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文艺而理性的人
都置顶了周冲的影像声色
01
在聊起王千源这个演员时,金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他演一个配角,观众看完以后可能记不住主角是谁。
能让一向以毒舌著称的金星说出这样的话,王千源的演技自然不在话下。
很多人最开始对王千源这个名字有印象时,很可能还不认识这个人,却已经下意识的记住了他的名字。
王-千-源一名,恰好是时下最当红、话题最多的少年偶像团体tfboys成员王俊凯、易烊千玺、王源三人名字中,各取一字。
这自然是巧合。
毕竟出生于1972年的王千源(原名王锦鹏)取艺名时,tfboys的三小只还尚未出生。
关于王千源这一艺名,他本人是这样解释的。
改艺名是因为喜欢源字。
万物生根,大千世界,都有源头。
这么看来,王千源这个艺名似乎大有来头。
但在演艺圈,想要成名,光凭一个好名字是远远不够的。
比起tfboys三小只的年少成名,王千源的成名之路,的确显得格外漫长。
02
对于大众眼中大器晚成的的标签,王千源本人并不在意。
他只是很淡然的笑笑,哪有那么多大器晚成,那时候刚毕业的时候都是傻小子,大家都没戏接。
我突然觉得,比起新生代演员,老戏骨们最胜出的地方可能不在于演技,而是态度。
他们往往不会认为,二十多岁还没成名,就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没成名,喜欢这行那就熬着呗,不喜欢这行了那就走人,就这么简单。
曾听过网上一个段子。
妈妈说,你们这一代人就是看的太清楚,活的太明白,所以什么都得不到。
不像我们那一代人,糊里糊涂,懵懵懂懂,结了婚,生了孩子,所以该有的差不多才会都有。一辈子也就这样过来了,没有那么多无关紧要可想的。
对王千源而言,表演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因此他没必要想得太多,只要认真去做就好。
在表演这条路上,他一直走得兢兢业业。
我不是有灵性的那种人,我就是属于那种必须把功课做足了的。
王千源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03
曾有人聊到王千源的表演时,评价他属于自虐派的那种演员。
为了演好角色,怎么样可劲儿折腾自己都行。
王千源倒是觉得自己还好,顶多有那么一点儿刻苦而已。
可看看他为了演好角色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大家就会明白,这个“一点儿”有多不容易。
拍《钢的琴》,演一个下岗文艺青年。
(《钢的琴》被网友称作是把东北人拍得最浪漫的一部电影)
他就每天想法设法去工厂转悠,为了找感觉,还会经常找工人们瞎聊天。
拍《赢家》时,他演一个失去胳膊的运动员。
为了演好残疾人的状态,王千源开始练单手系鞋带,把一只手绑起来,猫在宿舍练,这一练就是小半个月。
最后练到了什么程度?
别人两个手系鞋带有多快,他一只手就能系得多快。
导演霍建起都被震惊了,因此对初出茅庐的王千源大加赞赏。
这位导演的表扬对王千源起到了极大鼓励作用。
此后的演艺生涯,王千源一直坚信一个观点:只要努力了,就会有人看得见。
拍《解救吾先生》时,他和刘德华演对手戏,饰演一个绑架刘德华的冷血绑匪。
为了找到这个感觉,王千源在片场便不跟刘德华交流,要知道,刘德华可是他少年时期的偶像!
