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孙浩,菏泽市作协会员,单县作家协会会员,出身农家,痴爱乡土,最喜于夕晖满院时,数昏鸦点点,看樵耕同归。
衣不如新,歌不如旧。
我第一次听《夕阳之歌》的时候,还在上初中。
也就是这支歌,让我真正认识了梅艳芳。
当然,她的好听的歌曲有许多,《女人花》、《似是故人来》、《心肝宝贝》、《甜蜜爱人》……
但这许多年,《夕阳之歌》一直是我的钟情。
思绪还要飘回去,飘到那青葱的中学时代。
一个晚上,我已经睡了,表哥从外边回来,拿了一张磁带,在复读机上播放。
瞬间,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小院发散开来,高昂、敞亮。
我睡意顿消,瞥眼向外,是一地雪白的月光。
说来好笑,直到听完,我也没听懂是啥意思,因为我就没有听懂一句歌词。
这是首粤语歌。
一晚上,我只听了个热闹。
次日中午放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复读机,熟悉的旋律在小屋里弥漫。
我开始听门道。
大体上听懂了一些歌词,但还是无法连贯起来理解。
找到磁带包装盒,一张歌词单赫然嵌在里面。
拿起来,才彻底了解了歌词大意。
只觉得,有一种很沧桑的感觉。
到底怎么个沧桑,以我那时的见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
几乎在同时,学校里有同学开始传唱《千千阙歌》。尤其是女生,十分着迷。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陈慧娴的第一代表作。
之前,我只听过娴公主的成名作《逝去的诺言》。
不必听完《千千阙歌》,我就马上反应过来,这首歌与《夕阳之歌》是同曲不同词。
为此,在一个晚自习,我还和前桌的同学争论过。
校外有磁带专卖店,每逢引进新歌,老板都会循环播放。
歌曲响起,同学说是《千千阙歌》,我说是《夕阳之歌》。
其实当时播放的就是《夕阳之歌》,我能确定,因为娴公主和梅姐的音色差别太明显了。
对《夕阳之歌》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学的路上,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哼唱。
尤其是在周六下午上学的路上。因为学校的休息制度,这段时间学业不紧张。
不喜欢喧闹的大街,我一般选择走安静的砖铺小道。
最重要的是这样我就可以经过自己喜欢的牌坊街。古色古香,远避人间烟火的牌坊街。
在一个秋天温暖的午后,我又一次从牌坊街拐进砖铺小道牵绕的小巷。
经过一处民宅,一个老人正躺在门前的藤椅上眯眼晒太阳。
老人看起来年过七旬,身材臃肿,脚下想必也不甚灵便。
我走得快,脚步轻,但还是惊扰了老人。
我对老人一笑。
老人也对我一笑。
我本已走过数米,可老人抛来的话还是成功砸中了我的后脑勺,“少年,你认得我?”
“不认得。”
“那你对我笑?”
我不知怎么的就冒出了一句,“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真不知这一作答是不是从《夕阳之歌》里得到了启示。
也不知道老人是否会因为我这一句话而把余下的日子过得更精彩。
《夕阳之歌》、《千千阙歌》的演唱者,一个是“香港女儿”,一个是“香港公主”。
在当年的“十大中文金曲颁奖礼”上,梅姐大获全胜,娴公主铩羽而归。
最终的结局是,梅姐宣布退出领奖台,娴公主出国留学,令双方歌迷不胜唏嘘。
现在再听这两首歌,不好说孰轻孰重,孰更高一筹。只是作词者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千千阙歌》,适合你侬我侬的青葱年代,《夕阳之歌》更适合饱经世事沧桑的人歌唱。
在一次大型音乐会现场,陈慧娴唱起了梅艳芳的《夕阳之歌》。
在歌曲的结尾,娴公主看向身后大屏幕中的梅姑,几十年的千夕之争终落下帷幕。
两首歌,其实是在诉说两种不同的人生阶段,两种不同的心境。
现在看看当时我和同学的争论,那时的面红耳赤,不过是现在的付诸一笑。
后来查了资料,这首曲子其实是舶来品。
也就这么一支曲子,前前后后竟有八个版本的歌词歌曲。
这是少年时的我,如何也想不到的。
终于能理解《夕阳之歌》的心境了。
那是看了《英雄本色3:夕阳之歌》的缘故。
周润发、梅艳芳、梁家辉主演。乱世儿女乱世情。
发哥还是一如既往地搞枪战,徐克导演还是一如既往地搞动作。
梅姐呢,则用自己的台词说出了人生的孤苦和无奈。
“以前穷的时候,总希望自己风光。现在,钱有了,场面也有了,谈心事的人倒没了。”“上山容易,下山难,很多事只能回头看了。”
电影的最后,军机上,发哥怀抱着渐渐凋零的梅姐,向着如血的残阳飞去……
我也终于找到了当年欲表达而不能的沧桑背后的答案——
凄美。
3、 稿酬由读者来定,超过十元赞赏按四六分,作者六,四作为平台运作,不愿打赏请注明,稿酬以红包形式七天后发放,没赞赏就没稿酬,敬请周知。
4、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衔文字结巢,只因与你相遇,感恩有你!
请长按二维码注我们
点击链接回顾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