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从一到十二,你知道上海那些以数字命名的学校吗?

【记忆】从一到十二,你知道上海那些以数字命名的学校吗?

上海发布 日韩男星 2017-09-09 07:30:33 627


又到一年开学季,升入新学校的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过自己的学校的历史?其实,上海一些中学是以数字来命名的,其中序数从一到十二排列完整,它们背后的沿革都有女中的背景,且各具特色。这些学校现在叫什么名字?你的母校在其中吗?快来看看吧!


 

上海市第一中学

上海市第一中学原名“上海市工部局女中”,1931年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陈鹤琴先生力主之下创建。上海市工部局女中首任校长为杨聂灵瑜。1931年夏,她应陈鹤琴之聘出任工部局女子中学校长。


左:创始人陈鹤琴  右:首任校长杨聂灵瑜


女校开办伊始,租赁麦特赫司脱路(今泰兴路)233号作校舍,学生仅120人。1935年迁至位于星加坡路(今余姚路)99号,新校区土地40亩,于次年春启用,学生增至500余人。1945年抗战胜利,改称“上海市第一女子中学”。学校1967年开始兼收男生并改名“上海市第一中学”。学校1953年被定为上海市首批10所重点中学之一,1978年改为静安区重点中学。现为完中、区重点和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1945年上海市第一女中毕业纪念册中的教学楼旧影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第一女中位置,当时的门牌是余姚路99号,现今为139号


 

上海市第二中学

校址在徐汇区永康路200号,占地12132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学校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吴馨(怀久)在老城厢花园弄设立的务本女塾,“务本”,取义于《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学校是上海国人最早创立的女子学校之一。清宣统元年(1909年)迁到黄家阙路新建校舍。1913年吴馨将女塾捐归县有,改制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仍设置有各种讲习所和文理专修科。三年后改组成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1928年改隶市属。抗日战争爆发,华界校舍被毁,被迫迁入法租界毕勋路(今汾阳路),校名改为私立怀久女中,1942年租界沦陷后停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务本女中复校,1947年初,全校迁入原法租界雷米小学原址,也就是今天的永康路200号(永康路原名雷米路)。1952年改称上海市立第二女子中学,1954年定为市重点中学。翌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先进单位。1968年增收男生,校名也改为“上海市第二中学”。200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市立务本女中位置


1952年7月12日,上海市务本女子中学举行更名换牌仪式


1957年上海市第二女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


1982年上海市第二中学八十周年庆使用的纪念校徽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第三女子中学是目前上海唯一保留的女校。由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中于1952年7月合并建立,校址为江苏路155号(原中西女中校址)。圣玛利亚女中原校名为圣玛利亚女书院。清光绪七年(1881年),由圣约翰书院创办人施约瑟将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纪、裨文两所女校合并迁入圣约翰书院内,取校名圣玛利亚女书院,由华人黄素娥任校长。1920年,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购地建新校舍。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圣玛利女中白利南路校区,图中建筑为思孙堂


中西女中原校名为中西女塾。校址在西藏路汉口路,首任校长海淑德。后由中外人士捐款和学生义演募捐,购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占地89亩的经家花园建校,于1917年迁入。1929年,中西女塾向国民政府立案,聘请杨锡珍为首任华人校长。翌年,校名改为中西女子中学。1936年12月,薛正被聘为第二任华人校长。在学校任职中,薛正一贯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努力缩小美国顾问在学校教育上的控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被日军控制,美国教会决定解散中西女中,薛正坚持办学,成立中国人自己组织的校董会。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中西女校实验室


1933级中西女校篮球队


中西女中1948级毕业合影


1949年,薛正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美国博士学位,婉拒导师劝阻,启程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春回到祖国,继续任中西女中校长。后来,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第三中学,男女生兼收。1977年,东海中学并入。1981年,恢复女子中学建制,同时恢复原校名,并确定为部分寄宿制的市重点中学。2004年被评为第一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


校园主要建筑景莲堂现为市三女中五四楼,建于1935年,是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


邬达克设计的中西女校主体建筑


 

上海市第四中学

上海市第四中学沿革


这是上海市第四中学官方网站上公布的该校沿革示意图,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历史的久远。而且徐汇女子中学和启明女子中学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徐汇女子中学创于同治六年。光绪二十四年(1888年)取校名“崇德女校”。早期学生均系圣母院所收孤女,后专收富裕教徒家庭女孩,寄宿就学,故法文称“寄宿学校”。1911年改为4年制中学并附属小学。后又改为6年制完全中学,名称也改为徐汇女子中学,开始招收走读生。自同治六年至1938年的70年间,该校共收学生5162人,后来进各种教会合计958人,占了学生总数的近两成。

