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s Zimmer:你才古典,你全家都古典!

Hans Zimmer:你才古典,你全家都古典!

严肃音乐科普 欧美男星 2015-11-27 19:46:15 230


Hans Zimmer,好莱坞配乐师。被国内粉丝称为“寂寞叔”(姓的谐音啦),是大片御用配乐人。我们更熟悉的日本音乐家久石让,就被称为东方的Hans Zimmer。


看文章前:听一段Zimmer叔的Tennessee吧。

Tennessee,电影珍珠港的配乐,看电影的人一定很熟悉这段音乐。这是一段平静的波澜壮阔,大起大落,人生悲欢,生离死别。忘不掉的电影配乐top2。(top1是泰坦尼克啦…)……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听音乐系列= =




《珍珠港》原声大碟



Hans Zimmer配乐的电影,我们耳熟的有:

《为奴十二载》《盗梦空间》《大侦探福尔摩斯》《角斗士》《末路狂花》《狮子王》《雨人》、加勒比海盗系列、蝙蝠侠系列——等。



他的部分原声大碟。


He's a pirate.-电影《加勒比海盗》。这个旋律一出来,所有人都知道是哪。


寂寞叔的名字一听就是德国人,他在法兰克福出生,14岁搬去英国,长大后去到美国,配乐风格几乎没有被德国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影响。

有人说他是德味,什么?!巴赫马勒施特劳斯要气得跳起来。他正是带领好莱坞逃出德味/欧味的那个人,开创了一代电影配乐的模板方程式,把配乐师的地位拉下神坛,让OST成为电影的碧池,小成本的罐头音乐。


听起来像是我在骂他?


没有啦。他呢,贡献是,多产,善于混合多种乐器与和声,把电影配乐从艺术品的地位降下来变成附属品。他被人诟病,也是因为把电影配乐变成附属品,使配乐低廉,简单,模式化。他多产,出彩的曲目不少,但是艺术地位非常低。他旗下的弟子们都叫配乐师,而不是作曲家。其实就是——不知道是该褒还是该贬——他把配乐变得通俗了。


通俗的配乐模式让电影配乐如今天一般被我们无门槛地欣赏,当然也因为这样,让古典音乐爱好者和学院派配乐风格的拥趸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你把我们精雕细琢的艺术给打碎了磨成粉灌进模具当批发商品卖,我们不愿意!口亨。



他的工作室。有酒有肉有合成器和灵感。看我嫉妒的眼神!


寂寞叔的创作风格,是那种有本事两天配完一部电影的人。你很难说他是很有天赋的音乐家,因为他自从搞配乐以来就只是一招鲜吃遍天,作品也没有能流芳千古的艺术价值。但也不可以说他没有天赋,人家给好莱坞配乐的第一部作品,《雨人》,就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配乐提名。


做混音出身的Zimmer叔,音乐里的个人风格比好莱坞配乐三巨头的另外两位——约翰·汤纳·威廉姆斯和詹姆斯·霍纳*突出得多。后两位是学院派殿堂级的配乐大师,都喜欢用庞大的交响乐团和器乐乐队来演奏录制音乐,对现代元素的加入十分谨慎;寂寞叔更像是草根音乐家,打古典音乐的擦边球,一个曲子要电子合成器和传统器乐、民族音乐、流行、爵士、摇滚来配合才算有劲。他的作品特点很好概括:mixing。混合。他不是喜欢循规蹈矩的人。他恨不得每一首曲子都要有崭新的尝试,他可以把世界各地所有的音乐特色杂糅在一起——人家就是有这个能耐。


但Zimmer叔太容易被模仿。这几年上映的哪个好莱坞片子配乐都差不多——不是旋律相似,而是作曲方式一致。想要恢弘的气势,用管弦乐队与人声交错,由低至高、由慢至快,曲子进行到一半加入贝司和低音鼓表现疾风骤雨的场景,接着刹个闸吊吊大家胃口,再用钢琴间奏引出急促的铜管和震天动地的打击乐。这已经成为一个被人诟病的、典型的Zimmer模式。在《星际穿越》的配乐出来之前,即使是十年前吹捧他的评论家也已经对Zimmer风格有点厌烦了。


于是Zimmer自己在《星际穿越》里试图打破它,把自己变含蓄了。



《星际穿越》预告版海报,还记得这个一小时七年的星球吗?



《星际穿越》的导演诺兰很擅长与Zimmer合作。这部电影剧本还没完成,诺兰给了Z叔一张纸,上面是一对父子对话的场景,依依惜别,温馨甜蜜。诺兰要他根据这个谱几十分钟的曲子出来,给他一天时间。Z叔作完了曲给诺兰听,诺兰当场敲定说,这就是电影的主题曲了。这时候,Z叔才想起来问他:“你这电影讲了个啥?”


“太空探索啊。”


“……可是我这段就是给家人之间的感情写的哎。好温柔的。你这是让我用管风琴…给一个太空探索配乐?”


“家庭嘛,爱嘛——我的电影就是这个意思。”


于是这一段必定会成为Zimmer派经典配乐的曲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形成了。管风琴原来是巴洛克和宗教电影的专属,现在一跃成为科幻必备器乐,而且所有人都觉得那么自然、贴合,似乎人家管风琴天生就该用来做这个似的。(管风琴宝宝心里苦啊…


Day One-电影《星际穿越》。这就是那个一天作出来的曲子。


Mountains – 电影《星际穿越》。

答应我,一开始即使觉得声音小也别把音量开太大。那是秒针的声音。那个星球上的一小时是地球七年,你听的这些时间够地球上四个月了。到两分零一秒,告诉你为什么此曲叫Mountains,也教会你什么叫作排山倒海。第一次听时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什么乐器,只知道自己是被卷到无法挣扎的浪潮里了,脱不开身。


用了Mountains的片段:全剧高潮,五维空间



俗话说,新事物的出现永远伴随着经典爱好者的批评。


Z叔的音乐是商业化甚至工业化的,也被骂成流水线音乐过。但是,对于处于入门期的我们来说,Z叔的曲子反而是迈入古典大门的一个另类台阶。


Z叔与年轻人的审美相似,把电影配乐理解为辨识度高的,音程清晰、简单的曲子。

他要求音乐有极强的画面感,与剧情百分之百贴合,哪怕单拎出来听,也与电影画面脱不开关系。他不要音乐的“感觉”,要把抽象的乐曲具象化。

于是,当我们听着Zimmer感觉到画面式共鸣时,我们就可以开始循序渐进地理解音程序列较为丰富、表现情感多样、和声比较复杂的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拉威尔)、表现主义音乐(蒂森、勋伯格)等现代派音乐了。这些现代派音乐离我们不远,也追求具象的音乐表达,比起离我们更远的中世纪、巴洛克、古典主义更好理解。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古典音乐的审美,不妨循序渐进,由近至远。



——我真的挺好奇,在星际穿越之后,Z叔之后是大刀阔斧地劈开另一条路,还是奔回他自己的圈子里,任愤怒的学院派配乐爱好者喊“Zimmer Pets”,闷声发大财去了。





附歌单:「听着耳熟但叫不上来名字」的Zimmer配乐。点击“原文链接”。


【ps. 《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阿凡达》等电影的配乐师James Horner,三巨头之一,今年六月坠机空难去世——学院派电影配乐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