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中江县县长李霞:我为中江挂面代言

【视频】中江县县长李霞:我为中江挂面代言

微中江 内地女星 2018-08-17 18:17:33 1105





中江县县长李霞:要把中江挂面端上世界餐桌

一城一品·县长代言

  8月10日一早,在中江县杰兴镇觉慧村罗大姐家的厨房里,中江县县长李霞戴上围裙,抄起长筷,煮一碗正宗的中江挂面。

  在李霞面前的灶台上,摆着一大一小两口锅,大锅烧水,小锅熬汤,还有一个盛着猪油的不锈钢盆。提前煎好的几个鸡蛋,也盛在盘子中待用。

  “中江挂面细如发丝白如雪,而且中间是空心的,煮面汤要宽,最好用鸡汤、鱼汤或煎蛋汤。”李霞说,要说煮面,她可是行家,“一般人不会煮,煮出来总觉得咸。”
  面煮好了,李霞端起碗,盛了几勺高汤,捞起两筷子面。“再放上一点猪油、煎蛋和青菜,最后撒点葱花,一碗美味的中江挂面就做成了。”
  “菜叶也有讲究,最好是豌豆尖儿,用开水过一下,不要太久,否则颜色不鲜亮。”再看碗中的面,根根分离,这也是中江挂面的一大特色,不论在锅里还是在碗里,“都不会坨掉。”

  一个面团,在挂面匠人的巧手中,经过大小90道工序,变成白如雪、细如发丝、中空的面条——这种神奇的蜕变,已经在四川省中江县上演了千年。如今,中江县正将这道本地特产打造成一张城市名片,中江县长李霞也亲自为中江挂面代言。她希望,通过这张名片,让更多人知道和喜欢中江挂面,把中江挂面端上世界的餐桌。


挂面村 传承千年做好一碗面

  中江县觉慧村只有40余户人家,但90%都是挂面户,这也使得这个小村庄成为中江有名的挂面村。
  今年53岁的罗大姐,是个挂面大户。“做挂面是个辛苦活,遇到好天时,就要熬更守夜地做。”罗大姐说。
  制作中江挂面,需要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做完全套工序需要16个小时。而由这大小90道工序构成的手工挂面工艺,已经传承了上千年。

  据历史考证,中江挂面发源于宋代,到了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中江挂面也开始行销各地,而到清道光年间,中江挂面便达到全盛时期。“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说的就是鼎盛时期走进皇宫大内的中江挂面。
  如今,中江挂面已经成为中江县一张靓丽的名片。2007年,中江挂面成功申报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顺利注册手工挂面原产地证明商标,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中江挂面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擦亮品牌 将面端上世界的餐桌

  在李霞看来,仅仅注册商标还远远不够。挂面户单打独斗,“各做各的”,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眼下,中江县正通过“传承人+农户+公司”的模式,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将中江手工挂面推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在这一模式主导下,中江挂面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也更加丰富,销售渠道也越来越宽。目前,中江挂面现已售往国内29个省市,还远销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
  下一步,中江县将投入8000万元,把杰兴镇觉慧村打造成中国挂面村,实现“产业+旅游”的新模式,让世界走进中江,看中江挂面,做中江挂面,吃一碗中江挂面。
  “今年,《中江挂面》纪录片荣获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十佳推荐影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深度挖掘中江挂面的历史文化,加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力度,力争201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江挂面走向世界。”李霞说。

精准扶贫 让贫困户制面脱贫

  罗大姐的儿子陈亮也是个挂面匠,他从小就跟父亲学会了做挂面。不过,作为“80后”,他比父辈更善于运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营销自家的挂面。
  前两年,陈亮就在网上开起了店,并注册了商标。不仅如此,他还用视频以及网络直播向消费者展示挂面制作的全过程,讲述中江挂面背后的故事,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去年一年,靠挂面收入5万元。”陈亮说。
  实际上,挂面已经成为中江县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目前,中江全县有挂面生产户1000余户,年产值近2亿元。

  “中江挂面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李霞说。同样在觉慧手工挂面生产合作社,贫困户刘永义一家通过生产挂面,今年人均收入可达10000元,实现脱贫。
  李霞表示,下一步,中江县将动员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挂面制作上来,让他们学到技术,通过双手走上富裕之路。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