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宫崎骏厌倦了大制片公司的模式之后,准备自己创业,当时一起的还有好友高畑勋,按照现在的思维模式看来,两个动画界的大佬创业,还不手到擒来,就如同斯皮尔伯格他们创立梦工厂,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虽然宫崎骏已经推出过《三千里寻母记》、《海蒂》,特别是《未来少年柯南》,给宫崎骏赢得了巨大的声誉,然而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当时宫崎骏有一个腹稿,准备筹拍一部电影,然而没有具体的本子,投资方当然不敢,于是只好先搁置。当然谁也没有放弃,接下来的日子里,宫崎骏先在平面媒体推出漫画连载,很受好评,这样一直进行了两年,投资方说OK,于是开拍。(出乎意料的是漫画最后连载了十年)
那时宫崎骏和高畑勋成立的工作室,并没有很长远的理想,也就是“如果赚钱,就拍下一部”,很简单朴实。这部宫崎骏自立门户之后的开山之作,在公映之后,获得了成功,这部电影就是《风之谷》,一部思考环境、人类命运的严肃片子。
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就是更为著名的《天空之城》,比《风之谷》适合更多的人群,也取得更大的成功,随后的日子里,宫崎骏和他的工作室慢慢地推进着,《龙猫》、《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等一系列电影的成功,吉卜力工作室不再缺钱,有了吉卜力的招牌,就有了票房的保证。
终于,宫崎骏推出了呕心沥血之作《幽灵公主》(也叫《魔法公主》),当年拿下了日本的票房冠军,而且是创记录的数字,190亿日元。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作品最终在很多方面作了妥协,放弃了很多素材,宫崎骏本人也由于疲劳,一度宣布封笔。
在很多人看来,宫崎骏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退休也是很平常的时期,然而在休息了一段时间之后,宫崎骏推出了《千与千寻》,这时多年的伙伴高畑勋已经去世,金熊和奥斯卡的奖项,则是欧美社会对于他的全面肯定,该片在日本也赢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460亿日元,本土有史以来最高票房,这样的数字,只有迪斯尼、皮克斯、梦工厂才有的成绩。
巨大成功之后,宫崎骏终于显出疲态,创作力枯竭是每个艺术家无法逃避的宿命。宫崎骏很有野心的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和《悬崖上的金鱼姬》虽然不错,却已经走下坡了,创业的道路已经走完,人的心态早就变了。
说这段故事,我觉得比说盖茨更有意思。
1.宫崎骏创业的起点较高,事业有成的情况下,另起炉灶,那时已经人到中年,可见人生的起点也好,起跑线也好,并不是确定的,从哪里都可以起步。
2.创业是职业生涯中难度很高的项目,以高畑勋和宫崎骏的身份,创业之初也不是手到擒来,也需要拿出硬东西,而不是靠名声吃饭。如今国家鼓励创业是对的,可是因为大学生就业不好,才想到鼓励创业的话,就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水平了,创业可是比就业更难。
3.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团队也还是很重要的,在失去了高畑勋之后,宫崎骏的作品少了很多思考。而在两个人的竞争合作关系中,吉卜力工作室完成了人力资源的积累。(有一年,两人分别拍摄《龙猫》和《萤火虫之墓》,一下子人手紧张,促成了他们的培养计划,这也是很多创业企业需要学习的,企业的扩张不仅是资本,人才也很重要,因为这个积累,才有了《幽灵公主》的喷发。)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宫崎骏的工作是当然还没到死的地步,可是创业之初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正在弱化。创业之初,生存是第一位的,当然也有很多理想要付诸实施,在这种氛围下,宫崎骏积蓄已久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爆发。《天空之城》、《龙猫》都不算深刻,丝毫不妨碍其深受喜欢,就是因为想象力。
5.创业有成不等于实现理想。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已经是动画产业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商业上绝对成功,但是也正在偏离高畑勋和宫崎骏的初衷。当初独立制片的理想,正在被资本运作的大片模式所取代,原本想摆脱的体系,结果却成为了体系的一部分(《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慨)。
6.巅峰带来的困惑。如果当年宫崎骏彻底封笔,我们也许就看不到后来的《千与千寻》,也许遗憾,却也不会看到差强人意的《移动城堡》,也许不会和儿子较劲(不伦不类的《地海传说》)。对于一个组织,长久的发展是要脱离个人的印记的,宫崎骏的印记太深,如今的吉卜力只能给人回忆。盖茨对于微软过分重要,XP之后就一直缺少强有力的新东西,Vista就好比《移动城堡》。
7.理想与商业,有时候是矛盾的,商业的效率较高,对于理想有很好的助推作用,然而,商业与理想的目标并不一致,这就注定了:走自己的路,可以让别人去说,可是自己能走多远呢?嗨,管他的,能走多远走多远。王志东创立了新浪,最终走人;盖茨创立了微软,如今也走人了。这就是资本的法则,这也是每个创业者需要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