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丈夫马季离世后一人坚守故居,儿子马东的孝顺让她安心

于波:丈夫马季离世后一人坚守故居,儿子马东的孝顺让她安心

万病不求人 内地男星 2023-04-18 00:03:36 167

万病不求人ID:wbbqr365我们是专注于做知识普及的公众号。我们把广博和复杂的知识通过精炼和简洁的方式传播给读者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责编;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来源:名人生活圈


“小于同志,你看我这个人吧,就是一个普通说相声的,人长得矮不说,还这么黑,家庭出身也很一般,而且现在还在接受批评……”


这位“小于同志”一听就有点懵了:“怎么回事?


别的人第一次见面都尽量表现自己的优点,他怎么还尽说自己的不是呀?”


这位“小于同志”是谁?


那位勇于自黑的人又是谁?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01


这位“小于同志”名叫于波,是一个地道的东北姑娘,出生在哈尔滨的一个普通家庭。


于波的成长过程,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她很喜欢唱歌。


在于波4岁,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北京有一个13岁的少年,由于父亲离世,不得不辍学,这个少年名叫马树槐。



为了帮母亲挣钱养家,他被送到上海的织造厂做学徒。


这一去就是三年。


直到织造厂解散,马树槐才又回到北京,有机会续读,在培德中学读初三。


1951年,17岁马树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市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



除了本职工作之外,马树槐的业余时间全都用在了学习相声和京剧上。


马树槐爱相声是和他上小学时的经历分不开的。


那个时候的课余时间,马树槐常常挎着个冰糖核桃篮子,走街串巷。


为了能多卖点冰糖核桃,马树槐就经常到启明茶社去。


启明茶社是常家开的,马树槐和相声演员常连安的一个亲戚是要好的同学,这才有机会免费出入茶社。



茶社里的相声表演深深地吸引着马树槐。


这些深深印入他脑海的相声表演,让他和相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相声这条路上,马树槐不仅自己摸索,还参加了刘宝瑞,郭全宝亲自授课的工人业余艺术团,开启了自己正式的拜师学艺之路。



1956年初,马树槐参加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他表演的相声《找对象》荣获一等奖。

此后,马树槐作为北京赛区的代表,参加全国观摩会的演出,并以《都不怨我》一举获得全国冠军。



这一次夺冠改变了马树槐的命运,他被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看中。


并且调入了中国广播文工团说唱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相声演员。


说唱团对马树槐着力培养,安排侯宝林,刘宝瑞,郭其如,郭全宝共同担任他的老师。


其中,侯宝林更是作为他的责任老师对他进行栽培。



天赋极高的马树槐没有让老师们失望,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已经掌握了6段传统相声,并且创作了4段新相声。


他的处女作《打篮球》就此降生。


1957年,侯宝林老师觉得马树槐这个名字比较拗口,观众不容易记住,打算给他取一个上口又好记的艺名。


当时喜剧电影《牧鹅少年马季》正在上映,于是,马季便成了马树槐的艺名。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马季在他的相声事业上大展宏图。


他的才华和表演,一次次地获得了老师及观众们的认可。


在马季茁壮成长的同时,于波也在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不知道,命运之神正在悄悄地为他们做着安排。


02


于波命运的改变,源于她的伯乐——焦乃积老师的出现。



当时焦乃积老师是铁道兵文工团的团长。


那一次,焦乃积老师偶然听到了于波的歌声。


他对这个极具唱歌天赋的小女孩非常看好。


而且于波不仅歌唱得好,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编辑。


她参与制作的《十五的月亮》响遍了大江南北。



焦乃积老师找到于波,告诉她,可以到铁道兵文工团来做文艺兵。


于波这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小姑娘喜出望外。


但她自己拿不定主意。


当她和家人商量过后,给出的回复却是不同意。


焦乃积老师不死心,他亲自找到于波的家里。


于妈妈很担心,自己的女儿离家太远,长大以后找婆家都是个问题。


焦乃积老师一听是这个问题,便大包大揽地说:“这个事儿就包在我身上了!”


听了领导的这句话,于妈妈才放心地让女儿跟焦老师来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焦老师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于妈妈做的承诺。


思来想去,焦老师把注意力放在了马季的身上。


当时马季已经30出头了,小伙子积极向上,事业上一帆风顺,人又特别有才华。


于波是歌唱演员,两个人在一起应该是有共同话题的。


于是焦老师便为两个人牵起了红线。



1967年的一天,焦老师找到于波,对她说要给她介绍朋友。


于波好奇地问是谁。


焦老师直截了当:马季。


于波一听眼睛瞪得老大。“马季?您没搞错吧?我是听着他的相声长大的,他应该都是四五十岁的叔叔啦!”


焦老师笑了笑:“你这个丫头呀,想象力还挺丰富,等见了面就知道了!”


于波碍于面子,不好拒绝,只好答应见面。



一看马季那其貌不扬的样子,于波心里就有要婉拒的意思了。


本想着寒暄几句就告辞离开。


没想到马季说那天自己没事儿,正好可以陪着她。


于波只能勉强点头。


在于波的印象里,说相声的人应该都是耍嘴皮子的,油嘴滑舌。


出乎她意料的是,马季第一次见面就跟她坦白了自己的不足。



不仅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说了一遍,就连自己谈过恋爱的事情也和盘端出。


马季的真诚让于波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心里的抗拒也慢慢地减少了。


临分别的时候,于波答应了马季第二次见面的请求。



第二次见面便是在说唱团的粉楼了。


刚到粉楼就能看到满眼的大字报。


大字报上全都是揭露马季“罪行”的。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别人的眼里,大字报无疑像是人身上的一个个污点,而在于波的眼里,这些大字报都成了马季坚强意志的最好证明。


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的心都慢慢热了,爱情之火熊熊燃烧了起来。


一方面享受着爱情甜蜜的马季,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现实对身心的考验。



那几年是很多人不愿提起却又无法忘怀的。


当时,相声界的很多大师都被“问责”。


侯宝林成了反派艺术权威,马季也常常被拉出来批评。


年轻的马季被安排去扫厕所,刷标语牌。


而且,马季、赵连甲和唐杰忠被称为反派小集团。


赵连甲被称为是坏分子,唐杰忠被称为是军师。

大家都活得很紧张,说不准哪天就会被拉出去斗争一番。



有一次,在侯宝林的批斗会上。


那些人说侯宝林创作的《寸步难行》是在替敌人说话。


那些人让侯宝林老实交代。


“《寸步难行》里,为什么要替敌人说话?”