 

启明女校是徐家汇拯亡会办的第二所女子中学,专收非教徒女生。光绪三十年二月,务本女校(今上海市第二中学)30余名学生,在校长带领下,到徐汇女中参观后有4个女生转学该校,因此,拯亡会决定创办启明女校。第一学期仅有11名学生,当时没有独立校舍,向徐汇女中借了2间教室和1间卧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有学生50人,到9月增至71人,于是借圣母院孤女院部分房屋,暂作校舍。1914年,学生达160人,决定自建新校舍。1917年新校舍落成。这也就是今天天钥桥路100号校园内的上海市登记的不可移动之文物——启明楼。该楼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立面为古典对称,横五段、纵三段的构图。


1929年全体启明女校学生合影


杨绛先生在《我在启明上学》中如此描述启明楼:“我们教室前的长走廊好长啊,从东头到西头要经过十几间教室呢!长廊是花瓷砖铺成的。长廊下面是个大花园。教室后面有好大一片空地,有大树,有草地,环抱着这片空地,还有一条很宽的长走廊,直通到‘雨中操场’。”她也是第四中学最知名的校友之一。


启明楼近照


2006年学校被徐汇区政府命名为“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现有初高中7个年级58个教学班,学生近2000名。


 

上海市第五中学

上海市第五中学前身是上海善导女子中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开办于武昌路河南路口,后改名善导学堂。校址又迁至昆山路224号,另设有附属女子小学。1952年市政府接管后,改名为上海市第五女中。1966年开始兼收男生,并改名为上海市第五中学。


上海市第五女子中学1954年颁发的毕业证


1964年上海市第五女中初三9班毕业合影


学校目前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级中学,武昌路556号校址已经动迁。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昆山路百官街善导女校位置


 

上海市第六中学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第六中学这个名称已经不再使用,现在是上海格致初级中学。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晓明女子中学,根据《上海宗教志》资料显示:1927年由拯亡会创办,校址在洋泾浜拯亡会会院内(洋泾浜天主堂对面)。初仅设初中,第一年有学生17人。1934年,增设高中。八一三事变时一度停课,改作临时伤兵医院。1947年学生达683人。


1953年市人民政府接管后,与进德女子中学合并,改为上海市第六女子中学,1966年开始兼收男生,又改为上海市第六中学。

1947年上海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晓明女校位置


1950年晓明女校毕业纪念徽章


2003年9月改为现名后,学校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在遵循“晓知明理、多才多艺”校训的同时,积极务实地传承格致中学“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的优良传统,逐步建立理科见长的初高中一体化育才途径。现校址长沙路35号。



 

上海市第七中学

第七中学如今已变迁了名字,目前该校名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其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5年的私立崇德女中。1953年崇德女中与私立的进德女中和晏摩氏女中(分部)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七女中。1958年更名为七一中学,1978年被列为静安区重点中学。1996年转制成为静安区第一所公立转制完全中学。2000年7月,原江宁中学并入七一中学。2006年上海市七一中学恢复公办区重点完全中学。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崇德女中位置,七一中学现址就在这栋老房子的旁边


崇德女中曾经使用过的校徽


七一中学另外的一部分源自晏摩氏女中。1937年,晏摩氏与同属浸信会的明强中学及苏州的晏成中学、慧灵女中4校联合,名浸会联合中学,校址设于外滩(今中山东一路)7号。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原址。1953年学校由上海市教育局接办,与沪江大学附中合并改为上海市北郊中学。少部分学生并入崇德女中,另建第七女中。


1949年版晏摩氏女中校刊


2006年上海市七一中学恢复公办区重点完全中学。2007年4月,学校挂牌成为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目前有陕西北路和余姚路两处校区。


 

上海市第八中学

这又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最早可上溯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专门吸收贫苦女孩入学。由于不收学费,还供给衣食,因此学生逐渐增加。清心书院女学部原在陆家浜之北。1921年,在陆家浜之南购得一地块兴建女校校舍,也就是现今陆家浜路650号。该校原名清心女塾,1918年定为清心女子中学。1928年开始由中国人张石麟任校长,次年张蓉珍任校长。抗战时期一度迁往租界。1953年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生曾参加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是五四后上海学生联合会的发起和组织单位之一。50年代曾接受多批归国侨生住校学习。


1969年起兼收男女生,改称上海市第八中学。1978年定为区重点中学。2012年3月,上海市教委批复在第八中学内开设“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实验班”,研究男生成长规律,探索适合男生特点的课程方案和教育内容,形成体现男生特点的培养模式及方法,创设有利于男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学校秉承“以诚养德,以静修业”的校训,致力培养“乐学善思”的优秀学子。


