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价值取向,在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中越来越凸显
◆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永远不变的是劳模精神的本质
◆ 这6位普通劳动者的不凡成就与劳动精神,或能带给我们榜样的力量:
李军:80 后“宅男”侦探
王阳:“匠”造飞天精品
邱峰:从“师傅”到“师父”
薛金良:打造中国高铁的“心肌”
胡步洲:国家用电安全“守护者”
马聪:为时代造器物
王阳:“匠”造飞天精品
◆ 合格与不合格产品之间,公差不超“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而王阳保持着23年无废品的纪录
◆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王阳说:“加工好产品,传承好手艺。这就是我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的点滴力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屈辰
“咔嗒……嘭嘭……”早上八点刚过,车工王阳弯着腰、紧盯操作台,在普通车床前研磨刀具,为加工产品做足准备。一旁,数控车床的轰鸣声,夹杂着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回荡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111厂(以下简称三院111厂)的车间厂房。
“‘眼到、手到、心到’,加工产品时必须专注,否则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刚在普通车床结束操作的王阳说。这位远近闻名的“车王”,保持着23年无废品的纪录,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85年,不满20岁的王阳走进了被誉为航天航空动力装置摇篮的三院111厂。“当初对车床完全不了解,零基础。”王阳说,看到师傅将一个个“铁疙瘩”,加工成精密的“工艺品”,“就觉得我得把这门手艺学到手”。
在三尺车床前,52岁的王阳仍精雕细琢,把万千图纸“匠”造成飞天利剑。
【“磨”制神舟精品】
自1997年起,三院111厂承担了神舟飞船十大关键件之一——连接分离机构的研制和生产任务。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之一,王阳负责连接分离机构关键件的试制加工。
“连接分离机构”虽小,但它的作用举足轻重,甚至关系着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在飞船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中,“连接锁”承担着飞船3个舱段之间连接和分离的重任。在火箭上升时,这个零件要承受重达数吨的载荷,保证舱间紧密连接;而在飞船返回时,又必须根据指令,保证轨道舱和返回舱准确分离,而且两舱间“连接分离机构”必须同时开锁。
“没有资料、经验可参考借鉴。图纸一来,满脑子就想着怎么加工。”王阳说。
航天产品的关键零件生产,要求严、周期短。新科三院劳模的魏忠华记得,王阳和工友们在普通车床边连轴转了两个多月,反复摸索验证,完成了加工任务。
1997年至今,从“神一”到“神十一”,始终参与生产神舟飞船连接分离机构的王阳见证着团队的成长、工艺的提高、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每加工一个产品,既要保证产品质量,也要保证进度。”王阳说,作为航天人,责任和压力并存。一旦看到自身成果完美展现,压力就变成自豪感,“觉得没白干”。
【公差不超“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这个合格,那个不合格。加工中不允许变形。”王阳拿着两个外观看起来一样的产品,给《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讲着其中的“门道”,“这个产品的宽度是30道厚度,我们最多只能允许加减两道公差,28道到32道厚度都算合格。”他拿手比划了这两道公差的粗细——“大概是头发丝的三分之一”。
不合格产品一旦安装在火箭动力装置上,微小的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问题。魏忠华说,王阳操作普通车床加工时基本靠手工,且其设备已多年未换,还能保证精度,“非常厉害”。
挑战不止于此。航天产品各式各样,加工方式、加工手段各不相同。王阳举例,有些新研制的火箭,其零部件从形状到精度的要求都与之前不同,加工的工艺和夹具都得重新研制。这样的环境“逼迫”王阳勤动脑、巧用功。“每次接到图纸,我都会先观察,琢磨先加工哪里、后削哪里,才能做出适合的零件。”
在工作中,王阳摸索总结出一套加工操作方法:
一看,认真消化图纸,详细了解技术要求;
二选,按工艺规程,选合适的工装和刀具;
三找,找出合理的切削参数;
四细,细心操作、细心加工;
五严,严格质量标准、严格检验制度。
这套“秘籍”确保了王阳经手的每个产品的加工合格率达到100%。
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王阳已攻克20多项生产难题,实现30多项技术革新,获得3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价值、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做手艺的传承人】
2011年,“王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三院111厂工会干部张银华说,工会就是要帮助工作室更好发挥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2013年10月和2015年3月,工作室成为三院首批命名的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沈阳市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之一。目前,工作室以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强化技能特长交流为目标,创新工作,服务国家重点型号科研生产工作。
“都说师傅要‘留一手’,但我们的师傅毫无保留。”今年3月,23岁的衣禹鑫、李勤原一同来到三院111厂,师从王阳。“师傅经常讲研磨刀具的技巧,车工的工艺,讲如何合理车削工件,如何省刀具磨损……我们感觉很受用。”
“我经常告诉学徒,不仅要跟我学,也要跟王阳学。他身上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魏忠华说,王阳就像一位大哥,给予身边的人正能量。
近年来,王阳在车间重点培养年轻人。“工匠是手艺的传承人,我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好。”王阳说,离退休还有几年,现在就想多带徒弟,把手艺传给他们。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王阳说:“加工好产品,传承好手艺。这就是我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的点滴力量。”LW
刊于《瞭望》2018年第18期
延伸阅读
长按上图,关注瞭望微信
瞭望新媒体,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
总监制 | 王磊
监 制 | 潘燕
编 辑 | 喻千桓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