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魔农”李健的农夫手记(七): 明媚春天的捉妖季

“绿魔农”李健的农夫手记(七): 明媚春天的捉妖季

内地男星 2016-04-11 23:34:17 109


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绿魔农”的3月农夫手记

(2015年6月6日,湖南怀化会同县岩头乡龙坡村,广州美术学院的李健老师亲手种下一行行水稻。为了开始他的地方美学研究课题,他开始了身为艺术农夫的新尝试。)


催生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策略

  三月二十五号,来自广州、长沙的四组家庭搭乘高铁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湘西南山城——会同。


  趁油菜花海灿烂,“捉妖季”——湘西南自然艺术亲子游首次体验课终于如期开课了。


  我带着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毕业生来组织这一活动,作为他们毕业设计的重要内容:学生们须结合当地的资源,设计出一整套服务和产品,让远方的来客感受到本地特有的价值,并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所裨益,进而催生一种商业、文化、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策略。

旅游产品需要击中消费者的"痛点" 

  会同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地,既因我的家乡情结,也有其过硬的条件。当身临早春的会同盆地,你会被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所震撼。汽车一下高速,来自潮汕沿海的学生几乎哭喊出来,周遭360度磅礴的山野花田是这些海边长大的孩子从没见过的,尤其当云雨旖旎,炸眼的金黄突破黛蓝色调帷幔,以极其违和的姿态亮相,整个山地仿佛沸腾,有如春天的革命宣言。


  也许每一个地方,都应有其傲娇之处。会同,除了拥有“战神故乡”的光环,竞争着“炎帝故里”的荣名,它最过硬的资本,应是保持极好的生态条件。“广木之乡”的老字号证明了,这里是明清以来中华帝国最重要的杉木产区。汉族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此栖居,积累了丰富的与自然相适应的生产智慧与生活文明,对当代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具有积极的学习价值。如此蕴藏丰沛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地方,对大城市的家长和孩子来说,无疑是值得前来了解和学习的。


  但在周边明星景区林立的态势中,怎么更好地向城市人群介绍会同呢?沿用常规的传播手段,如以巫蛊文化、少数民族服饰等陈旧符号来渲染异域风情,这些八十年代的技术手法似乎已然过时,并与周边地区难以形成差异,不能与见多识广的城市消费者产生强大共鸣。旅游产品的设计,涉及到地方整体的包装和品牌塑造。惟有对地方价值和消费需求有深度理解,才能做出有效创意,击中消费者的“痛点”。

可爱的"妖怪"为本地森林动植物代言

  我们选择另辟蹊径,借助流行的魔幻文学和童话的沟通力,以并不可怕的,甚至显得可爱的“妖怪”为本地森林动植物代言。旅游主题命名为“捉妖季”,既是借助电影《捉妖记》的余热,也是一种娱乐化旅游营销实验。所谓“捉妖”的过程,即是让小朋友与爸爸妈妈一起寻找隐藏在森林中的自然动植物,认识它们的习性,并用绘画来表现,这些作品,或将成为未来的“会同森林百科全书”的重要素材。


  科普、艺术、文化、休闲怎么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连贯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体验,是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最大挑战,也是游学服务产品的关键内容。借助“捉妖”的主题,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将童话、魔术、游戏、绘画以及演说、表演等少儿喜闻乐见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融入各个接触点,将游客们的情绪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节奏线上。


  家长和孩子们被当地的自然美景、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生态知识、巧妙的生产智慧所震撼、折服。在中科院的试验林里,孩子们在科学家的指导下观察动植物,初步掌握了科学观察方法,对生态学形成全新的认识。比如:杉木上的泥土是白蚁活动的痕迹,这是爬山虎寄生的基础,爬山虎对杉木表皮形成扼杀,为白蚁提供食物,而杉木从中也获得益处,即摆脱陈旧表皮的束缚,获得更好的成长......森林生态系统相互制衡、相互耦合的关系,让我们这些大人也叹为观止。

孩子们与传统和历史进行真切的对接

  在宝田乡苗寨村,年过古稀的老人们隆重地以草龙舞欢迎远客,作为会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龙舞具有出神秘古老而永恒的魅力,让我尤为感动的是,本村的老人带着未出村读书的孩子,自豪而专注地投入表演着,仿佛沉浸在祖先、神灵、本土文化所赐予的伟大气场中。旁观的客人深受感染,踊跃参与其中,与乡民们在竹林中尽情狂欢。当孩子们跟随大人,唱着古老的歌谣,摇动着古朴的草龙,与传统和历史进行真切的对接,他们的心灵里,历史学、民俗学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文字和影像记录,他们对文明的理解也将更为深刻。


  这次活动获得了当地各单位的极大支持: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的科学家们,无私贡献出积累了数十年的生态知识,生态站站长、著名的“候鸟式科学家”——林学权威汪思龙亲临现场指导;宝田乡文化站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绪庭,从全省非物质文化工作会议现场加急赶回指挥草龙舞表演;古文字研究专家杨汉立携精通竹笔制作的老父亲,为家长和孩子作出关于“竹”和“妖”字型演化历史的精彩解读;宝田苗寨村的乡亲们被动员起来,为我们提供饮食服务,还有濒临失传的苗家山歌;当地企业竹贤竹酒、瑞春茶和鹅王国等几家企业也无私地提供了帮助,让客人们品尝到纯净健康的有机美食;会同县委县政府、宝田乡党委、乡政府均对这次活动提供了支持,会同县广播电视局派遣拿到全省专题片评比第一名佳绩的摄制队伍全程跟踪拍摄;湖南日报集团也派出摄影记者随团报道,并第一时间刊发新闻……

旅游形成的城乡精准对接或是一个契机

  一次为期两天的研学旅游,仿佛一个石头投入池塘,产生了层层涟漪。各界人士积极地议论、帮助、参与这一活动。这让我察觉到,在会同有某种程度的地方文化自觉正在形成、发展。对邻县靖州因承办《爸爸去哪里》而成功打造的地笋苗寨,会同人羡慕而嫉妒着。苗寨村的干部不服气地说:“我们这里自古以来就叫苗寨,怎么能比他们差!” 确实,在会同县各乡镇,类似的古村很多,都具有旅游开发的潜在价值,但怎么搞开发,目前还找不到特别有效的办法。游学之旅,对当地旅游产业不啻为一种有效的刺激,获得各方支持也是自然的事情。


  在杉林竹海中,外来的客人们对会同当地的旅游资源赞不绝口,也对这一次短暂而饱满的旅途意犹未尽。濒临湮没的地方文化呈现出闪亮的教育价值,而在游学过程中,也仿佛找到了传承的契机。当中国教育被广为诟病,旅游和地方文化,也许将成为对其改良的有效渠道,而通过旅游形成的城乡精准对接,也许能推动一种精准的扶贫方式产生。

读而思

  科普、艺术、文化、休闲怎么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连贯的、有生命力的系统体验,是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最大挑战,也是游学服务产品的关键内容。借助“捉妖”的主题,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将童话、魔术、游戏、绘画以及演说、表演等少儿喜闻乐见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融入各个接触点,将游客们的情绪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节奏线上。当中国教育被广为诟病,旅游和地方文化,也许将成为对其改良的有效渠道,而通过旅游形成的城乡精准对接,也许能推动一种精准的扶贫方式产生。


作者 | “绿魔农” • 李健(广州美术学院教师)“艺术农夫”的绿色种植梦


BY华声公益


心公益 新时尚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