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 | 《妈妈!》对抗遗忘的故事

奚美娟 | 《妈妈!》对抗遗忘的故事

名人面对面 内地女星 2022-09-12 17:00:38 64

点蓝字,加星标,让你更容易看到我们!






对话 · 奚美娟



>   专访上集 | 演员 奚美娟   <



 以下为采访摘要 



演绎多年最复杂的一次表演


△奚美娟


 对话 奚美娟 

面临不可对抗的衰老、病痛和遗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是触及所有人的生命命题,也是中国社会正在面对的共同课题。

今年中秋节上映的电影《妈妈!》,讲述85岁妈妈照顾65岁阿尔茨海默病女儿的故事。“老戏骨”奚美娟在电影中饰演女儿。阿尔茨海默病的各种病状,以及因此而突来的生活困境,让奚美娟的角色未知且充满挑战,也让她收获了难得的人生体验。奚美娟说,这个角色是她演艺多年间最丰富、最复杂的一次表演实践。




△电影《妈妈!》海报


 对话 奚美娟 

电影《妈妈!》故事初始,妈妈“蒋玉芝”任性可爱,一直依赖女儿的照料。女儿“冯济真”则严谨淡然,长期过着自律节制的生活。同为大学退休教授的两位老人虽然性格迥异,却彼此相守陪伴晚年。女儿突然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开始了两人命运的转折。



奚美娟: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群体。从好多年前到现在,我们的电视剧,舞台剧,文艺作品,一直都有涉猎这个题材。但是在电影中正面面对这个主题,讲述一对母女在生活中面临这样困境的作品,好像还不多。

决定出演这个角色我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不是考虑要不要接,而是我还有没有能力第二次启动自己?到了60岁的年纪,我还有没有创造力?一开始我对这个角色是未知的,在我几十年塑造角色的过程中,我没遇到过这样的角色。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是什么样?我也不可能去亲身经历。所以这次的挑战蛮大的。




△电影《妈妈!》海报



奚美娟:医生第一次告诉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时候,对她的打击是五雷轰顶的。在表达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不可能说我在现场设计一个什么动作去表现,不是的。真正体验某种瞬间的,真实的感受,一定是你放下了一切,你不是奚美娟了,然后假想自己就是那个人物,我就是得了那样的病,那种状态就是天昏地暗的。脑壳像被什么东西锢住了,怎么也走不开。从心里去感受她,贴近她的时候,真的是五味杂陈的。

我记得拍完这场戏的时候,我虚汗淋漓,浑身乏力,好像进入了一个未知人物的世界,感觉碰触到了一个未知人物的心灵。这种感受很奇特,同时又兴奋。演绎这个角色,是我几乎没有过的一种经历。有创作的愉悦,也有创作的艰难,还有一些未知的,需要探求的东西,很复杂。这种复杂性我觉得挺好的,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尝试我挺开心的,也特别感谢杨荔钠导演把这个机会给了我。



△电影《妈妈!》


杨荔钠(电影《妈妈!》导演):我设定妈妈是1930年左右出生的人,从民国走过来,他们这代人都有很不寻常的一生。女儿这代人都经历过知识青年下乡。有的时候人犯了一次错可能就要背负一生,女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奚美娟:我和导演也讨论过,剧里女儿的年龄和我比较接近。戏里有个情节是女儿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爸爸回来了,女儿因为害怕、恐惧,鬼使神差的就没给爸爸开门,后来爸爸就走向了一个不好的结局。为什么女儿后来会那么纠结这件事情,以至于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可能当年女儿不太有意识,或不太懂没给父亲开门的举动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不好的结果一旦产生,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越来越成熟以后,反思自己小时候的行为的时候,她的自我批判、纠缠和痛苦会更深。女儿一直想对父亲忏悔。



△电影《妈妈!》海报


奚美娟:其实我听专业医生介绍,阿尔茨海默症除了受遗传基因影响外,还有其它原因也会诱发这个病,都还处在探索中。我们之前在杭州有一场观众见面会,观众里有研究阿尔茨海默症十几年的医生,还有家属、社工、护理人员……他们谈了很多观后感,给我们的教育很大,我们获取了很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他们说,我们要尽量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这种表述方式我是第一次听到。

当时做了十几年研究的医生说,以前对这个病只有一种认定,就是不可逆的。但这么多年研究下来,他认为只要早期进行了干预,还是有改善的可能的。他意识到如果早期进行了人文关怀,是可以延迟病症发展的,并不是好像一泻千里,一点回转余地都没有。我觉得他们给了我们一些良性的信息,是我在拍完这部电影以后得到的比较好的信息。


>   专访下集 | 演员 奚美娟   <



 以下为采访摘要 



15年锤炼

得来一个走上荧幕的机会



 对话 奚美娟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奚美娟在荧幕和舞台上演绎过许多有关“老去”的故事。由卢燕女士翻译的聚焦养老话题的话剧《洋麻将》中,在赵宝刚导演的都市剧《老有所依》中,还有最近的热播剧《安家》中,奚美娟都有着深受观众认可的演绎。



奚美娟:这十几二十年,从全世界范围看,关注老年群体的艺术作品其实很早就介入了。美国有一部话剧叫《洋麻将》,在70年代得了普利策剧本奖。当时卢燕女士把它翻译成中文给了北京人艺,后来于是之老师和朱琳老师在中国首演。


