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唱给
想念的人
我唱歌跑调,但是我却把音乐当成我的第二条命。
那些印在脑海深处的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特殊的意义,我的初恋、我的怀念、我的爱情与亲情都在每一个音符上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不知从何时起,我养成了看音乐节目的习惯。每当看到那些带着虔诚和希望参加节目的歌手我都有种说不出的羡慕。
羡慕他们站在万丈瞩目的舞台上的勇敢,也羡慕他们能用自己的声音唱歌给想念的人和想念的岁月。
纸飞机带走的是回不去的稚嫩童年
小时候的记忆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模糊,但只要那些熟悉的歌声飘扬,你总会觉得时光又回到了那个玻璃弹珠、纸飞机肆虐的童年。
“不管未来怎样多变化,保留这牵挂,属于我们的童话。”还记得在小学的毕业典礼上,班主任轻唱了一首《纸飞机》,那是送给我们的毕业礼物。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毕业、经历和伙伴的分离,那时候的大家乐此不疲地互相写着同学录,以为这样就可以一辈子都在一起,一辈子不失去联系,却完全不明白老师那单薄的歌声里唱的“小时候的记忆好无价。”
这期《梦想的声音》里有个叫那吾克热的小伙子,他也和我一样执迷这首《纸飞机》。
他说他是个准爸爸,要唱歌给未来的孩子听,当儿童鼓声在现场响起,伴随着温和的RAP,仿佛所有人都被带回了那个追闹嬉笑、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同于林忆莲原版的清新,那吾改编的《纸飞机》更像一首童歌,充满了天真的童趣。
听着歌,我开始无限怀念那个坐在我后面总揪我辫子的小男孩儿,那个我战战兢兢摔倒过很多次的泥操场,那个自行车比轿车多,电视大多还是二十一寸彩电的千禧年。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
那个揪我辫子的男孩儿是因为喜欢我;
那个害我摔跤的操场,已经变成了塑胶操场;
那个二十一寸的彩电里传来的“大风车吱呀吱扭扭的转”的声音已经没有了。
如今纸飞机飞走了,那些美好的稚嫩时光也一去不复返了。
只剩下歌声还有那一直保留着的牵挂。
那时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
我喜欢林俊杰,是从初中开始的事情。是因为一个男孩儿,我喜欢他,而他喜欢林俊杰。
故事的最后我们也没能在一起,我和那个男孩儿间渐行渐远,但从那时起我对JJ的歌却越发得执迷,甚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下课听,上课偷着听、吃饭听、睡觉听……我喜欢做任何事情都有他的歌声来陪伴,我觉得他的声音永远那么热情,那么鲜活,而这对于那段暗天黑地都是考试卷子的时光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当林俊杰在舞台上唱起《匆匆那年》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流泪了。
他用熟悉的林式唱腔唱着“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 我就忽地记起了第一次听到《江南》时的样子、想起了《冻结》、也曾幻想自己像《编号89757》里的机器人一样变身不可能的恋人。
当然我也永远记得那年初一,我喜欢的男孩在台上唱着林俊杰的《第几个一百天》。
八月长安在书里写下: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后来,那些喜欢和讨厌,都在当年的歌里。我已经不喜欢你很久了,只是当熟悉的歌声响起,还是会恍惚间记起,那个参与了我整个青春的你。
一首歌真的可以听到哭吗?
我常在想,真的有人可以听歌听到哭吗?
后来经历了一起情感,感受过几番人生,忽然发觉,其实让你醉的不是酒,是失意的状态,让你哭的,不是歌,是郁结的情感。
寄情于景,于物而已,一切只是个出口罢了。听歌听到哭的人,一定是在听到歌词的时候带入了自己的情感,在分辨嗓音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情绪,明明是唱给所有人的歌,可怎么听,都觉得分明是在唱自己。
有人说,一辈子,最怕的是把哪首歌忽然听懂了。比如再次听到《老街》,那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就让人心动得发慌。
节目里讨教李荣浩这首歌的是一对已经移民澳洲的华裔姐妹。普通话说的蹩脚,甚至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早已经西化。然而从她们的嘴里唱出这首华语歌,却有着另外一番说不出的感动。
或许她们对于家乡的印象是从父母的描述中得来的。
她们无法想象爸妈一起走过的老街到底长什么样子,哪里会有雕刻的门帘,也不知道模糊了的旧车票承载了祖辈怎样的记忆,更难懂得什么是老街的腔调。在她们的歌声里听得出对于父母所说的家乡无限的憧憬。
20年后重回祖国,在《梦想的声音》唱着这样一首怀旧的歌曲,她们唱的是自己的向往,而别人听着却是回不去的过往和青春。
时光荏苒,我们终于可以享受到了时代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但终究有一些藏在心底的简单的小美好我们再也回不去,是遗憾,亦是怀念。
关于唱歌的节目有很多,但是《梦声》这个节目,我却独爱。因为它不像是一场声嘶力竭的用力表演,不依靠大喜大悲调动谁的情感,它用那种深入内心的看似平淡实则勾心的东西,牵着你,赠予你回忆和爱。
我们都在借着这些歌声,怀念当时或疯狂,或青涩的自己,怀念那些人,那些年。
而这些歌曲中,总有一首会让你泪流满面。
有人走了很久,有人却依然在你身后,现在你在听什么歌,这首歌背后有什么故事,在留言区写下你的音乐故事,这是属于我们的“梦想的声音”。
文:白朵朵
图:来自网络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