侯宝林垂着头,低声对着麦克风说:“那个作品不是我写的,是马季写的。”



“马季,上台!”


紧接着就是一通狠批。


痛斥他为敌人发声。


批完之后,一声“滚下去”,把马季轰下台去。


接下来继续批评侯宝林。


批评他在《西方音乐》里宣扬资产阶级的艺术。



当那些人要求侯宝林老实交代的时候,侯宝林依然是垂着头低声地说:“那个作品不是我写的,是马季写的。”


于是马季又被叫上台,一顿狠批。


如此反复的场景,上演了4次。


一场批评会下来,马季就被狠批了4次。


那这些作品是不是马季写的呢?还真是的。



不过那时候学生发表作品,为了表示对指导老师的尊敬,会把老师的名字放在自己的名字前面。


一篇作品通常都会有师生两个人的名字。


如此看来,侯宝林说的也是实话。


只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也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于波和马季的爱情,很多人并不看好。


于波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劝她。


让她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立场,不要因为感情用事而做了错误的选择,影响了自己的前途。


于波当然明白他们的言下之意。


但于波根本不理会别人怎么说,她认定的事情便会义无反顾去做。


没过多久,于波和马季就登记结婚了。



03


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虽然艰辛,但两个人依然相亲相爱,互相支持。


结婚时间不长,于波就怀孕了。


为了不让于波和孩子受牵连,马季让于波回老家生孩子,自己留在北京接受各种批评。


1968年,他们的儿子马东出生。



夫妻俩虽然相隔两地,但感情依旧,心心相印。


都说患难见真情,夫妻之间也是如此。


共同经历过苦难,彼此的感情就会更加真挚。


好在这种苦日子并没过太久,1971年,马季从农村回到北京,一家三口得以团圆。


日子平凡而充实,马季的相声事业大有发展。


从83年开始便组织和参与央视的春晚。



马季的相声,也成了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节目。


他创作的新作品,于波是第一个听众,她会站在观众的角度对作品提出建议。


而且总是会趁热打铁,作品一旦出来,就会立马让于波先听一遍,给点建议。


有时候于波怕他太累,想让他多睡一会儿,就自己装睡。


这种时候,马季就会软磨硬泡,非要把于波叫起来才行。


在帮助丈夫的同时,于波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


铁道兵文工团解散以后,于波被调进了中国唱片公司,担任音乐编辑。



1985年,当《十五的月亮》火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大家记住的只是董文华,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的音乐编辑正是于波!


之后的姊妹篇《望星空》,音乐编辑同样是出自于波之手。


就在两个人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马季的身体却出现了问题。

1987年,马季因心脏病住进了医院。



三个月后,马季出院。


医生叮嘱于波说,马季是冠心病、糖尿病,胆固醇也高,要注意好好休息,千万不能劳累。


马季自己没当回事儿,而于波却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



于波精心地为马季准备食谱,不让他吃糖,给他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督促他严格遵守。


而且每天晚饭后,都会陪着他出去散步。


这样的陪伴,一坚持就是19年。


对于爱情最好的诠释,不是把爱挂在嘴上,而是默默的陪伴。


2006年12月,马季再次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


不幸的是,这一次连医生也没能挽回马季的生命。


马季的离开,让于波沉浸在无尽的伤痛之中。



很长一段时间,于波都不能从失去爱侣的痛苦中走出来。


她常常一个人待在屋里,看着马季的照片发呆,脑海里不断浮现着两个人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


不由自主地,泪水一次一次地涌出眼眶。


她还会把马季的光碟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播放。


听着他的声音,就好像他又在向自己征求意见。


听着听着,于波又会泪流满面。



儿子马东很孝顺,知道母亲一个人待在家里会难过,便想把母亲接到自己家来一起居住。


可是于波不愿意,不愿意离开和马季共同居住过的老屋。


马东理解母亲,母亲并不是舍不得老屋,而是割不断对父亲的那份思念。


于是,马东便每天中午、晚上给母亲打电话问安。


隔三差五,还带着妻子、孩子去陪伴母亲。



如果是自己出差在外,也要嘱咐妻子去看望母亲。


老年的于波很喜欢看电视,也喜欢看电视购物节目。


有一次,她受到电视购物节目的诱导,看到有一款2万元的包包只卖998元。



她忍不住心动,便打电话订购了一个。


当于波很高兴地和儿子分享这件事的时候,马东夸妈妈有眼光,买的这个包包超值。


其实马东心里很明白,这只不过是商家营销的一种套路而已。


但他不想说实话,因为他想让妈妈高兴。



回看马季的一生,他无愧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也无愧是相声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对相声界所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而作为妻子的于波,在马季最落魄的时候选择与他为伴,成为马季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古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作为女人,能够嫁一个如意郎君,并且支持他走向成功,便是女人此生的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于波无疑是成功的。


如今的于波已经79岁,儿子的孝顺让她很欣慰。


在此,让我们一起祝福于波:晚年安康,尽享天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