△话剧《洋麻将》


奚美娟:《洋麻将》大概是在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的,那会儿我们刚进入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改善生活的愿望很强烈。大家热火朝天得劲儿,使得我们没有太关注养老的话题,而且那会儿我们还没进入老龄化阶段。所以《洋麻将》虽然是那么好的剧本,但获得的关注度并不像现在这么高。

2019年濮存昕老师重演过一次《洋麻将》,同年我在上海也演过一次。特别好玩的是,2019年我们在排这部戏的时候,有时开始排练之前,经常会有人说我最近在帮父母找养老院,你们有没有好的资源帮忙介绍。养老院,老人要进养老院,在当时已经成为好多人关心的内容,这个话题突然就到你面前了。所以我们当年在演这出戏的时候,社会反响非常大。



△话剧《洋麻将》


奚美娟:2021年杨荔钠导演找到我说要拍《妈妈!》。其实那三年我演了一出舞台剧,一部电影,都是关于养老,关于生死,关于疾病的。我觉得这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通过进入艺术作品,反映一些社会现实,我觉得还挺有意义的。

 对话 奚美娟 

在奚美娟的履历中,她几乎拿遍了中国戏剧界、电影、电视剧的最佳女主角奖,但她却说自己的履历很简单,两行字就写完了。1973年,18岁的奚美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开始了她绚烂又简单的表演艺术生涯。


奚美娟:我们小时候的艺术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好,看戏看的不多,加上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我没有条件老去看戏。小时候不懂,觉得唱跳才是艺术,才是文艺演出。但是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可能天生有缘吧,进入表演专业我就非常喜欢。不用唱,不用跳,也能呈现一部作品。特别好玩的是,因为我是上海人,沪语说戏曲学校和戏剧学院的发音差不多,一开始去戏剧学院考试我还以为是去唱戏呢。太无知,太没概念了。真的是从一张白纸,从零进入表演专业学习。

我们这代人蛮幸运的,我们毕业的时候正好改革开放,眼前突然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可能性和风景。1986年,上海举办过一次“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当时英国文化大臣还特意赶到上海来参加戏剧节,我演了《驯悍记》,之前我还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年我们作为回访去了英国一个月,就是去看戏的。对一个年轻演员来说肯定是开眼界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表演形态,看人家是怎么理解莎士比亚的,看我们的呈现方式,看他们的呈现方式……既能观赏又有考察和思考。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有这样的经历,进步会蛮大的。


△奚美娟



奚美娟:当时黄佐临先生是上海人艺的院长,他很重用年轻一代演员。因为在我们去之前,上海人艺已经有十年没有分新人进去了。所以我们进去后不像之前的演员起码先跑两年群演,第三年有一个次要角色,然后再到演主要角色。那段时间好像等不及这样了,我们进去后就交给我们很多担子,人可能在这种状态下就被推上去了。一直到90年代初,我在舞台上锤炼了15年后,才有一个走上荧幕的机会。

 对话 奚美娟 

199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武珍年导演电影《假女真情》,选中了奚美娟扮演女主角王玉娟。影片讲述了王玉娟和一位老兵王福寿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对亲情的诠释,对老人寻求精神依靠的探讨,是电影突出的主题。




△电影《假女真情》

 对话 奚美娟 

电影播出后,王玉娟的角色深受观众好评,和当年热播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一角,被《新民晚报》称为“影视双星”,奚美娟也因此获得了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奚美娟:我刚开始拍影视剧的时候,有记者问我更喜欢荧幕还是舞台?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原来那么迷恋舞台,后来转到另一个形态的时候,如果不钻研,没有一份爱在里头,你是做不好这个事儿的。后来影视剧相对舞台收入要多一点,对很多人有一种诱惑。但我整个80年代,或者说在舞台上的这15年,我真的没想过要干嘛。当时舞台对我的吸引力确实更大,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为舞台而生的。后来因为影视剧拍多了,我有10年没回到舞台上。但只要有机会回到舞台,重新站在舞台上的一瞬间,我就觉得我没离开过。我不会因为10年没演话剧而怯场。回归舞台就像回家一样,有一种特别好的感受。所以想一想,我其实还是蛮迷恋舞台的。

 对话 奚美娟 

在奚美娟的眼里,不管演什么角色,她都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对待。她演过6个真人真事改编的角色,为了让观众感受到了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她选择最笨的办法,一个个角色去体验。她说,要观察人物,感受细节,出来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她常常去艺术资料馆看片子,她喜欢罗伯特·德尼罗,就挑选他的作品一部部的去看,或者看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作品,研究她怎么处理角色。奚美娟看到差距,她说自己不会满足,因为她对这份职业、对自己仍有期盼。



奚美娟: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个专业,我想我也不可能再转业了。表演专业,从无到有塑造一个人物非常有意思,这个事儿一直到今天都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包括接《妈妈!》这个角色,我60岁了,对我的创造力,生产力都是很大的考验。还有自我认知,这些都会促使你不能停下脚步。人活到老学到老指的可能就是这些方面吧。我把演员做好,也是一件挺开心的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制片人:张燕

编导:李晗

编辑:612



©本文版权归“名人面对面”所有,如欲转载请联系授权


 专访完整版 



关注



    微博、视频号、B站、抖音、

 西瓜视频、今日头条



《名人面对面》同名账号

线上更新


播出时间


《名人面对面》招实习生啦!


心动的你,快进链接看看吧!?

“叮咚!”《名人面对面》有份实习需要你!


我们在等你!


   扫码进《名人面对面》唠嗑群,就差你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