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关闭博客、清空微博,在网络上「消失」已久的韩寒,到底去哪儿了?
前不久,他终于出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都在,只是表达的方式变了。
18岁退学成为作家,27岁成为中国赛车史上唯一双料总冠军,32岁执导的《后会无期》是年度票房黑马。
没有人能否认他的传奇故事,但韩寒却选择「回避」过去。在采访中,他沉稳又不失犀利地告诉所有人:
电影要按照脚本走,但我的人生是会变的。
他没有选择维持一个万年不变且吸金的人设,而是继续探索新的可能。
被问起接下来要做什么?
他说:「规则是惯性,而喜欢是本能。」
韩寒,又找到了新的目标。
向来叛逆的韩寒,也当过一段时间「好学生」。
一年级时,他在语文考试中将「一座桥」写成了「一坐桥」,被扣了1分,拿了99分。他不服气,带着新华字典找老师辩论。
初三那年,他为了考上重点高中恶补数学,最终考了114的高分。
按照既定的轨道,他能拥有一个稳妥的未来:要么参加高考读一个好大学,要么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被重点大学破格录取。
但他一个都没选。
被数学老师误会作弊后,他的理科成绩一落千丈,功课亮起了七门红灯,不得不连续两次留级高一。
留级的那一年,他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以一篇《杯中窥人》夺得一等奖,凭借精炼老辣的文笔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
如今回看这篇文章,一句「我们有太多的悲哀,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规矩」,似乎预示着他在今后的人生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得奖一年后,他宣布退学。提交申请时,办公室的老师问他「韩寒,你以后靠什么养活自己?」
他不假思索地说:「靠稿费啊。」
老师们没忍住笑出了声。
谁也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后,这位18岁的少年,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累计发行200万册,光版税就有50万。
接下来的10年间,他出版了6部小说,9部文集。开通博客后访客上亿,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正当所有人以为,他终于能靠稿费衣食无忧后,他却转头将所有的钱都砸进了赛车里。他说自己最窘迫的时候,卡里只剩下几万块。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2012年,他成为中国赛车史上唯一一位场地和拉力的双料年度冠军,没人能否认他身为「赛车手」的成就。
拿下冠军后,他又转头去拍电影。2014年《后会无期》上映,票房6.22亿,成为了当年的黑马。
他似乎从不选择那条更稳妥的路,20岁当作家,30岁当赛车手,40岁当导演,每一次出乎意料的跨界,都让我们感叹人生的无限可能。
没人能预料他的下一个身份,但所有人都确信:韩寒只要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到什么。
但,为什么呢?
当我们深究他每一次转型的细节后,便会发现,他并不是为了出名而特立独行,只是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
因为一个人,无法欺骗自己的本能。
停更博客,专注赛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陷入了流量的怪圈:
我后来发现,写杂文就是一种高级键盘侠。 写来写去,你会变成一个很鸡贼的人,你会情不自禁地去想,怎么样能够去挑动最多人的情绪,以让我获得最多的传播。
他的时间和精力被迫横向铺开,好像来来回回都在写着差不多的事情。而赛车,给了他纵向探索自我极限的机会。
与其说他不再表达,不如说他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
赛车其实也是创作,它能让我暂时抽离生活,同时创造生活的一部分:
在每个赛段创作最快的时间。
于是,哪怕他在人生中第一场比赛中没刹住车冲出赛道,不得不在媒体的闪光灯面前倒车转弯;
哪怕他在铺天盖地的嘲笑与争议中默默流泪,甚至不敢去赛事维修区,只能把车拖去汽修店,他依然坚持了下来。
放弃很容易,循规蹈矩很简单,但那些不被看好、突破规矩的选择,才是一个人突破桎梏,用自己的方式去重建世界的规则的秘诀。
因为每一次冒险,无论成败,都能给人独一无二的收获。
成为赛车手的第十二年,韩寒去拍电影了。
并不是一时兴起,只是这些年里,当他不用为了写杂文而不停地关注外界地热点,在赛车时专注内心的声音,他又寻回了表达的本能与欲望。
