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宝在被问到香港还有谁能打时,他说只有甄子丹了。
有豆瓣网友说:甄子丹——香港最后一个打星。
我看最近十年甄子丹的电影,和他之前的电影,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他不再为打而打了。
《叶问》系列是甄子丹演艺生涯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后他的角色融入了更多个人思考。
其实细究起来,这种变化从《十月围城》就开始了。
《十月围城》剧照
媒体曾评价《叶问》为年度最佳功夫片,甄子丹的演技也得到质的飞跃,他成为了角色,也成为叶问。
而到了《追龙》,他也意外收获了一致好评。跛豪这个角色深入人心,他同刘德华饰演的雷洛成就一段佳话。甄子丹完美演绎当时香港殖民地时期平民英雄的豪情与义薄云天。
《追龙》剧照
甄子丹的大师风范渐成,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了那个人物的局限性以及时代洪流下人物命运浮沉的印记。
他不再是《龙虎门》或者《导火线》里面的斗狠武痴角色,他在角色中有更多的思考,他说过他不仅仅想做一个功夫明星。
到了今天的《大师兄》,你会发现甄子丹,真变了,他不再为了打而打,他更多地想要告诉观众,为什么不打。
甄子丹变了。
《大师兄》
《大师兄》是一部校园题材的动作喜剧电影。
虽然表面上如此,但是创作者明显不止想要一部这样嬉闹,甚至是卖甄子丹武打人设的电影,他们想要更多,甚至想要通过电影来表达当下年轻一代的迷惘。
这个立意,非常值得肯定。
当然作为一部商业片,电影娱乐效果非常丰富。
它融合了很多香港电影的元素和套路,其中当然少不了甄子丹的“真功夫”。
片中的三场武打戏肯定是我的年度最佳了,尤其是更衣室那场和拳王的对打十分精彩,不亚于当年叶问打外国人的精彩程度。
打的好看,是甄子丹电影的一贯特色。
当然,《大师兄》这部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甄子丹作为一个武打明星的改变,他的眼界明显不只是如何打的更出彩,动作更花哨,打的更持久,这些在早些年的电影他都证明过了,无需自证。
他目前要做的是,如何通过不打来赢得尊重。毕竟武无第二。
这些年他经历了太多,和成龙不和,打压吴京,当然这些都被证明是媒体断章取义,他甚少自辩。
《杀破狼1》剧照
但是这些风波也足以让一个以前在电影中以“武力解决一切”的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
“甄子丹是个奇迹,40岁才开窍。”
这次,在《大师兄》里他成为了一名老师。
他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武装思想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形而上一点就是文化的力量能消弭一切。这种改变成为了近10年来甄子丹电影的最大变化。
甄子丹曾说过:“陈真是我,叶问也是我。”
《精武风云·陈真》剧照
陈真是年轻时候的甄子丹,一腔热血,是铁肩担道义的武夫。
《叶问》剧照
叶问是成熟后的甄子丹,更沉稳,是大义凛然的侠客,是功夫之王。
那么《大师兄》里面的陈侠又何尝不是这二者的结合。
年轻的时候身怀绝技,莽撞无比,长大后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回归初心。一文一武恰恰是现在的甄子丹。
这也是甄子丹从一个动作演员到一个演员的进阶。
我们看这些年甄子丹外在的变化,实际上他里子又没变。
里子就是他骨子里面的民族性。
面对流言蜚语,他甚至把美国国籍都退了,而电影中陈侠从美国陆战队荣誉退役,回到香港当一个普通的教师。
这种现实与剧作的勾联也更是电影之外影迷解读的乐趣。
除去主演甄子丹自身的吸引力外,电影《大师兄》的题材也十分新鲜有趣。
它把目光聚焦在当下香港年轻人的教育问题上。
香港撒马利亚防止学生自杀会2017年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76%的青少年最大的烦躁来源是学业。
而93%的受访青少年因为学业压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产生了情绪波动、忧郁、甚至是焦躁,这其中有3成的人表示他们不会求助。
香港学生的压力大,和内地一样。
《大师兄》里面的德智中学F6B班里的几个学生就代表了典型香港年轻一代人的迷思和困境:
因升学压力过大而服用过量药物
成长期间因为观念差异和父母相互不理解
香港新移民身份认同困惑
经济条件太差而导致学业荒废
可以说电影中的这几位“问题少年”就是香港年轻一代的缩影。
电影并不是仅仅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简单罗列、呈现,而是在逐渐推进的剧情中展露陈侠或者甄子丹对于香港现状的一种认知。
电影是对现实的反击,这一次甄子丹“弃武从文”,但不一定会比“武力”的力度来得小。
在《大师兄》里面他说了很多话,他更想通过一张嘴来育人,而不是通过武力“专治不服”。
他说我演《叶问》其实说了很多话,但是有些话,现实生活却不能说了。身边的朋友也说,你别解释,拍好电影就行。
他把很多话留在了电影里面。
《杀破狼》剧照
甄子丹说,观众对于动作演员其实是双重标准的。
既要打的好看,又要文戏精彩。
这太难了,他说他并不想当功夫巨星,他只想做一个演员。
《大师兄》里面的陈侠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他本可以从头打到尾,本可以靠着武力解决所有矛盾,但他拒绝了。
角色的困境其实也是他的困境。
他其实是通过陈侠这个角色来找到自己的心。通过陈侠这个角色,他做到了,虽然很多地方表现有些笨拙,但是可爱。
他和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与过去和解的过程。
这种关怀弥足珍贵,也是一代香港电影人的回望。
他们把自己的反思和希望都寄托在电影里,使陈侠做出改变的是老校长胡枫。
胡枫是上世纪60年代就活跃在银幕上的老演员,甄子丹是扛起香港电影崛起大旗的中生代演员,他们一代传承一代,如今在电影里继续为年轻人保驾护航,现实生活和电影剧情同时产生呼应。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了那个“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港片年代,那个好像已经过去,但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的年代。
本文系【电影通缉令】独家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
“Be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