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微信再次由怒听3小时采访录音
差点儿没赶上火车的
真·美男子·方舟
温情呈现
歌单搬运工小张儿还只是负责保存并群发
事情的经过,还要从 David Bowie 讲起。
2015年1月8日,Bowie 的69周岁生日。他的录音室专辑《Blackstar》面世。人们被这张优雅并狂野的作品所震惊,ta又燥又冷,又世故又纯洁,一边露出凶狠的姿态,一边又脆弱得容易受伤。
最让人惊讶的,则是爵士乐表现手法的介入——所有的声响都没有按照预期出现,段落之间充满了自由的表达,但一切又仿佛已谋划多时。这一次 David Bowie 和制作人、多年搭档 Tony Visconti 把视线投向了最先锋的爵士乐圈子,他们找到了 Donny McCaslin Group ——既是“伴奏乐团”,是“雇佣乐手”,也是“合作音乐人”,是“联合创作者”,反正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关系。
乐队的领袖 Donny McCaslin 由此踏入了主流的视野,不仅因为他是《Blackstar》这张专辑的“大副”,也因为他是亲历了 Bowie 最后一段人生的伙伴。
专辑发行后仅三天,Bowie 便因病与世长辞。在确诊肝癌的18个月里,他从没对外公开过病情。
在世的人,脚步却没有停下。2016年,Donny McCaslin 携乐团原班人马出版了演奏专辑 《Beyond Now》。其中收录了两首翻玩自 David Bowie 的作品,《A Small Plot of land》和 《Warszawa》,就像是某种温暖的回应,在内页里,McCaslin 也深情地向 Bowie 致敬,他说自己的音乐生涯,被永远改变了。
Donny McCaslin 芝加哥爵士音乐节表演片段
拍摄:真·美男子·方舟
在9月初的 第39届芝加哥爵士音乐节 的后台,我见到了表演后有些疲惫的 Donny McCaslin。虽然已经讲了千百遍,他还是很开心地和我回忆起这段珍贵的回忆。
方舟:虽然被问过很多次了,你愿意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与 David Bowie 结缘的过程吗?
DM:我为编曲家 Maria Schneider 的乐队效力了多年,Maria 和 David Bowie 合作了 《Sue (Or Ina Season of Crime)"》 这首歌,但后来因为她自己的专辑 《The Thompson Fields》 太忙,就推荐了我过去。
David 去看了我的乐队演出——我们并没有交谈,我用余光看到他在现场——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约了第一次排练。当时有我和 Maria, 鼓手Mark Guiliana 来自于我的乐队,贝斯和长号来自于 Maria 的乐队,自然还有 David 和他的老搭档——制作人 Tony Visconti, 我们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方舟:你以前是 David Bowie 的粉丝吗?还是在合作了之后才开始了解他的?
DM:怎么说呢,在我十几岁的时候,《Let's Dance》, 《Modern Love》, 《China Girl》 都是我青春原声带中的一部分。
在创作和录制《Blackstar》 的时候,我反而刻意地回避了他以前的作品。因为听得太多的话,肯定会在潜意识里运用到创作中,这可不是 David 想要的!毕竟他选择和我们这样的爵士乐手合作,就是为了不重复他以前的老路。
关于 McCaslin 和 Bowie 合作的更多故事
请看这部纪录片 “David Bowie: The LastFive Years”
方舟:那你从 David Bowie 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他本身也是萨克斯手,你有压力吗?当他给你发小样的时候,编曲部分给你留下了多少发挥的空间呢?
DM:并没有什么压力啦,世界上吹萨克斯风的人这么多,哈哈。
对我而言,能和 David Bowie 这么了不起的音乐人一起做音乐是太难得的经历。能参与创作和制作的每一个环节,看到他怎样处理素材,把一首歌慢慢打磨成型……只能说他对我的影响很大,但很难用三五句话概括。
他本人的风格不断改变,但却始终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待这些所谓的“流派”,而且是非常有趣的视角。似乎没有谁像他这样生活……他真的是生活在艺术里的一个人。每天沉浸在读书、电影、艺术之中,称得上一位真·艺术家。
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极少见的“即时感(immediacy)”。作为听者,可以在一秒钟之内感知到歌者的气场,非常真实、毫无距离感。只能说 David 的天赋太棒了!他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弹出的和弦自己都不知道叫什么,但是非常有意思。他经常弹出我们所说的那那种 "crunchy chords", 很有力。
我自己也算是有一些天赋的,但毕竟我经历了完整的音乐学院的系统训练,学习了和声理论什么的,所以我们的表达区别很大。
方舟:等到你自己的乐队开始录制新专辑《Beyond Now》 的时候,乐队内部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什么变化呢?
DM: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次值得铭记的经历。主要是我们藉此花了太多时间泡在一起,在录音室里排练、聊天,这也是相互了解的过程。能参与别人的专辑的每一个环节,让我们有了站在同一视角的经历。
方舟:这张专辑的确和你以前的作品听起来不同——即便乐队还是那4个人。大概这种区别,就是 David Bowie 给大家带来的变化吧?
DM: 对。
方舟:在这张专辑里,你翻玩了一些电子音乐人,比如 Deadmau5, Mutemath 的作品,这太让人意外了。你是在哪个阶段开始对电子音乐产生兴趣的呢?
DM: 我很小就喜欢 Brecker Brothers, Weather Report 这样的乐队,他们很早就开始融入电声元素,这是很多年以前啦。但是更纯粹的 Drum 'n' Bass 这种,还是制作人 David Binney 分享给我的。他曾经建议我多听听电子音乐,当时我们完成的专辑 《Perpetual Motion》 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在那张专辑的巡演中,我一方面开始挖掘乐队伙伴都喜欢做什么/听什么,另一方面继续听 David Binney 的推荐,Skrillex 什么的。我慢慢地喜欢上了那种声响。
其实也就六年的时间吧。但是通过这种探索,我也开始寻找在萨克斯风演奏上的更多可能。这算是一种很好的敦促。
方舟:专辑里不仅有电子乐的方法论,我觉得你的作品也有很多摇滚乐的气质,这都属于对爵士乐概念的向外拓展。但我们是否可以说,这只是音乐人的个人声音探索中的一种副产品呢?如果没有 David Bowie 和 《Blackstar》, 这一切将怎样发生呢?
DM:当然,在 《Blackstar》 之前我就已经对电气化的声响很感兴趣了。如果没有遇到 David 生活也一样继续,但现在,有更多的关注在我身上,更多的演出邀约,我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去落实/磨合这些探索。你倒可以说,这是100%跟随个人内心感受的副产品。不断地学习身边的人,不断收到新的推荐,看看哪些真正吸引我的兴趣。
作为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即兴”的音乐人,演奏音乐和讲故事有着极高的相似度——不一定每次都一样,但最终会线性回归到你自己。只有你自己。你所听到的所有过往专辑,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我,在“当时”所受到的影响、喜欢的东西。
下面是疯狂打Call时间
想知道真·美男子·方舟
在芝加哥的所见、所闻、所想
请密切关注下周轻松调频的微信推送
锁定Music Matters
给你带来一手聆听体验
早间版 08:00 - 11:00
午间版 11:00 - 13:00
下午版 14:00 - 16:00
午夜版 00:00 - 06:00
欢迎前去下载官方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