《后会无期》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奇遇满满的横跨大陆自驾旅行;《飞驰人生》讲述了一个落寞的赛车手重返车坛,找回昔日荣光的故事……
他用电影将写作与赛车结合起来,一条条看似单行的轨道,就这么被织成了一张网。
那些人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都去做了。
做了以后他发现:「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最终,他说过的话,全都成真了。
如今想想,在这场名为「人生」的生存游戏里,「规则」总是试图将每一个人都拉进一条拥挤的、一眼望得到头的赛道,用一句句「不要做,你不行」掩盖我们内心的声音,消磨着我们的热忱与激情。
世界得以有条不紊地运作着,而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不禁试想:「假如当初我再勇敢一点……」
于是,消失已久的韩寒,出现了。
前不久,韩寒作为先锋创客,为苏格兰威士忌品牌格兰威特拍摄了一段短片。
短片中,他画了一扇名为「规则」的门,沉闷、厚重。
「规则」只是静静地立在那里,门口的人却仿佛看到了张牙舞爪的巨兽,鼓起勇气向前半步,却又连连摆手后退一步。
吓人的不是门,而是我们对于未知的恐惧。
那么,门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短片中,韩寒用一根铅笔,轻而易举地戳破了这扇门。
透过破碎的纸张,我们看到的不是全然不同的景象,而是一个普通的、和现在没什么两样的世界。
也许有人会失望,但我想,这才是「勇气」的来源。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观点、信念、生活方式,它们没有对错,并不矛盾,只是随机地排列着。
可这扇名为「规则」的门,却毫无道理地、突兀地矗立在其中,试图将这个世界一分为二,好的坏的、对的错的。
唯有当我们确信门的背后并不意味着反面、错误,只是代表着另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放下对未知的恐惧,跳出思维的局限,去尝试、去探索。
这些年,很多人说韩寒变「怂」了。
也许他并不是怂了,只是看过了更多的风景,见识了更多的想法后,他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笃定了。
曾经喊着「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的少年,终于在10年后反思自己:
如果我在今天退学,八成也要荒废在打游戏和玩手机上。
但他依然骄傲地说:「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会当一名赛车手。」
先承认自己的局限,再坦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打开那扇门后的我们,将看到如旷野般的人生。
不做所谓「正确」的事情,在「忠于本能」中拓宽人生的边界,探索新的方向与目标,韩寒这种开拓前行的精神,与格兰威特不谋而合。
与韩寒一样,拥有将近200年历史的格兰威特,从未停止过突破与创造。
200年前,威士忌属于非法蒸馏,哪怕英王乔治四世都无法抵挡格兰威特威士忌的美味,却没有人敢打破这一项陈规,只能偷偷酿造。
直到创始人乔治史密斯于1824年主动向国王争取到了第一张合法蒸馏执照,才令格兰威特成为当时山谷内第一座合法的威士忌蒸馏厂,改变了威士忌的历史。
60年后,乔治史密斯的儿子约翰高登史密斯,在那个年代便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争取到了「格兰威特」一名的独家使用权,杜绝了其他酒厂的冒用行为。
从此以后,格兰威特威士忌便以颠覆传统为传统,精进酿造技术,不断打破人们对威士忌的刻板印象。
直到今日,格兰威特依然传承着品牌初创的精神与信念,采用俄勒冈松树木制成的发酵槽及灯笼形蒸馏器,在美国橡木桶和欧洲雪莉酒桶中熟成,均衡了格兰威特标志性熟果香调,让单一麦芽的风味恰到好处。
初闻是果香,等丝绸般浓郁绵长的香味氤氲在空气中,便能闻出太妃糖的香甜。入口是香料的辛香以及苦橘的清爽,两种风味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于苏格兰,漫山遍野的草地与花朵旁,是清澈凌冽的溪流。
「丝滑均衡,持久绵长」,也许这就是像韩寒一样的开拓者们最好的写照。
在人生的旷野中,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拥有自信与自洽,不慌不忙地开启新的篇章——韩寒将自己的感悟,分享在了格兰威特创客山谷。
点击下方小程序,完成「寻找韩寒」的任务,就有机会获得「格兰威特12年陈酿」等精美奖品!
???
不要害怕突破那扇名为「规则」的门,因为在门的背后,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飞驰人生。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