡演一票难求,而中腰部、独立音乐人则面临“票房难卖、成本难控”的困境。尤其是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
观众更倾向于将钱花在“确定性更高”的演出上,独立音乐人的巡演,自然会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
曾轶可的巡演风波,或许能给整个行业提个醒:独立音乐人巡演不是“艺人唱、观众听”那么简单,
它需要主办方精准的市场判断、专业的宣传运营,也需要艺人与主办方之间坦诚的沟通、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
只有多方协同,才能让更多独立音乐人的巡演“活下去”,也才能让歌迷有更多机会看到喜欢的演出。
至于曾轶可,这场风波或许是一次挫折,但也可能是一次重新审视市场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