王千源说,不能对他(刘德华)特别好,因为他是被我绑架的人,所以我们之间不能有亲切感,交流感。
因为看到一条流浪的野狗有感,王千源又联想到绑匪这一角色其实和野狗很像,他开始模仿野狗。
坚持三天不喝水,还会提前上场蒸桑拿,将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只为演出那种瘦骨伶仃,孤苦无依的感觉,事实上,那场戏仅有30秒。
拍一场派出所审讯的戏,他可以坚持七天不洗头,不顾他人异样的眼光,顶着满身油腻、酸臭,却极其快速的融入了戏中氛围。
04
正因为这样的轴劲儿。
默默耕耘的王千源迎来了丰收。
2010年,《钢的琴》让他拿下了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拿到影帝后的王千源,终于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成本电影中,王千源还曾与父亲王早来同台演出。
王千源的父亲王早来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
自小,王千源便在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长大。
但那时候,他似乎对艺术表演完全无感。
父亲王春来所却说,周围学艺术的人太多了,潜移默化,也让艺术在王千源心里扎下了根。
王千源小时候极其调皮的男孩子,尤其热爱捣蛋。
但凡父母稍不留神,他几乎能把整个房顶给拆了。
父母无奈,只能抱着让他安静一点的想法,将王千源送去学艺术。
只是没想到,这方法对儿子来说根本没用。
学钢琴,王千源只学了几个月便打死不肯再去。
后来先后学习架子鼓和舞蹈,依旧以失败告终。
当时,王千源唯一喜欢的是服装设计。
可惜在职高学了三年裁缝后,一心想考服装设计系的王千源却落榜了。
机缘巧合下。
母亲带着儿子来到北京,希望能试着考考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次,王千源却下定决心,不能再失败。
于是,他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恶补文化课,困了就用自来水冲头,实在不行就脱了衣服光着身子贴墙学习,这般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王千源总算如愿以偿,考上中戏。
也许是这段经历给王千源留下的烙印太深。
以至于,他直接从吊儿郎当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乖巧的好学生。
多年后,王千源回忆起考中戏时,仍会碎碎念,拿到这个学习机会可不容易。
05
在校期间,王千源永远是最勤奋、最早提前做学习准备的人。
当时中戏的学生都要交小品作业,王千源永远都是在放假期间便开始准备,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他才会心安理得的享受假期。
提前的成果是,他的同学们还在找第一个作业时,王千源已经有了两个做好的作业,正在找第三个。
但毕业之后,勤奋的王千源却被分去北京儿艺,每天演的都是“石头、风、太阳”。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从前的同学,一个个开始在影视剧中出演正儿八经的角色。
对此,王千源心里也有过极其困惑的时期。
好在后来,他转换了心态。
反而将这一时期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这才平稳过渡。
但这些不算顺畅的经历,仍然给王千源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此,成为影帝之后,王千源也从未放松。
他永远紧绷绷的,对于自己所拍摄出来的每一场戏都会精益求精。
别人拿钱让你工作,就是要你最好的水准。我在那儿肉还可以,到这儿注水了,也不行。
王千源这样说。
参加访谈节目时,只要不聊戏,王千源总是一副大大咧咧,傻乐呵的模样。
但只要聊起戏来。
他整个人的感觉就会变得不一样。
不仅眼神放光,瞳孔发亮,从他嘴里蹦出的话,也是妙语连珠,生动又专注,专业且严肃,这一点上,他与“戏疯子”段奕宏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千源强调,演角色要偷换灵魂,要把角色的灵魂要偷入自己的躯壳,混入自己的灵魂,在那个空间,想他人所想,做他人所做,很痛苦,但也很有意思。
在他看来,这些对从事演员职业的人而言都是义务,是真正的演员应该做的事。
06
正因为王千源这般极致的敬业,让观众看到了他的作品中,众多精彩纷呈,各不一样的角色。
《赢家》中的独臂运动员;
《解救吾先生》中的冷血绑匪;
《钢的琴》中的顽固父亲等等。
随便拿出一部,都是教科书式的演技保证。
近年来,王千源戏约不断。
但细说起来,他本人的名气其实远不如其作品名气大。
即便多次获奖,他依然不曾有过真正的爆红时期。
但王千源始终认为,任何事情只要是认真,一定能换来美好的结果。
他始终认为自己已经很幸运。
“我其实并没有大器晚成,39岁能得国际上奖项的,也没有几个。有的人努力工作一辈子,演得比我好,得国际奖项的也没几个,所以我觉得我挺幸运的。”
大概对于王千源来说,能做爱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幸运。
而急速大红大紫,从来就不是他的真正诉求。
<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