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陈思诚的另一面.

旧文回顾|陈思诚的另一面.

海绵小可成长记 内地男星 2024-08-26 12:00:34 56
小时候的陈思诚,尤爱武侠。
金庸和古龙的小说陪伴他度过了懵懂的少年时代。
他也曾梦想如侠客一般快意恩仇,而后入了电影的门,便一发不可收。
从台前到幕后,从演员到编剧、从导演到监制、从电视剧到电影,他在看似不同的赛道上都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
出道20年,43岁的陈思诚,仍在用作品打出一记又一记漂亮的重拳,
电影里,有他的江湖。
《唐人街探案3》中有句台词,“世界上一切可以被称为艺术的东西,都需要天赋。”
但要将一门艺术,做到杰出的水平,除了天赋,更需要热爱的加持。

「1」20年
陈思诚,好像变了。
人生来到43岁,导演、监制多部大热影片后,他沉淀下更多东西。关于创作、关于票房,也关于如何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青年导演。
这一点在综艺《开拍吧》表现格外明显。
在青年导演创制类综艺《开拍吧》中,陈思诚作为监制代表和陈凯歌、刘震云、舒淇同列“绿灯会”的席位。
作为“绿灯会”成员,陈思诚从监制的角度给了青年导演许多建议。
对于青年导演反映的拍摄中的创作痛苦和困难,陈思诚则表现出了一种专业沉淀之后的清醒。
“拍戏就是一个在有限规则里的无限作为,尽量做到最好,但一切的条件都一定是有限的。”
但当面对优秀的青年导演和作品时,陈思诚依然会展露出久违的兴奋。
对于电影的热爱,让他本能地去关注一切有利于缔造优秀电影作品的要素。
而这热爱的起点,要从20年前陈思诚首次触电大银幕说起。

2001年,陈思诚接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机会,饰演《法官妈妈》中的男主角“张帅”。
在当时,能在一个35毫米胶片电影中担任男一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他格外珍惜,又有点不知所措。毕竟,胶片拍摄全然不同于数字摄影,每次“Action”一喊就相当于在滚钱。每多来一条,他自己的压力就增大一点。
一场和前辈奚美娟的对手戏,导演总觉得陈思诚的表演反应稍微大了点,但当时的陈思诚尚且不懂电影表演和舞台表演的区别。
直到第一次去冲印厂看成片,他被吓了一跳。

在接触电影之前,陈思诚所受到的表演都是基于舞台。而在大银幕上,电影将精准地捕捉到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微表情,呈现一种“克制”的美。
这部电影处女作,给陈思诚影响至深。2002年,24岁的陈思诚凭借此片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新人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法官妈妈》的拍摄经历,更令陈思诚认为“电影是魔术”。
如今光阴横亘20年,陈思诚早已从当时的青涩学生成长为有多部成功电影作品的导演、监制,而他对于电影的热爱,则贯穿始终。
岁月沉淀下的陈思诚,不变的是那颗热爱电影的初心。

「2」瞄准
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中国银幕数量已高达80743块,居世界首位。
与庞大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电影人才缺口长期存在,青年导演的生存处境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时间点,陈思诚选择成为《开拍吧》的“绿灯会”成员,别有深意。
这是他第一次成为一档综艺的常驻嘉宾。但或许,这对他而言远非一档综艺那么简单。
“我觉得商业类型片就是一定要定位非常明确。不论是你的宣传物料,还是影片名字,都会掣肘票房发展。”
胡国瀚,是陈思诚在《开拍吧》中十分欣赏的新人导演。他在首轮作品公映时获得的观影人数不佳,陈思诚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之谈,“商业类型片定位要明确。”
陈思诚的对于电影是否卖座的认知则更加清醒。
“其实观众特别简单,是这个故事打不打动我。能不能在这个电影里,看到自我、感动自我,温暖自我。”

