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到底好看在哪?

《乘风破浪》到底好看在哪?

365读书 内地男星 2017-02-19 20:57:26 169

点击上方“365读书”可订阅本刊

<365天,每天陪你读书>


每晚9点更新电台节目

希望丨能和您的耳朵成为朋友

作者:大将军郭

来源: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emal)



1月18号,我提前看了《乘风破浪》的媒体点映,那时候还没有关于电影主题歌沸沸扬扬的讨论,也没有人因为营销风波唱衰这部电影。几百人坐在放映厅里,翘首期盼着想早点知道电影到底讲的什么,仅此而已。


观影前,每个座位上都放了一张问卷,看完要填好交回,问卷是这样的。




观影后,导演韩寒从观众中起身走到台前,牛仔裤,卫衣,不复以往出镜时的少年味十足,那日的他初露中年人疲态和微胖身形,几欲让坐在后排的我一时无法判断那是不是韩寒。


他羞涩地说他挺紧张,毕竟在北京首映,大家都见过大场面,看过那么多好片子,不知道会如何看待这部《乘风破浪》。


就是这么几句简短的表达,没有大段冗长的解构,也没有渲染拍摄过程的不易,总之,韩寒并没有表现的特别自信。


或许人到中年,渐渐收敛起锋芒是个必然的过程,承认自己的不足、事物总有粗糙的一面,对作品的态度倒也谦卑了不少。


看完之后我发了朋友圈,很多人问我,电影到底好看吗?这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好看与否是主观的不能再主观的评论,即便用打分制也难以客观衡量,一个人的四分有可能只等同于另一个人的两分,分数没有绝对意义。


我只能说,相较于韩寒的第一部《后会无期》,这部《乘风破浪》更诚恳,更质朴。


至少,《乘风破浪》无需金句撑场面,也是一个丰满且顺畅的故事,有包袱,有笑点,不尴尬也不刻意。它用和解作为结尾,而我还记得看过《后会无期》那种无奈的心境。


每部电影都是导演心路历程的折射,《后会无期》里面的三个男性角色像是跳脱于时代和社会的存在,跋扈叛逆,且每个人都浓缩了韩寒本人的影子。


但《乘风破浪》的视角是更宏大的,无论是小马、六一,每个人身上都有挥之不去的卑微,是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特有气息,即便它讲述的是年少轻狂,但人物刻画的不膨胀亦不令人厌恶,某种程度上还惹人共鸣甚至生出几分怜意。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如今看待韩寒作品的我,也长大了三岁,三年前我看《后会无期》觉得它是粗粝的,而今我看《乘风破浪》觉得它是柔软的。


我发朋友圈说,看完这部电影,你会更懂得你的父母。



所以,别只顾着问别人好不好看来决定去不去看一部电影,“你看到了什么”远比“它好不好看”更重要。


影片开始,邓超扮演的赛车手徐太浪夺得比赛冠军后接受媒体采访,他说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从未支持自己的人生选择并表示强烈的反对。


这种“感激”本质上是一种喊话,是一种宣战,是年轻人终于获得了胜利之后向父辈们发起的挑衅,他想证明,你们老了,我正当年,你迂腐不化,我与时俱进。


说起来,谁没有过觉得自己永远正确,而认为父辈们老朽和愚痴的时刻呢?


对于代际差异和隔阂,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回避和不作为,偶有面对的时刻,也只是针锋相对的争执罢了。可以说,我们与父辈之间客观存在的观念差距,被我们自己的傲慢和固执拉大了,我们这一代,擅长表达,不擅长理解,父辈们擅长理解,却不擅长表达。


仔细想想,父辈们并非一早就落后于时代,他们在当年也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曾年轻不羁,只是,在你长大成人认识他的时候,他就已经老了,那些他也曾年轻风光的时刻,你没有领略,你缺乏一个真正理解他的机会。


不只是电影中的徐太浪和父亲徐正太,大多中国家庭当中,父子之间,长幼之间,都是缺乏沟通和“懂得”的。


我们对父母的过去知之甚少,从旧相片或是旧书信当中偶得一些父辈形象和记忆片段,也是零星而琐碎的,我们往往只是被“告知”而已,却从未真正见过父辈们年轻时生活的全貌。


就像徐太浪,对父亲积怨已久,他出生时父亲因与人斗殴蹲了六年大狱,期间母亲抑郁自杀。父子俩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经济贫困、父亲暴戾,他年轻的双眼里也只能看到这样光景惨淡的表象,他恨,他怨,他反抗,待到父亲白发苍苍的时候,他还是在跟父亲对峙。


直到一个阴差阳错,他“穿越”回1998年,那个父亲也正年轻气盛的年代,他们成为了兄弟,他们一起打架,一起涮着火锅聊未来……他才终于得以见到自己的母亲,才终于得以看懂自己的父亲,才终于能理解,一个人的观念总是会囿于时代的发展。



在父亲那个小镇青年的眼里,世界是不会改变的,目之所及的最远处就是世界的边界,他们的江湖险恶,他们的爱恨情仇,就是他们年轻时的全部。


别怪父辈愚昧,只怪这世界变化太快。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淘汰了当年处在鼎盛时期的“BP”机,不断翻陈出新的4D影院淘汰了当年竞争激烈的录像租赁,当时觉得买房好傻,现在觉得当时不买房好傻。


这些都是必然会出现的“淘汰”,而父辈的观念和想法也是这种必然淘汰中的一种,只是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无法再跟上时代的那个部分,却没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青春。


当我们对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时刻保持敏感,对价值观的差异近于零容忍,我们距离“懂得”就越来越远,距离“和解”更是千山万水。


“不懂得”虽不是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的根源,但它的确是加深这种隔阂的催化剂。


如果能尝试去懂得,至少,是在朝着互相理解和包容迈进了一步,至少,是在我们成为下一代的父辈之前,为减少代际差异做了点什么。


看了《乘风破浪》之后,我有那么一点释怀,对我尚不能理解的父母的想法释怀,我也有那么一点冲动,想去了解父母的过往经历,想去试着体会,想去懂得。


还想一起唱“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毕竟人生这场戏,有欢笑也有哭泣,无论是父辈,还是我们,都没能躲的过去。



作者:   大将军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性感长腿女青年,著有新书《对于你自己,你还是个陌生人》,公众号:我们心里都有病(ID:staynoemal)。

365天丨每天陪你读书
主播:潮羽

微信ID:dus365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