20世纪20年代,清心女中教学大楼视角北望清心中学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清心女子中学及清心中学位置,两校隔陆家浜相望


1958年上海市第八女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


20世纪50年代第八女中某班级合影


 

上海市第九中学

这又是一所名字已变迁的学校。目前该校的名称是“上海市黄浦学校”。


黄浦学校外景


2015年下半年,位于原南市区的唐家湾地块面临动迁改造,而坐落在该地块西林后街的上海市第九中学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有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背后的悠远历史,学校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清道光年间,而她最初的名字是:裨文女塾。


位于西林后街102号的原市第九中学老教学楼,1937年落成


1850年4月15日,裨治文与夫人在上海创办的裨文女塾书开学了,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女子书院。校址就设在方斜路上(今方斜路西林后路102号)。


一张描绘创始人裨治文夫人伊莉莎住所附近的插图


1871年伊莉莎女士去世,学校由美国圣公会和公理会共同管理。1900年起,学校改变了原来免费读书的优惠条件,改为收费,学生按月缴费,每月5角。1910年开始扩大校舍。1931年,该学校向当时上海市教育局注册,正式使用裨文女子中学。


20世纪30年代裨文女中校园


这一时期,王佩贞女士为学校的建设做出极大贡献。1931年,当时校舍简陋,园地荒芜,规模很小,课程单调。王佩贞出任校长后精心擘划,治校有方。她打破以往教会女中的清规戒律,聘请德才兼备学有专长的非教徒男教师来校任教,又调整课程,丰富活动。同时,竭尽心力整治校园,筹措资金建造校舍。经过3年努力,一幢崭新的教学楼1937年落成。


“八·一三”战起,日寇进占南市,王佩贞率裨文师生四迁校舍两改校名,1937~1945年间先后迁至大统路、南阳路、江宁路、常德路艰苦办学,弦歌不辍。一度改为福莘女塾。为了保全南市校舍不被日寇占有,王佩贞多次孤冒险与日寇交涉。经过她斗智斗勇和多方斡旋,南市校舍才免遭日寇侵占。


抗战胜利后,裨文女中迁回西林后街原址,图为当时学生出操场景


1969年该校改为上海市第九中学,男女生兼收。从1976年起,又先后有先锋中学,建浦中学与之合并,学校规模不断增大。1997年为适应教育体制的改革,市九中学与上海市第二十中学,以及肇南路小学融为一体,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中学,成为当时南市区规模最大的学校。


目前的上海市黄浦学校是黄浦区政府为探索体教结合办学模式,于2003年9月成立的综合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在原市九中学基础上,先后与沪南体育中心、浦西中学、蓬莱中学合并重组而成的。学校有教学班三十余个,学生近千名,现校址大吉路200号。


 

上海市第十中学

上海市第十中学前身是民立女中,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912年改为民立女子中学。学校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6年起校内就有中共地下党员秘密活动,进步师生开展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上海解放后由军管会接管,吴若安任校长。1956年改为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胡文巧任校长,1962年定为重点中学,从文庙路迁现址。1969年后,兼收男女生,定现名。2011年学校通过评审,被命名为黄浦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上标注的文庙路民立女子中学位置


民立女子中学曾经使用的校徽


第十中学现址黄浦区永宁街25号,离开文庙不远

 

上海市第十一中学

其前身是民国上海私立允中女子中学,1929年由沈均利用自家私房创办,校址就在现今北京西路与泰兴路交汇处,允中女子中学1956年改名为第十一女中,1967年改上海市第十一中学,男女兼收。20世纪80年代后期,变更校名为静安实验学校。2003年9月,根据市教委安排再次变更,由静安实验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爱国学校。


1947年上海市行号地图中标注的允中女子中学位置


允中女中曾经使用过的校徽

 

上海市第十二中学

前身为创办于1905年的启秀女中。学校现址地处环境高雅的思南路,毗邻孙中山故居、复兴公园,是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百年老校。1956 年改名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 年更名为十二中学,男女兼收。之后又改为现名:启秀实验中学。

上海市第十二女子中学曾经使用的校徽


尾记

上述这十二所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女子中学的背景,此外还有上海市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二十五、五十二、五十四等等以序数词命名的中学有些仍存在,有些则已经合并或变更,它们的发展沿革历程也是近代上海教育从启蒙到发展再到辉煌的一部厚重历史典籍。


资料: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上海

编辑:胡幸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