用真诚的作品打动观众的同时,实现商业价值,这样商业化成功的案例在陈思诚十年导演生涯中更是屡见不鲜。
2012年,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播出。
这部由陈思诚自编自导自演的电视剧,曾在当时取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重成功。这也是陈思诚的导演处女作。
陈思诚说,在那个阶段,他并非有意向市场靠拢,但对于这部剧后来的热播,他也不感意外。
“对于商业的认知和嗅觉,我骨子里就有,我摘不掉。”
2014年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上映,一天之内票房过亿,打破了国产爱情片的票房纪录。最终,票房突破4亿,刷新了7项纪录。
这一系列的大获成功,让人们逐渐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事实上,在拍《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之前,陈思诚就有了拍《唐人街探案》的最初想法。
陈思诚的电影版图就此铺开。
2015年的最后一天,彼时还是新人导演的陈思诚,带着他的《唐人街探案》给了观众十足的惊喜。
《唐人街探案2》更是压倒性地,以近34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稳坐当时内地总票房榜第三位。
逐渐发酵的好评和丰厚的票房回报之下,终于不再有人认为陈思诚是在玩票。
他是瞄准了,要做一个唐探宇宙出来。
五年时间里,他用稳定的高质量作品,构建着唐探宇宙的模型,也探索着中国商业片的可行模式。
《唐探》作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票房最成功的系列影片,更是体现了陈思诚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化和系列化的成功探索。
实际上,陈思诚在最初只是有了从纵深方向去挖掘并拍摄系列片的想法,但是还没有成形的构想。

直到《唐探2》时,陈思诚忽然意识到还可以形成一个“唐探宇宙”,能有更多的侦探加入,而非只停留于一个系列片。
通过这样的方式,陈思诚成功将“唐探”打造成了一片土壤,各种侦探可以在其中进行衔接,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影片的构思和结构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延展,由此方能自然延展影片的生命力。
“根据中国电影票房的过往表现来看,成功的电影一定要具备能驱动观影意愿的特质。”
诸多媒介渠道齐头并进的当下,陈思诚常常思考,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有动力买票走进电影院去看一部片?
他认为这是作为商业类型片导演,必须要关注的一件事。
以陈思诚监制的《误杀》为例,虽然影片从操作上呈现为单一的复仇类题材,但陈思诚在其中夹杂了关于社会话题的探讨。
观众会将影片关联到社会话题,各种讨论和声音也会在社会范围内不胫而走。
而《误杀》的成功,更是证明了一部好的类型片,导演能将演员的演技置于成熟的摄影、剪辑、配乐、音效等元素之中,共同成就一部作品。

“我坚持电影创作需要复合的类型化工序做依托,也需要寻得一个可以推算投入产出比的配比公式。
其实,电影项目等同于一个布局很大的创意,创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新的创意,但最重要的还是给电影找到一个支柱。
我在创作商业类型片的状态中,不会抱有一蹴而就的心态,而是思考如何能不断地成功。”
这种对电影市场和生态深深的“懂”,也正是陈思诚可以推出一部部受大众喜爱并认可的商业片最根本的依傍。

「3」冒险
“基因决定着一个导演的拍摄风格。”陈思诚在《开拍吧》中如此阐释六位青年导演的风格差异。
首轮竞赛伊始,当青年导演彭宥纶因为自己是广告片导演出身而紧张时,陈思诚紧跟着追问,“为什么进入故事片层面你会如此不自信呢?”
他试图解开彭宥纶的心结。待彭宥纶讲完自己的剧本,陈思诚更是第一个按下开拍键。
拍摄周期结束后,彭宥纶因为影片的完成度不佳而心理压力骤增。再来到《开拍吧》录制现场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
最终,在首轮看片会上,彭宥纶还是选择“接受0分”、做出不参加首轮公映的决定。

然而作为该片投资人的陈思诚,不仅没有“兴师问罪”,反而选择从现实的角度开解彭宥纶。他提到在现实中,电影在临上映前因为各种原因撤档也是常有的事。
“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必要看,(现在这个短片)没有完全表达她的意志。”陈思诚认为,无论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作品首先要能过得了导演自己内心的那关。
这样的决定,既是对于创作者初心的尊重,更是对青年导演宝贵自尊心的保护。
尽管对于该不该参加首轮看片,现场有不同的意见,陈思诚始终支持彭宥纶的决定。
对于陈思诚来说,影片必须对观众负责,放弃将一部完成度不高的影片公映,也是出于对电影艺术的敬畏和对观众的尊重。

