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陈宝国:互相成就的手艺人

高满堂、陈宝国:互相成就的手艺人

剧研社 内地男星 2019-09-03 22:57:16 40

作者:柠檬君



高满堂说,剧作家有两种,一种是拿它来吃饭,一种是将其视作生命,而他属于后者。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他非常看重人品和艺术追求,而他和陈宝国的合作就是如此。

 

因为相似的创作理念和态度,他们在为观众带来优质作品的同时,彼成就了彼此。从《钢铁年代》《大河儿女》《老农民》《最后一张签证》《老中医》,正在热播的《老酒馆》已经是高满堂和陈宝国的第六次合作。

 


“老字”三部曲收官之作,
迎来第六次合作


《老酒馆》是编剧高满堂继《老农民》《老中医》之后,“老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看似一方小小的酒馆,展现的却是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

 

编剧高满堂巧妙采用独特的伞状结构,利用陈怀海这个人物勾连起所有的戏剧冲突。而老戏骨之间推杯换盏,精彩绝伦的对手戏,让故事更有嚼劲。程煜饰演的老警察,牛犇饰演的乞丐“老二两”,巩汉林饰演的评书先生……

 


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是陈宝国演的陈怀海这个角色。这是一个正派的好人形象,高满堂在创作陈怀海这个角色时,突破了观众对好人的刻板印象,不仅有菩萨心肠,还兼具铁腕手段。


抛开英雄、好人这些亮闪闪的外部标签后,这个角色依旧拥有独属于陈怀海个人特色,才角色最有魅力的地方。

 

陈怀海是全剧哭戏最多的角色。陈宝国之前演过的角色中,没有一个角色像陈怀海这样,情绪时常到达顶峰,需要通过哭来释放。陈宝国也说,拍了四十多年的戏,哭戏全留在了这部剧里,也把前半生积攒的眼泪留给了《老酒馆》。

 

而陈怀海的角色魅力其实是编剧高满堂和陈宝国共同赋予的。

 

结缘于相同的创作理念


事实上,陈宝国已经和高满堂合作了6部剧,其中5部都是男主。

 

2011年,陈宝国出演了高满堂担任编剧的第一部剧《钢铁年代》,在剧中饰演尚铁龙,从炼钢工人最后成了战斗英雄。同样是通过底层人民生活和命运变化去反映时代变革。

 


从此以后,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3年后,讲述河南儿女投身革命的《大河儿女》播出,陈宝国在剧中饰演平民人物贺焰生。据悉,高满堂曾为了创作《大河儿女》,去了河南16次,走访了河南11个县市及乡村,三易其稿。在一次赴河南采风过程中,高满堂遇到了钧瓷传人任星航,才找到了剧本创作的突破口。

 

高满堂在创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和陈宝国对待表演的态度不谋而合。

 

陈宝国说拍摄高满堂的作品,夹着风来,带着雷走,是需要带着手艺的。据资料显示,在拍摄《大河儿女》时,有一场“黄河活埋”的戏。当时气温环境十分恶劣,在这场戏中陈宝国需要激烈反抗,又要跪地求饶,很消耗体力,陈宝国坚持不休息一气呵成,虽然累点,但情绪和状态很到位。最终塑造出了河南人形象代表的平民人物贺焰生。

 

《老农民》是高满堂和陈宝国合作的“老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高满堂为此准备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又到沂蒙山区呆了几个月,了解农民的真实状态。陈宝国为了塑造好牛大胆这个角色,私下里同样深入农民,学习他们的生活习惯。在拍摄期间,陈宝国将自己沉浸在牛大胆这个角色里,为了抢时间,带着浮肿的脸拍了60天,直到61天时,终于坚持不住,被送进了医院。

 


《最后一张签证》是陈宝国和高满堂的第四次合作,陈宝国曾在采访中坦言剧本写的太好了,“故事和题材深深吸引了我。看了剧本以后热血沸腾,被深深感动了。我只想说中国人真牛。可能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后来,两人又合作了《老中医》和《老酒馆》,为“老字”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宝国说,以前想演工农兵的角色,就等到了高满堂写的《钢铁年代》,让他第二次获得飞天奖。“打学表演开始,就想演个农民,这是我几十年的梦想,我一度都感觉这辈子都演不了了。”结果等到了高满堂写的《老农民》,而陈宝国也凭借这部剧第四次获得了飞天奖……

 

高满堂说,剧作家有两种,一种是拿它来吃饭,一种是将其视作生命,而他属于后者。所以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他非常看重人品和艺术追求,他和陈宝国的合作就是如此。


不能丢失生活体验能力


有评论称,高满堂的作品大多贴近生活、且富有时代感。其实这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高满堂从小就迷恋电影,为了看电影爬过树,翻过墙,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后来读大学、当老师、写小说,除了《篱笆女人和狗》《老农民》这类农村题材的作品,高满堂很多作品,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平民,《闯关东》《天大地大》这类气势磅礴的作品也不例外。



其实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从小生活在大杂院,父母都是工人,又遭遇了三年经济困难,经历过上山下乡。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

高满堂曾在采访中说,现在影视剧创作翻拍成风,究其原因,还是对新作品的不确信,也包含着编剧“生活体验能力”的不确信。越是这样编剧越要拿出新生活的元素。

 

而他自己在创作中,时常深入一线,去采访相关人物,或亲自体验生活,寻找最真实的人物状态。

 

在创作《闯关东》的时候,高满堂行程7000多公里,采访了150多人,最终让角色鲜活立体。在创作《突围》的时候,大冬天去嫩江平原,和当地人一样睡土炕。在创作《远岛》的时候,又在孤岛上和两个航标员同吃同住。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也透着生活的气息。



就像他一直主张的,影视创作关键是要有生活,接地气。“必须沉下去,沉到真实的生活中,沉到角色的内心世界里。这样才能感动自己,感染别人,‘空调’加‘宾馆’是注定写不出好作品的。


参考资料:高满堂:金牌编剧是怎样炼成的?

 

——END——

往期热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