“人都是高高低低的,我希望彭宥纶,可以走出心里面的负担,轻装前进。”像这样暖心的鼓励,陈思诚在《开拍吧》中多次给到。
针对影评人评分和观众评分倒挂的现象,陈思诚没有选择“站队”任意一方,而是基于对电影本身的思考给出了非常中肯的看法。
“所以到最后没有高低,它只是一种你的个人表达和社会性的频率之间的共振问题。”
他,是真的尊重和珍惜每一位导演的特质。他过往发掘人才的眼光,也是真的准。
网剧《唐探》在继承影片水准的基础上,发掘了柯汶利、戴墨、姚文逸等优秀青年导演。之后陈思诚监制《误杀》,一举让新人导演柯汶利有了10亿票房加持。
《误杀2》陈思诚再次大胆启用青年导演戴墨。

但,这些陈思诚亲力亲为所挖掘出来的全新创作者,意味着惊喜,同样也意味着风险。
而显然,作为监制的陈思诚全然愿意去赴这场关于才华的“冒险”。
在他眼中,只有不断发掘新人,给新人导演和创作者以机会,才能为中国影片带来源头活水,才有诞生下一个开拓性作品的可能。
在《开拍吧》中,陈思诚非常注重挖掘青年导演和他们想表达的故事,对于青年导演胡国瀚和彭宥纶的故事原本,他给空间同时也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个好故事是打动观众和影评人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
基于此,他所投资的胡国瀚也在《开拍吧》的首轮竞赛中,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打分的最高均分。

陈思诚认为,对青年导演的扶持必须是一项长线事业。影综联动的《开拍吧》拓宽了综艺类型的疆界,为青年导演保驾护航,但并不能止步于此。
他坦言,“在这个节目,我更关心他们个体的成长。”

「4」专业
这个周末,由陈思诚监制的《误杀2》正式上映,首日票房破亿。《误杀》系列的出现,体现着监制陈思诚对于电影风格走向的把控力。两年前,《误杀》首次与观众见面。
在《误杀》的创作中,他强调要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新的东西。
因此,他为影片的故事在原版的基础上做了更深层次的延伸,影片最后的落点,也不仅仅是亲情,还有对被“误杀”本身的反思,由此呈现出一个让人犹有余味的“好故事”。
而创作者、市场、观众等多方要素,正是在这样好故事的感召下一一落位。
《误杀2》中,监制陈思诚更加注重对于新人导演戴墨的培养,尊重导演的风格化表达。

在《开拍吧》中,陈思诚直接去到了彭宥纶短片《共生》的摄制现场。
甫一坐在监视器前,陈思诚便发现了演员调度的问题,便开始为演员张婧仪讲戏,甚至亲自示范表演。
“两次抬头的感觉一定要有区别。这种节奏要有,彼此像玩游戏一样。”
第一次看到陈思诚“现场导戏”的彭宥纶,坦言自己对于和演员沟通和现场调度一直很有困扰。而这些细节,却无一不影响到影片的完成度。
“我觉得导演的灵机应变的能力,你控制现场的能力,其实都是你最后意义上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我觉得这次也是给宥纶一个特别好的一课。”

陈思诚回忆起《唐探2》 在美国拍摄期间,要严格按照美国工会的拍摄流程,一天只允许拍摄12个小时。
最终,陈思诚只用40天就完成了全部海外拍摄,靠的就是强大的现场把控力。
如今,他身上那种对于电影创作的果断与笃定感,其实也正源自这十年实打实的专业积累。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唐人街探案》再到《误杀》系列,十年间,陈思诚用作品获得了来自电影圈和受众的双重认可,对市场以及自我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未来将不止一个‘唐探’系列,包括接下来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会是个三部曲的计划。未来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新系列,它们与其他产业共振的方向也不同。”

尽管《误杀》和 《唐人街探案》系列影片都在类型上获得了成功,陈思诚依然没有放弃开拓新题材和新类型片的可能。
“我目前的方向是在兼顾个人表达的同时,为中国电影产业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展露他浪漫童真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充满理想主义的悲怆思考的《球状闪电》,都是基于他人生观的新型尝试。
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中国电影,将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而当“内容为王”的理念被不断重申,具备潜力的青年创作者注定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或许娱乐的消费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会伤害大众对电影的信仰,陈思诚仍然相信观众对于好内容的渴望从未消减。
创新和开拓才是唯一的出路。
“做电影的人,绝不能封闭,创作毛孔须要时刻张开。”
43岁陈思诚,仍在不断地更新和扩建,属于他的电影江湖。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